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毕 业 设 计 (论 文) 论见死不救罪应该列入刑法On the crime of criminal law should be included from ruin系 名: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2011 年 12 月目 录引 言2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律规定2第二章 反驳那些不将“见死不救罪”纳入刑法的观点32.1见死不救是否犯罪其实就是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界限32.2设立“见死不救罪”会额外增加公民的义务”32.3 “设立“见死不救罪”不符合现今中国社会的国4第三章 对“见死不救”的立法建议4结 论5致 谢7参考文献 8论见死不救罪应该列入刑法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摘要 当道德无法调整一种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又亟待解决时,法律的介入是恰当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我国五千年沉积的优良品德。如果任由丧失、滑落,那么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将会举步维艰。国见死不救现象屡屡发生,面对着一条条宝贵的生命,用法律对其进行规制、引导是合理的,妥当的,也是必要的。由于见死不救是一个道德性相对比较明显的行为,因此应该将该罪列入刑法。关键词 见死不救罪 刑法 立法建议On the crime of criminal law should be included from ruinAbstract Morality can not adjust a phenomenon, and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and solve urgently, legal intervention is appropriate. Find in helping others do boldly what is righteous, is Chinas 5000 years of deposition of fine character. If we lose, slide, then the stat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will step forward dimension difficult. Country from ruin phenomenon happens time and again, in the face of a precious life, using laws to regulate it, guide is reasonable,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Because from ruin is a moral relatively obvious behavior, should therefore be included in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crime.Key words from ruin. Criminal law Legislative proposal 引 言眼见他人陷入险境,自己有能力救助却袖手旁观,是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变得那么冷漠,每个人都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来面对这个社会,当道德的谴责不足以制止这种屡屡发生的见死不救行为时,是否可以制定“见死不救罪”,当一个社会缺乏道德温情时,哪怕物质文明再发达,也注定是“不文明”的,而“见死不救”泛滥所传递出的“集体冷漠”会像瘟疫一样侵蚀社会的文明底线。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律规定其实早在中国古代,见死不救不仅要受到道德谴责,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比如唐朝规定,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附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见火起,烧公私廊宇、舍宅、财物者,并须告见在及邻近之人共救。若不告不救,减失火罪二等”。对于见死不救、见危不救的官民追究刑事责任,是古代中国各朝各代的通例。法国刑法典第2236条规定:“任何人能立即采取行动阻止侵犯他人人身之重罪或轻罪发生,这样做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并无危险,而故意放弃采取此种行动的,处5年监禁并科50万法郎罚金。”“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前款同样之刑罚。”该法第2237条规定:“任何人故意不采取或故意不唤起能够抗击危及人们安全之灾难的措施,且该措施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的,处2年监禁并科20万法郎罚金。”德国刑法典第323条c项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救助,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要义务而不进行急救的,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意大利刑法典第593条第2款规定:“对气息仅存或受伤或危急之人,疏于必要的救助或未即时通知官署者,处3个月以下徒刑或科12万里拉以下罚金。”西班牙刑法典第4891条规定:“对于无依无靠,且情况至为危险严重,如果施予救助对自己或第三者并无危险,但不施予救助,应处以长期监禁,并科以西币5000至10000元之罚金。”奥地利刑法典第95条规定:“在不幸事件或公共危险发生之际,对有死亡或重大身体伤害或健康损害危险,显然需要加以救助之人,怠于为救助者,处6个月以下自由刑360日额以下罚金。如不能期待行为人为救助行为者,不在此限。须冒生命、身体之危险或可能侵害他人重大利益时,属于不能期待救助之情形。”挪威、瑞典等国法律也规定,任何有责任能力的成年人具有营救危难的法律义务;埃及法律规定对有能力而拒绝向危难者提供帮助的人处以一年监禁和最少1000埃及镑的罚款。第二章 反驳那些不将“见死不救罪”纳入刑法的观点2.1见死不救是否犯罪其实就是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界限有些人认为:“见死不救只是道德上的问题,用法律去惩罚不道德的人,有违刑法的 “谦抑性”原理,不利于保护人权。”可是,道德的随意性有时候在利益面前变得何等的软弱。相对于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而言,在不造成救助人或者第三人的重大危险的前提下,对公民课以一定的义务,不仅不是蔑视人权反而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2.2设立“见死不救罪”会额外增加公民的义务”他们利用经济学原理,认为救人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有时候甚至搭上自己的生命。这与救人后换来的荣誉、补偿相比,远不成比例,不符合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然而,持此观点的人忽略了精神上的奖励与物质上的损害是不能做如此简单的比较的。有些有能力救助而不救助处于危难的人,事后心里备受煎熬。有些人即使因为救助行为造成一定的损失,却倍觉骄傲,并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可见,用经济学原理来说明设立见死不救罪的弊端是不恰当的。权利义务的对等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就像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同于精神上的满足一样,具体到个人而言,在今天社会急救措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课以公民在不危及自身或者第三人危险的情况救助他人,也是符合社会的实际的。2.3 “设立“见死不救罪”不符合现今中国社会的国现今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期,人民的素质参差不齐。要求所有人去做高尚的事情,缺乏期待可能性。”我认为,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不断鼓励人们献爱心、做贡献,人民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大多民众对于见死不救现象表示出极大的愤怒,这是设立“见死不救罪”的良好时机。另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捉得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过多强调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的建设。经济政策上的功力主义思想着实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处事方式,这是出现像见死不救这样有损社会道德风尚的现象的重要原因。然而,一个国家,只有物质和精神建设两方面协调发展,国家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强盛。对于素质相对较差的人,我们正可以通过道德法律化,让法律成为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的催化剂,也成为挽救一条条宝贵生命的重要手段。第三章 对“见死不救”的立法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对“见死不救”这种过去一直以道德来加以约束的行为,我们认为完全有必要上升到刑法的层面来予以规范,而且应针对几种不同的“见死不救”的情形,分别加以规定。首先,对因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使被害人处于死亡危险状态而见死不救的,应在刑法二百三十二条加上一款:行为人因自己的行为使被害人面临死亡危险,能够救助而故意不予救助的,以故意杀人罪论。从犯罪构成上看,这种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犯罪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犯罪的罪过形态应确定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其次,这种不作为的故意杀人因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因此,笔者认为,应不以危害结果为必要构成要件。只要行为人能够救助而故意不予救助,使受害人面临死亡危险的,即使由于其他因素介入,使死亡结果没有发生,也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对负有法律上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的义务以及因受害人的求助所产生的义务,能够救助而见死不救的,因为因果关系上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应在刑法分则第四章增设“不救助罪”。如前所述,德、法、意等国刑法都明文规定了“不救助罪”或“见危不救罪”。这对维护刑法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同时也认为,对这几种情形,在定罪上虽然相同,但在刑罚设定上仍应有所区别。对负有法定义务或业务上义务的主体,因其特定身份,使之负有了对受害人必须予以救助的最高层次的义务。其特殊的主体身份,虽然不应影响定罪,但在量刑上却是具备重要意义的。相对于一般主体来说,刑罚设定上应较重一些。在刑法理论上我们将其称之为不真正身份犯。而对于没有特殊身份的一般主体,其义务源于社会秩序的内在需要,义务层次显然要低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在设定刑罚时应相对较轻。在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应界定为故意为宜。对于主观上属过失的,即使被害人死亡,对不作为人亦不能处以刑罚。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对“见死不救”以“不救助罪”定罪处罚的,由于其义务来源及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在犯罪构成上,应以严重后果作为必要要件,未发生严重后果的不以犯罪论。因此,笔者认为,对“不救助罪”应作如下规定:负有法律上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义务的人员,面对他人遭受生命威胁时,有能力救助而不予积极救助,致使他人遭受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虽不负有法律、职务或业务上的义务的人员,当他人遭受死亡威胁向其求助,而行为人的救助也不会对自身或社会造成重大危险时,不予救助,致使他人遭受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以不救助论,比照前款规定从轻或减轻处罚。结 论其实在增加“见死不救罪”之前或者同时可以在颁布一个见义勇为法,规定具体的补救和奖励措施。当救助人因救助行为使得自身利益受害时,国家相关机构及时给予补救、奖励。惟有如此,才能弥补救助人的损失,保障救助人日后的生存,给予精神的慰藉,进而调动国民见义勇为的积极性。在现今道德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不救罪无疑会使社会更加和谐、文明,也使得那一个个冷漠的画面大大减少。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大提高国民的素质,处处倡导见义勇为的精神,让助人为乐之风真正吹进大街小巷,才是解决见死不救现象的治本手段。因此,我们既要采取奖励机制鼓励助人为乐的公民、惩罚机制追究见死不救的公民的治标手段,又要对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治本手段。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有那么一天真正对着“见死不救罪”自豪地说声“再见”。 致 谢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研究自己喜欢的论题。在论文的工作过程中,得到了F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不但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克服了很多困难,而且对我的行政诉讼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感谢蒋老师从论文的总体设计、大纲确定,处处都给予精心指导,通过此次论文写作训练,把我对刑法的热爱提升为一种学术理性。在此表示我最真诚的感谢!参考文献 :1 何承斌. 试论人权的刑法保障的若干问题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 2 万志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cpr案例考试及答案
- cad考试题及答案
- bod考试试题及答案
- 河南省保安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阻火器保养维护操作规程与实操技巧
- 设备改造工程询价方案设计
- 足疗养生会所承包合同与风险防范
- 2025-2030中国燃气信息化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发展报告
- 2025-2030中国清洁能源替代进程与政策支持效果评估报告
- 2025-2030中国汽车电子产业链重构趋势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4年南昌市公安局东湖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真题
- 2025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度云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高频考题库汇编及答案
-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教学设计
- 期中阶段重难点检测卷(第1-3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 冠脉介入进修汇报
- 咽部异物课件
- BCP业务连续性管理手册
- HGT 6258-2023 塑料 热塑性聚酰亚胺(PI)树脂 (正式版)
- 环境污染与保护研究性报告
- 关于桂花酒的一个传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