60中国资信评级业发展现状_第1页
60中国资信评级业发展现状_第2页
60中国资信评级业发展现状_第3页
60中国资信评级业发展现状_第4页
60中国资信评级业发展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 业 论 文中国资信评级业发展现状0指导教师 副教授学院名称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金融学论文提交日期2008年月 论文答辩日期2008年月答辩委员会主席 _评 阅 人 _摘要资信评级,无论是企业的评级还是金融产品的评级,都是指在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下,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科学的指标体系,对企业或者发行人履行经济义务的能力及意愿的评价。它是资本市场高度发展所产生的知识型专业产品,它的主要载体是信用报告。国外的评级机构在坚持和发展传统的信用因素分析法的基础上广泛运用信用风险模型。国内流行的资信分析方法是信用评级法,它是建立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正确的指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是典型的指标分析法。尽管各种信用风险模型方兴未艾,但由于国内缺乏与国情吻合的信用风险模型,传统的指标分析法仍将长期占据主导位置。再者,指标分析法能够详细反映企业资信的方方面面,有着信用风险模型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点在企业的初始评级时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美国的资信评级业是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中自然产生以外,西欧等二流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评级业自产生之初就与国家机构联系紧密,甚至当时就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但最后都不约而同地向着独立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中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更是几经波折,从一开始从属于各地人民银行分行的评级部门到独立的具有开展评级业务资格的法人机构,再到各机构加强与国际合作甚至引进国外投资者,中国的资信评估行业经历了一个从政府推动到社会化再到国际化的过程。目前国内资信评级行业竞争复杂,真正具有竞争力的评级机构就只有9家。评级机构除了要考虑同行的竞争以外,还不得不关注商业银行涉足评级业的可能性,同时国外著名的评级机构对广阔的中国市场始终虎视眈眈。但对于所有评级机构来说,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中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键词:社会分工信息不对称客观公正目录行业发展概述4信用评级的内涵4从经济发展角度4从推动因素角度5从机构角度5从专家角度6国外评级业的发展6国内评级业的发展7评级业存在的意义8矫正信息不对称的需要8降低资金融通成本的需要9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10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需要10评级业务种类11评级实务12评级分析方法论12定性分析12定量分析13评级分析方法的分类14.财务评估法14.信用评级法14评级体系16美国评级体系17台湾地区评级体系17中国评级体系17我国评级行业现状和展望201评级行业的竞争202我国评级行业的现状和趋势21 行业发展概述综观人类几千年来的经济发展史,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始终是贯穿于始末的主线。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社会分工,为的是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接着,货币支付代替了物物交换,为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然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的出现,加快了资金从盈余方流向短缺方的速度;到后来的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蓬勃发展,为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资金交易平台。大到资本市场,中到金融机构,小到一枚货币,它们的产生、发展和最终被代替,始终是围绕着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这个更古不变的经济主题。资信评级行业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也受到这条规律的支配。银行系统产生之初,经济发展的程度还有限,银行仅凭内部的评估部门就可以应付为数不多的贷款企业的信用评估。另外,当时的企业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交易经验也可以对自己的交易对象,特别是赊销对象,进行信用额度的控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上的产品和工具日益纷繁多,主要表现为期货等衍生品的迅速膨胀,无论是银行或者是企业,面对市场上眼花缭乱、头绪万千的交易信息,仅凭自己的经验去分析和判别,已经表现得不堪重负。这客观上要求市场上有专门研究市场交易信息,纠正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此达到控制信用风险的经营目的的中介机构。这就是信用评级行业产生的市场背景。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角度来说,评级机构存在的意义是承担交易发生前调查交易对手资信的成本,矫正交易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达到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这意义无论是在金融产品的评级还是在企业资信评级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信用评级的内涵信用评级机构虽然也是金融服务机构,但它的出现却比其他主要的金融机构,如银行、券商和会计师事务所出现得晚。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是评级机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基础。探讨它的含义,从经济方面的考虑当然十分重要,但推动因素在国内外差异却很大。同时,就机构本身和从业的专家来说,观点也有不同。所以,要探讨信用评级的内涵,我们可以分别从经济发展角度、推动因素角度、机构角度和专家角度去理解。从经济发展角度信用评级 (credit rating,也称资信评估、资信评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关系的产物,在国际上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作为一种服务产品,最早始于1909年约翰穆迪(john moody)的美国铁路投资分析(Moodys Analysis Of Railroad Investment),信用评级制度在美国的确立与发展则分别在20世纪30年代与70年代,并成为美国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组建了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并开始了对企业长期债券与短期融资债券资信的评级。无论是国内外,市场经济无疑都是催生信用评级行业的基础,但至于信用评级的定义,则国内外还没有定论。从推动因素角度美国的信用评估行业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自然产生,所以评估的机构都是社会化或者是民间组织的机构。按照美国银行和金融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信用评级是以一套相关指标体系为考量基础,标示出个人和经济体偿付其债务能力(偿债历史纪录)和意愿的值。市场经济活动中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债务或信用关系,一般地说,无论是政府机构发债、企业的市场融资,还是经济组织和个人商业性告贷,当其向债权人举债时,后者自然需对前者的还债能力与意愿进行评价,以估量收回债务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在美国,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需求是由市场产生的,非政策性规定的。198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信用评估问题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就信用评价的理论、制度、政策、机构、方法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为组建信用评估机构创造了条件。在此阶段,人民银行系统(分行)成立了20多家评估机构。虽然在法律上没有要求企业一定要进行信用评估,但中国人民银行却可以通过政策和行政手段影响企业的选择。如当时人民银行发行债券向企业下达额度,客观上形成信用评级的需求。人民银行还可以要求商业银行只对通过一定等级评价的企业进行贷款来影响企业的选择。由此看来,中国的评估行业自产生以来政策推动的特点比较明显。从机构角度美国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s corporation)认为,“评级是对信用风险的独立评价过程,而信用风险仅是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之一。”“评级并不是对证券发行主体的整体评价,高级别信用等级证券发行主体不一定就比低级别信用等级证券发行主体好。”“评级体系的科学性、评级分析与判断的可靠性和评级工作的客观性是保证评级质量的三大因素。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接受与信任程度是评级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安博尔信用评级机构总经理王国勇提出:信用评级即由专业的机构或部门,根据“公正、客观、科学”原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在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考察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有关其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安全性程度的估量,并以专用符号或简单的文字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管理活动。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评级机构,他们都强调信用评级的科学、客观和可靠。开展信用评级业务资历比较深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更把这几点看作是“评级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从专家角度日本黑泽义孝先生在债券评级一书中对债券评级的目的认为是“对债券能否如约偿还本利的可靠性程度进行测定 (审查)并告知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免受因情报不足而产生的损失”。这里主要说明债券评级是测定债券能否如约偿还本息的可靠性程度,不使投资者因信息不灵而遭受损失。因此,评级具有信息传导的作用。国内资深信用评级专家邹建平先生在证券评级概论中提出,信用评级是“通过综合考察影响各类经济组织或各类金融工具的内外部因素,使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对它们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并以简单明了的符号表示优劣,公告给社会大众的一种评价或咨询行文”。可以发现,日本和中国的专家在定义时都强调信用评估是针对被评估对象履行经济义务的能力和可信度。最后,我们对从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信用评级内涵的讨论进行归纳,可以发现信用评级是由信用服务机构根据规范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被评估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能力及其可信程度进行评价,并以一定的符号表示其信用等级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它强调的是评估机构的体系、方法和立场的科学、客观和公正,同时它更关注被评估对象履行承诺的可靠性,其中包括能力和意愿。国外评级业的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评级业务的国家,所以美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外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约翰穆迪创办的穆迪评级公司开始对美国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由此拉开了美国评级发展的序幕。随后,标准普尔等著名公司也先后进入评级行业。此后,信用评级在美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大批美国公司破产,债券违约事件比比皆是,使公众认识到信用评级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管理当局也看到这一点,他们确信信用评级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保护性作用,并且开始做一些具体规定:利用评级机构为债券进行评级,并以评级结果作为投资的准则。从此,信用评级机构及信用评级业得以发展起来。第二阶段是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对越南战争升级,美国政府需要大量的社会福利开支,使债券市场受到高通货膨胀和高信用风险的双重影响,大量债券倒债,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宾州中央铁路公司事件”,这在当时是美国金融史上最大的倒债。信用风险又一次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但这一次信用风险与前一次有所不同,这次虽然有信用评级,但公众投资者还是受到损失,不仅级别低的债券发生倒债,有些获得信用最高级别的也发生倒债。通过这次教训,人们开始有选择地利用信用评级机构及其评级结果。这次的经济波动给信用评级业带来了淘汰、整顿。第三阶段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以穆迪、标准普尔为代表的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坚持国内的信用评级事业的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开拓评级国际市场,信用评级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现象,评级范围由债券扩展到财务担保、共同基金、商业票据等领域。穆迪、标准普尔现已成为全球性评级机构,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债务发行者利用这两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发行债务。国内评级业的发展中国信用评级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发展历经风雨,几度波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87年到1994年,是初创阶段。1987年,国家对企业债券实行统一管理,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体改委考虑到债券市场统一、规范的特点,提出了在各地组建资信评级机构的设想,从而催生了辽宁省资信评估公司等从属于人民银行系统的共20多家评级机构。但到了1988年,迫于中国经济严重过热,1989年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撤销人民银行设立的证券公司、信誉评级公司的通知,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设立的评级公司一律撤销,业务归信誉评级委员会办理。这种评级大多属于银行的内部评级,目的是为自身资产质量管理提供一个尺度,与独立公正的市场导向型的信用评级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与此同时,独立于银行系统的资信评级机构悄然产生。1988年3月,我国第一家独立于银行系统的社会专业资信评估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远东资信”)率先成立。几年后,中诚信和大公等现在国内的具有竞争力的评级机构相继成立。这些独立于银行系统之外的评级机构的诞生了,拉开了中国资信评级业的序幕。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到2000年,是整顿阶段。1995年后,各地附属于银行系统的信誉评级委员会纷纷改制,从而使中国的资信评级机构数量发展到顶峰,最多时曾达90多家,但仅有20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同时由于债券发行少,业务萎缩,评级机构的数量开始下降。有的评级机构或多业并举,另辟财路,有的跟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或合并,有的转向资产评估、企业财务顾问、咨询服务,实际上一半已“名存实亡”。199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银发1997547号)认可了9家从事全国范围内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资格的评级机构,它们分别是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第三阶段是2001年以后,是突破和发展阶段。2000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各部门、各地区纷纷提出建设信用体系的规划,造成地方性的评级机构纷纷涌现,仅上海地区从事信贷企业评级业务的机构就由当初的3家增加到目前的8家,全国评级机构数量又快速膨胀起来。2003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及发行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依照此规定,“具有企业债券评估从业资格”有5家评级机构,即中诚信、联合、远东资信、大公和新世纪。这些评级机构形成了中国评级业所谓的“第一梯队”。在自主发展的同时,国内评级业也尝试与国际评级机构合作。1998年9月,惠誉国际(Fitch)与中诚信合资,1999年7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评级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中诚信国际”)。2003年末,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评级机构,远东资信加入了由16个会员(目前扩大到21个会员)组成的、设在亚洲开发银行总部的亚洲资信评级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redit Rating Agencies in Asia,ACRAA)。一直到现在,国内评级机构和国外著名评级机构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紧密。评级业存在的意义银行的存在促进了资金在短缺方向与盈余方之间的融通,券商的存在则拓宽了资本市场的融资面,同样,信用评级机构的存在也有它的经济意义。信用评级机构的存在为纠正信用交易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它的产品,主要是评级报告,对广大投资者起到风险指引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客户决策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评级机构作为资本市场在发达阶段分工细化的产物,对资本市场具有矫正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改善企业管理和维护稳定的金融秩序等作用。矫正信息不对称的需要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和金融产品进行评级,对广大投资者起到风险警示的作用。这里的风险主要是指信用风险,也就是债务人因不能够或者没有准时履行经济义务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有人也将其称为违约风险。信用风险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为两种因素的客观存在,它们分别是短期行为和信息不对称。短期行为主要是指债务企业的短期行为。这问题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许多专家(张维迎,2002;陈清泰,2001;吴敬琏,2001)都把问题的解决直指中国的产权制度不明晰。张维迎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如果一个人预期自己只能活到一周,他的最优选择也许是抢银行,因为在法院判决他之前,他已经死了。假如这个人预期自己活20年,那么抢银行就不是最好的选择了。2随着我国产权机制改革的深入,产权不断明确,以后国内企业的短期行为有望得到有效遏制。但信息不对称却不能够被消灭,但它可以被适当矫正,但这需要付出成本,这就是专业评级机构产生的原因之一。只要有交易,双方就难免信息不对称,于是信息劣势方要求评级机构矫正不对称的信息现状的需求就会存在。在实务中常见的例子是,信用赊销企业向评级机构对它的赊销对象进行企业征信,以此作为赊销允许与否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在赊销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归还货款的能力和意愿只有企业自己最清楚。但为了取得赊销货物,财务有困难的企业会倾向于愿意承担更高的还款条件,希望取得货物后把货物出售换取收入来扭转当前的财务困境。相反,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在赊销条件方面却表现得谨慎得多。在优厚的利息或者还款条件的吸引下,赊销供给方假如事前没有对交易对手进行过征信,就会很容易倾向于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假如企业事前聘请了评级机构对赊销对象进行过征信,这种决策上的失误是可以避免的。这样,评级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交易过程当中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企业的选择进行了正确的引导。降低资金融通成本的需要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当时交易对手的数量有限,企业凭借长期经营积累下来的经验,就可以对交易对手进行信用管理,根本不需要向中介机构进行企业征信。同样,当时的银行拥有负责贷款审核的人员或者是信贷管理部门,这些大概就是银行信用评估部门的雏形。这些银行的内部审核机构应付当时为数不算多的贷款申请企业,显得已经足够了。但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的数量急剧膨胀,企业门类越来越细分,银行的信息劣势地位就越来越明显,搜寻贷款对象的信息的成本就越来越大。虽然银行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积累了跟它合作企业的详尽的信用资料,这既是银行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因为迫于搜寻新合作企业的信用信息成本巨大,所以银行对新企业贷款总是比对旧企业贷款要谨慎得多,这就会造成银行的贷款集中于某些长期合作的企业,通常是集中在同一个行业的企业,而且通常每笔的贷款数额也较大,这样就必然导致信用风险的集中。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银行也希望转嫁搜寻新企业信息的成本,从而分散贷款的集中程度,降低信用风险,所以客观上银行也有向专业评级机构进行企业征信的需求。这就是银行内部的评估机构跟独立于银行系统之外的评估机构的区别所在。在种类繁多、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产品面前,独立的评级机构比起银行内部评估机构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专业的评级机构专门经营信息的搜集分析和企业或者金融产品的信用评估,它一方面承担了社会上主要的交易信息搜集和分析成本,另一方面又向公众发布评级报告来纠正信息的不对称,客观上起到了降低广大企业和投资者融资和投资的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在美国,基金、企业债券等融资工具在发行前要被评级机构进行评级,这已经是在经济生活中人们形成的共识,并且其评级结果将会成为公众考虑购买这投资产品的依据。为了成功募集到足够的资金,许多债券的发行企业都不得不极力改善自己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甚至是向各评级机构的标准看齐。在中国,虽然许多评级机构都源于以往的高度集权的中央银行系统,但国家为了控制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要求银行只对达到一定信用等级的企业给予贷款。这就客观上造成,财务和经营状况好的企业越来越容易向银行借到钱,而财务和经营欠佳的企业贷款就越来越难。迫于生存的压力,企业都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己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以方便自己融资。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信用等级的建立,确实是起到逼迫企业改善自身经营管理的作用。况且,信用评级机构经过多年的资料搜集和分析,掌握了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信息和资料,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够给到许多有用的意见。这也是信用评估机构的企业管理咨询业务的来源。所以,信用评级机构能够从评级业务和咨询业务两方面起到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需要2005年金融市场发展报告公布,在借款企业评级方面,2005年全国60多家评级机构对52173户借款企业进行了信用评级,业务量占当年信用评级业务总量的96.5%;在金融机构评级方面,2005年有信用评级机构先后发布了对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结果;在上市公司公开信息评级方面,2002年以来一些评级机构依据公开信息对中国A股、B股、H股上市公司进行了主动评级,评级企业数量已逾300余家。此外,评级机构对金融产品的评级报告已经成为投资者购买此金融产品的重要参考依据。据统计,截至2005年末,有76只短期融资券进行了信用评级;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11只商业银行次级债(共计766.3亿元)、4只一般性金融债(共计270亿元)、5只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共计29亿元)、以及试点银行发行的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共计71.9亿元)均进行了信用评级;经过信用评级且在上海、深圳交易所上市的债券品种主要有58只企业债券和24只可转换公司债券;部分集合委托资产管理计划也须经过信用评级。(资料来源:2006年06月07日17:44 金时网金融时报)由此可以看出,国内评级行业的业务已经向银行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全面渗透。这些市场都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命脉所在,足以看出评级机构在维护国内金融秩序稳定方面的重要性。众多的评级机构在实务中所形成的评级体系,既督促被评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以维持和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又为银行和广大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弥补信息不对称的依据。评级体系和会计师事务所一起构成了在政府监督机构层面下的社会机构市场化的监督体系,对稳定和促进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评级业务种类从理论上来说,评级机构的业务应该包括主权信用评级、企业信用评级、个人信用评级和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主权的信用评级,即国家的信用评级,它主要是评价一个国家支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主权评级的范围很广,不但包括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等宏观经济因素的评价,还包括金融体制改革、财政收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动态因素的评价。美国的穆迪和标准普尔能够进行主权评级,但目前国内能够进行主权评级的机构暂时没有。企业信用评级是指对企业偿债能力和意愿的评估,主要包括工业、商业、外贸、交通、建筑、房地产、旅游等公司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信用评级以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组织的信用评级。个人信用评级是指对自然人偿付债务能力和意愿的评价。目前在国内很少见。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则是指对债券、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违约可能性大小的评价。在国内比较发达的是企业债券评级市场。虽然理论上评级业务的种类大概是这样,但实际上评级机构会根据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所获得的评级资格去划分自己的评级业务,如分别在97年和03年获得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资格和保险公司信用评级资格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就主要把业务分为企业短期融资券评级、公司债券评级、可转换债券评级、金融债券评级、结构金融类产品评级、证券公司债券评级、银行借款企业评级、基金评级、保险公司评级和公司治理评级。评级实务评级机构开展信用评级业务,主要步骤可以概括为信息采集、以分析小组进行评估、形成评级报告、跟踪与复查、评级变动和确认。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中显现出来的技术含量尤为重要。信用评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财务评估法,一种是信用评级法。信用评级方法经历了从古典信用分析方法,如比较原始的“3C”学说,到比较现代的“6C”学说,然后再由“C”要素学说慢慢演出“A”要素学说、“P”要素学说和“M”要素学说。各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包括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虽然起步较晚,都是根据自身具体国情在信用要素学说的基础上建立和演化出来的。虽然若干种信用风险模型已经建立,如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基础而提出来的Z-score和Zeta模型(Altman, 1968,1995),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信用分析模型和以期权理论为基础的信用分析方法,有些在国外已经投入使用,但它们毕竟不是立足中国国情建立的模型。评级分析方法论无论是古典的信用要素分析方法,如著名的“3C”学说和“5C”学说,还是当前已被广泛应用的企业信用管理学说,如“5P”和“10M”学说,它们所包含的分析方法不过是两种:一种是定性分析,另外一种是定量分析。随着信用评级方法研究的深入,定量分析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增大。定性分析信用评级的定性分析方法通常要根据人们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资信等级,这种评估能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的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以及能否掌握一定信息资料并正确运用分析推理方法。评级机构的分析人员在评级实务中用到的定性分析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1、相关推断法。即根据因果性原理,从已知的资信状况和经济指标发展变化趋向,判断未来的资信状况。例如企业的销售收入同资信状况相关,按照企业今后生产发展情况,销售收入会有较高增长,从而推断资信状况会比现状要好。2、对比类推法。即根据类推性原理,把资信状况同其他类似情况加以联系对比分析以推断未来资信状况的趋向。例如曾经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地产中介创辉地产在近来紧缩的房地产政策打压下收紧经营规模,财务状况恶劣,资金缺口大。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断其他地产中介也难免会遇到这样的困境。3、多因素综合推断法。即在深入分析众多资信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判断今后资信状况的发展趋向。例如通过分析企业近年来宏观环境、产业分析、企业素质、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等众多因素后,综合判断企业资信状况的发展方向。定量分析信用评级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历史数据,通过经济分析指标,利用数量计算或建立数学模型,以分析资信状况好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1、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也是信用评级的主要方法。因为信用评级很多方面要采用财务分析中的比率指标。例如,总资产报酬率是利润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总资产的盈利能力;又如,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等等。通过这些比率计算,反映出企业财务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企业对于资金的配置是否合理,可以使原来不可比的财务状况变成可比。2、趋势分析法。是将同一单位连续几年的相同财务指标进行对比以观察其成长性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趋势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趋势。例如销售收入增长率可以通过几年销售收入的对比求得,利润增长率可以通过几年利润总额的对比求得。通过销售收入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就可以判断企业资信状况的发展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3、结构分析法。是衡量企业对财务指标各分项目在总体项目中的比重或组成的一种分析方法,可以说明各分项目在总体项目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分项目的比重越大,对总体项目的影响也越大。同时,通过连续几年各项目比重的对比,可以判断各项目的比重是上升还是下降。4、相互对比法。是通过经济指标的相互比较来揭示经济指标的数量差异的一种方法。它是信用评级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经济指标的实际数可以同上期比较,可以在同行企业之间比较,也可以和指标的标准值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找出差距以便进一步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5、建立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的建立上在丰富的历史数据积累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模型,用以表达和判断被评对象的信用等级。由于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在实际工作中都显得不容易,所以数学模型比上面提到的分析方法要少用得多。评级分析方法的分类.财务评估法财务评估法是企业传统的评估方法,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指信用管理人员、授信人员或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财务的经验和方法,利用财务指标把财务数据量化,并以此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这种古典方法的思维依据是,只要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债务的偿还就有保证。这种方法的优点主要在于:一、可操作性很强,因为这种方法是好几代的财务人员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二、结果客观可信,人为的干扰因素少,因为这种方法是根据客观存在的财务数据得出来的。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片面性,毕竟财务状况好只能够说明企业有还款的能力,但企业还款的意愿却没有得到考核。所以,商业银行为了控制信用风险,渐渐在财务评估法的基础上参照并加入信用要素说里的各要素,把考核的范围从企业的还款能力拓展到还款的意愿,力求所有与债务安全有关的因素也能够被考虑到,这就慢慢形成了现在在各国流行的有各国特色的信用评级法。.信用评级法信用评级法从一开始就把企业财务因素以外的因素包括进来,力求不仅对企业偿债的能力进行考核,还希望能对企业偿债的意愿进行评估。如比较原始的“3C”要素学说,即Character(品格)、Capacity(能力)和Capital(资本),这三个方面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企业平时的经营和管理。Capacity包括了对企业的经营分析和财务分析,仅就这个方面来说已经比传统的财务评估法考虑的范围要广了。Capital主要是反映企业的资本来源和去向以及企业的资本结构。Character反映的是企业管理者的品格,既包括在企业内是否受人尊重和爱戴,在企业外是否讲信誉。到1910年,美国费城中央国民银行的银行家维席波士特又给“3C”后加上“Collateral(担保物)”,用以解释他发现的即使有些企业虽然财务状况不算好,但由于它的担保品质量好,银行还是愿意为它贷款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完善“C”要素学说,根据自己的实务经验又多加上两“C”,分别是“Condition(环境)”和“Coverage Insurance(保险)”,用以覆盖对被评级企业所在的经营环境和保险额度的考虑。这样,“3C”就发展到“6C”。后来美国人米尔顿德里克把“6C”进行归类,形成“3F”,如图1,从“6C”到“3F”,大概能够代表信用要素说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3信用要素(Credit Factor)内部要素(Internal Factor)外部要素经济要素(External Factor) or (Economic Factor)保险: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获得信用(Coverage Insurance)管理要素(Management Factor)财务要素(Credit Factor)品格(Character):企业经营者遵守信用的诚意和意愿能力(Capacity):经营者经营、管理、资金运营、信用调度的能力;企业自身规模决定的运营、获利和偿债的能力资本(Capital):资本结构、安全性、流动性、获利能力担保品(Collateral):担保品的种类、性质和变现性状况(Condition):政治、经济、社会、市场等对企业的影响图1“6C”与“3F”信用要素图解资料来源:张美灵欧志伟. 信用评估理论与实务.上海浦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37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人们在“6C”的基础上或者是借鉴“6C”要素说的思路,演化出其他信用要素学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归纳的“6A”要素说(见图2)、现代企业信用管理学里很流行的“5P”学说(见表1)和最新的“10M”学说(见表2)。企业信用要素组织要素管理要素财务要素技术要素商业要素经济要素主要考察受信企业在技术先进程度、生产能力、获利能力上是否利于还款主要考察受信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措施是否完善,管理者经营作风和信誉状况的优劣主要考察受信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是否健全主要考察受信企业原材料、动力、劳动、设备是否充分、产品销售市场和价格竞争力等方向是否占优主要从财务角度考察受信企业资金运用、资本结构、偿债能力、流动性、获利能力等水平高低主要考察市场经济大环境是否利于受信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图2“6A”要素学说图解说明:“6A”学说包括经济因素(Economic Aspect)、技术因素(Technical Aspect)、管理因素(Management Aspect)、组织因素(Organization Aspect)、商业因素(Commercial Aspect)和财务因素(Financial Aspect).人的因素(Personal Factor)意愿:经营者的品格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品格能力:包括经营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目的因素(Purpose Factor)短期信用资金只能用于短期资金周转需要长期资金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经常性周转使用还款因素(Payment Factor)短期借款应以债务到期时企业的财务状况作保证长期借款应以企业长期的盈利能力作保证保障因素(Protection Factor)内部担保主要是担保品,要关注其合法性、可靠性外部担保主要是第三者担保或者第三者提供担保品展望因素(Perspective Factor)短期授信及其偿还条件的展望长期授信及其偿还能力的展望表1“5P”学说的主要内容人力(Man)从经营者的品质、能力、经验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分析财力(Money)资本结构、资金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资金运用计划机器设备能力(Machinery)从机器设备的品质、效能、新颖程度、数量等方面分析销售能力(Market)分析其销售途径、销售网络、市场占有率、客户分布等管理能力(Management)从计划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分析原材料供应能力(Material)考察原材料的品质、价格、成本、存量等计划能力(Making plan)分析企业有没有长、短期经营的方针计划制造能力(Manufacturing)从企业人力、财力、机械运作能力、原材料供应进行考虑方法(Method)从企业生产技术角度分析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获利能力(Margin)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分析出企业的获利能力表2“10M”学说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资料来源:张美灵欧志伟. 信用评估理论与实务.上海浦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47,并经本人整理成图和表。以上各种信用要素说,无论是从“3C”到“6C”,还是从“6C”到“10M”,它们在由简到繁发展的同时评级机构也要根据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和业务的特点来对评估要素进行调整或者是有所偏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业务的积累,评级机构在总结业务成果的同时会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评级方法,然后再经过评级机构间的借鉴学习和取长补短这时,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资信评级体系就形成了。评级体系所谓资信评级体系,是指资信评级机构在对评级对象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估时所使用的评级要素、评估程序、评级指标体系或评级模型、指标定义、评估方法、参照标准、指标权重、计分方法和资信等级含义的总称。(萧 维. 2005年5月.企业资信评级. 北京:中国财务经济出版社.69)在实际工作中,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方法、评级程序和信用等级分类都是可以向公众公开的。但评级机构对于指标权重、参照标准和计分方法等关乎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和体系就从没有公开过。美国评级体系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信用评级行业的国度。它的许多评级机构都是起于民间,是社会化经营的机构。美国的穆迪公司最早从事信用评级工作,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评级方法,并将其推广到美国的金融界。以下是美国的信用评级体系里的信用评价级别:一级,信用卓越级。经营规模庞大,财务结构健全,资本雄厚,业绩极佳,对市场有坚强的适应力,偿还贷款完全没有问题。二级,信用良好级。获利能力很高,并有连续获利能力和记录,市场变化对其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三级,信用尚佳级。企业经营多年,管理尚佳,其自有资本足以支付其借款,在某一授信额度中,风险一般较小。四级,风险较大级。经营与管理已呈现出不稳定的征兆,获利能力反复无常,无法按期缴付利息和借款,无法全部偿还贷款本金。五级,无法接受级。财务状况甚为恶劣,资金周转严重困难,随时可能中止营业,变卖资产清偿债务,银行回收贷款机会甚微。台湾地区评级体系我国台湾地区的信用评级行业比大陆起步要早,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的评级机构已经制定了一套自己的评级标准。当时台湾地区的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状况与现在大陆相似,所以对现在大陆的信用评级标准建立的探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台湾地区评级机构制定的信用评级标准采取打分的方式,满分100分,其他信用要素,如管理因素、财务因素、经济因素等,根据企业所在行业和业务特征对各要素赋予一定权重,譬如满分100分,管理因素占45分,财务因素占35分,经济因素占20。在每个要素里也按照同样的方法,设定若干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赋予指标一定的权重,对每项指标进行考察,最后加总,得出每项因素得分,然后再乘以每项因素的权重,加总后就得出企业的信用评价的总得分。中国评级体系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跟台湾的相似,是设定若干项重要的因素,例如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信用状况和发展前景等,然后各家评级机构根据自己从业积累的经验设定各因素的权重,然后进行加总得出最后的评分。但其中指标的设定必须根据中国国情的实际,特别是评级体系当中的主干指标,也被称为一级指标。在主干指标下设辅助指标,也被称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定主要是各评级机构根据自己在长期的评级业务中形成的惯例和经验去设定。所以在二级指标的设定中更多地体现了评级机构各自的特点。譬如说,国内的许多评级机构都设定企业规模或者是企业知名度等与企业经营规模相关的指标。它们认为,只有当企业拥有了规模效应,或者是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但标准普尔不这样认为,它通过对美国众多的小银行的观察,发现虽然几家大银行瓜分了市场,但小银行通过提供十分细致的,具有地区甚至是个人特色的金融服务,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率。所以,它认为规模小的企业同样拥有竞争力。它的理论依据是,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细致度高的服务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为自己争得生存的空间。于是,在标准普尔的二级指标里没有专门反映企业规模的指标,但这并不表明标准普尔不关注企业的经营规模。评级机构往往还要根据评级的需要设定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一般是在评估操作细则中得到体现。国家统计局于2002年以(ISIC/Rev.3)(联合国于1989年制定的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为依据,把我国行业分成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和913个小类。我国的评级机构再按“共性合并、个性分别”的思路,把913个细分行业中的竞争性行业大致划分为:工业、商业、外贸、综合、投资、服务、房地产、建筑等个行业。为了反应不同行业的不同特性,评级机构针对8个不同行业的评级体系都有各自不同的指标体系。以下是我国工业企业资信评级主干指标体系(见图3):工业企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信用状况发展前景经营管理素质非筹资性现金流入与流动负债比率财务管理素质行业地位主营收入现金率产品产销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收益率人员素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固定化比率利息倍数担保比率贷款偿还率利息支付率商业信用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行业及产业政策成长性及抗风险能力图3资料来源:萧 维. 企业资信评级. 北京:中国财务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 80其中企业素质、经营能力等为一级指标,人员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等为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中的人员素质、经营管理素质、行业地位等指标主要是定性分析。而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比率指标则主要是定量分析。在分析过程当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没有绝对的界限。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往往以数据说话,而定性分析则带有主观性,其准确与否往往取决于评级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用众多的定性和定量指标构成的评级指标体系就是传统的信用评级方法。与其相对应的是信用风险模型方法,如Z-score模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信用分析模型和以期权理论为基础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KMV公司的EDF模型)等。与传统的指标体系分析方法相比,信用风险模型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但在初始评级当中,评估人员利用传统的指标分析评级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解读被评级企业的方方面面,这是信用模型方法不能够比拟的。所以,在实际的评级业务当中,评级机构通常会运用传统的方法对客户企业进行初始评级,然后在以后的后续或者是跟踪评级当中采用信用模型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析。评级程序也是评级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从企业交纳评估费到企业的资信级别形成,评级机构通常是采取三级审核制度。评级机构的三级审核制度是评级机构重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评级结果客观、科学、公正的重要的制度安排。由三人或者以上的分析员组成的评估小组对企业进行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最后形成初步的评级结果。这是三级审核中的第一级审核。接着,由项目负责人或者是行业负责人对评估小组的初步结果进行审核,并统一小组成员的意见,这时报告基本上已形成。这是第二级审核。然后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的分析人员要把资料和分析报告交给专家审核委员会审核,并接受专家的质疑和提问。最后,由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用投票的方式来确定企业的资信等级。假如企业认为结果跟实际出入较大,或者企业有重大的资料要补充,可以提出复议。复议的过程跟初次审核的过程相同,也是经历上述的三级审核。专家委员会可以拒绝无理的复议要求,复议只能一次,并且复审的结果为最终的企业资信等级结果。4我国评级行业现状和展望1评级行业的竞争当前国内评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能够开展资信评级业务的机构有50家左右,其中具备债券评级资格的机构有9家,包括中诚信、长城、大公等公司,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机构也只有这9家。从国际资信评级业发展的历程看,一个成熟市场内的资信评级机构不会超过3、4家,大部分评级机构将被淘汰出局。另外,国际著名评级机构以适当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将不可避免。国际评级机构将凭借其强大的品牌优势进入国内评级业务市场,并将占据高端评级市场作为其主攻目标。 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关注商业银行开展评级业务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内部的信用控制部门积累了丰富的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