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色彩学.ppt_第1页
印刷色彩学.ppt_第2页
印刷色彩学.ppt_第3页
印刷色彩学.ppt_第4页
印刷色彩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本章主要内容:物体的呈色机理()色光混合()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一、物体的分类:,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发光体:指自身能够辐射光能的物体,又称“光源”,颜色由辐射的光谱成分决定。,非发光体:本身不能辐射光能的物体,颜色由物体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有关,还与照射的光源和周围的环境等有关。,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的分类,1、光的透射:光穿过媒介从另一界面透出的现象。,光透射率:,光谱透射率:,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二、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二、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3、光的反射:非透明体受光照射后,其表面分子结构差异而形成选择性吸收,将可见光谱中某一部分波长的辐射能吸收,而将剩余的色光反射出来。,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二、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光的反射,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反射情况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通量等于入射光通量;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光的反射完全漫反射,反射光通量等于入射光通量;反射光通量按余弦规律分布;是理想的反射面,它对各个方向的反射的亮度都相等,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光的反射半光泽表面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兼有,在向各个方向漫反射的同时,在反射定律规定的反射方向上反射光通量较大,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三、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1、物体的呈色机理,2、影响颜色视觉的因素,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三、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光源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光源的光谱成分的影响,光源的演色性实例,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光源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光源亮度的变化,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亮调,中间调,暗调,光源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光源照度的影响,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光源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光源照度的影响,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环境色对物体颜色的影响环境色与物体色对比影响,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1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2色光混合(),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混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光混合在一起而形成另一种色光的过程。,光源发出的光的混合,有色物体反射或透射出的光线的混合,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一、色光三原色:,独立性全面性可识别性,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三原色,二、色光加色混合规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光混合在一起而呈现另一种色光的现象叫做色光加色混合。,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二、色光加色混合规律1、色光等量混合,红光+绿光=黄光(R+G=Y)红光+蓝光=品红光(R+B=M)绿光+蓝光=青光(G+B=C)红光+绿光+蓝光=白光(R+G+B=W),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二、色光加色混合规律2、色光不等量混合,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二、色光加色混合规律3、补色混合规律,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互补色按相同比例混合时有Y+B=WR+C=WG+M=W,互补色按不同比例混合时,可以得到一种新的混合色。,2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色光加色混合应用:电视机屏幕、电脑显示器屏幕,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二、色光加色混合规律,2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三、色光加色混合实质色光混合时产生的新色光的能量是参加混合的各色光的能量之和。,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混合实质,E1+E2=E12,用分光能量分布曲线能很好说明色光的加色混合实质。,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三、色光加色混合实质,2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混合实质,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法的类型,四、色光加色法的类型,视觉器官内的加色混合静态混合,品红色的网点和青色的网点静态混合形成了蓝色,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法的类型,视觉器官内的加色混合动态混合,视觉暂留现象:,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法的类型,视觉器官内的加色混合动态混合,视觉暂留现象:,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法的类型,人的视觉只能分辨颜色的三种变化色光连续变化规律补色律中间色律代替律亮度加和律,【注: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只适用于各色光的混合和匹配,而不适合于色料的混合。】,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补色律,红与青(R和C)绿与品红(G和M)蓝与黄(B和Y),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补色律,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中间色律,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代替律,【符号“”表示颜色外貌相同】,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2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3色料混合(),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色料:指那些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进行选择性吸收后而呈现出各种不同色彩颜料或染料类物质。,色料的混合:颜料或染料混合在一起得到新颜色的方式。,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3色料混合,一、色料三原色:,独立性全面性,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3色料混合色料三原色,二、色料减色混合规律从复合光中减去一种或几种单色光而得到另一种色光的效果。,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3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规律,二、色料减色混合规律1、色料等量混合,M+Y=R(白光绿光蓝光红光)M+C=B(白光绿光红光蓝光)Y+C=G(白光蓝光红光绿光)M+Y+C=BK(白光绿光蓝光红光黑色),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3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规律,二、色料减色混合规律2、色料不等量混合,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3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规律,三、色料减色混合实质色料对光的选择吸收,减去一部分入射光,使其反射或透射的光能量降低。从而混合色明亮程度降低。,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3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实质,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四、色料减色混合类型,3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类型,减色混合透明滤色片呈色,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3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类型,减色混合透明滤色片呈色,原色Y、M、C间色R、G、B复色同时含有三种原色成分,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3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类型,减色混合彩色油墨叠印呈色,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3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类型,色料减色混合应用:印刷、绘画,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3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应用,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3色料混合加色法与减色法关系,4密度(),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密度,物体透射或反射光量大小的度量。,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一、光透射密度:,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光透射密度,二、光反射密度:,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光反射密度,三、“朗伯-比尔”定律:吸收比等于颜色物体着色剂的吸收率、样品厚度、物体着色剂浓度的乘积。,a物体着色剂的吸收率l样品厚度C着色剂浓度,=alC,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朗伯比尔定律,四、影响油墨密度的因素,油墨的首层表面反射,油墨的多重内反射,油墨的透明性不良,油墨的选择性吸收不纯,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影响油墨密度的因素,油墨的选择性吸收不纯,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影响油墨密度的因素,油墨的选择性吸收不纯,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影响油墨密度的因素,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彩色密度计,五、彩色密度计,五、彩色密度计,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彩色密度计,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五、彩色密度计,4密度彩色密度计,高质量的三原色油墨应当具备下列性质:黄、品红、青应分别与分色用滤色片蓝、绿、红成补色关系;有良好的透明性和着色力;具有耐光、耐酸等物理化学性能;能很好地转印在其它的色墨层上。,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色料颜色质量的GATF密度评价方法,六、色料颜色质量的GATF密度评价方法,影响油墨颜色质量的主要因素:不应有吸收和不应有密度密度不够和吸收不足,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六、色料颜色质量的GATF密度评价方法,4密度色料颜色质量的GATF密度评价方法,评价油墨颜色质量的参数:色强度色相误差灰度色效率,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六、色料颜色质量的GATF密度评价方法,4密度色料颜色质量的GATF密度评价方法,评价油墨颜色质量的参数色强度,用彩色密度计三个滤色片测得的3个密度值中最高的一个,表示该油墨的色强度;油墨的色强度高低决定油墨颜色的纯度。,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色料颜色质量的GATF密度评价方法,评价油墨颜色质量的参数色相误差,用油墨色相反射区域密度差与吸收区域密度差之比表示;色相误差是描述油墨颜色偏差的指标。,100,第二章色光与色料混合,4密度色料颜色质量的GATF密度评价方法,评价油墨颜色质量的参数灰度,油墨色不应吸收区域最小密度与应吸收区域的最大密度之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