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流韵 古县襄城 (最新).doc_第1页
千年流韵 古县襄城 (最新).doc_第2页
千年流韵 古县襄城 (最新).doc_第3页
千年流韵 古县襄城 (最新).doc_第4页
千年流韵 古县襄城 (最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年流韵 古县襄城八百里伏牛山,由西向东,气势磅礴,在黄淮平原西缘处昂首回头,崛起了一座独立的山体,名为“首山”。在首山北麓,一带碧水曲折东去,如慈母般拥抱着这片丰腴的土地这条美丽的河流,就是诗经汝坟中反复吟唱的汝河。在汝河温柔的臂弯中,有一座建制近两千三百年的古县襄城。襄城县,春秋时名“氾”。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因避叔带之难曾居于此。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在此筑新城,始名“襄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襄城设县。之后,除王莽新政时期的14年短暂改名为“相城”外,“襄城”名称历代不变,一直沿用至今。襄城县位于中原腹地,现隶属河南省许昌市。全境九山九岗十六河,形成了峻山秀水阔平原的独特地理风貌。这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适宜的环境孕育了华夏早期文明,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拥有原始社会文化遗址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2处。在这些遗址中,出土文物丰富多彩。其中这尊汉代的石辟邪,就出自襄城的颍河岸边。如今是许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现在,就让我们以古城为中心,循着历史遗址的印记,去领略这座千年古县的古韵风华。 县城东南方向2公里外的首山,是中国古代八大名山之一。据左传记载,据庄子徐无鬼记载,黄帝共七位圣贤前去具茨山拜见大隗(wei三声),至首山西麓迷失方向,适遇牧马童问途焉,因请问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 害马者而已矣(断句)!”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之铜 ,铸鼎于荆山下。”乾明寺门前,有明嘉靖三十年的砖雕照壁,正面为“黄帝采铜图 ”,背面为“七圣迷径图”,描绘了黄帝在首山一带的活动情景,印证了史书中的记载。印证了典籍史书中的记载。襄城县已经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多处,贾庄文化遗址、纸段庄文化遗址、春李文化遗址、台王文化遗址等。这些四千年以前先民生活过的地方,襄城县已发掘出“龙山”和“二里头”文化遗址多处,台王文化遗址、春李文化遗址、黄柳文化遗址等。这些四五千年前先民生活过的地方,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兽骨、青铜器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柳遗址属于二里头类型文化遗址。其他还有花园周殷商遗址,百宁岗遗址,古氾城遗址,汾丘城遗址,城颍遗址,沂城遗址等,都是先民聚居生活所留下的遗迹(读成了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古城墙,初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历经无数次的战火、毁损与修筑,隋唐后扩建成今天的规模。现存城墙位于城区西南侧,紧邻汝河,长2297米,高6米,基部厚9米,上部厚6米,多为明代重修。是目前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县级古城墙之一。现存城墙多为明代重修,是目前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古城墙之一。城墙的西门及瓮城保存完整,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当今县城城池中罕见的历史“标本”。1997年,这座瓮城入选为纪念香港回归而发行的“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 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城墙,目睹了晋楚争战(配成了战争)、项羽屠城,李自成襄城大战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史实,向人们无声诉说着远去的烽火硝烟。秀丽的颍河如温婉的少女,曲折旖旎地穿过县境,见证了一个千古传诵的故事。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因母亲支持弟弟共叔段叛乱,恼恨之下,“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谷封人颍考叔聪慧机敏,向庄公献策“若阙地及泉,邃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成就了一段“掘地见母”的千古佳话,成为了中国智慧和孝文化的典范。考叔卒后,庄公感其忠勇仁孝,厚葬于此,并立颍考叔祠,常年祭祀。历代文人墨客,凡经此过,无有(少配一个字)不拜谒颍考叔墓、祠者。 北宋绍兴八年,大文豪苏轼来到襄城,特意拜谒考叔墓、祠,并作五律过颍大夫庙诗一首: 乾明寺坐落于首山之阴、易经八卦的乾位,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五代后唐清泰元年,临济宗五世祖省念禅师开山重建,规模日隆,香火日盛,影响颇巨,有“中州第一禅林”之誉。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明寺寺院内布局、寺前照壁、寺后山顶的文笔峰塔,与城内文庙原有的泮池、墨香亭相互对应,取以高垄为砚,汝水为池,山塔为笔,取首山为案、高垄为砚,汝(三声)水为池、宝塔为笔,纳山川之灵秀,以兴文风而出俊才之意。襄城文庙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历经战乱,几毁几建。其现存主体建筑大成殿、奎壁,具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特色。奎壁堪称河南省现存文庙影壁中的精品。其顶为挑山式,覆以琉璃瓦。其顶为庑殿式,覆以琉璃脊饰。影壁主体青砖雕刻四龙戏二珠,东西两侧分别为麒麟望月、双凤朝阳,下饰云雷纹、花草纹的青砖浮雕两层,底部基座取首山红条石砌成,上雕有左右对称的双层缠枝花卉和狮子戏绣球图案。整个画面色彩谐调,气势宏大,刀法遒劲,雕琢细腻,做工精致,独具匠心。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城文庙的建筑工艺对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一千多年来,从襄城文庙走出的名人高士络绎不绝,学者大家难以尽数。因明代设六部尚书代宰辅之责,而襄城先后涌现出李敏、辛自修、姚继可等多位尚书,故民间曾有“襄半朝”之美誉。汝水悠悠,在首山东麓蜿蜒成了一个美丽的河湾。这里安静和秀美的田园风光,让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陶醉,遂在此处购置田产,建造宅院。安置母亲和胞妹在此生活,自己也常从任职做官的洛阳来探望母亲,自己也时常来此探望母亲,侍奉尽孝。远望首山如黛,近赏汝水荡漾。欧阳修视襄城为第二故乡,留下了初冬归襄城敝居和罢官后初还襄城故居述怀诗作。欧阳修的小儿子欧阳辨扎根襄城,诗书传家,人丁兴旺,渐成村庄。传承礼仪、注重教化,影响了十里八乡。县城西南秀丽的群山之中,掩映着一座明宪宗皇帝赐名的“紫云书院”。这座书院为明代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所建。明成化四年,李敏丧母回乡守制,在紫云山建房三楹,集书数千卷,讲习其中。后来,学者日众,室不能容,遂扩建为书院。文人学士慕名而来求教者不计其数,紫云书院随之声名远播,成为中州理学中心,明清八大书院之一。曹操曾感慨:“汝颍固多奇士”。在紫云山的丹霞峰顶,有一座名人雕塑苑。22位襄城县名人先贤,静静地矗立在山顶,俯视襄城大地: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之“襄城四俊”傅俊、坚镡、王霸、祭遵。东汉末叶清流领袖、“天下楷模”李膺;西晋文学家杜育;元代著名唐诗专家杨士弘;北宋医学家初虞世、元末明初医学家滑寿;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黄甲云;清代,学识渊博,享誉史坛、文坛的“中州六刘”;近现代书画家张端甫、胡元学、龚可臣等;还有现代著名学者田培林、姚从吾,抗日英雄朱毅先、花冈暴动领导人耿谆等。镜头:塑像一个一个地流动展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先贤的楷模作用,滋养了一代代博学有志之士,培养了襄城人的为学进取之风。今天,襄城县文风昌盛、艺坛繁荣。作为现代襄城文化继承者代表之一、省级示范性高中襄城高中,几十年来的高考升学率和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率,一直在周边县市中居于领先地位。文化、教育、艺术等均呈现出了勃勃生机。首山巍巍,汝河泱泱。2000多年来,襄城不断受到中原乃至全国的瞩目。到了1958年,一个伟人的到来和赞扬,让襄城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1958年8月7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莅临襄城县视察,他站在三里沟乡后梁庄的烟田里,他老人家站在后梁庄的烟田里,举目四望,烟海碧波涌动,丰收在望。一代伟人兴致勃勃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从此,襄城以“烟叶王国”闻名于世。这里是中国烟草文化之乡,浓缩了近400年的烟草历史。襄城县自明朝天启年间始种晒烟,烟草文化应运而生。种植、晒制、销售、谈论、品尝、评比,成为襄城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13年,襄城成功引进英美烟公司的烤烟品种和技术,成为中国烤烟三大发源地之一。1914年,襄城烤烟选送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参展并获奖。其后十余年间,以襄城为中心、周围十几个县都大量种植。襄城县以烟叶产量高、质量优成为全国的烟叶集散地之一,大小烟行一百多家,周边数省客商长期驻襄坐庄收购,烟行林立,烟市繁华,购销两旺,时称“金襄城”、“小上海”。民国时期烟草专家张逸宾在烟草月刊创刊号上撰文称赞襄城为“东方的弗吉尼亚”。“中国烤烟在河南,襄城烤烟甲河南”。适宜的土壤和气候环境,优异而独特的品质,使襄城烤烟成为中华、熊猫等多种知名高档香烟的主料。近几十年来,襄城的烤烟技术,已经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辐射到了东南亚、非洲多国。悠久的历史和特色的烤烟,在襄城民间积累了众多涉及烟草的谚语传说,诗词歌曲,书画楹联,影视作品,图书文物,形成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烟草文化,显示出独特的魅力。2008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襄城县为“中国烟草文化之乡”,并在襄城建立了“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 襄城人承继传统,孝悌忠信,崇敬先贤。对祖宗前辈遗留之物敝帚自珍,爱护有加。虽然历经战火摧残和岁月风尘,在襄城县境,依然可以随处看到几千年几百年的古物古建筑,随处看到听到感受到鲜明的风土人情。紫云残雪、乾明晓钟、汝水虹桥等明襄城八景,经李敏等历代名人赋诗吟颂,传诵至今。如果说丰富的地面建筑遗存是襄城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那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城越调和襄城心意拳,就是襄城历史的部分活态体现。襄城越调是河南省地方戏的重要一支。是深深植根于中原文化沃土、蕴藉深厚的地方戏剧种,拥有许多经典剧目。传统名剧无佞府曾进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的赞扬和接见。如今,襄城越调剧团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越调剧团正活跃在城乡。襄城心意拳自清嘉庆年间开始传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传授对象仅限于家族内部,从而更好地保存了心意六合拳的原生态。被武术界称为中国心意拳的活化石。 “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啊!”58年前,毛泽东主席离开襄城时,这句语重心长的嘱咐,成为了历届县委、县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