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辞赋创作活动中对言意关系的反省思考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魏晋玄学思潮激荡下的言意之辨,对当时与后世的辞赋创作以及创作意识,产生了若干影响。辞赋创作活动中的思想史资源,不仅表现在对言意之辨的重要论题作文学化的阐述,而且还反映在赋家经由文体实践而激发出的对言意关系的灵思妙悟。庾敳自道其意赋“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名言,在思想史与文学史交涉的意义上就颇具深趣。辞赋创作活动中对言意关系的反省历程,也多少决定了魏晋以来辞赋观朝着“夸而有节”、“旷而不溢”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辞赋 一 由谢观得意忘言赋说起中国古代涉及言意之辨的重要命题,无过于“言不尽意”(或“言尽意”)、“得意忘言”了。由于这类思辨关涉天道或本体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生观的把握,故不难理解唐代谢观的得意忘言赋在历代赋汇中被归入“性道”类题材 。谢观此作乃律赋,题下注明是“以去象弃词根乎幽朕为韵”。赋一开头即曰:“易意难见,言以存之。得意之后,而言可遗。本凭诠以指昧,既达诚而去词。”这里秉承的是魏晋玄学宗师王弼的“得意忘言”之旨。诚然,庄子中早已提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外物) 王弼解易时援引庄子筌蹄之旨,其周易略例明象章对意、象、言三者关系作了更具统摄意味的论述,即一方面“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而另一方面“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相比而言,庄子对“忘言”的偏尚,易于导致对语言手段的消解和否定。所以,王弼的“得意忘言”之旨对言意关系更具辩证性 ,是一种深于本末体用之辨的“新解”,并成为魏晋玄学思维的根基 。谢观此赋用文学化的语言,展现了魏晋玄学的思想成果。首先,他将“得意忘言”问题置于解易过程中提出,符合王弼的思想步骤,也最能说明王弼廓清汉易象数之学的功绩。王弼不满于汉儒“存象忘意”以至“伪说滋漫”的解易方法,因为这样的“存象”其实不是对“言”“象”功能的积极把握。在王弼标示的“得意忘言”的方法中,“言”“象”的功能反而获得了高度实现。本来,易道蕴含“尚其辞”之义 ,王弼通过玄学思辨,更体察到“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的最大可能性,所以,他的“忘言”不是对“象器之用”的拒斥。谢观描述了创设易道的“先王”形象:昔者先王玄通默想,以深指难可拟议,嗟后世无不瞻仰。是以错综六爻,森罗万象,立文以寓其吉凶,赜隐以知其来往,凭有状之状而定其范围,因可名之名以征其影响。悟影响则可名之名息,达范围则有状之状无。大致看来,爻象与文事的存在 ,是以肯定其指意功能为基本条件的;虽然立象立言的主体在这里是一位“王者” ,其实所承认的是人类传言达意的相知可能。还值得注意的是,谢赋所谓“范围”的概念,来源于周易的“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王弼在周易略例明爻通变中也加以引用,意在赞美易道、爻变之神通广大,能包尽天地万物而无过差 。不过,谢观在引述时更着意融汇了玄学的体用本末思想,即一方面称“凭有状之状而定其范围”,“有状之状”即具媒介功用的语言或概念,借此可以形成对形器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称“达范围则有状之状无”,当不为形器所限的宇宙本体呈现时,也就意味着善于放弃对表达媒介的执着。这类似于王弼既称“尽象莫若言,尽意莫若象”,又称“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范围”似乎应是有形有名的,但因其无所不包,那么最足以“达范围”的,反而是无形无名之境。这里也体现了玄学贵无的思想,王弼在老子指略中就指出:“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有形之极,未足以府万物。”“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 11 谢观对“范围”的双重把握,是赋中最为灵活得体的玄学阐述。耐人寻味的是,在人类实际的文学活动中,如果“范围”代表“意”,“有状之状”代表“言”,两者如何获得最充分的支撑?毕竟文学是不能离象去言的,那么“意”如何理想地存在? 二 “有意无意之间”在魏晋时代,作为辞赋创作受玄学清谈影响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玄学清谈中有特征的事物成为作品题材来源,如成公绥啸赋、庾敳意赋、谢尚谈赋(残句)等,借以表达玄思境界 12 。作为当时言意之辨与辞赋创作最相关涉的一则逸事,不可忽略见于世说新语文学的如下记载: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13庾敳对庾亮之问的答词,可称妙语。明代李维桢推许如下三种文学风范:“不共他人生活,可云何逊;排沙简金,往往见宝,可云陆机;在有意无意之间,可云庾敳。其可以立于后而不朽矣。” 14尽管庾敳的文学成就远远敌不过陆机与何逊,但其“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妙解,却也能被后人视为一种精彩的文学存在15 。由意赋引出的“在有意无意之间”之说,反映着魏晋人对言意关系问题的敏悟锐思 16 。这是那个时代比较独特的学术气氛。前曾提到,言意之辨是玄学思维的根基,关系到哲学建构、学统展开以及人生观等各个方面。从意赋的创作来看,尽管其文学上的造诣并不出色,但在思想史与文学史交涉的意义上却值得重视。晋书卷三五本传称庾敳“善玄谈,能文章”。最能反映其虚玄心意的作品,即是此篇:至理归于浑一兮,荣辱固亦同贯。存亡既已均齐兮,正尽死复何叹。无咸定于元初兮,俟时至而后验。若四节之素代兮,岂当今之得远。且安有寿之与夭兮,或者情横多恋。宗统竟初不别兮,大德亡其情愿。蠢动皆神之为兮,痴圣惟质所建。真人都遣秽累兮,性茫荡而无岸。纵驱于辽廓之庭兮,委体乎寂寥之馆。天地短于朝生兮,亿代促于始旦。顾瞻宇庙微细兮,眇若毫锋之半。飘飖玄旷之域,深莫畅而靡玩。兀与自然并体兮,融液忽而四散。”关于此赋的创作意图,本传称“敳见王室多难,终知婴祸,用著意赋以豁情,衍贾谊之服鸟也” 17 。赋中除了较多抒发“荣辱同贯”、“寿夭均一”等庄子式的消解世俗情结的句子外,更有涉及“有无”、“宗统”、才性(“痴圣”)等玄学话题的句子,如曰“无咸定于元初兮,俟时至而后验。若四节之素代兮,岂当今之得远”。“时”是人所可感的存在形态,也就是“有”,它既决定于“无”,同时也验证着“无”。这里所咏叹的是玄学贵无派的“体用如一”的理念18 ,以显示人生需体道通玄的必然性。结句“兀与自然并体兮,融液忽而四散”,是表示精神的归宿,“融液”一词富有生动的寓意,因为老子有所谓“上善若水”的宗尚19,庄学更把“融液”看作超脱生命限制的本原状态 20 ,那么,“秽累”遣尽的人生也就实现了最高的“无”。无疑,意赋之“意”在于体无通玄,指向道家与玄学所关注的所谓天道或本体。难怪庾亮见后,首先要发出“若有意乎?则非赋所尽”的质问。这是以认可“言不尽意”说为前提的。在魏晋时期,相当多的玄学家宗尚“言不尽意”的名言 21 ,这至少在两个方面反映出特殊的时代精神,一是对性与天道的探究热情,二是对传统的自由阐释。王弼借解释论语阳货所记孔子“予欲无言”之语,对名教社会的语言历程作出反省:“夫立言垂教,将以通性,而弊至于淫;寄旨传辞,将以正邪,而势至于繁。既求道中,不可胜御。” 22 这里将语言的正常效用规定为“通性”与“正邪”,如此措辞具有玄学家特有的理论兴趣 23 。魏晋玄学致力于重建新的思想体系,在对旧有的学术传统加以利用之际,最关键的是对孔子作道家化的阐释,王弼释论语所记孔子“志于道”之言,就是代表:“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24 据说孔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 (论语公冶长) ,这更为玄学家突破六经、自出新解所乐于依据。所以,“言不尽意”的名言在这个时期大为深入人心。玄学家对“道”或“无”的激动尽管意味深长,却应当受制于“言不尽意”之理。“道”或“无”的境界,因其“无形无名”,而毕竟虚玄。对体道通无之意加以表现时,难免使人对这一表现的意图也产生虚玄之感。所以庾亮对意赋作者的第二个发问就是:“若无意乎,复何所赋?”“意”的有无,决定语言表述的效用价值。这也是由言意之辨导出的重意观的表现。庾敳“正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妙答,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欣赏。一是这种句型及其所反映的“守中”的姿态,有其古典来源,是对最大限度地占据主体空间的一种表达方式。明代王世懋评曰:“此从庄子得来。” 25 蜂屋邦夫也指出,这一表达是“模仿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庄子山木)或者非言非默(同书则阳)等等庄子流派的态度” 26 。既然主体的自由度显得没有拘限,那么获取“意”的饱满则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二是这种从容于两端之间的智慧,富于玄学的感性趣味。汤用彤曾精要地指出:“魏晋时,中国人之思想方式亦异于印度人之思想方式,玄学家追求超世之理想,而仍合现实的与理想的为一。”27作为正始名士清谈要目之一,是关于圣人有情无情的讨论,其中最称“精密”和最有时代意义的看法是王弼提出的: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也。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何邵王弼传)这一“圣人观”是其本末体用之学的组成,也体现魏晋性情论的新趋向28。这里的“圣人”其实正是做到了在“茂于人”与“同于人”之间的平衡,是超越与平凡的统一。就其“茂于人”的地方看,即能体冲和之道,以无为心,得性之正;就其“同于人”的地方看,则感物而有应,应物则有喜怒哀乐种种之情。如果仅从“茂于人”的极至来定位,则“圣人”必是纯任天理而无情。而王弼突破“圣人无情”论,主张圣人有情,他特别不满于当时“圣人无情”论的这种视点:“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29肯定“圣人”有情而应物,这一玄学建树甚具感性特质。“应物而无累于物”正是达到了一种体用本末的统一,也是性与情的贯通30。如果用富于空间感的表述来说,也正是在神明与人情之间,在空灵与实有之间。在王弼的玄学体系中,“圣人”观的建构,是对理想人格的表述,对社会的思维方式、人生理念等所产生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由于圣人“应物”这一富于人情味的特质,经过玄学的提炼而得到了高度肯定,这也成为此后文学上性情并重等意识的新的思想起点。从这一思想史演进的逻辑进程中,也更能理解庾敳的“在有意无意之间”所指示的文学的表现容量。三是给予语言表述的功能以更大的生机。庾亮的提问,其实是对意赋何以言传这一问题的质疑。庾敳“在有意无意之间”的“聪明”之答 31 ,从理论上看,则既可打消“言不尽意”之虑,又可打消“废言”之虑,反而是对语言捕捉“意”的功能的一种积极肯定。对于言与意的配合形态,在魏晋时期也是备受感知的一个话题。这与玄学思辨的带动和文学意识的自觉有关。世说新语中就有不少的事例可资说明。如欣赏得意忘言的有: 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刘孝标注引高坐别传曰:“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言,皆因传译。然神领意得,顿在言前。”) (言语)这类“神领意得,顿在言前”的表现,效法的是庄子式的“心意自得”。再如欣赏言约意丰的有: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文学)从阮孚的读后感中,不难看出郭璞八字诗句的朴茂意趣。再如欣赏言意相得的有: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潘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作)二百许语。潘直取错综,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 (文学) 潘、乐的成功合作,恰可说明一种言意相得之状。下例亦是对这种状态的叹赏: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文学)情文相称之极,乃至有情文相生之感了。无论言语以简约或繁复之态以达意,都旁及言者的表达力问题,世说新语中所记对“能言人”的赏爱,也透露出这个时代哲学与文学取向的某种气息: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文学)力赏“能言人”与“索解人”,正是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趣味所在。谢安后来当然也成为这一时尚的先锋人物,从同篇所载“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条,可概知他超卓的玄思与辞采: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透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在玄学与文学的双重导引下,晋人尽管好尚“言不尽意”,其实总趋势还是深化了对“能言”的追求。庾敳的“在有意无意之间”,也暗示了语言之用“在尽与不尽之间”的充足空间。当然这更多的还是一种理论视野中的笼统期待;就庾敳本人的文学实践而言,尚不免留下“意荣而文悴”之讥 32,其间的反差是无疑的。但这种理论期待的流露,毕竟是有相当的时代意义的。 三 “言旷无隘”与“言含余意”魏晋玄学思潮激荡下的言意之辨,对当时与后世的辞赋创作及其创作意识上的反思,其影响不可轻忽。首先,从创作上看,由于言意之辨的玄学成果的激发,辞赋创作上促成一种性道题材的累积,尤其在唐代,热心搬用玄学话题的赋家颇有人在。在两晋时期,直接以言意关系为主旨的赋篇于存世文献中实不多见,而更易见的是吟赏以“得意”为生活方式的作品。例如阮籍清思赋开篇引出的一段玄理是:“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者;音之可闻,非声之善者。”阐发的是老子“大音希声”之旨。同时他并不取消主体对“色之美”与“声之善”的真知:“是以微妙无形,寂寞无听,然后仍可以睹窈窕而淑清。”赋中用大段篇幅描写出的“岂觉察而明真,予诚云梦其如兹”的遭遇美人的情感体验,是对“达意”人生过程的一种形象 33 。再如孙楚笑赋所设“度俗公子”的人生态度是“总万物之细故,心仿佛乎巢由,以得意为至乐,不拘恋乎凡流”,以表明“笑”的源泉所自 37 。谢灵运山居赋序提出“意实言表而书不尽”,并把这种言意观内化为“遗迹索意,托之有赏”的人生观 35。以上都可以说是偏于从道家思想取义的。这时期也有从儒家传统出发而间接证实言可达意的作品,如束皙读书赋,此赋所设耽道先生的“呼吸清虚”等神态虽有道家味,但他相信儒家诗书的教化之力,以为“颂卷耳则忠臣喜,咏蓼莪则孝子悲” 36,以此确定读书明理的价值。南朝人虽有涉及言意观的作品,然而玄理思辨的色彩似已淡漠,如梁简文帝的舌赋等人事之题,篇中设奚兹先生对何斯逸士曰:“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故微言传乎往记,妙说表乎丹青。然后浮伪可息,淳风不朽” 37。从本题出发,已认可言能尽意,担心的只是所达是否为诚意的问题。到了唐代,“课虚责有”、“得意忘言”、“无声乐”、麈尾、竹如意等玄学话题或引发玄学联想的物品,成为赋篇主题的资源之一,且由于提供科举试赋命题的不时之需等原因,往往出现同题共作的兴盛现象。如竹如意赋今存苏子华与陆龟蒙各一篇,都以“简素轻易适手便人”为韵。苏子华赋竹如意的灵通在于“启嘉论之要端,导指纵之弘度”,唯意所之,嘉论可弘;而这种畅言尽意的效果,在于“唯此物之闲素,通达人之深义”,“闲素”的品质也提示了认知主体无为与有为的辩证性。相比而言,陆龟蒙的同题赋作一意描写竹如意“指事明意,此焉攸寄”,“愿如君言以靡极”38,似乎缺乏借玄意触发的体物的深度。不可否认,唐代赋家对玄学话题的搬用,在整体上已不具有思想开拓的意义。但尽管如此,某些局部的再体认仍然是颇为生动的。例如对陆机文赋论文学创造的快乐在于“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李善给予了富于本体论意味的注释:“春秋说题辞曰:虚生有形。淮南子曰:寂寞,音之主也。”39这里虽只是注出典据,但意在说明陆机的创作论受到道家有生于无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是否构成过度阐释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正如张少康文赋集释所指出的,陆机原意就“强调文学作品的产生是从无到有,并且有含意深远,味之无穷的特点”。有趣的是,集释还举到唐末黄滔的课虚责有赋来作旁证:“虚者无形以设,有者触类而呈。奚课彼以责此,使从幽而入明。寂虑澄神,世外之筌蹄既历;垂华布藻,人间之景象旋盈。昔者陆机赋乎文旨,推含毫伫思之道,得散朴成形之理。虽群言互发,则归于造化之中;而一物未萌,乃锁在渺茫之外。” 40 由此可见,黄滔对文赋创作论得力于玄学之处领会极深,道家讲“散朴为器”,陆机讲“课虚责有”,尽管“群言互发”反映的是语言把客观化作为本质,显示了人造的文学之境,但还应以“归于造化之中”的神妙自然之品为最高。其二,从辞赋体性特征的反省来看,言意之辨的玄学成果也带来了重要的理论启发,即对赋体如何在“言旷无隘”与“言含余意”间得以兼包互摄的思考。陆机文赋所论当然不限于赋,不过赋体的大量创作积累应该是其文学反思的重要对象。在论述文学构思外化为文辞体式时,陆机曰:“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黾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不难感到,“期穷形而尽相”之功最为赋家所擅长,并且“夸目者尚奢”、“言穷者无隘”之例也最易在赋体推出代表。作为对这种“尚辞”、“尚奢”倾向的反省,陆机提出关键在“辞达而理举”,并明确要求不以“冗长”为贵。这一主张所具有的时代新义,应与玄学的言意观相呼应而给予评价。王弼就反省道:“夫立言垂教,将以通性,而弊至于淫;寄旨传辞,将以正邪,而势至于繁。”尽管其批判性主要落实在汉代经学的繁杂,但汉代儒学体系下的大赋创作也难逃其咎41。陆机的“辞达理举”之义在文论上所具有的思路,是与魏晋玄学开辟出来的尚清、尚简的趣味相呼应的。刘勰在其融贯周密的文论体系中,对玄学言意观精华的吸收就更为内在化了。关于辞赋的文体特征,刘勰定义为:“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可以说是一种擅长于语言或文采表现的体裁,对此刘勰更表述为:“抑滞必扬,言旷无隘。” (文心雕龙诠赋) “言旷无隘”的提法源自上引陆机所分析的“言穷者无隘”,指穷尽言辞而无迫隘。“抑滞必扬”的提法可以在文心雕龙夸饰中得到互证:“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信可以发蕴而飞滞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旷而不溢,奢而无玷。”所谓“发蕴而飞滞”,类似“抑滞必扬”,指通过修辞手段而充分传旨达意。就赋体尤其是大赋而言,夸饰是其典型手法之一。刘勰对这种“壮辞”的语言效果给予了相当的肯定,不过他同时也注意到语言效用的限度,仍需做到“夸而有节”、“旷而不溢”。这种文学策略是以辩证的的言意观为其底蕴的,即“言旷无隘”与言含余意的结合。无论是什么文学体裁,都会碰到刘勰在明诗中所曰“诗有恒裁,思无定检”一类的问题,作家除了遵循一定的规制体式而发挥言可尽意的一切潜力,还要意识到言不尽意的妙用。刘勰在神思中就提到:“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那么,真能做到“旷而不溢”,避免滥用文辞,其理论上的根据就包括承认寄意言外的自由,这也是文学的“隐秀”原理之所在 (隐秀) 。总之,刘勰一方面重视畅言的文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注意它的限度,并仍从意识或神思自由的角度着眼,提倡“入兴贵闲”、“析辞尚简”的趣味 (物色) 。在这里也取得了对陆机“无取乎冗长”之论的发展42。言意之辨曾在文艺领域发生广泛影响。从与辞赋创作的交涉看,言意之辨的渗透力有其一定的表现,略加总结,也有助于从一个方面体察中古思想史与文学史关涉的情形。 注释陈元龙辑历代赋汇卷六八。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44页。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9页。蜂屋邦夫言尽意论与言不尽意论指出:庄子外物筌蹄之旨“视言意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认为达到目的之后手段就毫无用处,并不像王弼的见解一样具有诡辩性”。辛冠洁等编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4页。参汤用彤言意之辨,载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4217页。周易系辞上,王弼集校释第550页。周易,系辞下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王弼集校释第565页。此亦本于周易系辞下“圣人之情见乎辞”,王弼集校释第557页。见周易系辞上,王弼集校释第541页。见周易系辞上,王弼集校释第598页。11见周易系辞上,王弼集校释第195页。12卢盛江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论玄学与古代散文创作(包括赋)时有所论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231页。13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14大隐山人稿序,载湖广通志卷一二,四库全书本。15对庾敳答词,王世贞评曰:“此是遁辞,料子嵩文,必不能佳,然有意无意之间,却是文章妙用。”世说新语汇校集注第229页。16周勋初文赋写作年代新探指出:“庾敳之说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17世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服务合同》模板
- 信息技术融合获奖范文
- 幽默主题课件
- 《让图画动起来》+课件+2025-2026学年冀美版(2024)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 巡察组培训交流课件
- 峡江安全生产大培训课件
- 输电线路运行课件
- 输煤工安全培训教育课件
- 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 高校生地质工程实习实训合同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时检测2
- 聚焦高质量+探索新高度+-2025届高考政治复习备考策略
- 【基于危险预知训练方法的安全实践探究12000字(论文)】
- 《智慧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课件-第11章 农业预测预警
- 农村宅基地自建住房技术指南
- 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清版)TDT 1066-2021 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
- 《金相基础知识普及》课件
- T-CEA 7024-2024 电梯应急救援处置平台技术规范
- 游戏动漫IP衍生品授权策划书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2023版)全文内容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