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入诗亦多情——试论古诗词中的友谊 王前莉.doc_第1页
“流水”入诗亦多情——试论古诗词中的友谊 王前莉.doc_第2页
“流水”入诗亦多情——试论古诗词中的友谊 王前莉.doc_第3页
“流水”入诗亦多情——试论古诗词中的友谊 王前莉.doc_第4页
“流水”入诗亦多情——试论古诗词中的友谊 王前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水”入诗亦多情试论古诗词中的友谊【摘要】古诗词中歌颂友谊、抒发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诗词很多,诗人常将对友人之情寄寓在流水中,象征着绵绵不断的友情,寄托诗人的情感。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苏轼为例,分析二者诗歌中以“流水”意象来抒发友情的诗词。并试图对“流水”入诗的原因作一浅显的探讨。关键词:流水;诗词;友谊前言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绚丽的瑰宝,其中蕴含着诗人丰富而真挚的感情。“流水”意象之所以在诗歌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是与中华民族的水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孔子的“智者乐水”,老子的“上善若水”等,这些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中,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随着人们对水的理解和感悟,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其中,这样便产生了中国独特的水文化。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正像离人远去的背影,同时它的无边无际、澄澈清明又像离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牵挂。在旅途中孤身天涯的游子,看到随处可见的流水时,内心深处对亲人、友人的思念愈加浓烈。这种思念像水一样温柔深婉、缠绵不绝。加之,作为主要交通途径的水路不可能离开水,如此种种,水意象便成为离别羁旅诗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一、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流水”是李白抒发友谊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水的最表层的内涵是作为单纯的地理概念而存在的。古人远行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水路,二是陆路。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所以所走水路,因此常在水边送行,而写于送别之时的关于友谊的古诗词中不免以“流水”入诗。如送友人等。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在这首诗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描写“流水”的句子,它只是单纯地交代送别的地理位置,“此地一为别”中“此地”二字很明显地说明了诗歌首联是送别地点的环境描写。但在以“流水”交代地点的诗句中,绝大多数“流水”在其中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因为抒发友情的诗歌是典型的抒情诗,在很多时候,景都为情而生。试发清秋兴,因为吴会吟。碧云敛海色,流水折江心。我有延陵剑,君无陆贾金。艰难此为别,惆怅一何深。 送鞠十少府在这首诗中,“碧云敛海色,流水折江心”是集中描写“流水”的句子。这句诗有两个关键性的字,即“敛”和“折”,正是这两个字奠定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与其说“碧云敛海色”,不如说碧云让诗人的心情有所收敛;与其说“流水折江心”,不如说流水送友人远行,伤了诗人的心。在李白抒发友谊的诗词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送别)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江夏送张丞)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送殷淑三首之二)“流水”在李白的诗歌中的第二种情感内涵是借水抒发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将行之时,汪伦赶来踏歌相送。看着这深湛的桃花潭水,不禁触动了诗人的情思。他难忘桃花潭的美景,更难忘朋友汪伦的一片深情厚谊。这种情谊自然地与眼前深深的桃花潭水联系在一起,于是便有了这一千古名句。这首诗用桃花潭水的深来喻指李白对友人送别的感激之深、二人友情之深。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金陵酒肆留别也是这一情感内涵的典型代表: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在杨花满天的江南,诗人即将离开金陵。吴地的当垆姑娘劝尝美酒,好客的金陵子弟相送,彼此热情对饮,将千言万语、离情别意都融入酒中。见此情此景,诗人将满怀的殷殷别意与滔滔江水相比:“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在反问句中答案不言而喻,东流之水绵延不觉,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诗末的对比和反问使全诗更显得含蓄委婉、富有情致,给人以不尽之思。此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以“流水”抒发友情的千古名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眼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出蜀不久,正当年轻快意之时。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此时已经诗名满天下。李白对他非常敬慕。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由此可知二人的交往,多是把酒临风的潇洒和谈诗论文的快意。即使别离,也充满了诗情画意。一二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行人的去向,毫不费力地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景色绮丽的送别画面。三四句紧扣“江水”,写江边送行。看似写景,实则写出了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感觉。故人之舟已行,送行者伫立江岸,久久凝望:“孤帆远影碧空尽”,由近及远,从有到无,直望到孤帆远影消失在尽头。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久久注目之中:他那难以平静的心潮,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清代吴烶说:“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其实目送也是心送。李白的心正伴着朋友,随江水渐行渐远。李白还有很多诗都是以流水来抒发离别之时的友情,如: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行送别)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送族弟錞)黄河西楼月,长江万里情。(别储邕剡中)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口号)二、苏轼诗词中的“流水”友情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美德。在苏轼身上洋溢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他一向殷勤好客、笃于友情。他的情意总是发自肺腑,有时虽为赠答、送别,却无半点做作卖弄,都是出于内心,浑然天成。苏轼第一次外放杭州时,与太守陈襄情投意合,相知甚深。在陈襄调离杭州时,苏轼于有美堂为陈襄饯行,即席赋虞美人词一首赠之: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苏轼这首词虽是官场中的饯行之作,但并非虚和应景,而是出于真情。上阕以美景映衬忧思,寓情于景;下阕因景寓情,由忧转乐,放眼开去。苏轼从有美堂远望,把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与分手后的落寞心境刻画的深沉委婉,情真意切。尾句的江水映衬着象征纯洁与高洁友情的明月,以“流水”入诗,令人回味无穷。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在困顿中愈加感到友情的弥足珍贵。他的感情寄予友人,常和朋辈休戚与共,相濡以沫。他格外珍视朋友的相聚与重逢,更多情于离愁别恨。但他决不悲悲切切、刻意雕琢,而是以真挚的情感宣泄心灵深处的友情。因此,苏轼的送别词往往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词是元祐六年钱穆父迁瀛州途中经杭州时苏轼送他的。苏轼第二次离开朝廷外放杭州,此时已届三年,故首句言“一别都门三改火”。词中先回顾了彼此的交往,相见时的欢笑似春风入怀。又很自然地赞扬友人的治国政绩与耿介的操守似古井与秋筠。结尾又以开阔的胸襟劝慰朋友不必为暂时的分别而伤情,指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彼此同是天涯沦落人,词“莫作儿女态”的境界高阔,格调爽朗,对友人解忧释怀,同命相连的慰籍,都展示出苏轼友情的深厚。其中,下阕的“惆怅孤帆连夜发”虽无“流水”字眼,却暗藏江河湖海。在另一首满庭芳中,他回忆与少年时的朋友的情意仍似昨天:“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其中“江海”、“烟浪”便寄托了他对友人的回忆。在定风波中,“绿发苍颜同一醉,还是,六人吟笑水云乡。”其中的“水云乡”便是苏轼纪念友情的归宿。苏轼的送别词时时处处表现出对友人的真诚思念。如在江城子别徐州一词中,他对朋友们的友情不管到天涯海角也真诚不变: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留不到,楚江东。苏轼在徐州与当地人民度过抗洪与抗旱的难忘岁月,他月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调离徐州时,作此词赠给朋友。词中写出朋友们相处不久便将分离的惜别之情,回首之际“千点泪”只有自己留在心田里了。苏轼不仅对友人念念不忘,他成名后也培养了许多有才华的学生,如著名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苏轼对他们倾注了满腔心血。元丰七年十一月,苏轼在汝州途中经高邮,学生秦观送到淮河边。临别时苏轼写下虞美人一首,其中“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的句子,以“汴水”寄寓他与秦观之间的师生情。苏轼性格旷达坦率、正直乐观,也正是对友人的朗照日月的真心使苏轼的诗词洋溢着真诚的友情,使他的妙语佳句如“万斛之泉”滔滔涌出。其中以“流水”寄寓友情的诗句更是流露着至真至纯的友情,给人以美好情怀的陶冶和享受。三、其他诗人诗词中的“流水”以“流水”比喻友情的诗歌,有时将“流水”放在结尾处,给人含蓄不尽、意味悠长之感,如李白的诗;还有的是在整篇描写“流水”,极描朋友之间的情谊。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朋友即将远去,这“荆吴相接”的“水乡”、“春江”正是友人即将踏上的征途。渺茫的江水一望无际,不仅象征着路途的遥远,而且更是诗人满怀的惆怅离情。最后两句融情于景,以滔滔江水之壮阔与一叶孤帆之渺小进行强烈对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关切之情。传越走越远,放眼万里长江,极目无见,此时诗人的不舍之情一涌而出。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诗人和王八员外都是被贬滴者,在分别时节,他不禁感慨世俗人情都已如浮云消散,唯有两人的友谊依旧长存。水的声音能够唤起人们对水的听觉感受,因此,水声也经常进入诗人笔下。唐代雍裕之自君之出矣有句:“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其中,陇水既与离思相若,流水声也与呜咽声相仿。再如温庭筠的过分水岭溪水无情似有情,如山三日的同行。岭头便是分手处,借别潺湲一夜声。诗中始终围绕“溪水”著笔。溪水原本无情,作者却偏偏视其为有情物。“有情”二字,正是一篇的诗眼。何以见有情?一是入山的三日中,溪水始终与作者同行。“得同行”,一个“得”字,饱含作者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侣的欣喜之情。二是临当分别时,用“潺援一夜声”来表达对作者的惜别之情。藉此二端,的确足以见其深情谴络。这种缝络深情述之于流水,正是作者自身的惜别之情的外射和物化。可以说,在诗人眼中,众多离别场景中的江水、湖水、潭水、海水触目可见,而水总是深深地沾染上作者的主观之情,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类似的诗还有: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浅才通一命,孤剑适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已。(高适登陇)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钱起初发扬子寄元校书)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长安此去欲何依?先达谁当荐陆机?日下凤翔双阕迥,雪中人去二陵稀。舟从故里难移棹,家在寒塘独掩扉。临水自伤流落久,赠君空有泪沾衣。(刘长卿送陆洋仓曹西上)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四、“流水”入诗的原因第一,由于抒发友情的诗词大多写于离别之时,而水的属性适于离别这一题材,即所谓题材论方面的适应性问题。也就是“流水”意象用在抒发离别之情、抒发友情的诗词中,象征悠悠不断的别情和依依不舍的友情。第二,题材承接性问题。诗经中有大量运用“流水”意象的诗句,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六朝诗人谢眺有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中国古诗词正是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借鉴中,使“流水”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抒情模式。第三,与诗人的个人性格有关。古代诗人多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游历的过程中,水的某些潜在的东西正好与诗人的气质相一致。这些内在的东西自然而然地促使诗人用水进行抒情。可以这样说,主体因素往往对作品所用的材料起决定作用。第四,与送别的地点有关。抒发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诗词多是写于离别之时,而古代离别时常以水路为多,因此在水边送别,目之所及,首先便是流水,于是很自然地以流水喻情,以水写情。无形的愁情便化作茫茫的流水。总结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抒发友情的古诗词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感情真挚、感人肺腑,更重要的是诗人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感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流水”滚滚东流象征着绵绵不断的友情,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