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_第1页
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_第2页
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姓名刘洋洋院系政法学院专业法学年级2004级1班学号041210034指导教师侯鲜明2008年5月25日目 录摘要2引言 2一、我国当前失业保险法现状及问题 2(一) 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过窄 3(二) 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3(三) 支付办法不合理,给付标准偏低4(四) 资金筹措渠道单一4(五)管理体制,监督机制不健全4(六)再就业难落实4二、改革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路4 (一)逐渐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4(二)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4(三)完善失业保险金支付制度,适当提高给付标准5(四)实现失业保险金的保值增值5(五)理顺失业保险的管理体制5(六)促进再就业6三、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律对策6(一)提高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立法层次,树立法律权威性6(二) 立法上确立以公平为优先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下原则6(三)严格执行失业保险法8(四) 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8(五)加强失业保险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缴费意识9(六)重新考虑保险费率设计,突出促进就业功能9结论 10注释10参考文献10谢辞 11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刘洋洋(政法学院、法学、2004级1班、041210034 )摘要: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失业保险法规权威性差;覆盖面窄;法律救济方式上缺乏必要的制约监督机制。我国未来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应当借鉴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经验,从立法上,提高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立法层次,树立法律的权威性;确立以公平为优先的价值取向;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并且采取具体的措施弥补其不足之处,使之趋于完善。关键词: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国外经验;公平价值;弱势群体On improving Chinas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of legal thinkingLiu Yangyang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w, 2004 a class 041210034Abstract:Stat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s compulsory through legislation, the community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und for unemployed suspended sources of livelihood of workers to provide material assistance system. Chinas existing legal system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existed less than the following: unemployment insurance regulatory authority of poor coverage of the narrower legal relief on the way lack the necessary constraints supervision mechanism. Chinas future legal system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hould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from the legislation,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social insurance legislative level, and establish the legal authority to establish priorities for the fair value orientation; attention to vulnerable groups Protection. And take concrete measures to make up for their deficiencies, so that it tends to improve.Key Words:Unemployment insurance; legal system; foreign experience; fair value; vulnerable groups.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社会结构中分层现象日趋凸显,失业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给予高度重视,建立了社会保险体系,失业保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法律角度,就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失业”成为高频率的使用词汇,适应社会需要,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从起步探索到不断完善,对稳定社会,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失业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在总结我国从前失业保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国情,并适当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制定的,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注释:胡鞍刚.社会保障法制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一)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过窄根据条例第2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本条所称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第21条规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年,本单位并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补助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第32条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本条例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由此来看,我国的失业保险主要适用于城镇职工,而农民、牧民则被排除于适用范围之外,企业职工、事业单位职工、农民合同工被“半纳入”失业保险制度。诚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占人口8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仍以家庭保障为主,二元经济结构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正在以农村为中心向以城市为中心转变,土地征用导致了失地农民无地可种,就业无岗,而低保又无份的问题。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或提供了法律救济措施,例如征地补偿制度,但从运行的结果来看并不理想,普遍反应“征地补偿标准偏低”。那么,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生存的保障,所以失业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也应将农民纳入其中,为其提供经济补偿、失业保险、再就业服务,使农民能与城镇职工享有同等的待遇,以解决其后顾之忧,稳定社会,为其“生计”谋条出路。(二)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根据条例第七条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第八条规定:“省、自治区可以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失业保险调剂金以统筹地区依法应当征收的失业保险费为基数,按照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筹集。统筹地区的失业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失业保险调剂金调剂、地方财政补贴。失业保险调剂金的筹集、调剂使用以及地方财政补贴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第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失业人员数量和失业保险基金数额,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适当调整本行政区域失业保险费的费率。”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失业保险基金只是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省、自治区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统筹层次低,调剂范围小。而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失业率存在较大差异,统筹层次低就导致一些失业率较高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了失业保险基金严重短缺,难以支付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而失业率较低的经济发达地区则出现基金储备大的现象,其结果是不利于发挥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三)支付办法不合理,给付标准偏低应改变目前按固定数额,即都按低于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支付失业保险金的做法,建立与缴费的数量、时间适当挂钩,多档次的失业保险金支付制度。刘玉珂,张展寒,纪晓红.社会保险金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突破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个人缴费时间越长、数量越多,可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越高。同时,根据目前我国社会的实际,在实行多档次形式的同时,还应确立一个最低基准,以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展开。(四)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失业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1)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2)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3)财政补贴;(4)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可见,我国的失业保险是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渠道筹措资金的,渠道单一。(五)管理体制,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各自为政,主管部门自定办法,自行开支,缺乏财政部门的审核和其他各方的监督,挤占、挪用失业保险基金的现象浮出水面。应加快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管理模式,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广大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六)再就业难落实建立失业保险的根本目的还是促进再就业,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并未完全显现。应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加大转业,再就业培训支出,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信息沟通,为其提供再就业服务,尽快使失业人员再就业。二改革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路(一)逐渐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失业保险的对象应当包括各种从业人员。条件成熟时,应考虑将农民、牧民、国家公务员、各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目前未纳入失业保险范围的各种企业职工,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的农民合同制工、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等,都纳入到国家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中。(二)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有必要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的调剂范围。建议失业保险基金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进行统筹,在中央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以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社会化程度,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应付劳动风险的能力。(三)完善失业保险金支付制度,适当提高给付标准其一,失业保险金的支付不能单独以是否失业来作为支付标准,而应结合个人的隐性收入调查和就业机构的审查来考察。而对于失业保险金领取者的资格审查就应更加严格。在失业保险金的支付上,应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对履行义务不同的失业者给予不同的待遇。把促进就业纳入失业保险的责任范围,使失业者享受的权利形式更多样化。其二,在计发失业保险金的标准上,应当考虑与失业人员失业前的基本工资挂钩,而不是 “一刀切”郭士征. 国外失业保险的实施经验 J 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地都按低于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来计发。按目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规定看,工资高者缴费高,工资低者缴费低,而同一地区的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数额都基本相同,这难以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也不利于发挥劳动者的缴费积极性。法国的经验值得重视,它的“比例定额”的做法,既体现失业者个人原工资收入的差异,又注重了失业者之间的公平待遇,是一种较好的计算基准模式。我认为我国应借鉴法国的经验,既考虑个体差异,又体现公平原则。其三,对自谋职业的失业人员,可一次性发放一定数量的失业保险金,作为再就业启动资金。(四)实现失业保险金的保值增值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须重视失业保险基金的保值与增值。保值与增值两者密切相联,若资金不能增值,资金的作用就无法体现,保值也无从谈起,这会削弱失业保险基金的保障职能,因此,失业保险基金的运作不能像福利,只是简单的收发,而应引入增值机制,力争做到保值与增值。余功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剖析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0(4).如何做到保值与增值,对此有许多国家创造了很好的途径,例如购买国库券、积极用于安全、短期投资和建立社会保险银行,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承担投资职能等等。按我国的国情,失业保险基金运作应遵循安全、有效这两条基本原则,在保值的基础上争取适度增值。(五)理顺失业保险的管理体制发达国家失业保险制度的经验告诉我们:陈淮 . 社会保障体系专家谈 社会保障制度, 2001.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失业保险制度要求其管理体制应具有统一性和高效性的特点。而高效、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可以是多种形式,如美国、英国、日本等的政府直接管理形式;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的自治机构管理形式;以及瑞典、丹麦、芬兰等的工会管理形式等。但具体到中国国情,应采用在政府的监督或间接管理下由自治机构进行直接管理的形式。采用自治机构管理的形式,就是要求由劳动者、企业、政府三方共同组成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式的管理。实质上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具体经办失业保险业务的、非营利性的、相对独立的单位。目前,全国各地按照国务院规定要求建立起来的失业保险机构,就是这样一种管理方式。尽管现有的失业保险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具体经办失业保险业务的单位,但其在职责、权限、业务等方面还很难相对独立,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政出多门、扯皮内耗、体制不顺等问题。显然,理顺失业保险的管理体制、强化失业保险机构具体经办失业保险业务的权力及相对独立性,成为要首要解决的问题。(六)促进再就业或许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值得我们借鉴,“雇用促进事业”吕学静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是其显著特色,通过有效的经济手段分别刺激劳动者与雇主两方面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从而达到促进就业的根本目的。尽管日本失业率也存在上升趋势,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有增无减,但失业保险基金仍有结余,这表明这项制度运转正常有效,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效用。日本雇用保险制度就像一张“安全网”,这张网上有三道次序分明的防线:第一道,由企业承担,防止失业。由政府资助企业内部消化富余人员,并且提供更多的岗位,增加雇用。第二道,由失业保险金承担,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第三道,促进再就业,由社会就业服务机构承担,并和第一道防线相衔接。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日本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发达,日本企业极为注重针对本企业内部的岗位要求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后续教育,并且这种培训与教育能得到政府资助。第二,日本并不把企业富余人员看成包袱,而是把人视为财富加以充分利用。因此,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力资源也及时能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减少失业,促进就业。三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法律对策(一)提高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立法层次,树立法律权威性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失业保险法,或在宪法中增补失业保险方面的条款,增强失业保险法制建设的权威性。要建立建全失业保险法律体系,应当通过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确定失业保险的地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建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己发挥了“经济安全阀”“社会关系润滑剂”的作用,因此,建议在修改宪法时,增补失业保险方面的条款,以增强失业保险法制建设的权威性。 (二)立法上确立以公平为优先的价值取向,坚持五个原则法律价值是法律制度追求的目标或法律制度的取向,法律价值是一个体系,包括秩序,自由,平等人权,正义,效率等层次。同时,每一项法律制度都存在着不同的优先价值取向。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和法律救济的制度,着重解决的是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那么,公平优先就是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把社会公平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在立法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普遍性原则,逐步扩大覆盖面保障范围的公平性。即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统一规定的条件,不论其地位,职业,贫富等均被强制性地纳如保障范围,覆盖面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这种机会的公平性就表现的越充分。2.统一性原则,提高统筹层次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失业率存在较大差异,统筹层次低就导致一些失业率较高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了失业保险基金严重短缺,难以支付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而失业率较低的经济发达地区则出现基金储备多的现象,其结果是不利于发挥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也不利于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社会成员在发展结果的不公平,确保社会公平价值的实现。3.合理性原则,完善支付办法,适当提高给付标准美国对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失业救济金申请人前提是要符合相关的条件,经过严格审查才能领取,同时还要履行一定的义务。政府职能部门侧重于立法、监督检查和咨询服务。而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享有充分的双向选择自主权。对企业用人、工资制度、保险福利等,国家没有统一规定的标准,完全由企业根据经营状况和市场变化自行决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邓大松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以上美国的实施经验值得我国思考,使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也能加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4.强制性原则,对于用人单位不缴费以“不作为”明确其法律责任确定某一劳动者是否失业,要以他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订立了劳动合同为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证明已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定证据。为此,条例进一步规定,失业人员如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应持有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为其出具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6条第2款虽然肯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并没有明确规定劳动合同的形式必须是书面形式。由于立法的不具体、不明确,导致在实践中用人单位“钻空子”与劳动者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国有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行业更为突出。结果导致政府社保管理机构在承办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调查、统计时对已失业,但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者均不予考虑。失业者不能办理登记、备案手续最终也就无法获得失业保险金。值得指出的是,劳动合同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14条第2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合同法的上述规定,一定程度上能规避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现象的发生。此外,为避免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以达到不缴或者少缴失业保险费的目的,第83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对于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条例在第五章“罚则”中仅有4个条文规定了失业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够全面且在责任的主体、责任的类型、责任的范围、责任的性质等方面的规定,都存在严重的缺陷。5.进一步理顺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抓紧制定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坚持现收现付、略有结余的发放管理模式;调整基金支出结构,加大对于转业、再就业培训支出的力度;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筹集、管理、使用全过程监督,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实现征、管、用相分离。确保失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三)严格执行失业保险法按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第13条的规定,缴费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社会保障基金。此条规定在立法技术上存在如下缺陷:李沛瑶. 有必要加强失业保险理论研究A 失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C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其一,该条虽规定了两个可供选择的执法机构,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但没有考虑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执法部门很有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发生互相推诿或者争先执法现象,导致混论。其二, 条例和暂行条例均没有规定,执法部门怠于行使对缴费单位故意逃避缴费义务而加以惩罚的法律责任。依法理推之,在此情况之下执法部门应对其“不作为”承担法律责任。但我们知道,我国目前的行政执法现状令人不满,存在执法的人情化、利益化、关系化等问题,如果缺少对行政执法部门的有效监督,那么,执法的公正性、及时性就难以保证。其三,对于缴费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仅以加收千分之二滞纳金,不足以达到对违法者的制裁目的。也就是说, 应采取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或者责任形式,对于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 ,可以采取罚款、停业、吊销营业执照,甚至严重者可以考虑承担刑事责任。其四,暂行条例第26条还进一步规定,缴费单位逾期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收。这样规定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强制执行权。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如若劳动保障部门或者税务机关均没有向法院提出申请,那么,失业者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又该如何保护?要指出的是,对于在实践中用人单位依其强势地位,借口或者无故未给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的行为,劳动合同法第89条规定了用人单位要承担法律责任,即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四)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的理论依据,从经济学上讲是福利国家理论,从社会学上讲是公民权理论,从法理学上讲,则是人权理论。作为弱势群体的失业者,其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特别是当大规模的失业性弱势群体的出现时,建立一种保障机制的理由首先在于对人权的关注:一方面,随社会文明的推进,提供社会保障被视为一个文明政府保障人权的基本手段;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失业者,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本身就是人权的主要内容简而言之,失业保险权本身就是一项基本人权。基于以上权利思想的分析,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子部门的失业保险制度应具有以下特征:王景山.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原则的理论讨论1J2.山东大学学报,2001,(3):74.一是国家责任,能够承担人权保障的只能是政府,政府也有义务保障其国民的基本人权。同时政府的责任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都不是凭空而是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承受能力建立起来的。二是强制性,即坚持受益人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一方面,当事人享有事业保险权,同时政府承担保证这一权利的实现义务;另一方面,是收益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规定全体符合条件的公民或居民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履行相应义务。三是普遍性原则,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均有权获得基本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具体到失业保险,其覆盖范围应当惠及所有有失业风险的人员。(五)加强失业保险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缴费意识实践中,很多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基于考虑降低成本而逃避为劳动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现象比比皆是,但许多劳动者却也因经济收入低,导致出现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平均而言,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工资均居偏低水平。如果我们充分了解了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劳动者的经济收入的现状后,就能对劳动者缴费法律意识不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劳动者要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其工资还要用于维持日常生活支出,生存较为艰难。从这一现象看来,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使得企业、劳动者的“腰包”鼓起来了,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这才是“治本之策”。同时也要加强对失业保险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主动积极的缴纳失业保险费,当发生侵权行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六)重新考虑保险费率设计,突出促进就业的功能 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在保险费率的规定上采取了统一费率制,失业保险的收缴费率以企业工资总额为基准,即不管什么行业和单位,都要按统一的费率标准缴纳保险费,这种设计完全忽视了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差异,这对一些相对比较稳定的行业来说是不公平的。赵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兰州大学出版社参考文献:1 袁志刚失业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胡鞍钢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3赖达清.社会保障法:保阵公民生存权利法律形式1M2.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66.4杨伟明失业保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陈佳贵.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胡鞍钢. 社会保障体系专家谈 社会保障制度,2001. 谢辞本文是在侯鲜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尚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获益匪浅。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忠心的感谢!从各国来看,不少国家采取了行业差别费率制和分段费率制。行业差别费率制是在个行业不同失业率的基础上,将对各行业失业保险费用征缴的比率与该行业的失业风险程度结合起来,失业风险程度越高的行业,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