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墨池记教案 2 莲山课 件 k 墨池记教案 2 教学目标 : 1.顺畅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 ,整体感知 ,领会文章主旨。 4.学习王羲之勤劳苦练的精神 (从 “ 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 5.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 ,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 课时安排 :1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 ,作者曾巩 (1019 1083),字子固 ,北宋南丰 (今江西省南丰县 )人 ,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 文定 ” 。曾巩聪敏好学 ,十二岁即能着文立论 ,受到欧阳修的器重。嘉佑二年举进土 ,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曾巩2 / 7 将儒家之 “ 道 ” 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 ,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 ,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 ,要自成一家 ,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 ,议论醇正 ,讲究法度和布局 ,结构谨严 ,条理分明 ,尤以文字明洁着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也是北宋着名的 散文家 ,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 ,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 ,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二、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 ,将课文通读一遍 ,扫清文字障碍 ,要求读准、读通 ,粗知文章内容。 洼 (w)邪 (y)楹 (yn)徜 (chn)徉 (yn)恣 (z)肆 (s) 2.朗读课文 ,要求做到读音准确 ,节奏分明 ,语气流畅 ,饱含感情。 3.利用注释 ,疏通文字 ,体会文章主旨 ,在不懂不明处 ,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间 、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3 / 7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 ,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 ,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 ,虽 “ 以精力自致 ”, 而“ 非天成 ”, 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 ,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 ,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 ,推究王君的用心 ,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 明确 :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 ,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非天成也。 ”) 。 3.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 ,目的是什么 ?(抚州学官王君 ,书 “ 晋王右军墨池 ” 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 明确 :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 ,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 其亦欲推其事 ,以勉其学者邪于 ”) 。 4.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 ,概括各部分内容 ,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从而理解文章借墨池的传说 ,阐释的道理。 本文借王羲之 “ 临池学书 ” 一事 ,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 靠刻苦学习 ,绝非 “ 天成 ”, 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4 / 7 如此 ,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 ,努力向上。 文章开头 ,先写墨池处所、形状 ,再交代有关王羲之 “ 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 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 ,其行文曲折 ,构思缜密。其中 “ 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 八个字 ,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 ,埋下了伏笔。接着 ,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 ,就王羲之书法艺术 “ 晚乃善 ”“ 非天成也 ” 这一点 ,引出 “ 欲深造道德者 ”“ 学固岂可以少哉 ”, 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 “ 晚乃善 ” 三字 ,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 ,而 “ 精力自致 ” 、 “ 非天成 ” 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 ,接着又发议论 ,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 “ 勉其学者 ”, 最后归结到 “ 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 对 “ 来世者 ” 的作用 ,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明确 :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 (1048年 )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作。文章从墨池落笔 ,点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 ,是 “ 以精力自致 ”, 而并非出于 “ 天成 ”, 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 ,更应该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 ,借事立论 ,内容精警 ,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 ,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 ,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 ,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 ,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 ,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5 / 7 明确 :文中共用了六个 “ 邪 ” 字设问句 ,分别是 :“ 岂信然邪 ”;“ 而 又 尝 自 休 于 此 邪 ”;“ 岂 其 学 不 如 彼邪 ”;“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 以勉其学者邪 ”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 ,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 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 用以加重语气 ,肯定王羲 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 ,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起提示、启发的作用。 说明自己的推测 ,加重谦逊的语气。 文章 6 次使用了设问句 ,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 ,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 ,十分耐人寻味 ,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 ,兼收停顿、舒展之功 ,避免一泻无余之弊 ,徘徊吟诵 ,玩索不尽。前人以 “ 欧曾 ” 并称 ,在这点上 ,曾巩是颇得欧阳修“ 六一风神 ” 之妙的。 ) (详解 :“ 此为其故迹 ,岂信然邪 ?”“ 岂有徜徉肆恣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 这是王羲之 学书的遗迹 ,难道果真是这样么 ?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 ,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 ?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 ,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托为墨池作记的 ,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 ,也不便把话说绝 ,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 ,其实是委婉的否定 ,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 ,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 ,不6 / 7 致使他难堪。 “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岂其学不如彼邪 ?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 作者借王羲之 “ 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 之事勉学劝善 ,却不直说 ,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 ,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 ,但作者 只是提出问题 ,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 ,显得语气委婉 ,读者容易接受。 “ 推王君之心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 ,以勉其学者邪 ?” 开头一个 “ 推 ” 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于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 ,指出王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 ,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 ,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 ,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 ,结合王羲之 “ 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 ” 的传说 ,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 就 ,完全是 “ 以精力自致 ” 的结果 ,而并非出于 “ 天成 ”, 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