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长治王庄煤矿3、15号煤层初步设计.doc_第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长治王庄煤矿3、15号煤层初步设计.doc_第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长治王庄煤矿3、15号煤层初步设计.doc_第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长治王庄煤矿3、15号煤层初步设计.doc_第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长治王庄煤矿3、15号煤层初步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王庄煤矿矿井 3、15 号煤层初步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及原始数据(资料):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及原始数据(资料): 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要求: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运用大学阶段 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 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 上工作岗位前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能力训练,也是对一个未来采矿工程高级工程技 术人才的基本训练。 毕业设计主要是实习矿井的初步设计,即根据实习矿井地质条件,煤层赋存 特征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完成矿井初步设计。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并考虑教学要 求、时间、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等因素,其中供电、提升、排水、地面系统作了必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要的简化,某些要求与设计院进行的矿井设计有所区别,巷道布置、采煤方法、 通风安全等都要借鉴矿井生产以来的经验,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整个矿井的开拓生产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 原始数据:原始数据: 设计矿井名称:山西长治王庄煤矿 井田位置:沁水煤田晋城矿区东部; 设计可采煤层:3、15 号煤层; 井田尺寸:南北长 5925m,东西长 3180m,面积 16.702km2; 煤层倾角:35; 煤层平均厚度:3 号煤层为 8.34 米,15 号煤层为 3.67 米; 煤视密度:3 号煤 1.45t/m3;15 号煤 1.45t/m3; 相对瓦斯涌出量:1.7m3/t(属低瓦斯矿井) ; 自然发火等级:3 煤属于不易自燃煤层、15 号煤为自燃煤层; 煤尘爆炸性:具有爆炸性; 矿井涌水量:3 号煤层正常涌水量 3840m3/d;最大涌水量 6240m3/d; 地质条件:简单; 开采标高:860-1050m;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设计内容以矿井开拓方式、采区巷道布置、回采工艺及矿井通风与安全为主。 掌握矿井生产布置的各个环节,树立明确的矿井生产系统全貌。 根据矿井原始资料确定井田境界,计算出矿区面积为 16.7 平方公里,矿井 的工业储量为 267.97M t,矿井的设计可采储量为 180.02M t。矿井设计工作制 度为四六制。矿井生产能力为 240 万 t/a,服务年限为 53.3 年。根据煤层埋藏 深度确定井田开拓方式为斜井单水平开拓。主副斜井各一个,回风立井布置两个。 全井田采用单水平开拓,在煤层中布置 3 条大巷,分别为胶带大巷、辅运大巷、 回风大巷。胶带大巷布置在 15 号煤层中,辅运大巷在 3 号、15 号煤层各布置一 条,回风大巷沿煤层布置在 3 号煤层中。 根据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并根据矿井的具体条件,3 号煤层采煤方法采 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作面长 200m,年推进长度为 1069m,采煤机型号为 MG375-W 型的双滚筒采煤机,工作面回采率为 93%,采掘比为 1:2。井下运输 均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实现连续运输出煤,矿井提升主斜井采用主斜井配备带 宽 1000mm、GX1250 的钢绳芯胶带输送机 1 台进行提升,副斜井配备无轨胶轮车 运输。矿井通风选用机械抽出式、分区式通风,矿井总风量为 138m3/s 通风机型 号初选为 FBCDZ-8-No23B,论文对建设整个矿井的人员,技术进行初期估算,使 设计更合理规范。 通过完整的矿井设计,了解矿井整体的开拓部署、通风与安全、生产工艺安 排、劳动组织、生产管理及技术经济效益;掌握矿井设备的选型计算;熟悉矿井 通风及配风方法。从整体上掌握矿井的各个细节。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学生应交出的设计文件(论文):学生应交出的设计文件(论文): 毕业设计说明书王庄煤矿 3 、15 号煤层初步设计 图纸七张包括: 1、井田开拓平面图(1:5000) 2、井田开拓剖面图(1:5000) 3、井筒、巷道断面图(1:50) 4、回采工作面工艺图(1:100) 5、采区巷道布置及采掘机械配备平面图(1:2000) 6、采区巷道布置剖面图(1:2000) 7、通风立体示意图(容易时期)(示意)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徐永圻等, 煤矿开采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汪理全等, 煤矿矿井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3)杜计平等, 煤矿特殊开采方法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4)徐永圻等, 中国采煤方法图集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5)刘吉昌等, 倾斜长壁开采 ,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6)张荣立等, 采矿工程设计手册 ,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7)张国枢等, 通风安全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8)王家廉等, 煤矿地下开采方法 ,煤炭工业出版社,1985; (9)洪晓华, 矿井运输提升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10) 煤矿安全规程 ,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11)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12)邹喜正等, 安全高校矿井开采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13)李伟等, 采矿 CAD 绘图实用教程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14)东兆星等, 井巷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专业班级 采矿工程 1002 班 学生 要求设计(论文)工作起止日期 2014/3/12014/6/14 指 导 教 师 签字 日期_ 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 日期_ 系主任批准签字 日期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_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长治王庄煤矿 3、15 号煤层初步设计 摘 要 本次设计是开采长治王庄煤矿 3、15 号煤层,设计图纸共七张,设计说明书共十 章。根据采矿工程的需要和特点,重点设计为第四、六、九章,其他章节仅做一般的 选型计算。 王庄煤矿位于沁水煤田晋城矿区东部,行政区划隶属于长治管辖。井田面积 16.702km2。 本井田内有多层煤,本次次设计只考虑 3、15 号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 8.34、3.67m。煤层均有煤尘爆炸性,15 号煤层自燃倾向为自燃。矿井属于低瓦斯矿 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 1.7m3/t。 本井田划分为带区,采用双斜井开拓方式,回采工艺采用后退式、综采放顶煤机 械化采煤法,采用“四六制”作业制度。工作面的设备有双滚筒采煤机、放顶煤液压 支架、可弯曲刮板运输机、破碎机、转载机等。采空区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顶板。 本矿井设计年产量为 2.4Mt/a,采用一套综采放顶煤设备来满足产量的要求。 矿井运输大巷采用胶带运输作为主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车作为辅助运输,矿井 通风采用轴流式扇风机,抽出式通风方式。 关键词:初步设计;开拓; 综采放顶煤;无轨胶轮车。 1 The original design of Wangzhuang colliery, No. 3 and No. 15coal bed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esigns coal mining of Wangzhuang colliery, No. 3 and No. 15coal bed. There are seven design drawings altogether, and ten chapters in the instruction book. In accordance with requirements and features of mining engineering, we focus on the fourth, sixth and ninth chapters. As for other parts like shaft station, 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and hoisting equipment, this paper only makes general selection calculations. The colliery, 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Chang zhi City, lies in the east area of Qin shui coalfield, 16.702m2. Several coal seams lay inside this well field, but this design only takes No. 3 and No. 15 into account, which has an average depth of 8.34and3.67 meters. Each coal seam has the property of coal dust explosion, and No. 15 has spontaneous combustibility. The mine is a low gassy mine, with a relative gas emission of 1.7m3/t. We divide this well field into belts, and adopt double slope mine method. The retreat type and mechanization of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method are used in the extraction process, with 4/6 system as the operation system. On the work faces are equipments of double roller coal winning machine, caving hydraulic support, bend scraper conveyor, crusher, and elevating conveyor, etc. The all-fall-down method is applied in roof processing of the worked out section. The annual output of this mine is 2400,000 ton, which is fulfilled by application of a compound mining equipment. The main haulage takes belt conveyor as the major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car hauler as the auxiliary means. As for mine ventilation, we use axial-flow type diagonal fan and drawer-type mode. Key words:original design, developing, fully-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mining ,trackless rubber-tyred vehicle 1 目 录 摘 要.6 ABSTRACT.1 1 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7 1.1 矿区概述 .7 1.1.1 矿区地理位置 .7 1.1.2 交通条件 .7 1.1.3 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7 1.1.4 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7 1.1.5 矿区的水文简况 .8 1.1.6 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8 1.1.7 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8 1.2 井田地质特征 .8 1.2.1 井田位置、勘探程度,地质层位的概述 .8 1.2.2 井田地质构造 .10 1.2.3 井田水文地质 .11 1.3 煤层的埋藏特征 .15 1.3.1 煤层赋存特征 .15 1.3.2 煤的围岩性质 .16 1.3.3 煤的种类与性质 .17 1.3.4 其他开采条件 .18 2 井田境界与储量.20 2.1 井田境界 .20 2.2 地质储量 .20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2 2.3 计算可采储量 .22 2.4 可采储量的计算 .22 3 矿井工作制度和生产能力.25 3.1 矿井工作制度和生产能力 .25 3.1.1 矿井工作制度 .25 3.1.2 井生产能力 .25 4 井田开拓.27 4.1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27 4.1.1 井田开拓方式及井口位置.27 4.1.2 方案比较 .29 4.2 达到生产能力的工作面配备 .30 5 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32 5.1 井筒、石门与大巷 .32 5.1.1 井筒数目、用途、布置及装备 .32 5.1.2 井壁结构 .33 5.2 井底车场及硐室 .34 5.3 建井工作计划 .35 5.3.1 施工准备的内容 .35 5.3.2 矿井移交标准 .35 5.3.3 井巷平均成巷速度指标 .36 6 采煤方法.38 6.1 采煤方法及设备的选择 .38 6.1.1 采煤方法的选择 .38 6.1.2 达产时回采工作面个数及设备 .40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3 6.2 盘曲巷道布置及要素 .48 6.2.1 盘区巷道布置方案.48 6.2.2 采区运煤、辅助运输、通风及排水系统 .49 6.3 回采工艺和劳动组织 .49 6.3.1 回采工艺 .49 6.3.2 劳动组织形式 .52 6.4 盘区的准备与工作面接替 .54 6.4.1 巷道断面和支护形式 .54 6.4.2 掘进工作面个数和掘进面的机械配备 .54 6.4.3 矿井达产时采掘比例关系 .54 6.4.4 工作面接替 .55 7 井下运输.56 7.1 运输系统及运输方式的确定 .56 7.1.1 井下煤炭运输方式选择 .56 7.1.2 辅助运输 .56 7.2 运输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57 7.2.1 带式输送机选型 .57 7.2.2 辅助运输设备选型 .57 8 矿井运输提升.62 8.1 井下煤炭运输 .62 8.1.1 设计依据 .62 8.1.2 选型计算 .62 8.2 矿井提升 .68 8.2.1 主斜井提升设备 .68 8.2.2 带式输送机的计算和配置 .70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4 9 矿井通风与安全.77 9.1 风量的计算 .77 9.1.1 矿井通风安全情况 .77 9.1.2 矿井通风方式与通风系统 .78 9.1.3 矿井风量计算及分配 .78 9.2 计算负压及等级孔 .83 9.2.1 风压 .83 9.2.2 等积孔 .87 9.2.3 通风设施、防止漏风和降低风阻的措施 .87 9.3 选取扇风机 .89 9.3.1 设计依据 .89 9.3.2 风机选型计算 .89 9.3.3 反风措施 .91 9.4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91 9.4.1 预防瓦斯的措施 .91 9.4.2 防尘措施 .92 9.4.3 防火措施 .93 9.4.4 防水措施 .93 9.4.5 顶板管理 .95 9.4.6 其它 .98 9.4.7 避灾路线 .98 9.4.8 安全出口 .99 9.4.9 自救器及安全仪器、仪表的配备 .99 9.5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99 9.5.1 监测监控 .99 9.5.2 人员定位 .101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5 9.5.3 紧急避险 .101 9.5.4 压风自救 .103 9.5.5 供水施救 .104 9.5.6 通信联络 .105 10 经济部分.108 10.1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108 10.1 定员范围 .108 10.2 定员依据 .108 10.3 定员方法 .108 10.2 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9 参考文献.111 致 谢.113 外文资料.114 中文翻译.118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6 前前 言言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 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 较深入的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 前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能力训练,也是对一个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训练。 本次设计的内容是长治王庄煤矿 3、15 号煤层开采初步设计,是在王庄煤矿井田 概况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搜集到的其它相关原始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参考 煤矿开采学 、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 煤矿矿井开采设计手册等参考资料, 在辅导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心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受益非浅。此次毕业 设计是根据国家煤炭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设计矿井的实际情况,遵照采矿专 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在收集、整理、查阅大量资料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学的专 业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 通过本次设计,我看到了许多以往自己欠缺的地方,提高了综合能力,知识水平 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本人的初次设计,错误难免,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本次设计的指导老师为弓培林老师,同时还得到了弓培林、李建忠、史鹏飞、张 东峰、陈慎心、丰建荣、王开、李慧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们在许多方面给予了宝贵 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学生:陈敏 2014 年年 6 月月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7 1 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述 1.1.1 矿区地理位置 晋城矿区位于沁水煤田东翼,包括山西省沁水县、阳城市、晋城市、高平市、长治 县。北以庄头断层与长治矿区相连;南以玉溪河、马村河、许河与晋城矿区分界;东以 煤层露头线为界;西以十里河、端氏河为深部预测边界。南北长约 40km,东西宽约 25km,矿区面积约900km2。晋城矿区东部。 1.1.2 交通条件 太(原)焦(作)铁路及长(治)晋(城)焦(作)高速公路,是矿区中部主要交 通干线。由高平西经端氏至沁水,东经陵川入河南省均有公路干线,交通比较方便。 1.1.3 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晋东基地是我国最大和最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煤层气 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化工用无烟煤质量优良,发展清洁能源,以煤、电、气、化为 一体的晋东基地正在形成。 1.1.4 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矿区内自备电厂 2 座,总装机容量 4.8 万千瓦,并网容量 3.6 万千瓦。潘庄矿 (潘 1、潘 2)煤层气资源丰富,蕴藏量 240 亿立方米以上,能利用 95%以上。1996 年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8 已经完成 3 口井,所产气发电 240 千瓦。电源主要取自晋东南电网。 1.1.5 矿区的水文简况 矿区水源有新生界潜水、煤系地层层间裂隙水、奥灰岩溶裂隙水。 1.1.6 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矿区东、北、西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中间为黄土丘陵地带。区内地形最高处为 十字岭,标高1310m;最低处为丹河河谷,标高805m。丹河发源于矿区北部丹朱岭、西 钰山间,由北向南纵贯矿区中部,流经高平、晋城向东汇入白水河于河南境内注入黄河, 河床宽70150m,在矿区内为间歇河。西缘十里河、固村河、杨庄河自北向南流至固县 村汇入端氏河,至端氏注入沁河。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7,1 月-6.5,7 月 23.7, 年降水量575mm。最大冻土深度55cm。 1.1.7 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晋城矿区矿区面积约900 平方公里,主要含煤地层为山西组和太原组,地层总厚 150 米,含煤8-11 层,含煤系数7,主要可采煤层2 层,平均采煤厚度8.91 米。矿 区煤炭保有储量105.78 亿吨,占沁水煤田储量43.1。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井田位置、勘探程度,地质层位的概述 依据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04 年第13 号关于设立首 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公告 ,该井田位于沁水煤田晋城矿区东部。 晋城区于19571966 年中煤总局119 队、152 队、山西114 队、山西148 队进行过 普查和精查,提交了慈林山、望林等5 件精查地质报告,面积约170km2,占18.89%。其 中有40km2,面积为生产矿井利用。 本井田第四系覆盖较严重,现根据钻孔揭露及区域资料,将井田地层由老至新叙述 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O2) 1.上马家沟组(O2s) 区域厚度为 170300m,平均 230m。岩性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夹泥灰岩 及白云质灰岩。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9 2.峰峰组(O2f) ZK2-2 号钻孔揭露厚度为 99.63m。岩性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泥灰岩、 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具方解石脉,溶洞发育。底部含薄层状及脉状石膏;中部为深灰 色角砾状灰岩、石灰岩及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并呈互层状。其下部见少量溶洞;上部 为深灰色石灰岩,呈中厚层状,致密、隐晶质,局部为细粗晶质,具方解石脉。 间夹深灰色泥岩及浅灰色白云质灰岩。 (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为灰深 灰色铝土质泥岩、粘土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含鲕粒。底部一般具一层铁质粉砂岩或铁 质泥岩(即山西式铁矿层位),含菱、黄铁矿结核或透镜体,极不稳定,含植物根茎 化石。地层厚 0.40-16.00m,平均厚 6.20m。 (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是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主要由深灰灰黑色 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及石灰岩组成。其中发育有煤层 10 层,以下部 煤层发育较好;石灰岩、泥灰岩 56 层,以下部灰岩稳定且厚度较大。全组厚度 85.0-125.75m,平均 119.92m。底部以 K1砂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按岩性组合特征 一般可分为三段: 1.下段 K1砂岩底至 K2灰岩底。厚 15.2826.55m,平均 22.81m。以深灰灰黑色泥岩为 主,夹粘土质泥岩、钙质泥岩、泥灰岩,局部夹粉砂岩。底部为灰色细粒砂岩(K1), 常相变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含煤 1 层,即 15 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2.中段 由 K2灰岩底至 K4灰岩顶。厚 28.6940.32m,平均 36.89m。为深灰灰黑色泥岩、 砂质泥岩,夹细粒砂岩、粉砂岩,有灰深灰色灰岩、泥灰岩 34 层,含煤 3 层 (13、12、11),均不可采。 3.上段 K4灰岩顶至 K7砂岩底。厚 55.3968.75m,平均 60.22m。为深灰灰黑色泥岩、 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及细粒砂岩,发育石灰岩 12 层,含煤层 6 层 (10、9、8、7、6、5),其中 8 号煤层为井田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其余为不稳定不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10 可采煤层。 (四)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为一套以过渡相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由砂 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一般含煤 13 层。地层厚度 4079m,平 均 57.25m,以底部 K7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与下伏太原组地层相比,本组以色 浅、含砂成分较高,交错层里发育、生物扰动构造多,植物化石丰富为特点。 下部为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色薄层状细粒砂岩,含菱铁质结核。底部为灰 色细粒砂岩(K7),局部为中粒砂岩或粉砂岩。赋存有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的 3 号 煤层。 上部以浅灰色细粒砂岩、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局部见粉砂岩及中 粗粒砂岩。含少量菱铁质鲕粒,偶夹 1、2 号薄煤层,均不可采。 (五)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岩系。主要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铝质泥岩组成。地层 厚 4880m,平均 54.67m。以 K8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可见水平层理、缓波状 层理、斜层理。泥岩中常含大量鲕粒。顶部为灰、绿灰、紫红色含铝质泥岩,俗称 “桃花泥岩”,以富含菱铁质鲕粒为特征,是良好的辅助标志层。 (六)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主要为一套粉砂质、细砂质泥岩、砂岩等组成。下段由一套黄绿色、杏黄色、紫 红色粉砂质、细沙质泥岩、粉砂岩夹有长石石岩砂岩组成,底部中厚厚层状含砾 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地层分界。上段由厚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组成。 在本区南部有基岩出露。该组地层区内出露不全,最大残留厚度约 274.93m。 (七)上第三系(N2) 棕红的砂质粘土,厚度 07m。 (八)第四系(Q) 区内广泛分布,厚度 057.21m,平均 25.00m,由于钻孔中第四系不取芯,无法 细分,根据地表,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中上更新统(Q2+3):区内广泛堆积,并大面积出露,上部为棕黄色,灰黄色亚粘 土,下部为紫红色,棕红色亚粘土、粘土,含较多钙质结核。 全新统(Q4):仅分布于现代河床其河漫淮。为灰色淤泥,杰黄色亚粘土及不同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11 粒级的砂及砾石。 1.2.2 井田地质构造 晋获褶断带对区域构造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井田主体构造线方向与晋 获断裂带一致。呈北北东向展布,区域性地层走向亦为北北东向,向西缓倾,沿走向和 倾向均呈波状起伏,形成宽缓的短轴褶曲,轴向北北东 北东,两翼地层倾角28。 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井田构造形态总体为轴向近南北向的褶曲构造,发育一条近 南北向的(F1正断层)正断层,井田内地层倾角一般 36,局部高达 13。 (1)背向斜 S1背斜:位于井田西部,井田内延伸长约 2.05km,轴向 NE5NE15,两翼倾 角 2-3,轴部由 ZK3-1、ZK4-1 号孔控制。 S2向斜:位于井田西部,井田内延伸长约 2.7km,轴向 NE5NE20,两翼倾角 4-6,轴部由地面露头点控制。 S3背斜:位于井田中部井田内延伸长约 4.6km,轴向北部近南北向,南部 NE5NE25,两翼倾角 4-8,轴部由地面露头点和钻孔控制。 S4向斜:位于井田南中部,井田内延伸长约 2.3km,轴向近南北向,两翼倾角 3- 7,轴部由地面露头点和钻孔控制。 S5背斜:位于井田南中部,井田内延伸长约 2.1km,轴向近南北向,两翼倾角 4- 8,轴部由地面露头点和钻孔控制。 S6向斜:位于井田中东部,井田内延伸长约 6km,轴向近南北向,两翼倾角 4-8, 轴部由地面露头点孔和钻孔控制。 (2)陷落柱 据三维地震和井下巷道揭露,井田内发育陷落柱 2 个,呈椭圆状,直径 35、60m(详见表 1-2-1)。 表 1-2-1 陷落柱情况统计表 规模大小中心位置备注 陷落柱编号 长轴(m)短轴(m) XY X15035397839919689524 X28060397940019687600 (4)岩浆岩 据区域资料,本区发现岩浆侵入现象。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12 1.2.3 井田水文地质 1. 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太行山西侧山前地带长治盆地的南部,属低山丘陵区,区内第四系黄土 覆盖较严重,形成众多的黄土陡坡,冲沟比较发育,但无大的沟谷。井田内地势总体 为东南高北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部山梁,海拔 1400.2m,最低点位于井田北部 沟谷,海拔 1019.70m,最大相对高差 380.50m,井田内无大的河流,各沟谷平时干枯 无水,只是在雨季临时洪水短暂通过,由南向北汇入井田外西北向的漳河支流。属海 河流域漳河水系。井田西北角为北宋水库,雨季水量较大。 2.2. 主要含水层 (1) 中奥陶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据王庄煤矿详查资料,本区奥陶系中统上部主要为石灰岩,偶有泥质灰岩,裂隙 被方解石充填;中部为石灰岩、泥灰岩、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具水蚀晶洞、 溶隙;下部为白云质灰岩夹薄层石膏、泥岩及钙质泥岩,具裂隙局部见晶洞。在施工 中冲洗液消耗、漏失严重。另据王庄煤矿在其井田北部工业广场施工水源井资料,井 深 559.8m,取水层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灰岩含水层,水位埋深 405.60m,静止水 位标高 632.40m,出水量 33.75m3/h,水质类型为 HCO3SO4-CaMg,矿化度 569.7mg/L,总硬度 415.92mg/L,pH 值为 7.8。 结合区域奥灰水文资料,确定井田奥灰水位标高在 635-640m 。 (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及砂岩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在井田内埋深较大,含水层层间为厚度不等的泥岩类隔水层,相互间水 力联系较弱,地下水具承压性。根据钻孔揭露,岩溶裂隙不发育,一般消耗量不大。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一般该含水层岩溶及裂隙不够发育,富水性弱。据王庄煤矿详 查资料,钻孔单位涌水量为 0.0210.0271L/s.m,渗透系数为 0.0490.072m/d,矿化 度为 280320mg/L,水质类型为 HCO3-NaCa 型及 HCO3-CaNaMg 型,属弱富水含 水层。 (3) 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是 3 号煤层的主要直接充水来源,其含水性视裂隙发育程度而定。据王 庄煤矿详查勘探资料,该含水层为弱富水性,其钻孔单位涌水量为 0.0280.034L/s.m,渗透系数为 0.210.24m/d,矿化度为 240490mg/L,pH 值为 全套图纸加扣 3012250582 13 7.38.2,水质类型为 HCO3-Ca 及 HCO3-Ca Na 型。 (4)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含水层 由粘土、砂质粘土、砂、砾石堆积而成。含水层厚度因地而异,水位埋深较浅, 受大气降水补给,向地表河流排泄或补给下伏含水层。含水量不均,水位及水量季节 性变化大,一般富水性较弱。 3. 主要隔水层 (1) 本溪组及太原组底部泥质岩类隔水层 该隔水层位于 15 号煤之下,岩性为泥岩、铝土质泥岩等,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