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ppt_第1页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ppt_第2页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ppt_第3页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ppt_第4页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龚自珍,一.龚自珍简介,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n);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zu),又号羽琌(lng)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生官宦家庭、书香门第。父龚丽正,曾署江苏按察使,母段驯,段玉裁之女。龚自珍年十二,外公授许氏部目(说文解字);年十三能文、赋,年十四,考古今官制,为金石、目录、校雠诸学;十五岁,为诗编年始;十九岁,倚声填词,参加科考。,段玉裁评龚自珍:“所业诗文甚夥(hu),间有治经史之作,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为长短句。”,龚氏才华绝异,年方冠,所业诗文已有不可一世之概。龚氏父仕京师,六岁随入都。居京师久,窥朝廷上下猥鄙退葸(x,畏缩、胆怯,注:乾隆后期吏治逐渐败坏,贪污横行,地价、米价、布价飞涨,土地兼并严重,统治危机严重),愤“世固无人”,慨然有经世之志。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起义爆发,朝野震撼。龚氏遂放言著议,危言时已“衰世”,疾呼“更法改图”。,嘉庆二十三年中举(到省城乡试合格,名列正榜即按计划录取者称举人)。会试(到京城集中会考,合格者称贡士)不售,留京从刘逢禄受今文经学,并交魏源。旋考授内阁中书,道光元年(1821)充国史馆校对,治蒙古、青海史地。因久困不遇,乃上究天人,钩沉古史以“知大道”、“探世变”,发“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之奇论,斥专制摧锄天下奇才。,道光九年,始中进士,殿试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注:此处非指楷书之法,而是“法式”之意。清代殿试合格者称进士,根据名次授予高低轻重不同的官职。但殿试时有文字谬误或犯规者,则以知县归班,即不授予官职,而享受与知县同等的名分及相应待遇),仍归内阁中书原班。历数年,迁宗人府主事,改礼部主事。十八年,林则徐赴粤禁烟,赠序予林,即本文。,终以动触时忌,于十九年辞官南归。二十一年,主丹阳云阳书院讲席,未几暴卒。龚自珍在清代学术史、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文学方面,其诗文“继往开来,自成一家”(曹籀定庵文集序)。为文主张“言如治疾”,“不得已而言”,“毕所欲言而去”。故其文“以朝掌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魏源定庵文录叙),“树义既高,文体迥出”,“恢诡有诸子意”(谭献复堂日记),多旁出泛涌,宏奥瑰奇,“桐城古文义法,至自珍已破尽藩篱,为文横恣透快,霸才已甚”(陈柱中国散文史)。龚氏论诗力倡“尊情”,主张“诗与人一,人与诗一”。所作“奇境独辟”,“为近代别开生面”(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声情沉烈,恻悱遒上”,兼得剑雄萧怨之美,而“变化从心”(程金凤己亥杂诗跋),,“不主格律家数,笔力矫健”(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己亥杂诗尤其“得大解放,而为七绝诗创一新风格”(张荫麟龚自珍诞生百四十年纪念)。“词绵丽飞扬,意欲合周(邦彦)、辛(弃疾)而一之”(谭献复堂日记)。学术影响方面,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龚氏评价颇高。,自珍性詄(di,旷远)宕,不检细行,颇似法之卢骚;喜为要眇(mio,要眇,精微)之思,其文辞俶(t,洒脱)诡连犿(fn,连犿,宛转无穷),当时之人弗善也。而自珍益以此自憙(x,爱好),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晚岁亦耽佛学,好谈名理。综自珍所学,病在不深入,所有思想,仅引其绪而止,又为瑰丽之辞所掩,意不豁达。虽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稍进乃厌其浅薄。然今文学派之开拓,实自龚氏。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之语足见龚氏在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龚氏与魏源合称龚魏。梁氏又曰:龚自珍处“举国醉梦于承平”之世,而忧患危机,首唱改革,“其察微之识,举世莫能及”,而力斥“束缚”,尊奉“自我”,又为“近世思想自由之向导”(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总之,龚自珍的思想、文学皆开一代风气,“沿及同、光,风尚所趋,尊为龚学”(王文濡龚定庵全集序)。,除了康、梁、黄、谭等光绪年间的新学家推崇龚氏,后来的南社诗人如柳亚子、高旭、苏曼殊等亦多推崇。而曾朴称龚氏“全力改革文学”,“实是新文学的先驱者”。二.龚自珍的作品集(一)生前所刻文集1、定庵文集3卷,附少作1卷;2、词定庵别集4卷(无传世本);,3、己亥杂诗1卷。(二)生前未刻文集1、文定庵余集3卷;2、定庵诗集3卷;3、梦草1卷;4、诗余集3卷;5、少作诗1卷。(三)现通行文集,后人辑录、续补其遗著,版本甚多。1959年,中华书局合刊其诗、文、词、赋为龚自珍全集,集外尚有佚作。三、课文译文现在钦差大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林公奉旨离京赴任,本人礼部主客司主事、仁和人龚自珍奉送以下建议:三件必须完成的事情、三条供参考的意见、三条驳斥反对者的意见、,一个要达到的目的。(注:林则徐,字少穆,侯官即今福建闽侯县人。林氏将赴湖广总督任上,本序作于1839年。钦差大臣为明清两代皇帝亲自派出、在外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持有皇帝颁授的关防)第一段大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出序的赠予对象及内容。华夏自从夏禹、箕子时代开始,就将,粮和钱作为立国的根本。从明初开矿炼银,到如今,已经四百多年,银的数量没有增加一厘,现在使用的银,就是明初留下来的。银矿石虽然多,但流通的白银却越来越少,就算白银不被流失到国外,国内的人为消耗、自然损耗,每年也多达三、四千两,何况还像今天这样流向国外呢?白银的流失,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毫无疑问。,汉代的五行家通过怪异的食物和服装来预测天下局势的变化。鸦片就是恐怖的食物,让人吸食后精神萎靡、行为颠倒。所以吸食的人,应该被处以绞刑!制造、贩卖的人,应该被处以斩首!士兵吸食,也应该被斩首!鸦片的泛滥,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毫无疑问。等到杀光所有的吸食者、制造者和贩卖者,鸦片自然就绝迹了;鸦片绝迹,洋人和奸民都不能得逞;,但要挫败洋人和奸民,没有武力作为后盾怎么行呢?林公驻守的澳门是洋人盘踞之地,距离广州城比较远。林公只是一文臣而已,要深入洋人虎穴,办得到吗?所以这次一定要亲自统领重兵,这正是皇上亲颁关防,让您有权调动水军的原因。亲自统领重兵前往澳门,也是必须要实施的要务,这毫无疑问。(注:关防为长方形官印。常任官之印称“印”,用朱红印泥;而临时派遣用关防,用紫红印泥,称紫花大印),第二段大意指出白银外流正威胁国计民生,而白银外流的源头正是英国将鸦片输入到中国。鸦片输入不仅导致白银大量外流,而且严重损害吸食者的健康,特别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而要消除鸦片的危害,就要严惩所有的吸食者、制造者和贩卖者。但洋人和奸民不会束手就擒,必须依靠武力,应该亲自统领重兵驻守到澳门。,应该禁毁鸦片,同时也应该禁止进口西洋的毛纺织品。禁止进口就会有利于国内丝织业和棉织业的恢复、好转。那样就会增强国家的实力。另外像钟表、玻璃、燕窝之类的东西,只是满足了纨绔子弟的猎奇、玩好之心,这些统统都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却换走了许多白银。这些也该禁止进口。以上是第一条可资参考的意见。(注:禁止进口毛纺织品、钟表、玻璃、燕窝可以减少白银外流,减小贸易逆差),应该强制命令洋人全部撤出澳门,一个人也不许留下。只允许洋人保留一座房舍,供洋商来华贸易使用。以上是另一条可资参考的意见。(注:将洋商赶出澳门,仅保留华夷双方正常贸易的办公地,能杜绝鸦片商以澳门为基地对华开展鸦片贸易。)应该使用火器对付洋人,京师火器营曾经在乾隆年间参与平定金川叛乱,不知道火器合适在海战中使用吗?(注:乾隆十一年、乾隆三十六年,大小金川土司分别发动叛乱。平叛后,废土司,设流官。),广州有能制造火器的能工巧匠吗?(注:龚自珍比较开通,知道火器在陆战中的巨大威力,认为其如可用于海战,就该大力使用。另,如广州能制造火器,则省去长途运输之不便,便于就近供给。)胡宗宪当年所著筹海图编不知道对海战有无参考价值?(注:龚自珍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筹海图编是部现成的、有实用价值的重要军事文献。)以上问题可以交付给众官商议。,假如统领广州的驻兵奔赴澳门,可以同时多带些能工巧匠,以便于随时维修和制造兵器。以上是第三条可资参考的意见。第三段大意本段提出了三方面的五条参考性的建议:禁止进口毛纺织品、钟表、玻璃、燕窝,以减少白银外流,减小贸易逆差;强制命令洋人全部撤出澳门,杜绝鸦片商以澳门为基地对华开展鸦片贸易;重视火器的价值,尽量将火器用于海战,,同时在广州聚集一批能制造火器的工匠;充分将筹海图编的内容运用到海战中;广州的驻兵奔赴澳门时,多带些能工巧匠,以便于随时维修和制造兵器。有反对禁烟的儒生说:大清急需食物胜过白银。这是沿袭东汉大臣刘陶的旧观点来诘斥禁烟。这话固然不错,乍一听也有几分道理,难道我是吝惜白银而不顾百姓的饥饱吗?,这种说法如果放在明朝,那就真切中时弊;但放在大清,就不是中肯的建议。(注:清人言明朝时,往往比较忌讳,不愿直接说“明”字,而用其他说法间接地表达。)农业固然是第一位的,工商业居于第二位,夏禹、箕子早就说过这样的话。这是对反对禁烟的第一个答复。又有海关官员反对说:不进口毛纺织品、钟表、燕窝、玻璃,关税将会减少。大清和西洋相互开展贸易,最大的利益在于输入西洋大米,,其他都不重要了。我要郑重地回答那些反对禁烟的官员:即使把关税要完成的定额逐渐递减,不一定不被圣上恩准;大清绝不会主要倚靠关税收入,更何况这样做损失小、收益大。这是对反对禁烟的第二个答复。至于那些迂腐的书生反对禁烟,理由不过是大清对洋人要宽宏大量,千万不要使用武力而已。我要郑重告诉他们:治理动乱的邦国要用重法,这是周公留下的训诫。,至于使用武力,不同于在陆战中,这仅仅是驱赶敌人,而不是要剿灭敌人;这只是防守入海口,守卫海疆,不让外敌入侵,而不是与外敌在海中交战。这是在海边作战,不是在海上,更不是跨海远征。何况陆路上可以乘胜追击穷寇,而海边作战不会对败军穷追不舍,仅仅抓获那些为非作歹的洋人和奸民,就地正法。不像在原野上摆设重兵打阵地仗,哪里可以和古人在陆地边界挑衅滋事相比呢?,这是对反对禁烟的最后一个答复。第四段大意该段先后用令人信服的论据,对三种反对禁烟的理由一一有力驳斥:对于大清来说,农业生产是第一位的,没有必要急于阻止白银外流;不进口毛纺织品、钟表、燕窝、玻璃等物品,关税将会减少;大清对洋人应该宽宏大量,不要使用武力。,上面三种反对意见,提出者都是那些人,他们生性狡诈又善于游说,却装出老成持重、迂腐笨拙的样子。这些持反对意见者,有广东省的官吏,有幕客,有别有用心的说客,有商贾,恐怕还有广东当地的绅士,对他们应该严惩不贷,以警示世人。假如林公这次出使所秉持的决心和计划,因为那些人而动摇,犹豫不决,那么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就被白白葬送了,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没法说了!,第五段大意龚自珍分析反对禁烟者的身份,这些人来源广泛,有与鸦片利益相关者,也有迂腐的官吏和幕僚。既然如此,这些人很容易结成强大的反对势力,因此龚自珍主张对其严惩不贷,同时他提醒林则徐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决心和计划,不要失去禁烟的大好时机。,古代反映出使的诗歌曰:“使者顾虑重重,连随从也面带愁容。”为什么会顾虑重重,因为担心被人试探着进行拉拢,担心被监视,担心机密泄漏。就连随从这些整日在使者左右、亲近使者的人,都感到如临大敌。如果连随从都顾虑重重、神情憔悴,没有一点放松的表情,那么奉命出使也就做到极致了。请林公细细品味此诗。,第六段大意龚自珍用诗经出车诗来提醒林则徐此次奉命出使责任重大,要坚定信念,做到保密工作,确保不辱主命。我想表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