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一诗歌基础知识命题角度1诗歌体裁例(2016德州中考)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C)A蒹葭B将进酒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古代诗歌按照体裁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命题角度2诗歌题材(2018德州中考)本诗从题材上属于(边塞诗)。,常见的题材如下:(1)伤别离情类。如怀亲、思乡、念友等。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2)咏怀类。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情感上多体现为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身处逆境时的豁达。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如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3)讽喻类。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如诗经中的硕鼠。(4)边塞类。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5)咏物类。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墨梅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6)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如朱熹的观书有感。,(7)山水诗。描写山水风光寄托诗人高洁情怀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杜甫的望岳等。(8)田园诗。表现淳朴诚挚的农村风情及诗人忘情田园、依傍田园的心境,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9)羁旅诗。通过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诗人的种种情思和感触,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命题角度3诗歌流派例(2018德州中考)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高适或岑参)。,考点二诗歌内容鉴赏命题角度1内容感知例1(2018德州中考)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_,例2(2014德州中考)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_,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风格和题材理解内容;借助诗歌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动词、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把握思想感情;从表现手法入手,把握思想内容;从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意象入手,理解诗歌内容。,命题角度2情感把握例(2017德州中考)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_,情感把握,即体会诗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含的感情基调,以及诗人的情绪等。这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诗人情感世界的能力。,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往往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一个“送”字,说明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词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将古典诗歌分为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4抓住意象特点。有些作品中没有点明情感的字眼,而是寓情于景,这就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即诗中所表现的人、景、物。意象往往只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象征入侵的敌人;“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鸿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唤起人的思乡之情;“菊花”“梅花”象征坚强、高洁;“竹子”“松树”象征坚强不屈、节操高尚。,解答古诗词情感把握题,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要用到,不可不知。,命题角度3画面描述例1(2016德州中考)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_,例2(2015德州中考)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具体可参考以下解题步骤:反复阅读诗歌(句),读懂诗意,读懂情感找出意象组成画面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对画面进行修饰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命题角度4语言赏析例(2014德州中考)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_,鉴赏诗歌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2)动词。一个好的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并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一个“见”字写出了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3)形容词。形容词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绿”“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4)副词。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最是一年春好处”中的“最”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5)数量词。恰当地运用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6)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代表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2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3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诗歌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诗歌运用修辞,往往能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喻色,“丝绦”喻形,把柳树青翠润泽、柳条细长柔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来。,4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考点三诗歌写法鉴赏命题角度1分析修辞手法例1(2018德州中考)“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例2(2015德州中考)赏析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_,命题角度2分析表现手法例1(2018德州中考)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_,例2(2017德州中考)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_,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之房产、土地、林地专项协议
- 矿山承包开采合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合作协议范本
- 甲乙双方土地承包终止与农业技术推广协议
- 2025年国家保安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技师考试试题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中小学组)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 2025年母婴护理师职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旅游资源与开发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 江苏仿古建筑方案设计
- 园林工程量计算培训
- 2025年全国网约车试题及答案
- 姿态礼仪培训展示
- 钢筋混凝土拆除施工方案
- 道路运输行业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题与答案
- 大模型+智能交通高效出行与城市治理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年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 26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解读与训练专题33圆中的重要模型之圆幂定理模型(学生版+名师详解版)
- 吉利汽车2025年并购后的企业转型与市场竞争力提升报告
- 煤气罐起火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