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的研究_第1页
关于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的研究_第2页
关于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的研究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关于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的研究姓名张良院系政法学院专业法学年级2004级学号041210053指导教师王贵凯2008年5月25日目录摘要1引言1一、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概念和立法沿革2(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2(二)我国关于交通肇事罪的立法沿革2二、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构成2(一)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要件21、交通肇事罪主体范围的界定22、交通运输人员23、非交通运输人员2(二)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要件3(三)交通肇事罪的客体3(四)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3三、交通肇事罪的认定4(一)交通肇事后出现的逃逸问题4(二)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的认定41、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4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条件5(三)关于逃逸之人死亡之中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研讨51、不作为义务的来源52、交通肇事逃逸之人死亡之案件中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的理解5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事件的认定与处理6(四)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71、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的区别72、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区别73、本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84、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8四、交通肇事罪法律法规存争议问题立法亟待完善8结论9注释10参考文献10谢辞10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关于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的研究张良(政法学院,法学,2004级一班,041210053)摘要:在我国经济与交通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个人拥有机动车辆的比例迅速攀升,随之而来的形形色色的交通事故也层出不穷,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形式更加严峻。交通肇事罪作为常见多发且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从我国刑法的现行规定和司法解释入手,对交通肇事罪的构成及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设想。关键词: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立法完善The study of several problems on traffic accident crimeZhang Liang (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 Law science, Class1,Grade2004, 041210053)Abstract: when the economy and traffic are booming highly and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rising constantly, the proportion of individuals owning motor vehicles is rising rapidly, following that, all kinds of traffic accidents happen, the situation in road safety become more severe. Traffic Accident crime, as a common and harmful one, cause great concern to the community, but also bring a lot of problems. In view of this case, from the existing provisions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of chinas criminal law, this paper make the following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crime and the existing difficult problems, and also Put forward some of their own views and ideas.Key words: traffic accident crime; cause death due to escaping; legislative improvement引言根据有关部门的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九万人,人口致死率排世界第三位,大大高于外国。随着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家庭小汽车的逐年增多,使交通事故数量也成增长趋势,而因交通肇事犯罪者也相应逐年增加,这给交通部门增加了巨大的压力。要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行人的安全,除了要在意识方面对行人加以宣传教育外,我们还要从技术方面对交通工具的安全性加以提高,并保障道路的良好稳定畅通性。政府与民间要相互协调,共同对交通安全加以足够重视。与此同时,相关配套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要及时出台并加以完善,对于严重的交通肇事行为应当予以严惩。我国刑法第二章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现行刑法与旧刑法相比,对于交通肇事罪,对交通肇事后逃逸及逃逸致人死亡作出了专门规定,明确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如何理解该条规定呢?鉴于此,我将对本条规定的内容交通肇事罪就相关问题进行以下讨论。一、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概念和立法沿革(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我国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司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二)我国关于交通肇事罪的立法沿革1957年刑法草案第22稿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规定了交通肇事罪,即“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由于业务上的过失,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1963年刑法草案第33稿对上述的规定作了修改“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恶劣者,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1979年刑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重大修改“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者,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非交通运输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鲍遂献,雷东生危害公共安全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997年刑法典(即现行刑法)的规定与上述所有法条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比较,不同之处在于适用范围不同由于现行刑法对一些关于具体交通安全的犯罪单独做了规定,如(铁路运营安全罪等),故这部分犯罪未包括在内。二、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构成(一)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要件 1、交通肇事罪主体范围的界定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然而这里所说的主体不能理解为在交通运输部门工作的一切人员,也不能理解为仅指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工具的驾车人员,而应理解为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2、交通运输人员交通运输人员具体地说,包括以下4种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1)交通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如火车、汽车、电车司机等;(2)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3)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指挥人员,如船长、机长、领航员、调度员等;(4)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如交通监理员、交通警察等。他们担负的职责同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一旦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都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3、非交通运输人员非交通运输人员,如非司机违章开车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此外,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上述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指出,“在偷开汽车中因过失撞死、撞伤他人或者撞坏了车辆,又构成其他罪的,应按交通肇事罪与他罪并罚”这一解释说明,非交通运输人员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不以肇事行为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为要件。(二)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要件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三)交通肇事罪的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 交通运输安全指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设施的安全,以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司财产的安全.交通运输,是指与一定的交通工具与交通设备相联系的铁路、公路、水上及空中交通输,这类交通运输的特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公私财产的广泛破坏,所以,其行为本质上是危害公共安犯罪。(四)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其中上述表现可分为四个不可分割的部分:1.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的过程中。这是交通肇事罪的空间范围。如果事故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以外的空间内,比如仓库、车间、洗车房等地方正在进行的装卸、修理、洗车等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则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交通肇事罪虽然在客观危害结果上可表现为人员伤亡或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但是交通肇事罪是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其客体是危害社会的公共安全,而交通肇事行为要实际地危害公共安全,则它必须是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或与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存在着关联,否则,作为肇事行为则无法危害公共安全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2.行为人必须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在交通运输中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这是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也是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基础。所谓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是指保证交通运输正常进行和交通运输安全的规章制度,例如机动车管理办法、城市交通规则等,具体可表现为无证驾驶、酒后开车、航空驾驶人员故意不与地面联系等作为和不作为的行为。3.必须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这也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行为人虽然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但是没有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的也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此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其危害程度没有达到犯罪程度。4.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和造成的严重后果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违法行为和后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则不构成本罪。三、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一)交通肇事后出现的逃逸问题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表面看来,逃逸行为表现为逃跑,即迅速离开现场。但其行为中心含义是“逃避法律追究”,现实中也有此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没有马上逃离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在等待交通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诸如此类情况,我认为,应对行为人处以交通肇事罪来定罪而不应该以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情节来定罪量刑。因为肇事者其主观方面在认识到犯罪后没有将受害者弃之不理,而是采取积极的救助措施,如果适应交通肇事逃逸加重定罪量刑情节,就会使肇事者放弃救人的应有义务和人道主义精神,相反会畏罪潜逃。(二)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的认定1、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刑法第133条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如何是交通肇事罪立法规定和司法适应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争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里的“致人死亡”是指过失致人死亡,还是也包括故意致人死亡,还是二者兼而有之?第二,这里所说得“人”是指原来的被撞伤者,还是指肇事逃逸过程中的被撞死者,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在这里最高人民法院所做出的解释第5条对该规定的含义作了如下解释:“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一规定正确地指明了“致人死亡”的“人”,仅限于行为人逃逸前交通肇事所撞伤之人。然而这对于“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仍未明确。此外,实践中我们还要注意,这里的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然而,在实践中有相当多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其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的心态究竟是故意还是过失,没有任何证据力加以证明。我认为此种情况下,本着疑罪从无就轻不就重的原则,应该将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罪过认定为过失。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指肇事者不履行救助义务或者逃避责任追究的行为,此行为须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这既阐明了逃逸行为的本质特征,又概况了逃逸行为的客观表现,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刑法之所以将交通肇事后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从重打击,是因为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本应尽一切努力救助被害人,保护现场,向公安交警部门报案,接受处理,行为人也能够况且有能力履行这种义务,但交通肇事者却违背了该义务,使司法部门不能及时处理事故,其造成的事故责任无人承担,也往往使受害人延误治疗时机。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因而“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死亡的行为。和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相比,“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更为恶劣,危害更为严重,因为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因此,刑法第133条对这种行为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刑罚,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规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被害人因其逃逸行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由于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了本来不必要死亡的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其主观恶性大,因此,刑法规定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要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条件第一,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这里是指,交通肇事行为须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对于情节轻微或负次要责任、同等责任,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等未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或威胁的行为的,不宜以刑法的方法定罪处罚。第二,交通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逃避法律追究为主观目的条件。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这说明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即交通肇事行为产生以下五方面的行政义务:停车义务;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报警;听候处理。这五种义务属于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义务。其中抢救伤者和财产还属于刑事义务。所以交通运输肇事后,为逃避义务,在主观上都具备了应受刑法加重追究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都是逃避法律追究。事故发生后,肇事者不履行救助义务逃避责任追究的行为。这既阐明了逃逸行为的本质特征,又概括了逃逸行为的客观表现。第三,行为人有逃跑行为。逃跑是指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在人身未受到控制时,为逃避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使自己的人身不受被害人及其亲属、群众、事故处理人员控制而离开的行为。在这里我们要把脱逃和逃跑区别开来:脱逃首先要有人身受到有效控制后而脱离,而逃跑是人身尚未受到有效控制而逃跑。 参见陈兴良.刑事法判解(第一卷)M.法律出版社,1999.269.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适用,务必以“逃逸”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前提。因此,如果被害人死亡结果已由行为人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所致,行为人事后逃逸,对行为人只能适用交通肇事罪的第二个量刑档次。同样,如果有足够证据可以证明,事后逃逸的行为人交通肇事撞伤被害人后,即使立即救助也无法挽回被害人生命的,也不能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因为被害人仍由先前的交通肇事行为直接导致,而逃逸行为没有原因力。(三)关于逃逸之人死亡之中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研讨1、不作为义务的来源交通肇事后逃逸之人死亡,能否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呢?这在刑法理论上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包括交通肇事在内的犯罪行为,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中引起作为义务的先行行为,因为行为人犯罪后只有义务承担刑事责任,而没有义务防止结果发生。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交通肇事犯罪行为可以成为先行行为。在肯定交通肇事后可以成立不作为犯罪的基础上,有的学者认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等罪与先前的交通肇事罪之间形成牵连犯,对行为人应以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等罪定罪处罚。有的学者则认为对行为人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李学同.论不作为犯罪的特定义务J.法学评论,1991(4).参考文献:1鲍遂献,雷东生危害公共安全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2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3赵秉志.疑难刑事问题司法对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 张明楷.刑法学(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6高铭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谢 辞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在鲁东大学的四年,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锻炼了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借此机会向培养教育了我四年的鲁东大学政法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表示感谢!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王贵凯老师,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询及定稿过程中,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悉心的指导。王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将使我终生难忘,受益无穷。我愿借此机会再次向王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张良2008年5月25日2、交通肇事逃逸之人死亡之案件中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的理解我国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中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交通肇事阶段和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阶段。第一阶段属过失肇事,大家通常没有什么异议。第二阶段(因逃逸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发现被害人受伤后 ,为逃避法律责任,弃之不顾,驾车逃跑,导致被害人死亡。在这一阶段行为人主观上表现为间接故意,在客观上表现为不作为,因此又形成新的罪过,客观上又有新的行为和危害结果。对此,我认为对两个行为应加以区别对待。在过失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权益处于某种危险状态时,行为人应该负有救助得义务,而故意不履行,致使其结果进一步恶化时,其行为的性质应发生变化。因此,在交通肇事中被害者因行为人的肇事行为身手重伤,生命处于危险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不对被害人采取积极地救助措施,驾车逃逸,因而造成被害人死亡的,这完全符合刑法意义上的不作为。所以,在交通肇事后特别是在受害者完全依赖行为人救助的情况下,其伤者于不顾,驾车逃逸,客观上已经形成没有履行抢救伤者的特定行为的发生,主观上具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这在实际上其实已经转化为新的犯罪。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事件的认定与处理要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第一,要看其前提条件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不具有交通肇事后逃逸这一前提条件,那么这就会符合其他犯罪构成条件,从而形成其它犯罪。第二,看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有无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逃逸之人死亡”的关键所在。如果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则不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被害人死亡是由肇事者逃逸致使被害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助而造成的,则应认定肇事者“因逃逸致人死亡”,在量刑上适应加重情节。就交通肇事罪本身而言,在交通事故发生前,行为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的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和必要的注意义务,其对交通事故和结果的发生都是持不希望、不追求、否定的态度(否则应构成其他犯罪)。在现实中,交通肇事逃逸的案例各种各样,我就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作出以下分析:(1)在交通肇事后,被害人当场死亡,行为人明知被害人死亡而逃逸的行为,在这里行为人是有逃逸的行为,但其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不构成因果联系,因此不符合逃逸之人死亡的情形,应对行为人的行为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以3到7年有期徒刑。(2)交通肇事后,被害人当场死亡,行为人不知被害人死亡,而逃逸后置被害人死亡于不顾,其行为虽不符合“因逃逸之人死亡”的情形,但主观上有恶意,应当按照交通肇事罪定罪在量刑情节上酌以重罚。(3)交通肇事后,被害人身受重伤,行为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应该以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加以定罪量刑。(4)行为人肇事后,在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致使他人死亡的,应该视具体情况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5)交通肇事后,肇事者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又隐藏或者遗弃,自己驾车逃跑,是被害人处于无法得到救助的环境中,主观上是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伤亡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行为应当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6)交通肇事后,肇事者在将被害人送到医院后,因为逃避法律责任和医疗费用而驾车逃逸的,应以交通肇事罪认定处理。(7)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为达到毁灭证据的目的,行为人在受害人受伤后而又采取直接用车轮轧或者其他方法杀害受害人。此行为则应定为交通肇事罪和直接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交通肇事罪作为过失犯罪,本罪以实际客观危害结果的出现即“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实际发生为成立要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15日公布了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第1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第2条就构成本罪基本犯的条件作出了规定,即交通肇事具有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构成犯罪(最低一挡法定刑):(1)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另外,该条第2款同时规定,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六种情形之一的,也构成犯罪:(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驾驶的;(4)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5)严重超载驾驶的;(6)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这些规定就较大的细化了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为交通肇事案件的罪与非罪的区分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标准,尤其是解释第2条第2款在构罪要素的设置上,以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理论为依据,特别强调交通运输人员的公共安全注意义务,对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等行为构成犯罪的结果条件予以放低,充分体现了防范犯罪的思想,应该给予肯定。 (四)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1、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的区别根据刑法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过失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过失致人重伤是指行为人因过失损害他人身体健康,致人重伤的行为。(1)客体不同。交通肇事罪侵犯的是交通运输安全,而过失致人死亡、过失致人重伤则侵犯的是他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等人身权利。交通肇事罪危害后果中的致人死亡或重伤都是交通运输过程中的致人死亡或重伤,属于过失致人死亡、过失重伤的特殊形式 。(2)主体不同。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但只有少数的例外情况,如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主体。后两罪的主体则为一般主体。(3)发生的场合不同。交通肇事罪发生于交通运输过程中,与交通工具相联系,后两罪其本上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过失行为造成的。2、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区别 现实当中,交通肇事罪经常表现为逃逸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有这样一种情况,肇事者在肇事后并非单纯的不进行抢救,而是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尔后将其隐藏或弃于荒野,从而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况。肇事者将被害人带离现场隐藏或遗弃的行为人属于不作为,但从被害人权利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直接剥夺了被害人进行自救和期待他人救助的权利,肇事者从主观上明知将被害人带离现场隐藏或遗弃的行为将导致其死亡的后果,因此这种行为从本质上是剥夺他人生命权的故意杀人的作为行为。基于上述理由,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3、本罪与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1)主体不同。交通肇事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而后二种罪,主体是特殊主体(航空人员和铁路职工)(2)发生的场合不同。交通肇事罪发生在公路、水陆交通运输过程中;而后二种罪分别发生在航空运输与铁路运输活动领域。(3)违反的具体注意义务不同。根据运输领域不同,交通肇事罪行为人违反的可以是特定的注意义务,也可以是一般的注意义务;而后二者违反的只限于从事航空运输、铁路运输领域内特定的注意义务。4、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交通肇事罪往往造成人身伤亡的结果,这与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构成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从结果上看是相同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生的场合及主观心理态度不同,本罪致人重伤与死亡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主观上是过失。而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非为从事交通运输,并且主观上是希望或放任死伤结果的发生。四、交通肇事罪法律法规存争议问题立法亟待完善1、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行为人的前一段行为在主观上是过失,但是,在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而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持间接故意的态度,但却仍然按过失即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这就有违法理。相反,如果以故意杀人罪来定罪,这就量刑过重,因此,我认为应将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情形加以明确的区分和界定是非常必要的。2、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11月10日通过的关于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从这一解释看,是想对刑法第133条“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做出一定的限制和界定。但遗憾的是这一限制性解释不够准确、具体,不仅没有解决刑法第133条“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