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金刑的适用问题研究_第1页
罚金刑的适用问题研究_第2页
罚金刑的适用问题研究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罚金刑的适用问题研究曾庆波(政法学院,法学,2004级1班,041210052)摘要:罚金刑作为刑罚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刑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罚金刑逐渐取代自由刑的总的趋势下,怎样最大限度的合理适用罚金刑成为我国刑法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从另一方面讲,我国的罚金刑制度无论从立法、司法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有迫切的需要。本文拟从罚金刑的概念特征及理论基础出发,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罚金刑的适用,从而就现实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罚金刑;并科制;易科制Studying On Th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Fine PenaltyZeng Qingbo(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1Grade2004, 041210052)Abstract:Criminal fine penal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riminal punish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iminal punishment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Under the situation of criminal fine penalty gradually replacing free penalty, how to maximize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fine penalty becomes an emphasis of Chinas criminal law study. On the other hand, regardless of the legislative, judicial or theoretical research, Chinas criminal fine penalty exists various problems. Therefore, it becomes very urgent to do this kind of research. on the foundation of conceptual features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criminal fine penalaty, this paper detailedly discusses its application, thus proposing several suggestions to the realistic questions.Key words:Criminal fines, Mixed punishment system,Changes in the penal system前言 1997年刑法在刑罚规定方面的一个重大改变,就是大幅度地增加了罚金刑。在1979年刑法中,规定罚金刑的刑法分则条文只有20个,涉及21个罪名,占全部罪名的不足15%;而在1997年刑法中,规定罚金刑的犯罪有160余个罪名,超过全部罪名的30%,与1979年刑法相比,在比例上增加了一倍有余,若从绝对量上比较,则增加的更多。从这样的立法规定可以推测,立法者是要在我国现有的情势下,提高罚金刑的地位,扩大罚金刑的适用,改变我国传统的以自由刑与生命型为犯罪基本刑罚的状况,从而改变我国的重刑传统,适应世界刑发展方向。对于这样的立法初衷,是应该赞同的,但在刑法生效以来的司法实务中,罚金刑的适用却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应该认真研究。本文拟从罚金刑的概念特征及理论基础出发,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罚金刑的适用,从而提出现实中的问题和相关的几点建议。一、罚金刑概述罚金刑,简称罚金。中外刑法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罚金刑的概念做过多种界定。笔者认为,较为科学的罚金刑应为:“罚金刑是法院依法判处犯罪人(包括单位)向国家缴纳其所有的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罚金刑的特征是由法院依法判处的,由犯罪人向国家缴纳的犯罪人现在或将来可能合法所有的金钱。罚金刑的本质就是使犯罪人承受剥夺金钱的痛苦。金钱是人的重要权益,剥夺金钱能使人产生强烈痛苦。人在社会上生存,具有各种不同的需要:生命的延续、健康、自由、尊严、财富等等。其中金钱是财富的象征,在商品经济社会中,金钱在一定条件下越来越成为健康、自由、尊严甚至生命的重要支撑和基础。罚金刑的内部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包括质的要素,量的要素,行刑要素三部分,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罚金刑最基本的要素是金钱,它是质的要素,也是罚金刑中最本质的稳定的决定其属性的要素。但是,作为罚金刑构成要素金钱绝不是抽象意义的,而是特指施行危害行为构成犯罪的人其本人所有的金钱。如果剥夺的金钱不是犯罪人本人所有的,那它就违背了罪责自负的刑事责任原则,因而也就不是刑罚。罚金刑的量的要素数额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基本货币单位,二是数量。罚金一般都以本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为基准。在确定了基本货币单位之后,数量便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数量与货币单位组合,就形成不同数额的罚金刑。刑法确定不同犯罪的罚金数额,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确定罚金数额必须根据本国的基本货币单位中所包含的贵金属的量。其次,确定罚金刑的数额要参考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越大其数额也应越大,反之亦然。再次,确定罚金数额应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的普遍经济状况和道德文化水平,等等。罚金刑动态的构成要素即行刑要素。罚金刑的行刑要素是执行罚金时所涉及的或运用的要素。没有这些要素,罚金刑的执行将成为不可能。这些要素包括刑事谴责,自由,劳动。二、罚金刑的根据作为刑罚体系的组成部分,罚金刑与其他刑罚方法具有共性的一面,即其哲学根据是报应和功利的辩证统一;但是,作为个别的特殊的刑罚方法,罚金刑的报应根据和功利根据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另外,刑罚还必须具有人道性根据和经济性根据,当然,它们还是刑罚的次一层的根据。它们必须在能够满足报应和功利根据的前提下才具有刑罚根据的意义。作为一个个别的刑罚方法,罚金刑的人道性根据和经济性根据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一)罚金刑的报应根据罚金刑的报应根据包括道义报应根据和法律报应根据两部分。道义报应是将刑罚所尊重或依据的内容确定在对行为人的道德伦理评价上,亦即确定在行为人“自由地违反了道德的应然性上”,因而根据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实行报应。道德评价,注重的是由行为所反映出来的行为人的心理、动机、目的、意识和意志等的评价,注重的是行为人本“应该”如此行为却没有如此行为。因此,道义报应的主旨是根据犯罪人违反道德义务、对侵害社会道德秩序的事实进行报应。其报应针对的主要是行为人的思想、动机、意志等主观思想方面的违反道德性。把犯罪人的主观恶看做是犯罪的全部本质,对于行为的客观损害不再重视,虽然不是完全不考虑,但是,相对而言,其对定罪及量刑已无多大意义。法律报应是从法律概念的运动形式本身寻求刑罚的正当根据,使刑罚奠基于对犯罪的否定的法律评价之上,从而使刑罚具有合理性。全面完整地阐述法律报应理论的第一人是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他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较系统地论证了其犯罪与刑罚的法律报应理论。他认为,犯罪是真正的不法,与主观内在的道德不同;刑罚是对犯罪的扬弃,是犯罪的必然结果,是理性的必然法则;主张等价报应。 根据上述报应理论,罚金刑可以适用于下列一些类型的犯罪:第一,侵犯财产性犯罪、贪利性犯罪。无论从道义报应的角度还是从法律报应的角度,罚金刑都可以使用于这些犯罪。第二,主观道德罪过程度较小且客观危害性较小的各种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及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等故意犯罪。罚金刑之所以能使用于这样的犯罪,原因在于罚金刑具有一定的精神痛苦的属性,也具有在价值基础上与这些犯罪的质的等同性。第三,过失犯罪。罚金刑能够使用于这种类型的犯罪,是因为这类犯罪的主观道德罪过轻;而且“客观危害”虽然从犯罪的“自我规定”(犯罪的自在自为的体现)来判断有轻有重,但从社会的“外在规定”(社会价值判断)来判断,过失犯罪的“客观危害”理论比犯罪的“自我规定”要轻。根据客观危害是犯罪的“自我规定”与社会的“外在规定”相同一的观点,过失犯罪的客观危害比其实际所体现的要轻微。(二)罚金刑的功利根据罚金刑的功利根据是由刑罚的功利性决定的,刑罚的功利性可分为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因此功利根据也应从这两各方面谈起。特殊预防,又称个别预防,是指通过对已经犯了罪的人适用一定的刑罚,使之永久或者在一定时期内丧失再犯能力。特殊预防一般是通过两个方面的作用来实现的:一是物理强制,二是心理强制。这种物理强制研究其实质就是对犯罪人某种重要权益的直接剥夺。通过这种剥夺,是犯罪人因此在物理能力方面直接丧失再犯能力,以达到特殊预防之效果。罚金刑是财产刑的一种。它以剥夺犯罪人的金钱为内容。金钱在商品经济社会作为财富的重要表现,是维护人们生活、发展、交往的重要条件,对金钱的占有量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剥夺了犯罪人一定数量的金钱,则犯罪人的再犯能力就会相应的减弱。心理强制包括畏惧心理、痛苦心理和悔罪心理。畏惧心理可以使犯罪人因为惧怕刑罚而消除犯罪念头,是基于刑罚的威慑而产生的心理刺激性恐惧反应;痛苦心理是刑罚对犯罪人权益剥夺后造成的一定精神上的痛苦;悔罪心理是说刑罚过程中对犯罪人的惩戒和教育而使犯罪人产生的悔罪心态。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人适用一定刑罚而阻止社会上其他人犯罪。一般预防的对象是犯罪分子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危险分子。即具有犯罪危险的人金刑对于危险分子的一般预防作用十分微弱,因为这部分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了刑法会受到刑罚制裁而仍然实施犯罪,他们对犯罪已形成极强的需要心理,必须用极强的刑罚威慑力和刑罚的教育作用,才能改变其畸形的道德心理。对这些人而言罚金刑恰恰是比较弱小的。不稳定分子,即有犯罪倾向的人不稳定分子具有一定的犯罪可能与意向,即具有犯罪的现实可能性与危害社会的人身危险性。他们可能犯罪的原因很多,“但从主观因素来观察,无外乎两种,即本无与社会对立的意识,但因对刑法的规定不明而误以为想实施的行为不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而欲实施之,以及对刑法的规定有所了解,明知自己想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而有意识也想实施之。前一种情况为不知法而可能犯罪,后一种情况为知法而欲犯罪”。刑罚对这两种犯罪人的功能主要是一般鉴别和一般威慑。所谓一般鉴别,“是指不知法而可能犯罪者在犯罪前基于自己对将实施的行为应受惩罚的认识而体会到该行为的严重违法性,从而自觉地控制自己,防范于未然”。 一般威慑是指刑罚对犯罪人权益的剥夺使犯罪人产生了被剥夺的痛苦和由此而生的无形的精神痛苦,对不稳定分子所产生的精神威吓作用。被害人及其家属。这些人是犯罪的直接火间接受害者,在强烈复仇的欲望支配下,容易实施犯罪行为。财产权受到犯罪侵害的被害人及其家属而言,在获得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后,再给犯罪人判处罚金,可以起到安抚作用,进而能对这些人达到一般预防作用。其他社会成员,即上述三类以外的广大公民。对犯罪分子适用罚金的刑法,都能对其他守法公民的守法行为产生进一步的鼓励,从而更坚定他们的守法意识。因此,罚金刑对这些人的一般预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三、罚金刑适用存在的问题(一)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罚金刑的司法实务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点。1.应罚不判。是指在法条的规定上,该罪规定应该并科罚金刑,但在实际的裁判中,只科处自由刑而未科处罚金刑。在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名虽然有四百余个,但作为常见多发的犯罪却数量有限。如果严格按照法条的规定裁判刑罚,则多数判决中均应判处罚金刑,或者单科,或者并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笔者见到的一些盗窃罪的判决中,并没有判处罚金刑,其他一些犯罪中,这种法条规定中有罚金刑,而实际的司法裁判中不判处罚金刑的情况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将我国刑法规定罚金而私法中不判处罚金,属于司法机关的判决违法是明显的事实。2.判而不缴。是指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罚金刑的判决以后,犯罪人不缴纳罚金的情况。这是在近两年应罚不判的情况逐渐消失而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在并科罚金的场合,罚金刑的缴纳与主刑的执行无关,犯罪人及其家属往往抱着消极甚至抵抗的态度,制造罚金缴纳不能的假象,加之罚金刑执行案件激增以及我国公民财产状况比较秘密,使执行机关无暇也难与调查犯罪人的财产状况,导致罚金刑执行难在我国表现尤为突出。如某市两级法院的罚金执行结案的比率只有40.06%。3.数额失衡。是指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法院,对相同或相似的案件裁量的罚金刑的数额不同,或者同一地区、同一法院,对不同被告人的相同或相似的案件裁量的罚金刑数额不同,导致罚金刑的数额不平衡。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该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判处罚金,应该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依据法律规定,对相同或相似危害程度的犯罪,罚金刑的数额应该大体相当,不同地区,不同犯罪人(包括经济状况相差悬殊的犯罪人),只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没有重大区别,其罚金数额也应该基本平衡,只有这样,才可以说其裁判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而事实上,这样的平衡并未达到。4.比例随意。是指在罚金刑与自由刑之间的换算比例缺乏统一的标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并科罚金性的场合,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承担,理应由自由刑与罚金刑共同承担,因而在自由刑和罚金刑之间,也就必须存在着两者的换算关系问题,即一定数额的罚金相当于多长时间的自由刑,或者一定时间的自由刑相当于多大数额的罚金。而这种换算关系的确定,就需要一个换算标准,没有这样的换算标准,自由刑与罚金刑的并科就缺乏明确的根据。(二)上述问题产生的不良后果司法实务中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以下不良后果:1.表明其实质公正难于实现。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司法并没有明显违反法律的规定,但实质的不公正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在实质的公正与形式的公证不能两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时,选择形式的公正而以实质公正的丧失作为代价具有不得已性质的话,向我国这样具有一定存在范围的问题若不解决,我们的代价不是太大了吗?2.有损法律权威。法律权威的形成重要条件之一是法律不折不扣地得到实施。但在实务中却有不予科处的情况;人民法院判处罚金,实际上却难于执行。这样的法律实施状况,说明法律及其司法机关的裁判不具有必须执行的性质,这样一来,法律也就失去了权威性。3.难达立法意图。刑法对罚金刑的修改,其立法意图应该说是明显的,这就是要完善罚金刑的立法,增加罚金刑的适用。同时,增加罚金刑的适用本身,又是刑罚向轻缓化发展的一个具体途径。但以上存在的问题,就使这样的立法意图难于实现。应罚不判,必然导致罚金刑的适用数量大打折扣,扩大罚金刑适用的初衷也就难于全面实现;而其他的几个问题点导致有失司法的公正,就更加有违立法意图,通过罚金刑的扩大适用所追求的刑罚向轻缓化发展等目标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本来,罚金刑作为一种重要的刑罚方法,其广泛适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我国刑法要实现国际化,在不违反我国的现实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适应国际发展趋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扩大罚金刑的适应也是如此。因而可以说,我国扩大罚金刑适用的立法初衷是好的,符合我国的实际,但司法中存在的问题,却使立法初衷难于实现。(三)引起问题的原因分析好的立法初衷,在司法实务中却难于实现,这不能不引起注意,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也就是现实的要求。笔者试从立法与理论两各方面进行分析。1.立法方面的原因。罚金刑司法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仅归咎于司法机关。问题的产生首先来源于立法。这种立法上的原因还应先从我国罚金型的立法特点入手。我国罚金型的立法特点,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几点:第一,扩大了罚金刑的适用范围。如前面已经提到的,我国罚金型的适用罪名超过了全部罪名的三分之一,如果再将没收财产刑计算在内,能够判处财产刑的犯罪占刑法典规定罪名的近半数,这样的立法规定,在可以判处罚金刑的刑事法犯数量反面已经大大超过了罚金型适用数量最大的日本。这样的立法特点,体现了要扩大罚金刑适用的立法意图。第二,以并科为主,选科为辅的规定方式。在我国有罚金刑规定的160余个罪名中(不包括单位犯罪),规定并科罚金的有130余个罪名,选科罚金的有不足十个罪名,既可以并科又可以选科的有30余个罪名。其中,自己可以并科又可以选科的犯罪中,有些是基本犯,既可以并科有可以选科,而加重犯一般均为并科方式。这样的比例足以说明,我国罚金刑的立法规定方式以并科为主,这确实是不同于世界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选科为主的方式。第三,并科方式多采必并制。在并科方法上,从可能性来说,有必并制与得并制两种。必并制,是指只要法律规定了并科罚金,司法机关就必须在判处其他刑罚的同时判处罚金,否则其裁判违法,因而可以认为必并制是立法者对司法机关的命令,司法机关必须遵照执行;得并制,是指刑法虽然规定了并科罚金,但这种并科不是立法的强制性要求,司法机关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并科罚金或者不可罚金,与必并制不同,得并制可以认为是立法者对司法者的授权,是否科处罚金,由司法机关决定。以上的立法特点对罚金刑的适用必然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罚金刑的适用范围广泛,且以必须并科罚金刑的方式规定,说明了立法者的这种规定是为了达到罚金刑不可避免,从而实现扩大罚金刑适用的立法意图。其次,立法没有罚金刑与自由刑关系的规定,未规定罚金刑的易科制度因而也不存在以罚金形易科作为罚金刑与自由刑关系的参照,这样的立法规定状况导致罚金刑与自由刑互换关系的无章可循,于是罚金刑司法实务中的比例随意也就不可避免。最后,由于罚金刑一般不规定数额限度,在我国这样的地域广阔的国家,实务中的数额裁量不平衡也属不可避免。同时,在比例制罚金刑数额规定的方式上,主要以犯罪所得额、销售额、被害人损失额等作为设定比例的基数,这样的规定方式如果在单科罚金时是科学合理的,但在并科罚金的场合,在判处自由刑的同时科处罚金,其比例制的罚金数额就很难说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在并科罚金的情况下,罚金只是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它只能与犯罪人的部分刑事责任相适应而不是与全部刑事责任相适应,而这个部分的大小,又应该依据司法机关确定的自由刑与罚金刑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因此,这种比例制罚金的规定方式在并科罚金时如何规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少见,其立法也未必是完全适合的,这样的立法在适用中导致出现问题也就不算新奇。2.理论研究方面的原因,作为产生罚金刑适用存在问题的理论原因,应该在了解我国对罚金刑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但这样的研究又是不够全面、细致的。这种不全面、细致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扩大罚金刑适用之价值目标问题。扩大罚金刑的适用,首先应该解决罚金刑的价值目标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如何扩大罚金刑的适用,对罚金刑应作如何规定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刑法理论界研究不够。在国外,罚金刑的扩大适用直接来源于补救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之需要。在本世纪中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主思潮的复兴,刑法领域刑罚缓和化成了世界刑法潮流之一。刑罚缓和化导致短期自由刑的增多,其弊端也就表现的愈益突出,为了寻找补救短期自由刑的弊端,罚金刑愈益受到重视。也就是说,在国外,罚金刑的扩大适用是刑罚缓和化的结果。那么在我国,扩大罚金刑的价值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的问题。其二,并科罚金时罚金刑愈自由刑的关系问题。就可能性来说,其关系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并列关系,即罚金刑的科处与自由刑无关,罚金刑是在自由刑之外,为了特殊的目的而进行的科处;另一种是呼唤关系,即自由刑与罚金刑均是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两者应该是此消彼长,可以互相替换,这种互换既可以是自由刑与罚金刑可以选择,即规定为选择刑,也可以是规定为并科刑而在具体科处时此消彼长。选择哪种关系,则与罚金刑的价值目标有关,如果为了刑罚缓和化而扩大罚金刑的适用,应选择后者;如果不是为了刑罚缓和化而是为了其他的特殊目的而扩大罚金刑的适用,就可以选择前者。但无论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其罚金刑的理论体系应该有与其价值目标相统一的内部关系,否则罚金刑的理论本身就是欠合理的。同时,由于罚金刑与自由刑的关系问题研究不够,也导致罚金刑与自由刑之间在相置换的时候,其比例问题缺乏研究。其三,罚金刑的裁判根据与罚金刑规定方式之关系问题。对罚金刑的裁判根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犯罪程度作为裁量的唯一根据,如我国立法采取该观点;二是将犯罪程度与犯罪人的经济状况结合作为罚金刑的裁量根据,如德国刑法与瑞士刑法的规定就采此观点。前种观点不考虑犯罪人的经济状况,对不同经济状况的犯罪人判处相同数额的罚金,对经济状况差的人就有可能导致执行不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至于出现法有规定而事实不能的情况,在罚金刑的规定方式上就应尽量避免必并制的规定方式,以免使司法陷于两难境地,后种观点以犯罪人的经济状况作为罚金刑裁判的根据之一,对于经济状况不同的人,即使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相同,其罚金刑的数额也不相同,尽管这样的判决根据在其合理性方面存在问题,但在罚金刑的适用方面不存在前者的困难,因而必并制的规定方式有规定的可能。而我国恰恰是在罚金刑的根据上不考虑犯罪人的经济状况,又在法律上规定罚金刑的必并制,使罚金刑的根据与罚金刑的规定方式之间缺乏协调。以上的不全面与不细致,对我国罚金刑的立法与司法必然会有影响。其一,对罚金刑的研究有失全面导致立法根据不足;其二,对罚金刑的研究欠细致导致司法的理论参考不够,而这正是导致罚金刑适用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四、对罚金刑改革的建议目前我国的罚金制度在整个刑罚体系中的地位不恰当,罚金制度太简陋。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日益突出的经济犯罪、法人犯罪斗争的需要,也是为了顺应世界扩大罚金刑适用范围趋势的需要,我国的罚金刑制度亟待完善。 (一)罚金刑的设定模式应从并科制为主向选科制为主的方向发展并科罚金,是以罚金刑作为部分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适用并科选科罚金,有刑罚过剩之虞。选科罚金,是以罚金刑作为全部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对于轻微犯罪、过失犯罪、犯罪人的主观恶性较小、适用选科罚金刑方式,既能起到刑罚的威慑作用,又能刑罚的感化教育功能,还能避免短期自由刑带来的种种弊端。选科制罚金刑的规定方式有利于应合刑罚轻缓化的世界潮流,基于以上原因,罚金刑的设定模式应逐步向选科制为主的方向发展。(二)合理确定罚金数额的建议笔者主张应予取消无限额罚金制,在此仅就限额制和倍比制提出几点建议。以限额制作为规定罚金刑数额的主要方式。限额制具有相对确定性等优点,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比较适合。但限额制也有很多缺点:一是不公正问题,因为每个人的经济条件不一样,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建议,在立法时应更多的参照一些反映经济状况的指数来确定个罪罚金刑的上下限,各地方司法机关可以收集本地区年人均收入或工人年工资收入等数据,根据具体案情和经济情况,在自由裁量的范围内作出较为合理的裁决。二是罚金刑滞后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币必然会面临增值或贬值的问题,同样数额的罚金在不同时期会对犯罪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对此,建议立法机关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适时的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补充规定。 对于倍比制的操作简便,能克服限额制的滞后性问题,应该是罚金刑数额确定的一个较好发展方向。但我国目前倍比制的规定方法科学性较小。建议在今后的刑法修订中,对于有具体涉罪金额的犯罪仍然采用倍比制来规定罚金数额,但应引入年均收入等经济指标参数,确定科学的倍比公式。(三)罚金刑易科 罚金刑易科就是说当罚金刑因某种原因不能执行时,用其他刑罚种类来替代罚金刑适用。 对于罚金刑的易科建议采取两种方式:针对那些有支付能力而恶意逃避缴纳的犯罪人所采取的易科自由刑的方式。但在罚金刑易科自由刑之前,我们必须科学的制定出罚金刑与自由刑之间的一种换算关系。针对那些在判处罚金刑后确实经济困难,无支付能力者,易科社会公益劳动。为此我们可设立一些公益劳动场所,法院也可以将犯罪人交给当地社区,由社区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其劳动。(四)罚金刑执行为保障罚金刑的实现,减少当前普遍存在的判而不缴现象,应进一步明确罚金刑的执行措施和方法。在立法上应更详细的规定罚金的缴纳方法。另外,要增加规定若不及时按要求缴纳,会相应的受到何种制裁,增加罚金刑易科自由刑或社会公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