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阳新县2009年度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田小农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 施 方 案阳新县恒博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2010年1月20日院 长: 刘恒俊总 工: 王忠路 项目负责人: 周瑞海 校审: 彭易猛 董恩虎 周瑞海编 写: 周瑞海李朝富 骆巍巍 黄 洁 乐丽萍协作单位: 阳新县兴国镇水利站阳新县木港镇水利站目 录1 综合说明12 概 述3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84 项目目标和建设任务215 工程设计236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37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438 效益分析469 工程组织与管理481 综合说明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东与蕲春县隔江相望,西接江西省武陵县,南邻江西省瑞昌市,北和大冶市、咸宁市一衣带水,国土面积2780km2。境内气候宜人,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农副产品十分丰富,素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之美称,是湖北省著名的水产大县、农业大县。全县共辖16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4个国营农场,1个工业园。全县总人口100.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46万人,农业劳动力28.68万人。辖区现有万亩灌区23处,小型灌区遍布乡镇,这些灌区的建成,为当地群众粮食增产提供了生产条件,同时为阳新县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些灌区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灌排沟渠、塘堰淤塞严重,泵站、水闸等建筑物大多已老化破损,已严重阻碍阳新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尽快疏挖沟渠、塘堰、更新改造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已势在必行。根据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水利厅联合发文2009年度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意见(鄂财商发2009133号)(下称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并结合阳新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将宝塔湖等灌区小型农田水利维修、改造工程列为阳新县2009年度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综合资金集中用于粮田小农水基础建设项目。经过调查和分析,工程具备建设条件,短期内能完工且工程效益十分显著,实施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必要的和可行的。阳新县2009年度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田小农水基础建设项目主要任务是:在不改变现有沟渠及建筑物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淤塞渠道、塘堰疏浚,更新改造泵站等工程设施,使项目实施后的灌区基本农田达到旱涝保收标准。项目建设内容为:沟渠、塘堰疏浚;更新改造泵站。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阳新县恒博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于2010年2月完成了阳新县2009年度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田小农水基础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写。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疏挖渠道42.26km、疏浚塘堰7处、维修泵房9处,改造泵站机组9台套。工程概算总投资为657.35万元,其中建筑工程424.82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174.91万元,临时工程14.32万元,独立费用12.00万元,基本预备费31.30万元。工程计划于2010年4月开工,2010年6月31日竣工,总工期91天。2 概 述2.1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阳新地处长江中游下段南岸,幕阜山北麓。地理位置11443至11530,北纬2930至3009范围内,县境东西长76.5km,南北距71.5km。阳新水陆交通基础设施较完善,境内有106、316国道、武九铁路、长江和富水,且“大广”和“杭瑞”高速公路正在兴建,交通十分便利。阳新县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地处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带。境内西北、西南、东南部多低山,且向东、中部倾斜,构成不完整山间盆地。东北部临江,境内地形复杂,地貌破碎,整个地势走向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父子山、大德山、石角山、后脑山等山脉错综分布,岗峦绵亘,丘陵起伏。最高点七峰山南岩岭,海拨860.0m,最低点富水下游河床8.7m。境内既有长江,又有富水,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全县入江水系6条,来水面积6771.4 km2,其中客水面积3991.4 km2,来水面积是本土面积的2.44倍。全县共有中小河流365条,总长985.5km,同时还有长江过境长度45km,共有大小围养、围垦湖泊255处,总面积349.32 km2。2.1.2 自然条件(1)气候特征阳新县地处中纬度,境内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和多雨,自然降水充沛,是适合各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的地区。据气象资料记载,多年平均降雨日159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3711496mm,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0.50亿m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最大降雨量2275.1mm(1954年),年最小降雨量770mm(1968年)。总的来说,境内降雨量丰富,但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48月为多雨季节,雨量占全年60%以上,靠近江河、湖泊一带容易泛滥成灾。多年平均气温16.9,全年无霜期23725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23小时,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5.16小时,夏季日照时数最高,秋季次之,冬春两季最低,日照时数由南往北略呈递增趋势。县境内全年多有偏东风,东北部、中部偶有龙卷风,风速由北往南呈递减趋势,年平均风速2.6米/秒。(2)土壤植被县境内的成土母质主要有石灰岩、砂页岩、红砂页、玄武岩、花岗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湖沉积物。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6个土类。东南和西南部主要为石灰岩、砂页岩发育形成的酸性马肝土、石灰性马肝土、白散泥、粗滑性土;西北部主要为花岗岩发育形成乌砂土、赤砂土与第四纪形成红、黄色粘土;中部主要为第四纪红粘土发育形成的红黄土和黄土,红砂岩发育形成的红砂土,间有玄武岩发育形成的红泥土、面红泥土,还有河湖相冲沉积物形成的湖砂土、灰潮砂土、潮泥土,灰潮泥土、正土、灰正土。植被属鄂东南丘陵青冈、栲类植被区之中的幕阜山北坡低山丘陵青冈栎、栲、楠、松、杉毛竹植被小区,代表树种有槠、樟、枫、青冈栎、油茶等。低山山谷,多由壳斗科、樟科、冬青科、全缕梅科树种组成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还有由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的针叶林,毛竹、粉绿竹、毛环竹与乌哺鸡竹等竹林有成片分布。石灰岩土多见榆科、桑科、山茱萸科、芸香科、大戟科、木犀科植物。全县共有植物1191种,其中乔木、灌木87科517种。(3)土地资源阳新县地处幕阜山向长江冲积平原延伸的丘陵地带,具有土地类型多样、山多平地少、难用面积大的特点。全县国土面积2782.77km2,折合417.42万亩。耕地总面积74.86万亩,占国土总面积17.93%,人均耕地约0.79亩;常用耕地70.06万亩,其中水田43.48万亩,旱地26.58万亩;林地面积139.64万亩,占国土总面积33.43%,草地面积约0.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0.17%;荒山、荒地面积116.53万亩,占国土总面积27.90%;水域、交通、工业、宅基以及其他用地面积83.14万亩,占国土总面积19.90%。(4)矿藏资源阳新县处长江中游多金属成矿带之中的鄂东南端,铜、金、铁、铅、锌等金属矿藏的蕴藏量非常丰富,煤炭、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玄武岩、膨润土、黄沙等等矿藏的储量也很多。地下矿藏初步探明的有:煤炭32处,储量7000万吨;铜矿8处,储量10.2万吨;铁矿10处,储量800万吨;锰矿4处,储量260万吨;磷矿2处,储量50万吨;白钨矿1处,储量1.5万吨。(5)水资源阳新县的水资源由大气降水和过境客水两部分组成。县境内的雨水丰沛,又承接大量客水,水资源十分丰富。县内降水多年平均总量为20.50亿m3,平水年(50%频率)19.60亿m3,偏旱年份(75%频率)15.20亿m3,特旱年份(95%频率)仍有5.80亿m3,相对全省来说,阳新县的降水量是偏多的。平均地表径流量23.1亿m3,地下水总量在5.548.31亿m3之间,年平均过境客水量6亿m3,(不含长江水)。通过对降水与径流关系分析,多年平均有57.8%的降水产生地表径流,人均占有水量46064887m3。县境内的水系除长江穿过境内45km外,还有富水、大冶湖、海口湖、菖湖、袁广湖、上巢湖六条独自流入长江的水系,总长度985.5km,最大河流是富水,全长196km,总落差613m,流域面积5310 km2。流域内水系发育,河港纵横,湖泊密布,长度5km以上河流有110条,其中长度20km以上河流有35条,县境内主要支流有龙港河、朝阳河、桂花河、三溪河、国和河、猴儿山河等。阳新素有“百湖之县”美称。全县计有大小湖泊269处,湖区面积292km2,主要湖泊有大冶湖、海口湖、菖湖、袁广湖、上巢湖、网湖、朱婆湖、牛湖、宝塔湖、十里湖、牧羊湖、北煞湖、葵赛湖、赛桥湖等,湖泊常年总蓄水量约10亿m3。县境滨江湖多,雨水丰沛,径流量大,四周高山多为基岩裂隙和岩溶地带,中部富水两岸,多为河谷平原砂砾石层潜水及承压水区,为地下水提供了充裕的补给条件。按年产水平均模数2030万m3/ km2计,全县地下水资源约为5.54亿m3至8.31亿m3。全县自流泉有245处,为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水力发电提供了水源,每年被利用作为灌溉的水量约400余万m3;利用101处泉眼水源建起了小水电站26座,引用最枯流量约4.43m3/s;有15座水库引用了泉水水源。阳新属于湿润地区,河、湖主要靠降水补给,故天然水质较好,PH值适中,矿化度不高,水的类型为碳酸盐钙组型与型。从1987年起,阳新县环保部门对富河流域枯水、平水、丰水期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项目为PH、悬浮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硬度、铜、锌、氟化物、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等19项。19871997年间,水质比较好,但从1998年到2001年水质有变坏越势。1997年水质综合评价指数0.46,到2001年达5.36,属类水质标准,各项污染物中,增加最多的是氨氮和C0D,其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2002-2004年水质逐渐较好,2004年水质综合评价指数为2.33。1998年,湖北省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中心对全省中小河流(含部分湖泊、水库和部分取水口)进行了水资源质量评价,富水(以通山为代表站)水质为类,富水水库(以富水为代表站)水质为类,大冶湖(以韦源口为代表站)水质为类。富水(以阳新为取水口)水质为类。2005年,富河下游各断面年均值符合类水质标准。富河下游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平均值较2004年年均有所上升。王英仙岛湖风景区水质,基本达到了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中的类标准;网湖水质基本达到类标准,PH值略有超标;朱婆湖水质符合类标准,只有总磷超标;而竹林塘水质较差,其中总磷、氨氮、BOD、PH值均超标,尤以总磷为主要污染物。2.1.3 社会经济状况阳新隶属黄石市,共有16个镇、4个国营农场,1个工业园,19.69万户,总人口100.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46万人,农业劳动力28.68万人,耕地面积74.86万亩,全县GDP总量78.56亿元。阳新水陆交通基础设施较完善,境内有公路106、316国道、武九铁路、长江和富水等水路,且“大广”和“杭瑞”高速公路正在兴建,可以说公路、铁路、水路运输十分方便。阳新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普九达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高考升学率连年创历史新记录。近几年阳新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与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历史上获得过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阳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08年实现地方生产总78.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8.45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产值5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第三产业产值25.8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增长3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3亿元,增长2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9亿元,增长2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35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221元,增长19.4%。2008年末全县从业人员48.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6.42万人。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4.62万人,第二产业6.64万人,第三产业26.96万人。据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县新增就业岗位5620个,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624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260万人,其中劳动部门组织转移就业136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388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指数为114.93。阳新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农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增收难度有所加大,工业经济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和深加工有待提高,经济发展面临着资金、煤、电、燃料、原材料等瓶颈制约问题十分突出;多数小型企业赢利能力较弱,一些重点投资项目进度偏慢。2.1.4 自然灾害情况(1)洪涝阳新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全年降雨充沛。据记载,多年平均降雨量13711496mm,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多雨或暴雨均发生在每年59月,降水集中。大部分年份有“梅雨”,一般年份6月20日“入梅”,7月10日“出梅”。个别年份出现“二度梅”,特殊年份,如1998年6月7日“入梅”,8月3日“出梅”,梅雨期长达42天,较历年平均多25天。阳新站历年平均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65%左右,典型年可达70%以上,如1969年59月降雨1386mm,占全年降雨量1918.6mm的72.2%;1954年59月降雨1492.8mm,占全年降雨量2273.6mm的65.7%;1994年59月降雨 1325.4mm,占全年降雨量1886.9mm的70.2%;1998年59月降雨1237.2mm,占全年降雨量1951.8mm的63.4%。阳新还受台风低气压深入内陆的影响而发生强度特大的暴雨,如1994年7月11日的实测最大雨量:1小时115mm,3小时317mm,6小时490.5mm,12小时554mm,24小时612mm。24小时降水占全年的30.9%。梅雨时间长,暴雨频繁且强度大,是阳新洪涝灾害频发的第一大特征。第二大特征是客水量大。全县本土面积2782.77km2,集水面积6771.4 km2,其中客水3991.4km2(不包括长江洪水),集水面积是本土面积的2.44倍。按平水年(频率50%)多年平均径流深828mm计算,每年约有33亿m3客水从境内流过。巨量的过境客水,加重了阳新洪涝灾害。在客水来水面积中,富水水库拦截了2450km2的客水。但富水水库死库容大(4.20亿m3),防洪库容小,汛限水位55米至防洪加固核定洪水位64.7米之理论防洪库容6.69亿m3,而在实际调度运用中,由于水库长期处于整险加固中,最高控制洪水位从未超过60米,其实际防洪库容远远小于6.69亿m3。经查富水水库历次设计洪水成果,五十年一遇暴雨产生洪水量8.51亿m3,百年一遇暴雨产生洪水量9.85亿m3,千年一遇暴雨产生洪水量15.78亿m3。1998年6月,在长江水位未顶托前,富水水库7次提前预泄水量9.23亿m3。自6月28日富池大闸关闸至8月31日止,富水水库泄洪2.34亿m3,发电4.09亿m3,总计6.43亿m3的洪水全部滞留在富河下游,全靠提排和分蓄洪。阳新紧临长江,上及大冶湖,下至上巢湖。所有大气降水、客水、地表水、地下水、生产生活用水,均要排入长江。境内大冶湖、富河下游等地势低洼。大水年份,境内洪水往往与长江洪水同步,一般都在78月,如1991年、1996年、1998年大洪水,甚至上受洞庭湖、下受鄱阳湖牵制。主汛期长江高水位顶托,富池大闸等沿江排水闸均被迫关闭,形成境内多处“水袋子”,造成洪涝灾害。根据核灾统计,1991年全县受灾的有30个乡镇场(机构改革前当年乡镇数),627个村,12.5万户,67万人,无房无粮无种9041户,4.95万人,全县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2950万元。1996年全县有28个乡镇、工委(不含国营农场,机构改革前当年乡镇数)、513个村、12.3万户、71.3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重灾人口23.68万人,特重灾人口19.1万人;重灾乡镇5个,特重灾乡镇8个,全县经济损失4.87亿元,其中农业3.28亿元。1998年全县33个乡镇场(机构改革前当年乡镇数),522个村,78万人口,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5.4万亩,绝收面积35.6万亩,有126处采矿坑口被洪水淹没,1300多家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被迫停产;淹没机泵站63座,164台、10835千瓦,冲毁渠道629处,总长4.31万米;冲毁渠道港河堤512处,总长3.53万米;冲毁涵洞244处,涵闸6座;冲毁公路88km,桥梁264座,多处交通中断;电力邮电线路倒杆1734根;有350个村庄,1.4万户,8.7万人被洪水围困,造成人员伤亡4267人,其中死亡58人,倒塌民房5846户,17320间,造成5万多人无家可归。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2)干旱干旱是影响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严重灾害,是造成广大丘陵、山区大面积的农田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阳新一年四季的春、夏、秋三季都可能发生干旱,但以伏旱和伏秋连旱的影响最为严重。1)春夏干旱一般发生在36月。梅雨期前,冷暖气流不易交汇,县境干旱少有发生。春季,出现一个月干旱的概率为四年一遇,连续两个月干旱为六年一遇,连续三个月干旱为八年一遇;夏季,出现一个月干旱为四年一遇,出现两个月干旱为七年一遇,出现三个月干旱为十年一遇。2)伏秋干旱入夏后若遇“空梅”(即梅雨越过本区进入西北部),或梅雨期中,如果副高压过早北进,脊线稳定在北纬25以北时,晴热少雨,气温高,日照强,蒸发量大,便发生伏旱或伏秋连旱。有的年份出现伏旱或伏秋连旱,都是由于梅雨结束时间提前,或是梅雨不明显。如典型旱年1997年、2000年、2005年、1988年的出梅时间分别提前至7月4日、6月28日、6月29日、6月22日,梅雨期分别只有10天、9天、15天、12天。1961年与1978年都是“空梅”年。伏秋干旱一般发生在79月。3)秋旱秋旱一般是伏旱的连续,使灾情扩大,也有无伏旱的秋旱。天气常表现为秋高气爽,连续晴天,蒸发旺盛。县内秋旱一般发生在911月。秋旱出现一个月为一年一遇,出现两个月干旱为两年一遇,出现三个月干旱为四年一遇。根据核灾统计,2000年阳新县出现百年罕见的大旱,18月份降水量为886.2mm。特别是6、7两个月晴热高温少雨,最高气温达40.3,两个月累计降水量为165.6mm,仅为历年同期均值的3成。持续的冬旱、春旱、夏旱,导致全县境内143座中小型水库干涸100余座,总蓄水不足600万m3。干旱给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农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农业损失惨重。据统计,全县因旱出现17万余人、1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据农业部门测算,全县因旱农业损失1.92亿元,其中早稻减产1000余万斤,损失600万元;中稻绝收3.6万亩,损失2400万元;晚稻2万亩无法插秧,减收1200万元;旱地作物损失5000万元;林业畜牧业损失1000万元;水产业损失9000万元。根据核灾统计,2000年全县境内遭受较为严重的旱灾。据气象部门统计,17月降雨总量为792.9mm,比常年同期减少45成。7月中旬,连续多日持续高温,极端最高温连续5日超过38以上。8月份,局部地区20多天滴雨未降。全县中小型库塘堰蓄水总量不足3000万m3,不到总库容的1/4,有20%左右的小型水库和50%以上的塘堰干涸。全县21个镇场区不同程度遭受了旱灾,太子、大王、韦源口、黄颡口、白沙、排市、枫林等镇灾情较重。全县农作物复播面积110万亩,受旱面积35万亩,其中轻旱24万亩,重旱8万亩,绝收3万亩(不含晚稻不能复晚面积)。旱地作物中,5.4万亩玉米、3.2万亩黄豆、3万亩红苕、1.5万亩棉花、2.5万亩芝麻受旱。全县受旱灾影响严重的造林面积7000亩,平均成活率不到40%,因旱造成新造林地苗木死亡3.0万株,8万亩柑桔大面积落果现象严重。全县约有2.0万亩鱼池鱼塘严重缺水,其中干涸面积800亩,缺氧死鱼和翻池现象严重。筠山、后山、钟山、大德、吉山等山区约有30个村0.7万户2.5万人、2.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全县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2.1.5 农业生产基本情况阳新县农业生产的特点:沿江平原、富河两岸平原、中部低山岗地是粮、棉、油、猪、鱼、蛋集中产区,是双季稻的主要产区,也是茶、麻、竹集中产地;山区是林木、土特产品、家禽和牲畜的主要产区。阳新县农业经济结构基本状况: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平原湖区以种粮、棉为主;低山丘陵区以种粮油为主;山区以种水稻、红薯及玉米等杂粮为主。近几年农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产业结构有了新的调整和变化,其主要表现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潜力,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副业、渔业、果业商品率,活跃农村经济,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阳新农村燃烧主要以柴草和煤炭为主,近三、四年来,部分生活条件较好,计划生育控制较严的农业居民开始使用煤气,使用沼气的农户很少。农业的肥料主要以化肥为主,水田使用绿肥的面积比以前大为减少。交通、供水、供电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的目标。据统计,2008年阳新县耕地面积74.8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6.3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9.9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7.8万亩,粮食生产能力31419万公斤,粮食生产播种面积95.03万亩,复种指数1.68,总量31.42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4.71万亩,复种指数2.1,产值45120万元。2.2 小型农田水利现状及存在问题2.2.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概况建国以来,全县已初步建成富水、王英、罗北口、小青山、雁门、马明山、北煞湖、宝塔湖、长乐园、下洋湖、牧羊湖、绒湖、海口、下寨湖、张山垅、王桥、十里湖、金镶园、太郁等23座万亩以上灌区。由于建设标准普遍不高,加之年久失修,水毁严重,灌区干(支)渠淤塞、渗漏,渠系建筑物毁损,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全县大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0.8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49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0.46,渠系水利用系数0.51。现有骨干渠道长度573km,已衬砌骨干渠道长度65.47 km,工程完好率33%;设计渠系建筑物2103处,现有渠系建筑物1677处,工程完好率30%;现有末级灌溉渠道长度6448km,已衬砌末级灌溉渠道长度238 km,工程完好率30%;设计末级渠系建筑物64478处,现有末级渠系建筑物38331处,工程完好率33%。万亩以下小型灌区96座。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8.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84万亩,其中自流灌区73座,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3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16万亩,扬水灌区23座,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9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68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0.46。现有渠道长度2379km,已衬砌渠道长度6.3km,工程完好率30%;设计渠系建筑物27450处,现有渠系建筑物3500处,工程完好率26%。全县塘坝工程8630处,设计库容2200万m3, 工程完好率30%。小引水闸(堰)637处,引水流量414.05m3/s,工程完好率31%;小型灌溉泵站335处,设计流量38.7m3/s,装机台数440台,装机功率13496kw,工程完好率33%。2.2.2 沟渠工程阳新县地形比较复杂,既有低山丘陵区也有平原湖区,灌排渠系型式也多种多样。丘陵区一般从河流上游引水灌溉,输水距离较长。这类干支渠的特点是:渠道高程较高,比降平缓,渠线较长且弯曲较多,深挖、高填区段较多,沿途交叉建筑物较多。渠道大多与沿途的塘堰、水库联接,形成“长藤结瓜”式水利系统。平原湖区一般为圩垸型灌区,分布在沿江、滨湖低洼地区,地势平坦低洼,河湖港汊密布,洪水位高于地面,必须依靠筑堤圈圩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一般没有常年自流排灌的条件,普遍采用机电排灌站进行提排、提灌。面积较大的圩垸,有一圩多站,分区灌溉或排涝。圩内地形一般是周围高、中间低。灌溉干渠多沿圩堤布置,排水干沟一般为圩垸中间布置,灌排沟渠系统通常只有干、支两级。全县大小灌区一般都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经过近四十年的运行,沟渠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水工建筑物破损、老化或不配套的情况,下面以兴国镇宝塔湖民垸、木港镇牧羊湖民垸灌区沟渠现状为例,阐述我县圩垸沟渠现状。宝塔湖民垸面积21.91km2,地面高程为12.515.6m,平均耕作线高程在12.90m左右。垸内现有灌排两用主渠1条,东西走向,共11.2km(),渠宽1215.0m(底宽),深1.52.0m。目前主渠后段3640m已清淤,前段7560m多年未清淤,平均淤积深度达1.5m;垸内现有灌排两用支渠3条,南北走向,共11.26km,分别为1#支渠2200m,2#支渠4980m,3#支渠4080m,渠宽均为3.2m(底宽),深1.51.8m,平均淤积深度达0.8m。主渠和支渠不但淤积较深,且沟内均布满水葫芦等杂草,造成排水不畅,每遇暴雨时,垸内一片泽国。排涝泵站也因沟渠排水不畅而机组出力不够,这样大雨大涝,小雨小涝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宝塔湖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也给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增加了很多困难。牧羊湖民垸面积13.39km2,地面高程为14.516.7m,平均耕作线高程在15.60m左右。垸内现有灌排主渠1条、支渠2条。主渠呈东西走向,共2000m,渠底宽1012.0m,深3.84.5m,也因多年未清理淤泥,淤积深度已达1.2m以上;支渠呈南北走向,共6.7km,其中1#支渠长3200m,2#支渠1500m。1#支渠于前年由当地群众自行筹资清淤过,2#支渠由于资金困难未能清淤,其渠均宽为2.6m,深1.72.1m,平均淤积深度达0.7m。垸内主渠、支渠淤积较深且沟内杂草丛生,排水十分不畅。民垸内渠系构筑物都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多破烂不堪,导致灌区旱、涝灾害相间发生,严重阻碍了木港镇牧羊湖民垸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也给消灌区灭血吸虫病增加了难度。2.2.3泵站工程现状阳新是个多灾之县,是有名的“水袋子”、“旱包子”和“虫窝子”,阳新人民不能一日不防灾,不可百日不治水。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为治理平原湖区的洪涝灾害,阳新县在平原湖区各垸相继筑起了围堤,兴建了排水涵闸和排涝泵站;在丘陵地带各灌区兴建了抗旱泵站。阳新县各排涝泵站的建成和投入运用,使排涝受益面积达30.0万亩,为阳新县平原湖区的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挥了极为巨大的作用。阳新县现有排涝泵站93处260台机组,总装机容量40100KW,其中55KW以上排涝泵站85处245台机组,装机容量39774kw。富池泵站、海口泵站、宝塔湖泵站属国营泵站,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隶属阳新县水利局管辖。其它泵站由各所在地的乡镇、场负责管理。排涝泵站建站时间早,经过30多年的运行,主电机、主变压器已超龄服役,加之运行多年,绝缘老化,年久失修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效率低下,严重减少了设计排水流量,增大了内湖受淹面积,影响了排涝泵站效率的发挥和防洪安全。阳新县现有排水涵闸计382座,其中富池大闸为大型涵闸,其余为小型涵闸。排水涵闸总设计流量3900 m3/s,其中富池大闸设计流量3330 m3/s。大部分涵闸存在闸身砼老化甚至箱涵断裂、钢结构锈蚀腐烂等严重问题,亟待整险加固。阳新县现有小型灌溉泵站335处,设计流量38.7m3/s,装机台数440台,装机功率13496kw。由于建站时间早,大部分设备属于“文革”产品。泵站兴建时,因缺乏资金,删减了部分建设项目,致使建筑物不完善,设备不配套。抗旱泵站经过30多年的运行,主电机、主变压器已超龄服役,加之运行多年,绝缘老化,年久失修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泵站的安全运用和正常运行,亟需更新改造。2.2.4塘堰建设现状在阳新农村,历来就流传着“养儿要娘,种田要塘”的谚语,习惯于在冲顶、垅腰、山洼、村前、湾旁修塘筑堰,灌田御旱。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五记载:“永兴(今阳新)县北有长乐堰,(唐代)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筑”。但是,建国前兴建的陂堰池塘灌溉效率都很低。截至1949年止,咸宁地区7县共有堰4692处,引水灌溉面积14.78亩;有池塘42571口,蓄水能力1.23亿立方米,灌田22.91万亩。本县仅有塘堰3500处,灌溉面积3.5万亩。建国后,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兴起,也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全县塘堰建设经历了兴建、停滞、又兴修和改造,从局部破坏到稳定发展等阶段。1978年发生的大旱和1981年的局部干旱,尤其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以分散经营为主,塘堰充分显示其重要性和优越性,不仅便利灌溉,还为缺水地区人畜饮水提供了水源。群众称赞说:“大塘小塘是个宝,吃水灌田少不了”,塘堰是群众自己的“饭碗塘”、“生命堰”。在“小型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推动下,农民以村组或联户为单位,大力整修、扩建、新挖了一批塘堰,这一时期塘堰得到了持续发展。“抗旱抽水贵如油,不如自己早动手。没有机械扁担挑,缺乏资金自己筹”。这是陶港区潘刘村下刘华组村民饱受三年旱灾后得出的经验教训。1986年冬,全组25户,户平集资70元,修建了一口蓄水4万立方米的山塘,使200亩年年闹水荒的水利死角实现了自流灌溉。到1995年底,全县共有池塘数5130口,蓄水面积351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万亩;陂堰112处,灌溉面积1.26万亩。20世纪90年代,阳新水灾频发,以抗洪抢险为主,忽视了抗旱设施的检查和维修。进入21世纪,连遭旱灾,增强了人们的抗旱意识,全县各地大力兴建水塘,蓄水保生产,抗旱夺丰收。2003年,全县新建、维修塘堰112处。但对于全县近五千座20世纪90年代前建设的山塘来说,已清淤、加固的大山塘只是很少一部分,对现有大山塘进行清淤、加固是非常必要的。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阳新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一。全县现有大小灌区119座,由于这些灌区建设时间早,灌排工程建设标准低,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完善,工程年久失修,造成项目区旱涝灾害频繁、农业收入锐减,严重阻碍了项目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项目区渠系及配套工程先天不足,配套不全,加上三十多年的运行,目前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为:渠道杂草丛生、淤塞、渗漏严重,加上渠系和配套建筑物老损,部分钢筋砼结构的砼级配不好,碳化深度已大于保护层厚度,使结构的安全度大大降低。由于国家长期实行灌溉系统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分级负担的投资政策,虽然通过几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建设,对骨干工程进行了整治改造,但绝大部分支渠及以下末级渠系工程由于地方投入非常有限,所以淤塞严重,渠道标准每况愈下,虽然每年冬修由农民投工进行清淤,但并不彻底,过水断面严重不足,渠道输流能力下降了近40%,而且因沿渠渗漏,水量损失较大,每逢双抢抗旱高峰,尽管管理单位加强用水管理,但渠道输水还是“进口有水溢,尾渠无水觅”。这不仅经常导致区内群众水事纠纷,而且也使工程管理单位与当地关系趋于紧张。全县灌区绝大部分干、支渠系土渠,均未衬砌。经多年运行,目前干渠以下渠系断面不规整,渠道渗漏严重,渠道完好率仅25%。各种配套建筑物老化失修,农渠及田间水利设施工程配套率仅为15%。农田灌溉基本是由农民自己在斗渠上开口放水进行漫灌,不仅造成大量灌溉水浪费,而且造成渠道严重破损,导致渠道上游被淹死,下游干死的现象,且不利于管理。灌区配套建筑物少,输水控水能力差,斗(农)渠口均无闸门及配套的控制设施,多为泥巴临时进行封堵取水斗(农)渠口。同时上下游农作物不能均衡受益,经常发生水事纠纷,严重制约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当地粮食生产和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渠系建筑物的改造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是灌区群众的迫切要求实施的工程。随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注“三农”问题,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也相应增大,区内农民种粮积极性又调动起来。项目区所在乡镇也深知农业是弱质产业,多次提出要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缺乏资金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落实,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从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改善当地灌排条件,提高水的利用率,以促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强基础、惠民众、管长远的民生工程,同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我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从组织领导、部门协调、资金筹措与整合、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的落实,为扎实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阳新县委、县政府对2009年度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小农水建设项目十分重视,并依据实施意见成立领导专班,落实专班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定任务、定领导、定质量、定时间,层层责任到位,把小型农田水利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起来。依据关于印发2009年度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鄂财商发2009133号)和2009年度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意见的精神,确定了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目前急需解决的区域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灌区渠系清淤工程;塘堰清淤加固工程;泵站维修改造工程等。在工程技术方面,阳新水利人积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积极做好建设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听取各方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设计、施工尽量选取既节省又实用技术工艺和材料,挑选有资质的施工队伍,严格按国家有关设计、施工规范执行。施工前期对项目区内包括乡镇水利员在内的技术骨干进行业务培训。本项目在组织领导、部门协调、资金筹措、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有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项目建设是必要和可行的。4 项目目标和建设任务4.1 设计原则阳新县2009年度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主要用于粮食主产区基础能力建设,以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如宝塔湖、牧羊湖等灌区为阳新县粮食主产区,沟渠大多淤塞严重,建筑物设施破损或配套不合理,急需清淤和维修,而且短时期内能完工,工程效益显著,符合实施意见的要求,也符合阳新县水利发展规划的要求。项目建设有利于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可改善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故在项目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地选取设计方案,以达到投资省、工期短、管护简便、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目的。本次灌区水利设施清淤、加固工程设计原则为:1、不改变现有沟渠及建筑物功能的原则;2、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在项目实施中,要充分体现民办的原则,要求农民投工参与;3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解决灌区渠系、末级渠系、“卡脖子”工程。实施“最急迫、最现实、受益最大”的项目。4.2 治理目标与任务为了阳新县各灌区农业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全面建筑小康社会的步伐,应尽快维修和完善灌区小农水配套设施建设。本工程项目治理的目标是:清淤宝塔湖、牧羊湖灌区部分主、支沟渠,提高各灌区的排涝标准,使其符合湖北省10年一遇暴雨频率一日暴雨3日排至作物耐淹水深的标准;清淤、加固塘堰,提高塘堰防洪标准和蓄水能力;维修、改造灌排泵站,提高灌区抗旱、排涝能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沟渠清淤和渠系建筑物修复是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保基本农田需水能灌、遇涝能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宝塔湖灌区、牧羊湖等灌区小型水利工程清淤和维修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不改变现有沟渠及建筑物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渠道采取疏浚等措施,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保障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宝塔湖灌区、牧羊湖等灌区的基本农田达到旱涝保收标准。本工程主要建设内容:1、沟、渠系清淤工程,宝塔湖灌区主渠清淤7.56km,疏挖沟渠23.2km;牧羊湖灌区主渠清淤2.00km,支渠清淤1.50km,田间沟渠清淤4.1km;潘桥南渠疏浚2.10km,田间沟渠清淤1.8km。2、塘堰疏浚、清理工程,共涉及塘堰7处,其中大桥大山塘、钟泉山塘、南山堰山塘、石盘王山塘、四门山塘、杨家湾山塘清淤疏浚,刘家墩灌溉堰重建。3、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泵站更新改造站点共9处,其中涵盖泵房重建、更换或改造机电机组、维修或更新金属结构等项目。5 工程设计5.1设计依据和基本资料5.1.1工程等级及防洪标准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及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山丘、丘陵区部分) SDJ1278,灌排渠沟工程分级指标、灌排建筑物分级指标见下表。灌排渠沟工程分级指标工程级别345灌溉流(m3/s)100202055引水流(m3/s)20050501010 灌排建筑物分级指标工程级别345过水流(m3/s)100202055本项目工程级别为5级。5.1.2设计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91;水闸设计规范SD13384;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096;水工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SL19196;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97);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DJ2078。5.2工程总体布置阳新县2009年度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有限,所以建设内容只能以先急后缓、重点解决突出问题为原则,工程大体分成三大项目,分别为:沟渠清淤工程、塘堰清淤工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工程总体布局比较分散,共覆盖全县16个镇、场,其中宝塔湖、牧羊湖灌区主支渠、潘桥南渠以疏浚为重点;刘政泵站、丰潭二级站、马嘴海泵站等9座泵站以泵站改造工程为重点;大桥大山塘、钟泉山塘、南山堰等7处塘堰以疏浚加固为主。沟渠疏挖工程布置在3个乡镇的3个灌区内,兴国镇宝塔湖灌区主要是对主渠7.56km实施疏挖,对23.2km田间沟渠实施清淤;木港镇牧羊湖灌区主要是对2.00km主渠、1.50km支渠进行疏浚,对4.10km田间沟渠实施清淤;潘桥灌区主要是对潘桥南渠2.10km渠道进行疏浚,对1.80km田间沟渠实施清淤。泵站改造工程布置在全县8个乡镇内,太子镇刘政抗旱泵站改建工程主要是对泵站进、出钢管进行更换,对机电设备和变压器进行更新改造,对部分土建工程修复;排市镇丰潭二级抗旱泵站的改造主要是对老化机电设备进行更换,新建泵房;大王镇马嘴海抗旱泵站改造主要是对进出水池、出水渠进行清淤和硬化;龙港镇洪家祠抗旱站主要是对进、出水渠进行清淤和硬化防渗;韦源口镇徐家屋泵站改造主要是机电设备更新,对破损的泵房拆除重建;三溪镇下四方块抗旱站、刘德抗旱站改造主要是进出水钢管进行更换,对机电设备和输电变压器进行更新改造,对进出泵站水渠进行清淤;荆头山农场的港口泵站改造主要是更新机电设备,维修改造金结设备、对泵站底板进行补漏加固。塘堰清淤工程布置在7个乡镇境内,枫林镇大桥大山塘主要是对大坝进行加宽,对塘内淤泥进行清淤,对启闭设施进行更新等;王英镇钟泉山塘主要是对大坝外坡建反压平台,对塘内进行清淤,对启闭设备进行更新;洋港镇南山堰主要是对原堰体进行加宽加高,对堰上游淤泥进行清淤,对堰体上下游近段堤防垮塌部分进行修复和护砌;陶港镇石盘王山塘主要是对大坝渗漏部分进行防渗处理,对溢洪道进行扩挖;太子镇四门山塘主要是对塘内进行清淤,对山塘岸坡进行浆砌石护砌;浮屠镇刘家墩灌溉堰主要是堰体进行加固,对堰上游淤泥进行清淤;富池镇杨家湾山塘主要是对塘内进行清淤,对进出水渠进行加固;对溢洪道进行扩挖。综上所述,该项目工程总体布局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能较大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5.3沟渠工程设计5.3.1渠道流量计算本次疏挖沟、渠类型为“灌排合一”型渠道,流量按排水渠计算。(1)排水渠道计算本项目区排水标准采用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排完计算,采用排涝模数法计算排涝流量,本地区采用统一排涝模数为0.65m3/(skm2)。渠道设计排涝流量设计流量采用下式计算:Q排涝= q涝A式中:Q 设计排涝流量,m3/s;q 设计排涝模数,m3/km2/s;A 排水沟设计断面控制的排涝面积,km2;(2)断面设计本次渠道维修工程只清淤不硬化,断面设计采用明渠公式计算,其断面尺寸详见下表。式中:Q 灌溉流量,m3/s;A 灌溉面积,亩;C 谢才系数, ,;R 水力半径,m;n 糙率。54排水渠道水力因素表灌区名称项目名称排涝模数q(m3/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佛山市季华中学招聘编制教师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广东清远市清城区公路事务中心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岗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博士人才招聘5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智慧能源和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招聘科研助理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江西南昌市东方航空配餐有限公司招聘劳务派遣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第1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教学设计-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 2025辽宁本溪高新区国有企业招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山东金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38名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秋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23)
- 2025年amOLED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国家电网公司招聘面试模拟题集与答案解析
- 拍照摄影技巧
- 校园招聘服务协议书范本
- 语音厅运营基础知识培训
- 广州市房屋租赁合同国土局标准模版
- 停车场保安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校长在食堂从业人员培训会上的讲话
- (高清版)DBJ∕T 13-91-2025 《福建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标准》
- 雅思小作文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