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ppt_第1页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ppt_第2页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ppt_第3页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ppt_第4页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辨析同义词的意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作同义词。在同一历史时期,一种语言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是极少的,绝大多数的同义词在理性意义、感情色彩、语法功能、使用地域等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辨析同义词的差异,可以使我们准确地把握词义,从而透彻地读懂古代作品。,一、同义词的形成,一种语言,在它的原始期,同义词是比较少的,因为那时人们的社会分工比较粗疏,思辨能力比较低下,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词汇总量也比较少。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的社会分工渐趋精密,思辨能力不断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语言的使用群体不断增加,使用地域不断扩大,词汇总量也不断增加,同义词也随着丰富起来。同义词产生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四条:,(一)新词产生形成的同义词,同一个概念,古代用一个词来表示,后代改变了说法,产生了一个新词,这就形成了古今同义词。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对汉代人来说,先秦是古,汉是今;对唐代人来说,汉是古,唐是今。,如“坚硬”这个概念,上古用“坚”和“刚”来表示如庄子天下:“坚则毁矣,锐则挫矣。”诗经大雅丞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大约汉魏间出现新词“硬”如皮日休龟赋:“硬骨残形知几秋。”这样,旧词“坚”、“刚”和新词“硬”便构成了一组同义词。,又如“吃东西”这个概念,上古用“食”来表示孟子梁惠王上:“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汉魏间出现新词“吃”,世说新语任诞:“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这样,旧词“食”与新词“吃”便构成了一组同义词。,再如“害怕”的概念,上古用“畏”、“惧”表示唐代以后又可用“怕”来表示(“怕”本义为淡泊,表害怕是假借用法)。再如“眼泪”的概念,先秦用“涕”表示,汉代后又可用“泪”来表示。,(二)词义演变形成的同义词,词义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同义词在同一历史时期本义就是相同的也有的同义词在同一历史时期本义并不相同,词义引申之后,甲词本义与乙词引申义或两词的引申义才变得相同了,、同一时期内本义相同的同义词,在同一时期,特别是在先秦时期,汉语就存在着一些同义词。当然,这些同义词是汉语在上百万年的使用中累积起来的,只不过汉字在夏商周三代才成熟起来,那时的人们给已有的同义词分别确定一种写法,后世就只能把这些同义词看成是共时的了。,“树”和“艺”上古就同义,本义都是种植。说文:“树,生植之总名也”,“艺,种也”。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诗经唐风鸨羽:“不能艺黍稷。”“树”、“艺”可以连用,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后”和“君”,在上古本义同为君主。说文:“后,继体君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夏后”即夏代的君主。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劝”和“勉”,在上古本义同为鼓励、勉励。说文:“劝,勉也。”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国语越语上:“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甲词引申义与乙词本义相同的同义词,一组词,原本并不同义,经过引申之后,其中一个词的引申义变得与另一个词的本义相同了。,“履”和“屦”,在战国以前并不同义,“履”是动词,本义是踏、踩;“屦”是名词,本义是鞋。在同一上下文里,二者的差别是明显的如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韩非子说林上:“夫冠虽贱,头必戴之;屦虽贵,足必履之。”战国以后,“履”有了鞋的意义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于是二者在鞋的意义上构成了同义词。,“狱”和“囹圄”,战国以前,“狱”是官司、案件,“囹圄”是监狱。如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的就是按实情决断官司。礼记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战国以后,“狱”有了监狱的意思,与“囹圄”成了同义词。史记李斯列传中既有“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的话,又有“李斯乃从狱中上书”的话,“囹圄”与“狱”指的是一回事儿。,“回”与“返”,在上古,“回”表示旋转说文:“回,转也。”“返”表示返回,说文:“返,还也。”如荀子致士:“水深而回。”韩非子喻老:“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大约在隋唐时代,“回”有了返回的意思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于是“回”和“返”便构成了同义词。,、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一组词,本义并不相同,各方都经过引申之后,它们的引申义变得相同了。如“书”和“信”“书”的本义是写、记录,说文:“书,箸也。”“信”的本义是诚实,说文:“信,诚也。”二者本不同义。,书和信,如公羊传僖公十六年:“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书”由书写、记录引申为文字,又由文字引申为书信,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第一个“书”是书信的意思,第二个“书”是书写的意思。“信”由诚实引申为讲信用,引申为相信,再引申为送信人,再引申为书信。书信这个意义,大约是唐代才产生的,如元稹书乐天纸:“半封京信半题诗。”这样在书信的意义上,“书”和“信”便成了同义词。,“过”和“错”,“过”本义是经过、走过去,说文:“过,度也。”“错”本义是用金属镶嵌出图形,说文:“错,金涂也。”二者本不同义。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过关。”汉书食货志下:“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值五千。”后来,“过”由走过去引申为超过。古人尚中庸,认为超过标准是不好的,故论语先进说“过犹不及”,所以引申为错误。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错”由镶嵌出图形引申为交错,由交错引申为错误,这个引申义唐代才出现,如杜甫漫成:“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于是在错误的意义上,“过”和“错”便成了同义词。,“贬”和“谪”“贬”本义为减损,说文:“贬,损也。”“谪”本义是谴责,说文:“谪,罚也。”“谴,谪问也。”二者本不同义。后来,“贬”由减损引申为给人低的评价,再引申为降职;“谪”由谴责引申为降职。于是二者的引申义相同了。,(三)由不同方言形成的同义词,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会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就产生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同义词。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我国最早的方言词典,许慎说文解字吸收了不少方言同义词,其他著作中也保存了一些用通语解释方言的材料。,“舟”和“船”同义,方言:“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矢”、“镞”和“箭”同义,方言:“自关而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镞,关西曰箭。”“逆”和“迎”同义,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谷”和“乳”同义,“於菟”和“虎”同义,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伙”和“多”同义,史记陈涉世家:“楚人谓多为伙。”,(四)由特定的社会生活形成的同义词,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在古代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一定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同一个概念,为了要区别尊卑贵贱或善恶褒贬,要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就产生了一些带有社会色彩的同义词。,比如人总是要死的,但说法不同。公羊传隐公三年:“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礼记曲礼上:“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又如送人东西是平常的人际行为身份平等的人互送叫“遗”、“赠”、“馈”,卑者送给尊者叫“奉”,臣送给君叫“献”,君送给臣则叫“赐”。,在古代,避讳是一件大事,由避讳而改变概念名称的情况不为罕见,最典型的是“代”和“世”。唐代以前“代”表朝代,与表世代的“世”本不同义,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称“世”为“代”,后来,“世”、“代”同义,世世代代,流传至今。同义词的形成还有其他一些途径,比如修辞手段的运用、外来词的不同翻译等,就不一一详述了。,二、同义词之间的差别,绝大多数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存在着差别。上文讨论同义词的来源,实际上也就是讨论了古代汉语同义词在出现年代、使用地域以及适应何种社会群体等方面的差别。除此而外,古代汉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一组同义词并非在所有义项上都同义,而只是在某个或某几个义项上同义。而且,即使是意义相同的义项,仍然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理性意义、感情色彩和语法功能上。下面我们就来指出相同义项的三个方面的差别。,(一)理性意义的差别,、所表示的对象不同皮肤都指动物的表皮。但在上古,人的皮肤叫“肤”,如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其他动物的皮肤叫“皮”。如诗经风相鼠:“相鼠有皮。”古书有“食肉寝皮”的说法(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那是把人比作禽兽了。,须髯都指胡须,但长在下巴上的叫“须”,长在两颊上的叫“髯”。汉书高帝纪:“美须髯。”颜师古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孤独鳏(矜)寡都指缺少亲人的人,但缺的是谁又有不同。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低下秦汉时“低”不与“高”相对,与“高”相对的是“下”。“低”指低头,反义词是“卬”。,年岁两者本意不同。“年”指收成,过去庄稼一年收获一次,故“年”用来指十二个月之和这样一个周期。“岁”指岁星,即木星。古人称“年”、“岁”所使用的时代也有区别。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另外,“年”还可以用来指人的年龄,人的一生可分为少年、壮年、中年、老年、晚年等,但都不能换成“岁”。触龙说赵太后:“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年指年龄,岁单纯表时间。后来,“岁”也可以指人的年龄。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今有虚岁、周岁。另外,“年”、“岁”与数词相结合表年龄时,先后顺序也不同。“年”在数词之前,而“岁”在数词之后。,、所指事物的质料或形状不同,布帛都是织品,但麻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礼记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正是治麻成布,治丝成帛。被衾都是被子,但“被”小而“衾”大。说文:“被,寝衣,长一身有半。”又:“衾,大被。”段玉裁注:“寝衣为小被,则衾是大被。”,璧玦璜都是玉器“璧”是平板圆形正中有孔的玉“玦”是大半圆形的玉,即有缺口的璧“璜”是半圆形的玉,是半块璧。说文:“璧,瑞玉圜也。”又:“玦,玉佩也。”段玉裁注:“白虎通曰:君子能决断则佩玦。韦昭曰:玦,如环而缺。”说文:“璜,半璧也。”周礼大宗伯:“以玄璜礼北方。”郑玄注:“半璧曰璜。”,、所指行为的方式或情态不同,泣哭嚎啼都表示哭泣,但哭法儿不同。有泪无声叫“泣”,如战国策赵策四:“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女儿嫁给燕王,是喜事,但远嫁难见,不免伤心,作为太后,又不能当众大哭,故只有默默流泪。,有泪且有声的叫“哭”,礼记檀弓下:“孔子过太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妇人因公公、丈夫、儿子先后死于虎,极痛苦,大哭不已,以至让过路的孔子听到了。哭而有言叫“嚎”,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也?曰:然。”痛哭谓之啼(放声大哭)口技:既而儿醒,大啼。,骄傲都可表示不谦虚。但“骄”指自满、自高自大,是一种心理活动。如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傲”指傲慢无礼,是一种外在表情。如左传成公十四年:“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言语都指说话。但主动跟别人说话叫“言”,回答他人或跟他人谈论叫“语”。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朱熹注:“答述曰语,自言曰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所表程度的轻重不同,饥饿都表示腹内缺食。但“饥”是一般的肚子空,程度轻;“饿”是长时间未能吃饭,甚至有死亡的危险,程度重。如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是说即使吃不饱,但也不至于饿死。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一个月吃不饱还能挺过去,一旬不吃饭,只怕性命难保。,疾病都指身体有病。但“疾”是一般的病,“病”是重病,包括极严重的伤、长时间的饿,都是危及生命的。说文:“病,疾加也。”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先说“疾”,是说病了,后说“疾病”是说病得很重,再后就病死了。,(二)感情色彩的差别,周比都指与人结交。但“周”指为正义而结交,是团结,是褒义的;“比”指为私利而结交,是勾结,是贬义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安国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朱熹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子若汝(女)尔(而)都可指称对方。但“子”是尊称,含褒义;“若”是一般的对称,是中性的;尔(而)、“汝(女)”除了用在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外,用在其他场合,就有轻蔑的意思,含贬义。,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文公对烛之武很尊重,所以称“子”。庄子齐物论:“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是假设的对手,无须褒贬。隋书杨伯丑传:“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不尊重任何人,一概蔑称为“汝”,正是“不为礼”的表现。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惠。”而愚公则答:“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两人都用“汝”,是因为都瞧不起对方。殽之战:“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杀诛弑都表示杀人。但“杀”是中性的,而“诛”是褒义的,含有对被杀者的贬斥,杀人者是正义的,被杀者是罪有应得。如韩非子难三:“有罪者必诛。”晁错贤良文学对策:“害民者诛。”商纣王贵为天子,而荀子正论却说“诛纣,断其首”,是因为他是暴君,该杀。“弑”是贬义的,含有对杀人者的斥责,专指臣杀君、子杀父这种所谓大逆不道的行为,如左传宣公二年:“赵盾弑其君。”就表示对赵盾的斥责。礼记檀弓下:“臣弑君,凡在官者杀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三)语法功能的差别,畏恐惧都表示害怕、担心,都可作及物动词,带宾语。但“畏”多作及物动词,一般要求名词性宾语,“恐”、“惧”多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何恃而不恐?”论语:“君子不忧不惧。”“恐”作及物动词,喜欢带长宾语,且一般要求动词性宾语。如论语季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畏”不能换成“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恐”也不能换成“畏”。“惧”作及物动词时一般是使动用法。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耻辱都是耻辱的意思,说文:“耻,辱也”,“辱,耻也”。但用作动词,“耻”是意动用法,如论语公冶长“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辱”是使动用法,如论语子路“不辱君命”,即不使君命受辱。往适都是到什么地方去。但“往”一般用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屈原国殇:“出不入兮往不返。”史记滑稽列传:“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而“适”用作及物动词,带宾语。如论语子路:“子适卫。”史记贾谊列传:“适长沙。”,三、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一)要充分占有资料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是一项极其复杂细致的工作,绝不能仅凭一两个例子轻易地下结论,必须充分占有古代汉语资料。资料越详尽,结论越可靠。比如汉代以后“偷”和“窃”可以是同义词,但秦代以前是不是呢?左传共用11个“偷”(其中两个写作“女俞”),荀子共用17个“偷”,韩非子共用12个“偷”,皆为苟且、苛薄之义,无一例表示偷窃,因此我们可以说先秦“偷”与“窃”不是同义词。,(二)要利用反义词来确定同义词的差别,一组同义词的每个词都可能有各自的反义词,观察它们的反义词,可从另一角度看清同义词的差别。如“贫”和“穷”都指境况不佳,而且古书可以连用,如荀子修身:“君子贫穷而志广。”战国策秦策一:“贫穷则父母不子。”似乎“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