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论文】浅谈歌剧的创作背景_第1页
【音乐鉴赏论文】浅谈歌剧的创作背景_第2页
【音乐鉴赏论文】浅谈歌剧的创作背景_第3页
【音乐鉴赏论文】浅谈歌剧的创作背景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音乐鉴赏论文】浅谈歌剧的创作背景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歌剧是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诗歌戏剧等融合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表现形式。” 本章将通过歌剧刘胡兰对其人物的英雄形象及性格进行细致研究和分析,首先从歌剧刘胡兰本身入手,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而详细阐述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来进一步分析刘胡兰的人物性格。一、歌剧的创作背景1、歌剧雏形阶段二十世纪初,中国流行音乐教父黎锦晖于1920年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并相继创作了小小画家、葡萄仙子等12部作品,这些歌舞剧虽然不能完整地诠释歌剧的意义,但这些歌舞剧中有完整地故事情节、布景、对唱等歌唱形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已经具备了中国歌剧的雏形,所以,他是中国歌剧当之无愧的开拓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中国,在这样的政治背景条件下,我国相继出现了以抗日救国,保家卫国为题材的歌剧,如1938年向隅等集体创作的农村曲1940年任光创作的台儿庄、洪波曲1934年聂耳、田汉共同创作的歌剧扬子江风暴等。这些歌剧内容大多是宣扬抗日救亡思想,激励人心。这个时期的创作模式是“话剧加唱”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直接表达,通俗易懂,是中国歌剧初期出现的一种新形式。2、歌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随后,大批作曲家有了新的创作方向和题材,并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开展了一场“秧歌剧”运动秧歌剧是话剧、秧歌、西区的结合体。它短小精悍,表达主题鲜明准确,故事情节贴近百姓生活,在音乐选材方面取自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深得老百姓喜爱。在秧歌剧的发展下,1945年,白毛女诞生,它的创作广泛吸收了中国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如:甩腔、悲呛、戏曲板腔体的运用,这些借鉴更加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丰富了音乐的织体,是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张力。白毛女的诞生对中国歌剧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它是中国民族歌剧进入崭新阶段的标志,秧歌剧的大量创作到白毛女的产生,形成了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歌剧刘胡兰的第一次创作就是在这个时期。3、歌剧创作的第二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在这样一个祥和的年代下,我国歌剧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歌剧题材由之前的抗日救亡转变成了对革命英雄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馈。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1953年的小二黑结婚,1954年的刘胡兰1955年的草原之歌,1959年的洪湖赤卫队等,这些优秀的历史唱段至今仍广为流传。这一时期的歌剧特点是:1、借鉴西方音乐的贯穿手法,运用主题音乐贯穿整个歌剧的形式,使整部歌剧更为完整和流畅。2、借鉴我国戏曲的音乐形式,对中国民族歌剧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比如民族戏曲中的一字拖腔、悲呛、帮腔等唱腔形式,散板、快板、中板等板腔体形式,使音乐更具有艺术感染力。3、女性角色的音乐创作。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