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若干思考_第1页
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若干思考_第2页
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若干思考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若干思考邰冬梅(政法学院,法学,2005级1班,051210023)摘要:审级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框架,在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事纠纷的增多,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弊端已经凸现出来,包括指导思想片面、各级法院职能分层和性质定位不清、司法终局性受到破坏、司法不独立问题等,我国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急需改革。本文以审级制度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考察评析比较了外国的审级制度,论证了我国审级制度的现状及弊端,得出了借鉴外国先进的立法经验,设立三审终审制的结论,以寻求我国审级制度的出路。关键词: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现状;重构Reflect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rial Grade System of Civil Litigation in Our CountryTai Dongmei(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1Grade2005, 051210023)Abstract: Trial grade system is the framework of civil litigation,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ivil litigation of our country, bu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increase in civil disputes, the drawbacks of the system of Chinas civil litigation have highlighted out, including the one-sided guiding ideology, the unclear functions and nature of the courts at all levels, destruction of judicial finality,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so on, and the trial grade system of chinas civil litigation is in urgent need of reform. this article begins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rial grade system and studies the trial grade system of foreign countries, demonstrates th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rawbacks of the trial grade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then come to the conclusions that we should learn from foreign advanced legislative experience, the system of court of third instance being the final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find the way out of the trial grade system.Key words: Civil litigation;Trial grade system;Status;Reconstruction引言审级制度作为一国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其形成与现状不仅受到来自本国的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外来司法制度与法律文化的冲击。审级制度的设置是否科学可行,各级法院的基本职能分工和运作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平衡,也关系到司法的统一性、终局性和权威性,因此审级制度体现的程序利益对当事人和司法机关乃至对社会都至关重要。我国民事诉讼实行的是四级两审终审制,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与民事诉讼纠纷日益增多的今天,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弊端也凸现出来,原来四级两审终审制所追求的理想已几乎破灭。所以,我们必须懂得借鉴国外先进的程序制度,并从比较法和历史的角度,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寻求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改革和出路。一、审级制度的原理 (一)审级制度的内涵和类型 所谓审级制度,是指立法规定的有关审判级别和各级审判机构在案件审理上的职责权限以及一个案件应该经过几级审判即告终结,不再审理的制度。廖中洪.中国民事诉讼法程序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23-137.审级制度有其自身的价值目标和程序利益,但就从公正和效率的角度而言,公正则意味着多设几个审级,效率则意味着用尽可能少的审级及时的解决民事纠纷。审级制度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评判的矛盾体,而且有其内在的冲突。此外,用美国哲学家罗尔斯的话说:“即便法律被仔细的遵循,过程被公正恰当的引导,还是有可能达到错误的结果,在这类案件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误判,不正义并非来自人的过错,而是因为某些情况的偶然结合,挫败了法律规范的目的。” (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 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81.由此可见,设置科学合理的审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审级制度是民事诉讼程序的骨骼,那么构建科学的审级制度也就成为民事诉讼的关键。一国审级制度的确立,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当今世界各国实行的审级制度主要有三种,三级三审终审制,以美国和法国为典型;四级三审终审制,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四级两审终审制,主要是前苏联和我国。1.三级三审终审制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法院系统,分为联邦法院系统和州法院系统,其中联邦法院系统,联邦地区法院是大部分案件的初审法院,并主要进行事实审,联邦上诉法院和联邦高级法院均为上诉法院。其中中级上诉程序的管辖权是强制管辖权,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纠正司法错误来保障当事人获得正确和公正判决的权利。法院对属于当事人权利范围的第一级上诉不得拒绝受理,而终审法院的管辖权为裁量管辖权,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对重大、疑难、争议的法律问题的审查,保障整个司法体系作出统一的、权威的先例性的司法判决,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J.中国社会科学,2002(4):87. 这样除非得到终审法院的许可,绝大多数案件经过两审即告终结。2.四级三审终审制以德国为例。德国基层法院是审理简易案件的初审法院,中级法院管辖基层法院的二审上诉和普通案件的一审,高级法院主要管辖来自中级法院的二审上诉,最高法院则主要受理针对高级法院判决中的法律事项提起的上诉。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J.中国社会科学,2002(4):87.这样,就形成了一审终审制,二审终审制和三审终审制并存的审级结构。德国的二审程序与美国上诉程序有所不同的是,德国的二审理程序较为关注一审程序关注的事实。在事实问题上,是第一次审判的继续,而最高法院的管辖权,则限定在法律问题之内,而且最高法院受案条件是采用强制管辖权与许可管辖权两种标准。3.四级二审终审制主要是我国。我国法院系统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法院都有初审权,都有权全面审理事实和法律问题,有权根据自己查明的事实作出判决,作为司法救济程序的审监程序则被频繁的起动,弊端较多。 (二)审级制度建构的基本原理 由于历史文化、法律传统等因素的差异,各国审级制度不尽相同,但是从民事诉讼程序解决纠纷和维护法律秩序的目的的角度来看,各种审级制度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目标以及其所建构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审级制度有它本身特有的价值,比如对公正与效率的追求,维护司法裁判的一致性、终局性和权威性。此外,各种审级制度在一些技术性规范的设计上,也有其内在的科学性与趋同性。比如一审和上诉审的职能分层,上下级法院权限的相互制约等。审级制度所具有的程序利益,是不可否认的,一个理性的审级制度如同民事诉讼程序大厦的基本框架,只有具备了这个框架,作为程序利益的血肉,才能有它所依附的居所。1.公正与效率问题公正要求法律设置多个审级,尽可能查明案件事实,充分调查、收集证据,并正确适用法律,作出体现公平正义精神的裁判;而效率则意味着,要迅速及时的解决民事纠纷用最小的司法成本获得最大的司法收益,此司法收益可用上诉案件的比率,当事人对法律的信服度,司法机关因为效率而节省司法成本来衡量,也就是“通过司法机关的严格执法和裁判公正,从而有效的解决冲突和纠纷,减少和防止各种社会冲突给社会造成的各种损失和浪费。”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60.公正和效率是审级制度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的一体两面,哪一个也不是唯一的或说最高的目标,如果我们盲目的追求公正而牺牲效率,那么迟来的正义便是不正义;相反,如果我们过分的追求效率而牺牲公正,则法律便成为恶法,必然会激起更大的民愤,导致更多的纠纷。所以我们在设计审级制度时,就必须在公正与效率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公正,又能达到司法的高效率。2.一审和上诉审的职能分层问题关于审级的职能分层,涉及到各级法院对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审查范围。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是比较抽象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划分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有待法官的自由裁量或者是立法的明确规定。就各国的审级制度设计来看,各国都将各具特色的事实问题交由初审法院,而将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法律问题交由终审法院。上诉审对案件的审查可能只限于第一审所认定的事实和判决,也可能调取新的证据材料进一步审查事实。但对事实问题,审查的重心一般都是在初审法院。比如美国上诉审查的范围,仅限于在初审中认定过的事实和提出过的事实,初审法院的卷宗、书证和法庭记录,对上诉法院有拘束力。德国上级法院的权利也受到立法赋予的下级法院权限的制约。二审判决中明确许可上诉的决定,对当事人和最高法院都有拘束力,当事人不得对这一决定提起上诉。最高法院也不能自行决定案件是否受理。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J.中国社会科学,2002(4):87.需要注意的是,一审和上诉审的职能分层,使得终审法院的规模较小,受理的案件数量也较少,这样终审法院就可以集中精力发挥好监督和指导职能,更准确的适用法律,较少的发生裁判或审理意见的冲突。3.终审上诉的许可问题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权利,但对终审上诉,终审法院及于上诉案件数量的考虑,则对其加以越来越多的限制,比如对区分小额诉讼的国家,如日本,还对诉讼的标的额有一定的限制,规定对小额诉讼的终局裁决不得提起控诉,而实行一审终审。对实行终审上诉许可制的国家,比如在美国,这一项自由裁量权被称为调卷令管辖权,由各终审法院自行制订一些规则,具体列举了最高法院可能接受案件的情形,表明最高法院只审查几类案件。德国不允许最高法院及于案件数量的考虑控制三审上诉权,三审上诉许可权由二审法院根据法律规定的许可条件行使。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9.这种裁量性上诉也是现代审级制度的一个理性设计。4.司法裁判的统一性和终局性问题审级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是追求法律适用的统一性,要维护司法裁判的终局性则必须对类似案件作出类似处理,统一适用法律,而不能对类似案件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一些拥有先进审级制度的国家,主要是从控制终审法院规模、明确合理界定各级法院的性质和职能等方面维护司法的统一的。为保障司法的终局性,各国又都设置了一些司法补救程序。对不可避免的司法错误进行事后补救,这些补救程序在设置及程序启动还是适用条件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常情况下都是备而不用的,相比之下我国的审监程序却被频繁起动,导致了司法的正当性和终局性的丧失,这也暴露了两审终审的原有缺陷,使申诉和再审案件数量大幅上升。 二、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弊端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现状及弊端 我们的现行的两审终审制是根据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确立的,一般认为,“现行的两审终审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便于人民群众进行诉讼,也便于人民法院在其辖区内行使管辖权,当事人就近打官司,有利于正常的工作和生产,也有利于人民法院提高审判效率。认为我国的审监程序,可以弥补审级较少的不足。” 但近年来,“民事诉讼法学界也提出了两审终审的弊端:其一,终审法院的审判水平相对较低,第一审的不当裁判难以通过上诉审得以纠正;其二,第一审法院与第二审法院经常发生业务联系,不可避免的导致两级法院的感情亲近,上级法院在第二审程序中容易先入为主的轻信下级法院的处理;其三,终审法院所在地靠近案发地,人民法院与当事人存在较多的联系,诉讼就难以避免诸多的人情因素,影响司法的公正性;其四,终审法院级别较低也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和难以克服的重要原因;其五,在适用法律上,因终审法院级别较低,常常因地而异,不利于法律的统一适用。”江伟.民事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44.不可否认,两审终审制在设立之初的愿望是美好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事人参加诉讼,实现了司法公正,提高了诉讼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事纠纷日益增多,而且复杂程度也明显增加,在面对这些新情况时,两审终审制反而显得捉襟见肘,其弊端日益凸现出来。 (二)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弊端的原因分析 曾在新中国设立之初被认为是完美设计的两审终审制,如今陷入了正当性受到质疑,效率低下,终审不终的困境,是有其深层原因的。1关于指导思想设计两审终审制的立法指导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1)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司法裁判的正确。我国民事诉讼第二审程序的基本任务有两个,一是解决民事纠纷,二是监督第一审裁判并及时纠正一审裁判中的错误,当事人可在二审裁判中,调查收集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和提出新的证人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法院则要保障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对当事人的上诉请求和理由进行审查,对一审法院裁判在认定事实和法律上进行全面审查。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的规定,二审法院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决定维持原判、自行改判或者回重审以保证司法裁判的正确,可以说这一指导思想的本旨是值得肯定的,但却忽视了程序外的因素,比如较低审级的法官的法律水平、观念、思维方式、案件的复杂程度等,都可能会造成法律适用的不统一,进而破坏司法裁判的权威性。 (2)方便群众诉讼,减少当事人的诉累。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确实考虑到了当事人自身情况,但是,如果说经过两审之后,当事人仍然不服裁判,就会通过其他申诉、上访渠道继续维权,这反而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并为获得公正裁判花费了过高的成本。所以说审级制度的设立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是关系到当事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 (3)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这一指导思想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程序真实毕竟不同于客观真实,如果民事诉讼过于追求客观真实而忽略诉讼效率和诉讼程序,那么审级制度的公正性就会受到质疑和批判,而且司法裁判的终局性也会被一次次的打破。2关于各级法院的性质定位和职能分层按现代审级制度的原理,绝大多数民事案件都由初审法院进行一审,上诉法院侧重于对初审法院裁判错误的纠正,同时确保正确适用法律和认定事实,而终审法院则只审查法律问题不考虑事实问题。终审法院的基本职能就是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但是在我国各级人民法院都有案件的初审权,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又都有二审管辖权,三者在履行上诉审法院的职能时,同时关注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而且我国以诉讼标的额大小来确定案件的影响力,这就导致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件可能不是具有重大法律意义的案件。再就是大多数案件的终审法院是中级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由于这两个法院规模较大,法官数量较多,法官素质及法律水平参差不齐,必然造成法律适用的不统一。同时流入最高人民法院案件的数量较多,案件数量多就会导致最高人民法院的规模的壮大,最终损害最高人民法院的权威,也使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无法胜任统一法律适用的重任。3关于所有类型的案件适用同样的审级制度在实行四级三审制的国家,比如德国和日本,都根据案件的诉讼的标的额大小和案件的性质将案件分为小额诉讼案件和普通案件,对小额诉讼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和有限制的上诉制度,从而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在我国所有类型的案件都使用同样的审级制度,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法律适用的不统一、再审程序的频繁启动、小额诉讼案件的诉讼成本过高等问题。4.关于司法终局性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就是为了弥补审级不足的缺陷。按现代审级制度的原理,再审程序应该是备而不用的,除非是裁判出现严重错误,启动再审程序是要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的。而我国,据1986到1998年中国法律年鉴和2003年3月的人民司法统计,从1989年到2001年全国法院再审受案的民事案件分别为,1989年,25713件;1990年,30169件;1991年,37503件;1992年,42432件;1993年,38762件;1995年,48384件;1996年,54940件;1997年,65442件;1998年,73741件;1999年,83915件;2000年,83201件;2001年,82654件;2002年,48169件,廖中洪.中国民事诉讼法程序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23-137.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再审案件比率已大幅上升,这显然是与审监程序设立的初衷相背离的。终审法院裁判的既判力丧失,司法终局性受到极大挑战,同时也会导致司法权威性和司法效率的缺失,此外,我国再审程序具有严重的非程序化倾向,包括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多元化,尤其是人民法院无论什么时候发现错误都可以启动再审程序,原来是一审结案的则使用一审程序,二审结案的则适用二审程序,这样的原则性规定及非程序性仍不能保证案件质量。对当事人而言,只要他认为裁判有错误,就可以不断的要求再审,在此过程中,裁判的终局性和权威性却遭到破坏。 5.关于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与司法体制在现行两审终审制中的弊端中我们提到了终审法院级别较低,会孳生地方保护主义和难以避免的各种人情问题以及上下级法院之间的业务联系和请示问题。我们知道,我国曾经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在封建时代一直是“贤人”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从共和国成立至今不过六十年的时间,真正提到以法治国也不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我国特别注重人情和裙带关系,而且有人把打官司上法庭看成是一种耻辱,所以一出现纠纷,当事人总会先诉诸人情再诉诸法律,人们的这种观念是深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而沿袭传承下来的。“而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寓意的程序思想和观念认识,随着社会的延续和历史的重复,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的积淀在了社会以及国人的灵魂深处,对于后世乃至今天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廖中洪.中国民事诉讼法程序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23-137.这种影响就是现在的法院的人、财、物都要受制于地方政府,再加上党政机关的干预人大的牵制,这都为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司法体制改革步履维艰,司法不独立,上下级法院之间的请示制度也无法保障案件的质量,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也难以发挥业务监督和指导作用。三、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 从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我国的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我们应该借鉴吸收国外审级制度的先进经验,在我国确立多元化的审级制度,而且本文特别强调配套的司法体制改革,尤其是司法独立的同步进行,因为民事诉讼程序是一个大的系统,审级制度只有与其他子系统相互配合、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民事诉讼的正常运转,而绝不是只改革审级制度就万事大吉的。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民事诉讼审级制度。 (一)完善立法指导思想 我国的两审终审制是本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司法裁判的正确,方便群众诉讼,减少当事人诉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指导思想确立的。这些指导思想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确保司法裁判正确,并不意味着维护了司法裁判的统一性、权威性;方便群众诉讼并不当然就可以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当事人反而为追求审级利益而付出了高昂的诉讼成本;同时实事求是,应该追求法律真实而非客观真实,有错必纠也必须有时间等其他条件的限制,简而言之,当事人只所以不惜代价上诉乃至申诉,就是因为内心并没有对司法裁判信服,司法裁判的统一性、终局性并没有树立。综上,基于解决民事纠纷的客观需要和审级制度的公权性,必须把确保司法裁判的统一性、终局性和权威性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二)重新界定各级法院性质和职能 如前所述,我国各级法院性质定位不清,职能分层存在交叉重叠,这样既不利于实现立法公正,也不利于实现司法效率,反而损害了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有必要对各级法院的性质和职能重新界定。 1最高法院。“在一国的整个司法体系中,最高法院通常处于司法金字塔的顶端,它是民刑案件最高级别的审理机构。同时又承担着统一司法标准,乃至整个国家法制准则的重大职能,与这种角色和职能相适应,最高法院需要在法官的选任标准,权利运行方式以及机构设置等方面,有不同于下级司法机构的设计。”贺卫方.论最高法院N.载人民法院报,2002.8:23.最高法院的重要职能既然是统一法律适用,那么首先就要明确法官选任标准,控制法官数量。我国法官行政领导的选任方式并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并不像国外那样从律师中选任法官,有时甚至是外行领导内行,所以说要提高法官素质,让法官更专业化,必须有一套理性的选任标准,同时法官人数也应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其次,取消最高法院对案件的初审权。最高法院只是对上诉案件进行法律审,不再进行事实审,这样最高法院才能集中精力在统一法律适用和指导全国的审判工作方面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而且第三审为法律审也是其他实行三审终审的国家的通行做法。 2高级法院。按世界各国通例,高级法院作为上诉法院,所承担的是纠正误判和统一法律适用的双重任务。而按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高级法院除受理上诉案件以外,还受理诉讼标的数额巨大或在高级法院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一审案件,这势必会使一些一审案件流向最高法院,增加最高法院的受案负担,不利于法律的统一适用,因此,应取消高级法院的案件初审权。 3、初审法院。在实行四级三审制的国家中,初审法院一般都包括两级,比如德国和日本等,在日本,平级的家庭法院和地方法院与简易法院都行使案件的初审权,而且在这些国家都将案件分为简易、小额诉讼案件与普通案件之分,主要是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简易、小额诉讼案件,我们可借鉴这种做法,根据诉讼标的额和案件性质将案件进行分类,由基层法院进行一审,而中级法院负责普通案件的一审和基层法院一审的上诉案件。 (三)建立多元化的审级制度 我国的法院系统有四个级别,所以可借鉴四级三审制国家的做法,如德国、日本等,在两审终审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审级制度,以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1.有限制的一审终审 有限制的一审终审即某些案件经过一审法院审判之后便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上诉,所以必须对适用一审终审的案件的条件加以限制,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首先是诉讼标的额较小,如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诉讼标的额不超过1500马克的,不得上诉于二审。其次就是案情简单,争议不大,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法律可规定一审终审。再次就是不属于重大法律意义的案件,即当事人、审判人员对适用法律并无原则性的分歧。最后,若双方当事人约定不上诉,这是当事人对自己诉讼权利的处分,法院也应许可。当事人对这些简易或小额诉讼的一审判决声明不服的话,也可允许当事人申请复核与上诉择一,章武生.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塑J.中国法学,2002(6):83.上诉是否准许则可由法院自由裁量,采取上诉许可制。 2.有限制的三审终审 无论是实行三级三审终审还是四级三审终审的国家,大多数民事案件都是两审终审,最终能进入第三审的案件都是严格限制的。(1)一般都是重大和具有原则性意义的案件,这类案件可能是对法律的理解和使用有重大分歧,而且这种分歧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如集团诉讼和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案件。如日本新民事诉讼法第312条第一款规定:“上告只限于已判决有宪法解释错误或者其他违反宪法的事项的理由时可以提起”。白绿铉.日本新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5:107. (2)诉讼标的额大的案件或者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但是这一限制也并不是绝对的,诉讼标的额大,是否就意味着案件的重要程度不能一概而论,需由最高法院加以限制。因此有人认为,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3月31日公布,自2008年4月1日起执行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就可以解决我国终审法院级别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是不全面不理性的,上文已经提到,并不能单独的因为诉讼标的额大来决定案件的重要程度、审级和终审法院。 此外,为确保司法公正与效率,还可以对三审终审设置一些限制性条件:其一,第三审限定为法律审,由于案件事实经过两次审理后,已基本查清,而且最高法院的职能主要是统一法律适用,维护司法权威,因此,第三审程序中,当事人只能就法律问题提起上诉。其二,实行上诉许可制,也就是说对某些案件能否提起上诉由法官自由裁量。虽然对第三审上诉有重大的法律意义和诉讼标的额大的限制,但这一标准仍是比较原则性的规定,所以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是必要的。比如德国对非财产案件的上告实行许可制,而在英美“两国决定是否允许上诉的标准没有成文法规定,允许上诉的权利相当大,调卷令状指出的申请,必须经九人法官中四人以上的赞同才能通过”。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下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334. 法律也规定,某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案件经特殊程序直接上诉到最高法院,以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其三,允许当事人越级上诉,对越级上诉,日本称之为“飞跃上告”,美国称之为“直接上诉”,如果说,当事人对事实问题以无大的争议而只是对法律适用问题发生了重大的原则性分歧,则根据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应允许当事人越级上诉,当事人越级上诉,不但可以避免行政干预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而且也提高了司法效率,但越级上诉是否受理,应由第三审人民法院决定。 (四)建立再审之诉,维护司法裁判的权威性 在我国是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指导思想设计再审程序的,但是近年来再审程序被频繁的启动,司法裁判的终局性权威性被严重破坏,为维护司法裁判的终局性而又可以有效的纠正裁判错误,就有必要对我国再审程序加以必要的改造。就各国纠正错案的做法来看,是要受到当事人处分权、诉讼时效、举证时效等多方面的限制的,我国也应该结合国情对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启动条件和再审的诉讼程序加以限制。(1)从启动主体来看,目前学者们呼声最高的就是废除人民法院以职权确定再审,限制人民检察院提起再审程序的范围(仅限于公益案件,对不涉及公益的一般民事案件,一般不能发动再审),完善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程序。章武生.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塑J.中国法学,2002(6):83. 参考文献: 1廖中洪.中国民事诉讼法程序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2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下册)M.中信出版社,1991.4李浩.民事再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