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分析.1 第一节 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所处政策环境.1 第二节 开放教育服务市场对教育产业的影响分析.2 第二章 我国教育产业基本情况.4 第一节 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分析.4 第二节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情况分析.7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质量.9 第三章 高等教育产业政策环境分析.11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政策.11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政策.13 第四章 高等教育产业投入情况.16 第一节 我国教育整体投入水平分析.16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投入水平分析.20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投入结构分析.25 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发展区域分析.30 第五章 高等教育产业市场需求情况.37 第一节 教育市场需求潜力分析.37 第二节 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潜力分析.38 第六章 高等教育产业投融资情况分析.42 第一节 高等教育产业融资主要来源.42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分析.43 2 第三节 世界高等教育市场化情况分析.46 第七章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情况.56 第一节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现状.56 第二节 民办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与市场需求情况.60 第三节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融资情况.62 第八章 高等教育主要办学模式分析.66 第一节 教育集团模式.66 第二节 大学城模式.68 第三节 公立大学转制模式.70 1 第一章第一章 高等教育产业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分析分析 第一节第一节 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所处政策环境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所处政策环境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据 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 年 GDP 增长为 9.1%,2004 年 GDP 增长为 9.5%,2005 年 GDP 的 增长预设定为 8%,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上个世纪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 这一观点已获得广泛的认同。知识经济的挑战使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势 在必行。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快速发展 的互联网为教育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 1995 年 5 月 6 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 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从此,“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 教育部长周济在 2004 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新的一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总结 2003 年的教育工作,全面部署 2004 年和今后 五年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2003 年 12 月 30 日,新一届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 教育部关于制定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 计划的汇报。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 5 年我国教育工作 的方向、任务和目标,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2004 年 3 月 3 日,国务院 批转了教育部全面实施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这两个计划,对于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 2 育部将按照会议要求,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 认真实施这两个计划。 第二节第二节 开放教育服务市场对教育产业的影响分析开放教育服务市场对教育产业的影响分析 一、入世对我国教育产业的影响一、入世对我国教育产业的影响 (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加入 WTO 后,政府的教育管理行为要符合 WTO 有关条款的要求;教育政策法规的 制定和执行将会更加公开、透明;将深化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由直接管理向宏 观管理和间接管理转变,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二)教育的地区不平衡性加大(二)教育的地区不平衡性加大 入世将使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境外教育资源的介入也有利于加快人才的培养。但 是,境外教育机构基于其利益回报的考虑,他们办学的重点将放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教育方面原已存在的东西部地区的不平衡性将加大。 (三)人才培养模式和观念受到深刻影响(三)人才培养模式和观念受到深刻影响 加入 WTO 后,中国经济发展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生活和观念将 发生深刻变革。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的进步对人们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 高,我国终身化教育将是全世界最广大的市场。从而对人才和人才培养标准提出新的 要求。教育应该培养即懂得中国国情又懂得国际经济实务的综合型人才和在某一领域 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意识、创新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国际型专门人才。这必将带来我 国教育模式和观念的一次变革。 3 二、教育服务开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二、教育服务开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加剧(一)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加剧 高等教育将受到很大挑战。近几年来,通过大幅度扩大招生,我国高校在校生翻 了一番。但总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还相当短缺。许多国家十分 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纷纷采取办教育展、放宽签证和工作条件等多种措施吸引中国学 生出国留学。我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加入 WTO 将放宽国外机构进入我国合 作办学的条件,并允许其在资金投入上占大头。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具有较强吸引力, 并在我国境内直接与我国现有学校竞争,将对我国高校形成挑战。 (二)中外合作办学和各类继续教育得到充分发展(二)中外合作办学和各类继续教育得到充分发展 国外各类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办学历史长、经验丰富,具有明显优势,这 块教育市场的竞争也将加剧。如国外名校纷纷与国内院校合作或独立进行 MBA、EMBA 等教育。 根据教育服务方面的协议,中外合作办学将可能成为今后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形 式。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国内、国际的资 本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各类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合作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在强 调专业特色、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适应中国就业市场能力方面必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4 第二章第二章 我国教育产业我国教育产业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第一节第一节 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分析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现状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现状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属于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形式属于中央统一领导下 的分级管理制度,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 就隶属关系而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上下级 关系,同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隶属于同 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体现了一种从属制。 80 年代中期后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深化。基础教育不断完善“地方负责,分级 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正在逐步形成政府依法宏观 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新机制,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正在朝着“国家和省级政 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协调为主”的方向发 展。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规定,基础教育以县为主,县乡政府是基础教育的主要承担 者。高等教育以中央和省为主。 分级管理的体制使“条条”与“块块”的权限互相交织,教育行政不再是仅仅处 理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事务社会化,管理主体多元化促进了教育法规的发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六部教育法律,加上各类教育行政法规和大量地方性教 育法规。构成教育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依法治教提供了可能。 6 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与改革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与改革 近十几年来经济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学校教育中要实现这个目标 ,管理的创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 件。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为三个方面。 (一) 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即通过权限下放,改变过去整个国家的教育活 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 学校自身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方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限扩大了, 同时,扩大了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与系科的调整、机 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及国际交流等各方 面,高等院校正一步步地朝着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发展。 (二) 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 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近年来,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办学 的兴起,私立学校的涌现,以及与国际上有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办学等等,反映了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中举办主体多元的走向,并呈现出逐渐深化和扩大的趋势。 (三)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由基本重合向相对分离的转变。这里的“教育供 给”与“教育需求”分别指的是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的教育及总的数量,和社 会各个层面在上述种类和质量方面对教育的需求。教育供给本身呈现出多元的状况。 同时,当前社会的教育需求形成了一种极其复杂,取向多样化,并相对独立于教育供 给的状态。 7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走向,较大程度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并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教育管理观念和方式, 现代化、信息化、民主化已成为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情况分析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情况分析 表表 2.1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现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现状 层次 类型 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 育 1.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 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 1.小学1.幼儿 园 1.研究生教育(研究 生班、硕士、博士) 2.技工学校2.教学点 3.职业中学(高中、初中)2.大学和学院(学士、 本科、第二学士) 4.普通中学(高中、初中) 5.特殊教育学校(班) 3.特殊教育 学校(班) 3.专科学校、职业技 术学院(职业学院) 6.工读学校 普通 教育 4.大学分校、大专班 2.学前 班 1.广播电视大学1.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1.职工初等 学校 2.职工高等学校2.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3.农民高等学校3.干部中等专业学校2.农民初等 学校 4.管理干部学院4.农民中等专业学校 5.教育学院5.函授中等专业学校3.扫盲班 6.独立函授学院6.教师进修学校 7.普通高等学校附设 函授部、夜大学、成 人脱产班 7.成人中学(职工、农民) 成人 教育 8.成人技术培训学校(职 工、农民) 1.军队院校1.非正规教 育教学点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制度 其他 类型 3.学历文凭考试试点 民办学校 1.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 制度 2.扫盲课程 8 4.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5.普通高等学校预科 班、自考助学班 6.宗教学校 7.外国留学生学校 岗位 培训 继续 教育 1.专业证书班 2.职业资格培训 3.各种类型的继续教 育、技术培训 4.普通高等学校短训 班、进修班、访问学 者出国考察进修 1.职业技术培训(就业前、 上岗前、在职、转岗) 2.职业资格教育 3.农民“绿色证书”和各 种实用技能培训 4.各种类型短训班、进修 班 资料来源:教育部 高等教育: 近 30 多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国际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 的长足发展。从 1970 年到 1997 年,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翻了一番,而同一时期, 发展中国家这一指标增长了两倍,从 3%跃升至 10%以上;发达国家则在原有的高水平 基础上,再增长了一倍半,完成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初级阶段到普及化的快速转变, 而以美国和加拿大等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率先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基 础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 80%。 90 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为下一步顺利实现从精英向 大众化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02000 年,全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从 2.2 万人 发展到 30.1 万人,增长了 12.7 倍;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从 862 万人增加到 4118 万人,翻了两番多;专科生规模增加了近 2 倍。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正规 学历教育的总规模从 1663 万人增至 9399 万人,净增 7736 万人,其中 70%以上 (550 多万)的增长是在 90 年代中实现的。自 2000 年,由于高校持续扩招,我国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都有较大的提高。2000 年高等学校招生数量为 220 万人,2002 年这一数字便升为 320 万人,两年间扩大招生 100 万人。根据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 9 作会议提出的目标,我国将在 2010 年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5%。这一目标已提前实 现。 初等教育 中小学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二十世纪末,中国完成了 大规模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覆 盖到了 85%的人口地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 5%以下。从 1990 年到 2000 年十年间, 十五岁以上人口中的文盲数量减少了近一亿人,成人识字率居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前 列。到 2004 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已提高到百分之 93.9%,全民教 育成果显著。 第三节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质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质量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早期,西方各国先后经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 “黄金时期”。世界银行 1994 年报告,经合组织各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达到 51%跨入了普及化阶段。UNESCO 2000 World Education Report 报告,1997 年全世界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 1970 年的 8.5%长到 17.5%;发展中国家为 10.3%。中国近年来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15%,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备受关注。宏观上,社会经 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拉动力,文化和科技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推 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的压力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 “我国高等教育要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重视规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提出高等教育重心转移的 工作思路。 10 2004 年,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 19%。高等教育在学 人数达 2000 万,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前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 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翻了两番,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新跨越。实践证明,没有数量的 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局面,也就谈不上提高质量。今后一段时间 高等教育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将重心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 质量上来,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统筹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 教育部要求从 2005 年开始,各地必须严格做到高等教育按计划招生。中央和省 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采取有力措施,把好招生计划、教育投入两个重要关口,形成高 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良性机制。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已经具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第三章 高等教育产业政策环境分析高等教育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第一节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政策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政策 一、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一、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依据宪法,中国政府相继制定并颁 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等 重要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已于 1999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它第一次用法律 的形式,较为全面地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科学经验和价值理念凝结 并固化,为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在第一条中就指出“为了发展高等 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法, 根据宪法和教育 法,制定本法。” 还出台了旨在加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保证普通高等学校的教 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 例;为了加强和改进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扩大高等学校的管理权限的 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等。 二、高等教育模式二、高等教育模式 建国初期,我国采用了前苏联的高教模式,即按行业、按单一学科大规模组建高 校培养人才,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的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这种模 12 式已不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材的培养要求。单一学科人才已无法立足社会,时 代呼唤复合型人才。高校的调整、共建、合作、合并势在必行。80 年代末,中国高教 体制改革提上日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近几年来中国数百所高校走向了合并。高校 合并使许多高校教育资源重组后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提高,单一性学科被复合型学科取 代,高校结构更加合理。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我国高等 教育办学模式在新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和国家管理为主要运行机 制的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以及中心城市办大学之外,以产业 方式运作的教育集团、以各种融资方式组建的大学城、以改制为主要特征的二级学院 和国有民办等新的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在 21 世纪将出现新 的模式和新的运行机制。 三、高等教育收费体制变革三、高等教育收费体制变革 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高层的部分,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在很长一 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承担。60 年代以来,世界银行专家对教育收益率的 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同时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成 本补偿受教育者通过缴纳一定的学杂费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已经成为多渠 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历史,是一个短暂且激变的过程。1985 年发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的自费 生,学生应缴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1989 年国家教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普通 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从政策上肯定了高等教育应该实行成本分担 和成本补偿制度。1992 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较大范围地招收本科生,与此同时实行 公费、自费并轨的思路开始酝酿。1993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南大学作为试点院校, 13 新生入学统一缴纳学费。1997 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普通高校“并轨”。1999 年全国 普通高等教育年生均学费 2769 元,比 1998 年增长 10.3%,约占 1999 年高校生均经费 的 23.5%,约占全国公立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 13%左右。 在推行实时收费制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延迟收费的可能选择。1986 年我国 开始实行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助学贷款,但是这种贷款方法贷款数额小、覆盖面小、申 请手续繁琐、无偿还期限,通常要求毕业时即偿还,否则扣押毕业证书等。 1999 年夏,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 联合制定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而出台的中国工商银行国家 助学贷款试行办法,是作为学费上涨、成本补偿水平提高的配套措施应运而生的, 目的是解决家庭贫困学生的学杂费压力,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它规定贷款利息 50% 由国家财政补贴,其余 50%由学生个人负担,但是受益对象仅限于中央部属院校,贷 款形式是担保贷款,很大程度上将潜在的贷款者拒之门外。而且如果出现学生拖欠贷 款现象,学生所在学校还要自己掏腰包偿还贷款的 60%,学校在贷款发放上小心翼翼。 因此 1999 年贷款发放状况非常不理想。2000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助学贷款管 理办法,这一新的管理办法对助学贷款政策作了重要调整。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改善 了贷款的发放,但是由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银行害怕贷款回收困难造成不良 贷款,恶化经营状况,因此积极性不高。据教育部统计,大约只有 20%左右的学生贷 款申请获得批准。 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政策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政策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城乡不平衡性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城乡不平衡性 从教育发展的若干主要指标来看,我国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有差距,但并不 十分突出。而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巨大。这与经济的发 14 展形成相互拉扯的关系。近 20 年来,我国城乡收入比明显拉大:1980 年为 2.8:1,1988 年为 3.1:1,2002 年为 5:1。城乡教育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具有相当 大的差异。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 年我国城市文盲率为 5.22%,农村文 盲率却达到 11.5%,就业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 7.33 年,但农村平均只有 6.85 年,城 市为 10.2 年。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根 据 2001 年数字,按在校生占全国的比重计算,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前 5 名的地区 江苏(8.14%)、湖北(6.3%)、山东(6.25%)、广东(5.31%)和辽宁(5.18%)占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比重相当于后 18 名地区比重的总和。这五省的普通高 等教育规模比重高出其人口总量比重 4 个百分点,属于普通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较大的 地区。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特性二、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特性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书国曾对 21 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大众 化水平进行了预测与分析。预测结果包括: 2000 年2010 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其中不同地区将呈现不 同的特点。 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2010 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 30%以上,人均 受教育年限达 12.5 年左右,最发达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可达 14 年左右。高度重视发 达地区教育发展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北京将在 2010 年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2010 年至 2020 年间上海市、天津市和部分发达的中小城市也将相继实现普及化目标。 15 中部地区要在 201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20-25%之间,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 10 年以上;江苏省、辽宁省及许多省会城市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水 平将有可能达到 30-35%左右,人口受教育年限可达 11-12 年左右。 西部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201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15%以 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 9 年。坚持以规模扩大、外延发展为主的方针迅速提高教育发 展水平,使教育真正成为提高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口素质的有效动力。 部分地区 2000 年作出的规划,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规划为: 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012010)要求,2005 年,深圳全日制高等教育毛 入学率将达到 35%,2010 年达到 50%,实现高教普及化。 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002020)的要求,2005 年高教的毛入学率 达到 20%,2010 年达到 25%,2020 年达到 40%。 江苏省 2000 年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目标是,到 2010 年,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达 20%左右。 总之,随着人们对知识经济的重视以及各级政府的加大投入,高等教育的“大众 化”阶段大大提前。而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规划。 16 第四章第四章 高等教育产业投入情况高等教育产业投入情况 第一节第一节 我国教育整体投入水平分析我国教育整体投入水平分析 一、我国资金投入与来源一、我国资金投入与来源 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与公共财 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保证教育经费的逐 步增长。1985 年世界各国教育投入占 GDP 比重的平均水平是 5.2%,发达国家平均水 平是 5.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 4.5%,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 5.5%,当时我国财 政性教育投入只有 2.3%,而 2004 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才是 4%。随着政府的投入力度加大,这一比例将会逐年提高。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图图 4.1 近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近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重比重 17 资料来源:历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 2003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116694 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 增长 9.1%,是 1997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但教育经费投 入相对增长慢于 GDP 增长,所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重略有下降。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 其他教育经费 图图 4.2 近年教育经费来源近年教育经费来源 资料来源:历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历年经济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 鉴 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世界的 1.5%,而我国的受教育人口占世界的 20%。穷国办 大教育,教育经费不足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18 二、我国教育总投入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二、我国教育总投入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投入,发展中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 不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表表 4.1 美国主要年份教育经费投入及占美国主要年份教育经费投入及占 GDP 的比例的比例 学 年机构经费投入占 GDP(%) 公共经费占 GDP(%) 197519767.36.8 198519866.46.7 199519967.25 199819997.15.1 199920007 资料来源:张振助美国:人力资源第一,教育发展研究2003 年第 2 期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官方网站透露,美国总统布什承诺,2005 年教育财政预算将达 到 573 亿美元,比 2004 年增长 3%,增加 17 亿美元,比 2001 年增长 35.8 个百分点。 日本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率居于世界前列,近年来受经济不景 气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 4%左右,人均教育经费达 1203 美元,仍是世界上最 高的。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中国在教育上的投资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最新的统计 资料,在 1998 至 1999 年,中国的教育经费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2.2%,而实 物资本的投资大约是这一数字的 15 倍。相比之下,土耳其的教育经费是其 GDP 的 2.9%、 印度是 3.2%、俄罗斯是 3.5%,菲律宾是 4.2%。 以生均经费指数为例。生均教育经费占人均 GDP 的比例称为生均经费指数,是适 于进行国际比较的重要参数。国际比较表明,经合组织国家初中生均经费指数平均为 24%,小学平均为 19%,其中政府承担的经费比例为 85-90%。据此推算经合组织国家 19 初中生均经费政府投入约占人均 GDP 的 21%,小学约占 15%,而我国初中和小学的生 均经费指数则仅为 11%和 9%,明显偏低。 表表 4.2 主要国家生均教育经费占人均主要国家生均教育经费占人均 GDP 的比例的比例 单位:(%) 小学初中高中 OECD 国家平均 192429 中国 91120 英国 1524-24 美国 1924-24 日本 212326 韩国 202326 资料来源:沈百福 王红我国义务教育完成率和经费问题分析教育发展研究 三、我国教育资本运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三、我国教育资本运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经 费的比重逐渐减少。相反,学杂费和其他渠道的教育经来源的比例逐年提高,多渠道 “办教育”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众多,且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在穷国 办大教育的情况下,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03 年年末,中国人口 129227 万人。 近十几年来,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情况下,每年出生人口仍有 1500 万人。根据我国 义务教育法,新增加的人口都需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以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情况为例: 20 表表 4.3 近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近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 单位:元 项 目小学生均预算内 事业费 农村普通小学生普通初中生均预 算内事业费 农村普通初中生 1994236.06198.69450.37367.38 1995265.78219.31492.04392.59 1996302.54248.75549.24435.36 1997333.81275.06591.38468.06 1998370.79305.62610.65478.25 1999414.78345.77639.63508.58 2000491.58412.97679.81533.54 2001645.28550.96817.02656.18 2002813.13708.39960.51795.84 2003931.54810.071052871.79 资料来源:国家教委,国家统计局各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支持。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重中 之重”的战略地位,提出了西部攻坚、巩固提高和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三大目标 和深化改革、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 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由于教育经费问题突出,部分学校和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乱收费现象,2003 年教 育部查出乱收费 8.53 亿,359 名校长被撤。2004 年教育乱收费仍然是投诉最多的问 题之一。 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投入水平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投入水平分析 一、教育总投入不断增加与发展一、教育总投入不断增加与发展 初等教育: 21 中小学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二十世纪末,中国完成了 大规模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覆 盖到了 85%的人口地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 5%以下。从 1990 年到 2000 年十年间, 十五岁以上人口中的文盲数量减少了近一亿人,成人识字率居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前 列。到 2004 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已提高到百分之 93.9%,全民教 育成果显著。 教育部已经把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力争到 2008 年九年义务 教育普及率达到 100%。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在校生人数占年龄在 1822 岁之间人口总数的比例。 这个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 的划分方法,即高校入学率占适龄人口的 15%以下为精英阶段,15%50%为大众化阶 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 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600000 700000 800000 普通高等学校10321020102210711041122513961552 职业教育182471833318292175601614114322133089908 义务教育725950707482687514659504630890571705536970505336 幼儿园187324182485181368181136175836111706111752116390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图图 4.3 19962003 年各类教育在校生人数年各类教育在校生人数 2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大学生(/万人)中学生(/万人)小学生(/万人) 图图 4.4 19962003 年各类在校生分布年各类在校生分布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我国也在不断扩大高等 院校的招生规模,与此同时,民办高等教育业发展迅猛。自 2000 年,由于高校持续扩 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以每年平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根据中国第三次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中国将在 2010 年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5%。目前这一 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预示着中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单位:% 23 3.4 3.5 3.9 5 6 7.2 8.3 9.1 9.8 10.5 12.513.3 15 17 19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图图 4.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为 18%20%,2004 年我国高校毛入学 率超过 19%。我国计划在 201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3%左右。目前国际上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超过 50%的有加拿大、美国、芬兰、韩国和新西兰等国家。 三、高等教育投入持续增长三、高等教育投入持续增长 扩招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是教育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扩招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例如,经过三年持续扩招,普 通高等学校年招生量增加了 160 万人,增长了一倍以上,平均年递增 34.0%以上;而 1985-1998 年十三年招生量共增加 46 万人,平均年递增 4.4%。扩招还促进了高等教 育的改革。从单纯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向兼顾大众对教育的需求转变;促进了高等 24 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表表 4.4 各级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和学校数各级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和学校数 单位:万人,所 研究生在校人数普通高等教育人数 普通高校数量 成人高等教育人数 成人高校数量 199616.33302.11032265.571138 199717.64317.41020272.451107 199819.89340.871022282.22962 199923.35413.421071305.49871 200030.12556.091041353.64772 200139.33719.071225455.98686 200250.1903.361396559.16607 200365.131108.561552*55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根据教育部数字, 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共录取新生 420 万,比上年增加了 近 40 万。截止到 2004 年底,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超过 2000 万,高等 教育规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成人高等教育在职业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人高等学校主要 包括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普通高校办函授、夜大、 职业高等学院等。如图所示,经过整顿合并,从 1996 年以来,成人高等学校数量一 直在减少,但在校生人数一直增加。 单位:万人,所 25 1138 1107 962 871 772 686 607 558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成人高校在校生数量成人高校数量 图图 4.6 历年成人高校在校生数量与高校数量历年成人高校在校生数量与高校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投入结构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投入结构分析 一、学科设置结构一、学科设置结构 建国初依照苏联模式建立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为当时生产建设服务。按行业、按单 一学科大规模组建高校培养人才,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学科分布齐全,种类比较完善。 26 综合大学 8% 职业大学 47% 理工院校 14% 农业院校 2% 林业院校 0% 医药院校 6% 师范院校 12% 语言院校 1% 财经院校 4% 政法院校 2% 体育院校 1% 艺术院校 2% 民族院校 1% 图图 4.7 2003 年中国高等教育院校的结构年中国高等教育院校的结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一)教学(一)教学 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它对于传承知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