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_第1页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_第2页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潘婷婷(政法学院,法学专业,2004级2班,041210091)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扩招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由此产生的法律问题尤为重要。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卷入劳动纠纷中,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现存法律制度进行了问题剖析,同时,结合国外立法状况,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以期今后能更好地保护毕业生们的合法权益。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The Legal Problems of Graduates Getting EmployedPan Tingting(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 Law science, Grade2004, Class2, 041210091)Abstract: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is the increased enrollment has been a question of concern,the resulting legal issue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Facing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s,in the face of a growing number of graduates involved in labor dispute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in the cours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our existing legal system to analyze the problem,at the same time,Legislative situation abroad,put forward at this stage of Chinas college graduates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employment-related proposals with a view to the future graduates can better protect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legal problems引言近年来,高校招生比例连续扩大,高等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与此同时,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06年增82万。致使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各高等院校也不断地创新就业指导模式,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但就业的法制环境却仍然令人担忧。由于社会的就业制度改革本身还处于继续深化和改革中。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就业新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等有待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国家也尚未形成统一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由此导致现阶段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其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所引起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一、毕业生就业过程的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扩招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不断增加的毕业大军,使普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既有就业岗位需求与人才供应失衡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的地位弱势问题,同时还有用人单位“精心编织”的就业陷阱现象,和法律保障不力也是极为重要之因素。(一) 问题之一:地位弱势在劳动力市场中,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目的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劳动报酬,维持自己和家庭的所需。大学毕业生迫于生存的无奈压力,远远大于单位,使双方在经济地位、信息掌握方面存在不平等性。与大量的毕业生供给相比,资本以及资本提供的工作岗位总体上是稀缺的,是小于劳动力供给的。据教育部统计,2002 年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人数为116万,就业率为80%,还有29万人待业;2003 年高校毕业生,截至8月20日,就业人数为172万,就业率为76%,还有42、2万人待业;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达75万,平均就业率仅73 %。毕业生为获得工作,不得不接受不合理的条件或降低自己的要求。劳动关系自身特点而言,其具有从属性。劳动关系虽然是依据平等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但一旦建立,劳动者即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双方形成隶属关系,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具有管理权。这种从属性的关系使劳动关系脱离民事关系,而劳动法正是“从正面承认了如前所述的雇主与劳动者之间在经济、社会方面的不平等,并企图纠正从那些不平等产生的不正当的结果”的产物。因此,无论在劳动力市场整体还是在微观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处于不平等的状态。需要提及的是,一般大学生就业问题仅仅是普通的劳动就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就业问题以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性,通常情况下,在选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许多单位明确提出不要女生,存在明显的性别选择倾向;其二是就业竞争的不公平性,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这种性别歧视破坏了社会公平原则,使得劳动力资源配置出现扭曲,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困难重重。(二) 问题之二:就业陷阱大学毕业生在本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才市场中,还不得不遭遇纷至沓来的求职陷阱,加之依法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淡薄,大学生面临的形势更趋于严峻。具体而言:1. 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签订,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劳动合同制度的核心,事关劳动合同者权益保护,因此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受降低用工成本的驱动,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成本的法律责任,常常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平均60 %左右的用人单位都不与员工签定合同,其中建筑、餐饮等非技术行业的劳动合同签约率最低,在40%上下。由于缺少书面劳动合同,在争议处理时,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此外,用人单位以就业协议签订代替劳动合同签订,规避自身责任。事实上,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性质截然不同,就业协议仅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达成的用人单位同意接收毕业生的承诺,并不涉及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款,其效力始于签订之日,终于学生到工作岗位报到之时。显然,就业协议不能取代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才是真正就业的法律体现。将两者混为一谈甚至以就业协议代替劳动合同,将严重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问题,随着2008年1月1日起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定将会得到一定的遏制和改善。2. 合同短期化现象严重,大学毕业生职业稳定感缺乏保障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劳动合同期限以短期合同为主,签订3年以下的占60%左右;签订无固定期限的仅占20% ,辽宁、天津、山西、山东、江西等五省都在10%以下。这一状况,已经影响了职工的职业稳定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此种影响对大学毕业生尤为严重,原因在于:大学生毕业之际,除了激烈的就业竞争之外,同时面临住房、结婚生子等人生中的重要问题。如果其职业稳定感缺乏,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压力下,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 试用期滥用,损害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对新录用的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进行详细了解的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作为劳动合同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于帮助用人单位以最低的成本风险争取优秀人才加入,促进劳动者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立法者之初衷却遭用人单位扭曲。鉴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加之缺乏工作经验。据此,试用期为用人单位滥用:一方面,试用期的长短及试用期内的报酬由用人单位单方决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以实习期、见习期为由规避试用期规定,或者利用试用期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的应有作用并未发挥,相反,却成为用人单位侵害大学生就业者的工具。4. 格式条款包含诸多“霸王条款”,大学生就业者意志遭剥夺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的订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劳动合同订立时多使用的是预先拟定好的合同文本。大学生就业者只有签与不签的选择,很少也很难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使劳动合同事实上成为格式条款。虽然格式条款具有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但其广泛运用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在劳动合同中,格式条款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用人单位回避提醒义务,使劳动者难以注意限制自身权利的条款;第二,用人单位免除自身责任:第三,用人单位注明劳动合同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归自己拥有,一旦发生争议,劳动者往往由于已经承认格式条款而处于不利地位。鉴于格式条款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格式条款是对合同自由的破坏,甚至有学者将其称为“合同的死亡”。二、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制环境劳动权是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劳动就业权是劳动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劳动就业权,其他后续的劳动权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法理学上来说,无论如何不存在对具体工作岗位的个人请求权意义上的劳动权,宪法上的劳动权被作为针对国家的公法请求权意义上分享的权利来看待,其主要内容就是对已有的公共能力进行公正分配。这就要求国家从为每个毕业生安排具体工作岗位转向通过立法与行政建立就业市场并进行宏观调控。(一)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主要作用从我国现行立法来看,业已初步形成以劳动合同法为核心,相应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为配套的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就业法律制度,对劳动就业权的保障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2008 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它明确规定了劳动关系的确立时间,并且严格了试用期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立法规定,对用人单位招聘使用高校毕业生,必须尊重其知情权,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严格的限定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扭转滥用试用期和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以及保证高校毕业生及时足额领取劳动报酬都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面对较为混乱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签订、合同短期化、试用期滥用、格式条款包含诸多“霸王条款”等现象仍大量存在,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净化”就业市场。同时,应加强发生劳动争议时的法律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力,在实践中使这部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实施。(二)我国现阶段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制、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劳动合同法作为调整所有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的颁布施行,对于约束上述用人单位的不规范的用人行为,有效遏制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保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必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在欣喜的同时,更应当看到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方面还存在的问题,真正的解决问题,切实的维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利益。1. 立法层次较低,政策性文件繁多,修改和变化频繁,法律效力低我国规范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性文件普遍立法层次较低,多为规章、通知、就业政策等,且多一年一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未能形成全国统一有效的稳定的就业措施,需要依靠政策的机动灵活来调控。但这也直接造成政策法律性文件冲突矛盾之处较多,体系不完整,执行较难。2. 监管部门众多,权限划分不清,政策之间未能匹配现行大学生就业环节中,至少涉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公安部门、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等部门,其相互之间分管环节的各项政策并非完全匹配,容易导致侵犯毕业生就业权益。3. 区域差异大,地方保护严重2002年,为了打破人才招聘使用上的区域壁垒和条块分割,实现高校毕业生的自由流动,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四部委就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从2003年起,取消进入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高校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允许高校毕业生跨省、市、区就业。但一些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考虑到人口压力和对当地稀缺的就业资源实行地方保护,纷纷抛出“本地生源优先就业”的歧视性政策, 把一些外地生源毕业生拒之门外。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制环境,远未达到和谐、公平、合理、公开的要求,政府必须从合理立法、严格执法着手,改变现状。同时,在建立与完善就业市场上,并非仅有行政管制一个方法。让平等主体间的民事规范,主要地或附带地承担辅助管制政策,在现代立法已经是常见的现象,这类民事规范一方面实现了私法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也借私益实现的诱因,减轻国家管制的执行负担,提高管制的效率。三、国外相关立法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法律,国外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规定与完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便是劳动法与就业促进法,也被实践证明了在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长效的作用。从国外就业促进法和劳动法的立法进程和内容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立法的历史角度看,劳动立法先于就业促进立法。从立法的内容上来看,劳动立法宽于就业促进立法。从立法的目的和出发点来看,劳动法的着眼点在于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就业权利、劳动者在劳动场所的职业安全和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后的生活保障的基本权利。而就业促进法则重点强调,政府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发展经济、创造和扩大就业岗位:如何控制和降低失业率;如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求职者尤其是特困群体尽快实现就业或再就业,以减轻失业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国外在促进就业立法方面的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混合立法式,而进行专项促进就业立法的国家相对较少,即便是采用专项立法的国家,也制定了大量的其他单项配套法规。混合立法,也就是采取综合立法、专项立法、分散立法以上三种或其中两种方式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例如德国和法国采取的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相结合的立法方式。德国除在联邦德国社会法典中制定就业促进法外,还制定了联邦增加就业岗位法、联邦残疾人康复法和联邦促进老年工人临时工作法等法规。法国除劳动法典中列入促进就业条款外,也制定了其他有关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方面的单项法规。美国和英国采取的则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相结合的立法方式。例如美国除制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增长法(1978年)以外,还制定了紧急就业法(1971年)、康复法(1973年)、综合就业与培训法(1980 年)、工作培训伙伴法(1982年)、职业恢复和教育规定(1983年)、就业年龄歧视法、(1986年修订)、家庭支持法(1988年)、劳动力投资法(最后规定)(2000年)等与促进就业相关的法规。同时,国外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国家也积极采取各种宏观政策,保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维护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国外大学生就业的促进措施主要包括需求促进措施、供给促进措施和供求匹配促进措施。这些配套措施,配合相关维权法律,构成了国外系统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护机制。受到国外立法的启发,结合我国时间,2008年1月1日,我国的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它对于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明确界定了就业歧视性为,倡导公平就业和就业服务,规范了职业中介机构的行为,实施就业援助,明确法律责任,与劳动合同法一起,构成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屏障。同时,我们的政府也应该积极采取各种配套的政策,防止政策制定的过分滞后性,使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能够真正得到保护。四、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制度的建议(一)立法建议我国虽在加强立法上的发展,加紧将就业法制化方面作出很大努力,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还有很多问题存在。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出我的建议。1. 应当尽早建立健全有关高校学生就业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和专门的法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作出规定,这就使得学生就业中发生的法律问题找不到明确的处理依据,有关违反就业协议产生的问题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就业协议究竟是何性质,违反就业协议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确保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有关违反就业协议的争议应当由谁按照怎样的程序处理等问题都亟待明确的规定。建议专门针对毕业生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例如毕业生就业法或者是毕业生劳动法等。2. 我国新劳动合同法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是未明确平等协商的合法程序;第二是重大事项未作明确界定;第三是自然人用工被排除外;第四是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不够明确;第五是对违反告知义务的后果没有明确规定等。我们所看到的不足是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条款,还有其他不足我们就不再一一探讨。要想解决此问题要从我们法律的角度讲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3. 对于大学的维权问题,建议根据劳动合同法,制定一部大学生劳动法。其中的内容应当涵盖:(1)兼职打工的身份和最低工资待遇问题。我们看到这样一则案例,在广州某麦当劳餐厅兼职的大学生小陈向广州新快报投诉:1月下旬,她成为了麦当劳广州天河购物中心店的一名兼职工,并签订了简直服务业劳务协议。该协议说明协议签订的依据是劳动法和现行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协议还明确她的基本工资是每小时4元,外加1.3元每小时的就餐补贴。这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于2006年12月26日首次发布的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即每小时7.5元的规定不符。另外还规定,只有连续工作4个小时,餐厅才安排15分钟的休息,包括吃饭时间。这样,小陈每天至少要工作6、7个小时,有时甚至长达10个小时。这样繁忙的工作换来的却是最低标准一半的工资。谁都会感到不平。所以我国应该制定出标准,来维护大学生兼职的权益。(2)关于实习期的问题,明确学生实习期的地位和应该享受的待遇,明确法律责任,制定出归责原则。分为学校推荐和学生自己去找的,学校推荐的如果学校没有履行应该告知等的义务,由学校和用人单位负责任;学生自己去找到应该明确规定,责任归属应是用人单位,但是在学校在用人单位无法完全负责时也要承担连带责任。(3)强制签订合同或者协议,双方依法约定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4)试用期内的大学生应该享受到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待遇,并且规定关于试用期的期限和双方关于辞职、辞退的法定要件。(5)明确责任的归责原则,确定与民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链接的规则方式,例如引用民法的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等。并制定关于违约等责任的赔偿标准。(6)有关劳动争议方面,规定争议的解决程序,和设立专门的解决部门,和社会共同努力,在法律上给予社会自发组织的保护高校毕业生权益的社会团体以合法席位。采取多方合作、分工明确的体制。(7)设立监督部门,保护或者是解决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争议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广大公众的支持,定期进行民意调查和投票,并且广大人民联合媒体进行公开报道。当然,为防止法律数目的过多,这些条款也可以在劳动合同法中予以特别规定,避免法律的疏漏导致高校毕业生的权利得不到维护。4. 就毕业生而言,应多了解有关就业的法规和政策,准确定位自己的求职方向,以诚实慎重的态度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择业时要对本人进行准确定位,准确地预知该单位需求本校毕业生的情况。接到单位的签约通知还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信息,了解其他单位招聘的时间安排。同时强化自己的诚信意识,避免奔波于各个单位之间,重复着“签约解约再签约”的过程。我们的教育体制也应该改革,切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制定专门的素质教育法,实现教育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竞争水平。(二)社会、学校、学生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在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频繁发生的法律纠纷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除了完善相关法律之外,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就业指导,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也要采取相应措施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净化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求职就业提供必要的条件。1. 加强法律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面对大学生求职就业中的法律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一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现状看,多数学校仅限于所开设的法律基础课,这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高校应该将法制教育,特别是对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宣传教育工作提前到新生入学后,做到早关注、早准备、早预防。二是突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成熟,制度不够健全和规范,在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同时,突出维权意识教育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进行维权意识教育,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法律及法规学习和研究基础之上,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一个较全面、透彻的了解, 才能平等地与用人单位对话,据理力争,保障自己的权益免遭侵害。三是引导学生关心有关择业的政策和法规,通过对这些法规和政策的了解,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2. 加强职业指导,实现就业理性化,减少法律问题的发生随着大学生就业机制的转变,实现了求职的双向选择,出现了职业市场。然而多数高校对学生的社会职业指导却未予以高度的重视,面对职业市场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毕业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无所适从的境地。他们只能根据自己少量经验、家庭的有限帮助和对职业市场的粗浅了解,调节自己的职业选择行为,对职业机会、职业具体内涵、职业的前途以及职业市场行情等知之甚少,使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增大,降低了选择的成功率。不难看出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性。3. 社会各界应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针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就业市场,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注意发挥由各级政府部门的就业场所和人才交流中心的主体作用,对进入招聘场所和人才交流中心的用人单位进行必要的事前资格审核,防患于未然。建立奖惩制度,对那些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对行为不轨、设置招聘陷阱的用人单位,给予必要惩戒。要注意发挥新闻媒体正面宣传和监督作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国家虽然存在很多问题,社会的各种体制还不完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美好的希望,从我国的四川地震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力量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