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1页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2页
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目 录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一、隐私与隐私权的基本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二、国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一) 主要英美法系国家对隐私权的保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二) 主要大陆法系国家队隐私权的保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三、侵害隐私权的法律责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一) 侵害隐私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二) 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四、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评析与前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一) 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二) 关于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完善与思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结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注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谢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刘霞(政法学院,法学,2004级1班)摘要:隐私权作为一种典型的私权,是公民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立法至今仍未明确的将隐私权作为一种法律权利予以确认,有关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只是散见于各种法律之中。本文结合国外相关理论实践和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对侵害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和如何完善隐私权保护制度等问题进行浅显论述。关键词:隐私权;法律责任;立法现状;立法完善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privacyLiuxia(Political and Law department ,Law ,Grade 2004 Class1,041210033)Abstract: Privacy as a typical private righ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rights. But chinese legislature has not confirmed the privacy as a legal rights. Its protection is contained in various laws. This article will set forth simple exposition to privacy violations of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and how to improve privacy protection systems and other issues, connecting the relevant foreign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 status quo in our country . Key words: Privacy; liability; the status quo; Legislative Improvement引言2007年春节前的“艳照门”事件引起全民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隐私权的相关问题特别是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的关注,由此“艳照门”演变成“法律门”,在这个“法律门”中可以发现,由于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对隐私权法律保护多有不周,公民尊重他人和自我隐私保护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侵害隐私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逐年上升。由此加强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对于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倡导建立和谐社会,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根据我国现有的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就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一些问题,通过自己所学的理论进行浅显不成熟的思考。一、隐私与隐私权的基本问题隐私,顾名思义,包括两个要件,即“隐”和“私”。所谓“隐”,是指当事人不愿或不便他人知道干涉侵扰的秘密。所谓“私”是指纯粹是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众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郭明瑞.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6.隐私有三种形态,一是个人信息,为无形的隐私;二为个人私事,为动态隐私;三是个人领域,为有形隐私。 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所以,只要未经公开,自然人不愿意公开、披露的信息都构成隐私的内容,自然人也就此享有隐私权。隐私权的载体是隐私,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在隐私的基础上,我们将隐私权界定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生活安宁、私人信息、私人事务和私人领域进行独立支配的人格权。 国内外学者对隐私权的表述存在较大争议。国外学者对其表述有两种学说:(1)宪法权利说,即认为隐私权是对于有关个人的私事如何决定个人有控制的权利。这种观点也被称之为“决定说”或“控制说”。(2)民事权利说,这主要包括三种观点:一是信息说,即认为隐私权所保护的是个人信息;二是接触说,即认为隐私权是指个人有权控制他人对其接触的一种状况;三是综合说,即认为“隐私权是个人对其私人领域的一种控制状态,包括是否允许他人对其进行亲密的接触的决定和他人对自己私人事物的决定。”隐私权具有下列特点: 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其一,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因为,隐私权是基于自然人的精神活动而产生,法人组织没有精神活动,因而不存在隐私权。企业法人对其经营活动中的秘密信息所享有的权利,可依商业秘密法律予以保护。就行政、事业法人而言,其秘密除受国家保密法保护外,它的主体地位具有公法性质,是社会管理或公众服务机构,如果其享有隐私权,将使民主制度和廉政建设所需求的公开性原则遭到破坏。其二,隐私权保护的客体是私人信息、私人事务、私人领域以及私人生活安宁。所谓私人信息是不为人知的个人情报、资讯、财产等方面的信息。所谓私人事务,是指一切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事物或者活动。所谓私人领域是指私人隐秘的空间或范围以及身体隐私部位。所谓私生活安宁,指私生活安全清净不受侵扰,包括不受跟踪、窥探、监听、窃听、摄影、录音、录像以及恐吓等。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种权利样态: 颜万发.论隐私权N.学术论坛,1993年,第5期,第26页。一是隐私隐瞒权,即权利主体对其隐私进行隐瞒,不为人所知的权利。对于无关社会公共利益的隐私,权利人有权隐瞒以维护自己人格利益。隐私隐瞒权在实践中存在一个利益冲突问题,即相对人的知情权。当一个人与他人形成某种特定关系时,客观上产生了相对人的知情权,比如一个人与他人恋爱到一定程度,其应该将可能影响到他们日后生活关系的相关隐私向对方告知,使对方实现其知情权。二是隐私使用权。即自然人对其个人资讯进行积极利用,以满足精神物质需要的权利。比如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创造文学作品;利用自己的身体、容貌进行绘画、摄影。但是,自然人对隐私的利用不得违反法律,侵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比如离婚后的一方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夫妻私生活披露,不仅会侵害另一方的隐私,同时还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三是隐私维护权。即权利主体依法对自己的隐私享有维护其不受侵害并在非法侵害时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包括禁止他人非法收集私人信息;禁止干涉、打扰私人事务;禁止侵入私人领域;禁止侵害私人生活安宁。四是隐私支配权。即权利主体对自己的隐私有权以其意愿进行支配的权利。包括权利主体在一定的范围内,依一定的方式公开自己一定的隐私;准许他人对个人事物或个人领域进行调查;准许他人利用自己隐私创作文学作品等。但是,隐私权具有相对性,即隐私权的界限范围是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以及在某些情况还有他人的合法利益。第一,个人隐私应当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阴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它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应成为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第二,隐私权与知情权发生冲突时,遵循利益协调的原则,通过在较小范围内公开隐私,以满足知情权的需要。第三,新闻报刊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必要时可设计某些个人隐私,但以不得伤害其人格尊严为前提,凡不涉及他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隐私,不得擅自公开。二、国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一) 主要英美法系国家对隐私权的保护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首先是由美国学者提出,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也是首先在美国建立起来的。先是赛谬尔.D.沃伦与路易斯.D.布兰戴斯在哈佛大学的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隐私权一文,这是隐私权理论研究的开端。这是一篇被称为具有“开拓性”的论文。 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页。他们大力提倡一般人应享有隐私权,并从实体法角度对隐私权的概念、特点、保护方式等进行了探讨,初步构建了隐私权理论体系,使隐私权作为一项实体权利在理论上得到承认。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通过了大量的侵犯隐私权的判例,逐步确立了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基本制度,美国联邦和各州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如1996年的自由信息法,1968年的窃听法,1971年的公平信用报告法,1980年的隐私保护法,1986年的电信隐私法和电子通信隐私法,2000年的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案等。 徐澜波.简介美国的隐私权保护N.政治与法律,1992. 虽然英国判例法被堪称是英美法的源头,但英国有关确认与保护隐私权的法律不够发达,很零散,英国法院涉及隐私的判例很少。尽管英国法律不承认独立的隐私权,但是有的学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侵害隐私的案件完全不能起诉,而是意味着把每桩侵害隐私权的案件分别纳入其他侵权行为的范畴,比如纳入侵害名誉的范畴。也就是说,英国法院对公民的隐私予以某种形式的保护,但由于没有确认其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没有确认侵害隐私的诉讼为一种独立的诉讼,因而其保护是间接的。对于此类诉讼,丹宁勋爵形象地称之为“寄生的”诉讼。 英国法院对公民的隐私予以某种形式的保护,但由于没有确认其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没有确认侵害隐私的诉讼为一种独立的诉讼,因而其保护是间接的。对于此类诉讼,丹宁勋爵形象地称之为“寄生的”诉讼。由于英国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保护相对脆弱,使得侵害隐私权或暴露政界要人隐私的情况层出不穷。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为隐私权保护的系统化而努力,在成立立法实践中亦有发展。到目前为止,英国对公民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的条文主要存在于1984年的资料保护法和诽谤法,版权法,保密责任法中。(二)主要大陆法系国家对隐私权的保护德国的一些法学家首先提出将隐私作为一项一般性的民事权利。但是,来自法院方面的反应是冷淡的,尤其是国会认为无法对这样的一种权利进行定义因而拒绝对这种权利加以立法上的认可。 S.Markesinis,the German Law of Torts (德国侵权行为法), Clarendon Press,Oxford,1986,p.3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隐私权才用判例的形式保护起来。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一款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者其他权利者,对他人因此产生的损害负赔偿义务。” 德国民法典M.杜景林,卢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3但这一规定并没有对个人的名誉和隐私权进行任何保护,只是规定公民的身体免受伤害。在德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个人的隐私一直是通过道德规范来调整。后来,由于公民的隐私遭受新闻媒体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人民才逐渐意识到,必须改善现行法律的规定以保护公民隐私权免受侵害。于是德国对人格权的保护从道德规范提升到了法律规范。1954年德国联邦最高院通过著名的“读者来信”一案, 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54 年5月25 日对“读者来信案”的判决中第一次承认一般人格权是类似于财产所有权的其他绝对权利,并由此认定媒体的报道构成了对他人人格的非法损害。撤销了早期的判例,并根据宪法第1条,第2条承认了人身的一般权利,隐私权也随之作为一项绝对的权利受到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一款的保护。法国民法典颁布较早,当时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尚未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问题。因此,该法典在当初没有对隐私权作出任何规定,也没有对人格权作出一般性的规定。至本世纪70年代初,情况发生了变化。1970年7月11日第70-643号法律增补了民法典第9条。该条共有两款规定:“任何人有权使其个人生活不受侵犯。”“法官在不影响赔偿所受损害的情况下,得规定一切措施,诸如对有争议的财产保管、扣押以及转为防止或停止侵犯个人私生活的其他措施。在紧急情况下。法官得紧急下令采取以下措施。”这条法律规定表明:其一,将个人生活或称个人私生活(即隐私)确认为受民法保护的权利或权益;其二,个人私生活作为受民法确认与保护的权利或权益,在其受到侵犯时,法官得依法采取措施防止或停止加害人的侵权行为。1970年增补的法国民法典第9条为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在其后近20年的发展中,保护隐私权的司法实践经验还不多。但是,法国法院1996年判决的大秘密一案,似乎在这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法国已故前总统密特朗先生的私人医生古布雷在密特朗去世不久出版了纪实性作品大秘密。在该书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密特朗在任期间患癌症的情况。该书出版两天就售出四万多册。密特朗的遗孀和子女指责作者违反医生职业道德,泄露患者治疗疾病的秘密,并向法庭起诉。在法院的干预下,大秘密一书很快被禁售。法院认为,古布雷构成违反医生职业道德、泄露职业秘密、严重侵犯他人私生活等罪名,因此被判处其4个月的监禁缓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民法没有关于隐私权的具体规定,也没有相应的司法判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修改民法典,确立“个人尊严及两性实质平等”为民法解释的最高准则。有人认为,在日本私生活的权利被理解为受民法典第709条等保护的人格权,其具体内容与美国法的规定相似。这种隐私权在判例上得到承认。也有人指出,日本司法实践涉及隐私权的判例开始于邵和三十年代,最早的判例是东京地方法院审理的宴之后一案。在该案中,被告将原型人私生活写进小说宴之后,暴露了受害人的隐私。法院判决承认原告的隐私权受到侵害并判决赔偿损失。应当指出的是,在日本出版的一些民法典文本中,并未将隐私权列为独立的一类人格权,而是将其包括于名誉权之中的,如比较权威的三省堂模范六法将人格权分为身体、自由、名誉信用和姓名、贞操等,而没有隐私权的独立地位。 周利民.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N.法制日报,2001-04-08.纵观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有三种做法: 梁治平.在谈隐私与隐私权N.南方周末,1996-09-08.一是直接保护方式,即对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直接确认侵害隐私权责任,向受害人承担之,以救济其隐私权的侵害。二是间接保护方式,即法律不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当公民的个人隐私受到侵害时,受害人不能以侵犯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请求法律救济的保护方式。三是概括保护方式,即在民法或相关法律判例中笼统的规定保护人格权或人格尊严,不列举具体内容,在实践中仍然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并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对隐私保护作出零星的规定。三 、侵害隐私权的法律责任(一)侵害隐私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一般认为有四个要件: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侵害隐私权的损害事实、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与侵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侵害隐私权的主观过错。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3-24.1、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一般是积极的作为行为,并且该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就具体侵权方式而言,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曾提到侵害隐私权行为的方式,仅限于“宣扬”“公布”“披露”,这三种行为是行为人向第三人传播权利人隐私的行为;事实上侵害隐私权的行为还包括侵入、监视、监听、私自调查、搜查、录像、恐吓等行为。2、侵害隐私权的损害事实隐私在本质上是一种有关个人私生活的不愿公开的信息。侵害隐私权的事实,一般表现为个人的秘密信息被揭露、被公开、被干预,这是隐私损害的基本形态。隐私损害事实一般具有多重损害的特点。这表现在损害的事实出现以后,会造成受害人的精神痛苦,以及为恢复损害而受到的财产损失。3、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 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的因果联系,是指侵害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侵害隐私权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受害人的个人秘密信息予以揭露,对于这种行为,必然会有精神损害,这种因果关系比较明显。但对于受害人财产利益的损失是否是因为侵权行为所致,则应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如果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与侵权行为没有必然联系,就不能认同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4、侵害隐私权的主观过错侵害隐私权的责任是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学说上二种主张:有学者认为,只要有具体的违法侵权行为,有损害当事人隐私权的事实存在,就构成侵害隐私权行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不必考虑。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主观过错才能构成侵权责任,无过错不构成此种责任。其主观过错的形式,主要是故意,即预见侵害隐私权的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另外,过失也可以构成侵害隐私权的责任。(二)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构成侵害隐私权,行为人应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纵观各国民法对于侵害隐私权的侵权行为,一般都以赔偿作为唯一的和主要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美国侵权行为法(第二次)重述第652条规定的4种侵权行为均适用金钱赔偿的方式。日本民法典第710条规定对于非财产损害也应赔偿。在我国,如前所述,民法通则没有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侵害隐私权的民事责任问题作出任何直接的规定,但最高院的两项司法解释则将侵害隐私权作为侵害名誉权的一种情形,因此,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的关于承担名誉权的四种责任方式,即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也是适用侵害隐私权的侵权行为的。对于赔偿损失,包括财产利益的损失和精神利益的损失。财产利益的损失应按实际损失进行全部赔偿。对于精神损害赔偿,首先要确定精神赔偿的标准。这需要对侵害隐私权的行为进行综合评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洪伟.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1、从侵害情节来考虑。侵害情节严重,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如公开他人隐私,扩散范围较大,使他人痛苦不堪,或者致使其家庭和睦受到影响,或者其形象、声誉受到损害的,可以考虑予以赔偿。2、从受害人的谅解程度来考虑。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之一,在于慰藉受害人的精神创伤。在具体案件中,经过做适当工作,如果责令加害人承担非财产责任后,受害人能够原谅,就说明受害人的精神创伤已经基本平复,可以不予赔偿。但若受害人不予原谅,则应赔偿。3、加害人方面,主要应考虑主观过错和侵权行为的具体细节。加害人的主观过错,在精神损害赔偿中至关重要。精神损害赔偿,在一定程度看,是国家对违法行为人的法律制裁,其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具有惩戒的功能,但只是对主观有过错的人才有惩罚的必要。一般情况下,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越大,其造成的损害后果就越严重。另外,加害人的认错态度也可以作为一个考虑因素。加害人如果能够认识错误,也取得了受害人的原谅,说明已经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可以不予以制裁。其次,要确定赔偿的具体数额。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标准,是审判时间中的一大难题。在我国,大陆学者和司法工作者多数倾向于有一定幅度却不具体确定数额的标准。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不宜确定具体统一的数额,而应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赔偿数额的多少,主要考虑以下诸要素: 何孝元.损害赔偿之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2.1、考虑侵害人采取的侵害手段。由于侵害人所采取的侵害手段不同,因而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同,如动用舆论工具公开他人隐私造成受害人的精神痛苦应比口头传播引起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更大,因而也应支付更多赔偿金。2、考虑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也是一个不可测度的问题,但往往可以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如精神恍惚、茶饭不思、病倒、流产等,一般均视为严重的精神损害。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程度较重的,应多加赔偿。3、考虑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和受害人的具体要求。一项法律制度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物质条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当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除此之外,也应考虑受害人和致害人双方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应考虑致害人的经济状况。至于对受害人的具体要求,要着重看其要求是否公平合理。如果是正当的、合理的要求应予以支持;对于不合理、过分的要求,则应予以抵制和驳回。四、 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评析与前瞻(一)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立法精神和司法解释来看,我国法律对隐私权是加以保护的,其内容分散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部分法律法规中。首先,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我国进行隐私权保护的较高层次的法律。其次,我国宪法、民法、刑法、程序法等法律法规中也有隐私权保护的相关规定。详细论述如下: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3-24.1、联合国人权文件196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全面的世界性保护人权文件。1966年12月联合国大会又通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隐私权作为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部公约中都有针对保护隐私权而制定的条款。如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这种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和攻击。”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他的名誉和荣誉不得加以非法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和攻击。”2、宪法我国宪法虽未对隐私权作出明确的保护性规定,但却间接地对公民隐私权的不容侵犯给予了确认。现行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非法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3、民法 民法是对隐私权保护最充分最完整的法律部门。首先,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名誉。”此条款对公民的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进行原则性规定。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四十条第1款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这一司法解释一方面弥补了民法通则未规定隐私权的重大缺陷,但另一方面将对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限定于名誉权范围内,且仅列举宣扬隐私这一种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似使之过窄。另外,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第七条和第九条指出:“对于未经他人统一,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受到损害的,应按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2款指出:“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公共道德、侵害他人隐私或其他人格权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处理。”不难看出,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两次司法解释都将隐私权纳入到名誉权的范畴进行了一定的保护。最新的司法解释也有一定突破,即将隐私权与名誉权分离,并把隐私权定义为“人格权益”加以直接保护。4、刑法我国刑法在现行的整个法律体系中,属于公布较早的法律。刑法虽然没有直接使用“隐私”或“隐私权”等概念,但其中的几个条文可以理解为包括了对公民隐私的保护。刑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机关非法侵犯,违法侵犯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刑事处分。”这一条规定反应了我国刑法对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一般态度。刑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非法管制他人,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邮电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些条款虽然没有直接使用“隐私”或“隐私权”的概念,但可以理解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5、程序法我国1982年民事诉讼法对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作出了一些规定。1991年民事诉讼法有关在民事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规定有以下几条: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秘密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此外,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妇女的隐私权、残疾人的隐私权以及消费者的隐私权,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尽管如此,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隐私权的保护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主要有以下表现: 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1、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都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明确规定。宪法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缺乏可操作性。而民法通则既没有规定隐私权的概念,也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公民人格权加以保护。2、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缺乏统一性。如前所述,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散见于宪法、民法、刑法、程序法等一些法律法规中,内容缺乏联系。3、没有直接运用刑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及制裁相关的犯罪行为。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身权,失去刑法保护是不可能彻底实现的。实践证明,运用刑法调节和保护公民的隐私和隐私权,可以增强对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力度。4、立法上的滞后性。现代社会不断向高科技化、微型化方向发展,隐私权将面临极大的危险。然而我国法律对隐私权极为有限的保护,早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例如,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上以及媒体对隐私权的侵犯等许多方面,法律仍然是一片空白。(二)关于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和思考对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预防和救济。立法保护具有预防性,司法保护具有救济性。在一个法制较为健全的国家里,立法、司法保护应共存于一个和谐的权利保护体系中。通过对当前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看,建立完善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已是当务之急。这不仅符合国际社会人权保护的趋势,也应我国法律体系系统性、完整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对于完善隐私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古涛.论隐私权D.武汉大学,2003.参考文献:1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2德国民法典M.杜景林,卢湛.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