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游褒禅山记》之“余之所得”.doc_第1页
再析《游褒禅山记》之“余之所得”.doc_第2页
再析《游褒禅山记》之“余之所得”.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析游褒禅山记之“余之所得”论文关键词:再析,游褒禅山记,所得虽然高中语文教材几经改革,但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仍被选家们披沙拣金,作为传统篇目被保存下来。文章所显示的思想价值和其前后照应技巧可能是她倍受青睐的主要原因吧。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记游而抒写自己游览之余的心得,这是不争的事实。再次品读此文,对于作者心得的理解,到底是“二得”还是“一得”,笔者以为,亦有“深思而慎取”的必要。一般的理解,“二得”是指: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或有如下的表述: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辩伪存真的严谨态度。搜索“网间”评析,也不难发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沿袭“二得”说者占据较大比例。根据“二得”的理解,笔者在探寻本文的文脉时,却陡添以下疑虑。本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的议论是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引发而来。第三、四段分别呼应第二、一段,即用游览华山前后洞的经历自然引出第三段关于“非常之观”“志”“尽吾志”的议论,然后返回由“仆碑”之事而引出关于“深思而慎取”的议论。探寻“二得”的思路和布局,固然与作者的行踪或追求首尾圆合有详有略的因素密切相关,但第二“得”的引出总让人感觉有些生硬和不自然:既然是想表达两方面的心得,为什么不可以在叙述完褒禅山命名的由来、华山洞名称的音谬和仆碑之事后自然而发第四段的议论,再由游览前后洞的经历而顺畅引出第三段的见解呢?经过再次研读文本,作了些许推敲和玩味之后发现,如果将“此余之所得”中的“得”理解成“一得”,也未尝不可。那么,王安石想借游览之事去抒发哪一方面的“得”呢?郭锡良等五老所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一书中这样分析此文的“一得”:“着重说明了世上奇伟壮丽的景物,常在险远之地,必须有志气,有毅力,不避险远,不中途而废,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这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不畏进取的思想。”很显然,大“家”们这样的总结,确实很契合作者在第三段的表述,那么第四段关于“仆碑”之事而引发的议论又不能涵盖而入。笔者以为,王荆公在他这篇游记中,就是想通过游览之事(主要是“音谬”和“随出”)而抒发自己的感悟:做事要“求思之深”(“深思而慎取”)。笔者妄加作此“一得”的理解,主要从文章的第三、四段上作以下的解读。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过渡句,“叹”引出下面的议论。“古人之观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作者根据自己在上文所叙的游览经历,自然联想古人在游览方面的收获,并分析古人有收获的原因:是他们探究思考的深入、深刻,所以处处都有所体现(笔者所理解的“无不在”与课本注解上的“无不在”的理解不同)。接着“夫夷以近而人之所罕至焉”是指出“非常之观”常常在那些险远(也就是深入、深刻)之处,而能够到达的人很少。这里应该是作者在用现象作为以上分析的论据。作者接着又用“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等语句,是结合自己游历华山前后洞的亲身经历(第二段的叙述),试图从道理上分析一般人很少到达“险远之处”即探究思考的深入、深刻的三个因素:“非有志”“力不足”“无物以相之”,并且隐含地指出了“有志”是基本前提,因为在讲“力不足”和“无物以相之”时,分别用了“有志矣”和“有志与力”这样的字眼。最后又用“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两种假设情况说了“尽吾志”的结果,实际上是想去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这可谓是一种假设推理的论证。段末用“此余之所得也”收束,此句中的“得”既是与段首句中的“叹”相照应,也是对此段中“古人往往有得”中的“得”在此次游览之事上的具体体现。此段中道理分析和假设推理中的“志”完全可以理解成个人主观上力争去“求思之深”。所以说此段的中心意思是强调不管在观览风物等具体行为,还是在为学处事等意义上都应当力图“求思之深”。段尾的“余之所得”与其说是告诉我们实现理想、成就事业要有怎样的条件或要有探索精神,还不如说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凡是要“求思之深”及其方法,也不如说是作者对自己此次游览之事“随出”的求思之深的具体结果。第四段,作者由先前的“仆碑”之事,想到“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的原因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在这里,作者再次用“不可以不”去强调“深思”(亦可谓思之深)的必要性。可否理解成作者在此是用事实论据去补充论证“求思之深”的重要性。本来,呈现于读者眼前的第四段,原始状态下应与第三段是合于一起的,只不过是经过后人的句读和分段才至于现代这样的编排形式。所以历来的分析家就此而生本文应有“作学问要深思而慎取”这样的另一“得”,也就不足为奇了。再从笔者“个人私利”上看,作如此解读,也好消弭文前的那份多虑:不是主要从第一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