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实录.doc_第1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实录.doc_第2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实录.doc_第3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实录.doc_第4页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实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堂实录张拥民第一课时第一阶段:了解作者,导入新课(约10分钟)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柳宗元吗?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字子厚,河东人。 生: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我们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生: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在此期间,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现在我们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名: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时:唐代。地: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作:哲学论文代表作天说,寓言代表作三戒,传记代表作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 师: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被贬生涯,几乎占去了柳宗元四分之一的人生历程。岁月的漫长、地域的偏僻,使他饱尝了仕途的险恶、生活的艰辛。作为可以聊慰身心的一方净土,永州的佳山秀石、碧潭清溪都留下了柳宗元的足迹。身之于中,发乎情,诉诸笔端;被冷漠了千百年的永州山水由于柳宗元的到来也因此被引入了文学的殿堂,就有了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师:本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第二阶段:默读课文,疏通文意(约3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生:“无远不到”的“无”怎么理解?生:无论,不管。生:没有。师:这两种理解谁对?把两种理解放到句子中体会一下。生:不管多远不到。生:没有远的不到。师:补充完整。生:没有远的不到的地方。师:哪种理解更符合文章的意思?生:没有。生:“更相枕以卧”中“更相”是什么意思?生:更加相互。师:这位同学有一种意识需要我们大家都强化,就是一般情况文言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在我们翻译时需要翻译成两个双音节词。但是在这里这样翻译我们读一下“醉了以后就更加相互枕着而卧”,是否有点不顺呢?生:就是。师:我认为“更相”理解为“互相”就可以了。生:“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而不知其所穷”三个“穷”的意思分别是什么?师:很好,这位同学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就是文言文学习要善于总结归类。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生:“穷回溪”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师: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到位,把“穷”翻译成一个动词,就和前面的“上高山”“入深林”的结构一致了。在此我问一下“缘染溪”中“缘”的意思是什么?生:沿着。师:请认真思考一下,注意前后句式。生:沿着(染溪)行走。师: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句式,尤其是整齐的句子结构。我们比较一下“缘染溪”和“缘溪行”这两句的区别:“缘染溪”缺少动词,“缘溪行”就有动词“行”。所以理解就有区别了。我们继续研究“穷”字。生:“穷山之高而止”的“穷”是“穷尽”的意思,这里是“登上山顶”之意。生:“而不知其所穷”的“穷”是“尽头”的意思。师:你把这句话翻译一下。生:而不知道它的尽头。师:对他的翻译同学们有疑问吗?师:看来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请大家思考“所”字如何理解?师:思考“所见”“所闻”如何理解?生:“所见”是所看见的,“所闻”是所听到的。师:对,“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短语,相当于名词性质。所以说这里的“穷”应该是一个动词。“所穷”就是所到达的地方。“而不知其所穷”就是“却不知道它所到达的地方”。师:关于“穷”字我还要说一下,“穷”字上面是穴宝盖,下边是力,这是一个会意字,力在穴中,有力无处使,所以说“穷”的本义是“处于困境”,经济上“处于困境”,就贫穷了;政治上“处于困境”就不得志了。文言文中“达”表示得志之意。举一个例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师:本课应掌握的重点文言知识:居是州,恒惴栗。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望西山,始指异之。 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师:大家再通读一边课文。思考本文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生读。生:第一段写作者成为“僇人”之后,游永州“有异态”的山水。生:第一段还有游山水的感受。师:对,这样一补充就比较完整了。生:第二段写作者发现西山的与众不同。生:写西山的特立。生:写游西山的感受。师:把这三位同学的综合起来就比较全面了。本篇游记从被贬后平日一般游览写起;接着写发现西山的怪特以及登山,重点叙写在西山顶上见到的奇特景观,暮不欲归的宴游之乐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独特感受。师:本节课我们主要疏通文意,对全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西山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柳宗元写下这篇游记呢,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探讨。第二课时第一阶段 文言知识检测(约10分钟) 师:发放检测试题。 生:学生完成检测试题。 生:学生互相检查。 师:希望检测不佳的同学继续巩固文言知识。第二阶段 文本研习(约28分钟)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特立独行)那么柳宗元的这一形象在这篇游记中是否有体现呢?又是怎样体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探一究竟吧。师: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柳宗元众山之游的感受是什么?(2)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里?(3)西山之游带给柳宗元的感受是什么?生: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生: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生: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师:作者游西山后说道“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而文章的题目也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那么如何理解“始得”?生:柳宗元游其他地方时是“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而游西山时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以前不同了,所以是“始得”。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分析,的确不错。但我们能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不同状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生:游西山后柳宗元释怀了。师:为什么这样说?生:“心凝形释”。生:这是“形释”。生:怀不释,形如何释。师:大家是否赞同。生:同意。师:那么柳宗元对什么“释怀”了?生:对自己的遭遇、处境。生:柳宗元游其他山时就是想寄情山水,派遣心中的郁闷,掩饰内心的痛苦。可没有达到目的。师:何以作证?生:“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到了就喝酒,一喝就醉,醉了就睡,睡了就做梦,睡醒就起,起来就会。看看这多无聊,没有一点乐趣所在。所以他还是痛苦的、郁闷的。师:为什么西山使柳宗元“释怀”了?生:西山的怪特。生:西山的特立。师:为什么这一点就能让柳宗元“释怀”。生:西山“不与培塿为类”,就是不与其他的山为伍。生:不同流合污。生:这是柳宗元所追求的吧?师:我认为也应该是,所以说柳宗元从西山找到了一种生:人格独立。生:傲然独立。师:他们概括的非常准确、到位。是的,西山的“特立”与作者所追求的傲然独立的人格精神相契合,他移情于景,终于找到内心的寄托,也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了。游才从此“始”,我的人生也从此“始”:我要保持我的特立独行,一切不顺、逆境都在我的脚下,即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也要做一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这篇游记不仅仅是作者带给我们的人格魅力,还有语言运用的魅力、艺术手法的魅力,也值得我们品味,尤其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值得我们品一下。下面我们大家就从文中选一组动词去品一品。学生思考。生:“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到了就喝酒,一喝就醉,醉了就睡,睡了就做梦,睡醒就起,起来就会。看看这多无聊,没有一点乐趣所在。生笑。师:这位同学很会借鉴,这也是一种能力。大家看看这句用了什么修辞?生:顶针。师:对,这种手法可以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生:“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四个动词“过”“缘”“斫”“焚”,一改往日的状态,可见西山对柳宗元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师:四个短句,形成急促之势。这就是短句的魅力。生:“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引”“酌”“醉”“不知”“不欲归”等动词极力地刻画出柳宗元游西山后的状态,与前文“游众山”形成明显的对比。师:这些简约而精当的动词,岁都常见,却受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毫无雕琢做作,流利自然,十分恰切。师:西山的特立让柳宗元找到了心灵的切合点,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写西山的“特立”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的描写来谈一谈。生:侧面描写。生:间接描写。生:对比。师:是不是对比?生:不是。师:为什么?生:师:对比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那么这里的描写有没有主次之分?生:有,西山是主要的。师:那么应该怎么说?生:衬托。生:映衬。师:我认为“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衬托”“映衬”这些说法都可以。那么我们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有怎样的效果?生:“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总写西山的高。生:“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写在西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看其他的山都变小了,如垤如穴。生:“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写在西山顶上看得远,什么都逃不过我的眼。生:“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写西山高入云间。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作者“穷山之高而止”,登上西山,并没有直接去写西山的怪特与高大,而是以独特的视角,站在山顶,遨视四方,一览众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总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