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武云龙(政法学院,法学,2005级2班,051210072)摘要: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法院调解是我国现代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解决纠纷快速灵活的特点。但是随着我国司法实践的深入开展,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缺陷不断暴露。本文以法院调解的概念为出发点,考察评析比较外国的与法院调解制度相似的制度。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从诉讼体制和立法层面论证了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本文着重从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和完善立法的方面入手,探讨了我国如何有效的完善法院调解制度。关键词:法院调解:发展状况:不足:完善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tigation Intermediation System in China Wu Yunlong(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Law, Class2Grade2005,051210072)Abstract: Conciliation by court is one of the fundermental principles of Civil Procedure Law of China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odern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which has the feature of solving disputes fast and flexibly. However,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 the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court conciliation system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merging. This thesis takes the concept of court concili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study and analyze some foreign systems similar to Chinese court conciliation system and demonstr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in Chinese court concili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egislation and litigation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of China. This thesis puts emphasis on drawing upon the fruits of related foreign systems and improving legislation, and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Chinas court conciliation system.Key words: court conciliation; current situation; disadvantages; improvement引言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一项很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它能够和谐解决争议,具有独特的诉讼价值,具有解决纠纷快速灵活的特点。在实务中,法院调解起到了对诉讼审判制度补偏救弊、分担诉讼压力和补充替代的作用,从而减少了纠纷解决的成本和代价,具有十分重要现实和社会意义。但是,随着我国司法实践的深入发展,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和不足逐渐暴露。因此,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不仅仅是该制度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更是完善法制和安定社会的需要。一、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概述(一) 法院调解的内涵与性质法院调解,又称诉讼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的进行协商,以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法院调解包括调解活动的进行和以调解的式结案。在诉讼中进行了调解活动,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形成调解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认为人民法院进行了调解。关于法院调解的性质,理论界有三种观点:李浩完善调解制度的几点思考z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4498,2004-2-25.一是审判行为说。该说认为,法院调解有两层含义:其一,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贯彻调解原则所进行的一种诉讼活动;其二,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纠纷,结束诉讼程序的一种法定方式。二是处分行为说。该说强调,法院调解尽管是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不同于法院运用审判权以判决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活动,其实质是当事人在法院指导下运用处分权自行解决纠纷的过程。当事人的合意是法院调解的本质。三是审判行为与处分行为相结合说。该说主张应当从法院的审判行为与当事人的处分行为两个层面去认识法院调解的性质,应当把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看作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相结合的产物。纵观以上三种学说,审判行为说注意到了法院调解与当事人和解的区别,凸显了法院调解的诉讼功能,也能对法院调解的合法原则作出合理解说江伟民事诉讼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85。不过其对法院调解审判行为性质的解释完全忽略了当事人在调解中的重要地位,忽略了调解与判决的本质区别。在法院调解过程中,当事人的意志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用审判行为说来给法院调解定性且作为一种思想指导调解工作很容易出现强制调解的情况。由此可见该学说在实践中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的。与审判行为说相比,处分行为说从理论上解释了调解模式与判决模式的区别,进而说明法院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和以判决的方式解决纠纷存在质的区别。该学说关于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在法院调解中应据主导地位的观点,对长期以来我国法院调解凸显法官职权的观念与做法是一次重大修正,彰显了诉讼过程中法院调解程序的当事人主义色彩江伟民事诉讼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86。然而处分行为说并未能从理论上说明法院调解与诉讼外调解以及当事人和解的区别。审判行为与处分行为相结合说既避免了处分行为说所面临的前述理论解释上的困境,又避免了仅仅将调解视为法院审判行为带来的片面性江伟民事诉讼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86。(二)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概况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发端于上个世纪革命战争年代的“马锡五审判方式”。该方式作为一种司法裁判方式被认为是对我国传统民间纷争解决方式的直接继承和发扬张希波马锡五审判方式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83,272。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是:法官调查案件事实,听取人们关于审判的意见,主要采取调解手段,在田间地头开庭等。这种审判方式贴近民众,解决纠纷快速灵活,深受人们欢迎。新中国成立之后,马锡五审判方式得到进一步推行,形成了以调解为主的民事审判模式。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应当着重进行调解”将法院调解制度确定为民事诉讼的正式制度。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第九条又将“着重调解”修改为“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这条规定把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上升到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地位而确立了民事诉讼法中的调解原则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9。(三)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地位 如前所述,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且明显体现了先调解后裁判的顺序,可见法院调解在我国受重视的程度。在司法实践中,2002年和2003年全国法院调解结案率分别为30.22%和29.94%,判决结案率分别为43.46%和40%,撤诉率分别为20%和21%齐树洁民事司法改革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212。2004年,全国法院审结的各类民事案件中,调解结案率为31%,许多基层法院调解结案率达70%肖扬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z./work/200503180013.htm,2009-4-25.;2005年同类数据分别为32.1%和70%肖扬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z./jrzg/2006-03/19/content_230762.htm,2006-3-19.。2006年全国法院审结的民事案件中,有36.41%的案件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其中一审民事案件调解和撤诉率达到55.06%肖扬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z./2007lh/content_556959.htm,2007-3-21.尹力、戴恩潮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J宁波大学学报,2007(4):102章武生等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64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16季卫东调解制度的法律发展机制A戴世强调解,法制与现代化:中国调解制度研究,33李浩完善调解制度的几点思考中国民商法律网范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6齐书洁ADR原理与实务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8参考文献:江伟民事诉讼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希波马锡五审判方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齐树洁民事司法改革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章武生等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齐树洁ADR原理与实务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谢辞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顾在鲁东大学的四年生活,我感觉到我收获了很多,我不仅学到了想学的知识,并且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认识了很多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我的论文经过一段时间的搜集资料、整理、修改,终于要打印定稿了,现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和我的老师、同学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要感谢指导我论文的周洪江老师,在论文结构的调整、初稿的审阅等方面,周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周老师那谆谆教诲我一定会铭记在心,以后我要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向老师汇报。在毕业之际,我还要感谢院里的领导和其他的老师,感谢他们在平日的教导,使我受益匪浅。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论文也不会这么快的完成。希望教育过我的老师和我的同学们一切顺利! 武云龙 2009年 5月25日。表面上看,以上数据似乎反映了判决案件率高于调解结案率的现象,但事实上,大部分民事案件的撤诉率就因为法院对其进行了成功的调解。因而实际调解结案率还应加上大部分的撤诉率,所以调解结案事实上比判决结案更为普遍。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法院调解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一方面,在我国,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秉承“和为贵”的思想而不愿意针锋相对,而更希望通过一种和睦友好的方式消除矛盾。调解符合我国的这种民族心理,因而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一直流传下来直至今天的法院调解制度;另一方面,法院调解事实上所发挥的诸如尊重当事人对诉权的处分而使纠纷更易获得解决,简化纠纷解决程序从而提高效率,案件的处理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等功效,法院调解为立法所重视,为实践所认同也就成为应有之意了。(四) 法院调解和诉讼和解的区别诉讼和解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通过自行协商,就案件争议达成协议,并共同向法院陈述协议的内容,要求结束诉讼从而终结诉讼的制度。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相比,有以下几点区别:1性质不同。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性质,后者则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2参加的主体不同。前者由人民法院和双方当事人共同参加,后者只有双方当事人自己参加。3效力不同。根据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制作的调解书生效后,诉讼归于终结,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执行力;当事人在诉讼中和解的,则应由原告申诉撤诉,经法院裁定准许后结束诉讼,和解协议不具有执行力。应当注意的是,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二者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根据民事调解规定,二者的联系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当事人在诉讼过程过程中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确认和解协议并制作调解书。第二,当事人在和解过程中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对和解活动进行协调,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审判辅助人员或者邀请、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从事协调活动。二、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开展,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其缺陷,尤其是强制调解与久调不决是法院调解的最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诉讼体制的障碍与程序规则的缺乏等。 (一)诉讼体制因素我国法院调解的一切问题,乃至审判方式改革的大多数问题,其根源皆在于“调解型”的审判模式之中。因此,有学者指出:如果不能从指导思想和基本构造上改变这一审判方式,无论是“强制调解”还是其他“超职权主义”现象,恐怕是难以杜绝的。实务中,这种传统审判模式在法院调解中的典型表现就是法官的职权主义色彩过重。首先,法官对于运用调解方式还是判决方式结案,拥有较大的选择权。对于有些能调解结案的案件,法官却将调解走了过场;有些案件应当及时判决,法官却在开庭后反复调解,久调不决。我国十余年审判方式改革的目标正是实现从“调解型”审判模式向“判决型”审判模式的转换,使民事诉讼程序围绕形成正当的判决而构建,通过正当的程序获得公正和可信赖的判决是诉讼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当然,即使建构“判决型”审判模式,也并不排斥法院调解的存在,但法院调解并不是具有决定整个民事审判程序品格的意义。(二)程序规则的缺乏对于制度设置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我国法院调解的程序规则付之阙如,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尚待完善。调解的本质在于当事人双方的合意,调解的启动与协议的达成均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而“合意的二重获得”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合意的表示是在得到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第二,当事人之间及当事人与第三者之间进行了真正的对话而信息的掌握与真正的对话离不开程序的保障。在诉讼中由享有审判权的法官介入调解活动,为防止合意被强大的审判权压制,这种程序的保障更显珍贵。程序保障的重点即为法官在调解活动中设定必要的限度;尽管在调解活动中需要法官发挥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法官为了使当事人达成合意可任意而为,更不能借当事人的合意而使法官的强制行为正当化。在我国,尽管立法上对法院调解设置了自愿合法,事实清楚,是非分明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限制法官在调解中的自由裁量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原则过于空洞,没有在程序上通过具体规范得到逐一落实。而且这些原则大都是对调解结果的制约,应属法院调解的“实体性”规范。仅有的有关调解程序的法律条文也只是从调解技术的角度为保障调解协议的达成而设计的,并没有内含对法律调解进行程序性规制的理念。不仅立法如此,理论界较普遍的观点亦认为调解具有非程序化的特征,调解方式灵活多样,程序可自由组合,不拘泥于程序法的规定。而实务中法院调解更倾向于背对背做工作,法官独占相关信息,以管理者的姿态进行调解的方式。“中国的调解中虽然也可以看到完善程序的努力,但反程序的色彩依然十分浓厚。即使是司法机关主持的调解,对程序法也采取非正式的态度,对于程序是否合法,如何进行以及行为要件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定。”从技术角度而言,调解程序的灵活性或许有助于当事人合意的形成,但同时也极易导致法官的调解行为失范。对调解仅仅强调道德上的自律而不是源于程序的约束,强制调解也就在所难免。(三)现有规定的缺陷就现行民事诉讼法有关法院调解制度的规定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赋予当事人反悔权的规定有待完善。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调解书送达时,当事人拒绝签收的,调解协议无效。此规定意味着调解书送达前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反悔,而无需理由。因此,当事人在诉讼中达成的诉讼协议对当事人并无任何约束力。这一规定受到质疑。质疑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当事人经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实际上相当于当事人就发生争议的民事关系订立了新的合同,而合同一旦依法成立就应当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的约束力。赋予当事人对达成的调解协议的反悔权,且允许当事人不附任何理由,违反了合同法的一般原理。其二是影响了诉讼的效率。调解书在送达前处于效力不确定的状态,并且只要一方当事人反悔拒收,调解书就不能生效,法院所做的全部调解工作就会付诸东流。这显然有悖于效率原则,导致了审判资源的浪费。二是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法院调解的某些规定并没有体现调解程序的特性,一方面阻碍了当事人利用调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对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的缺失。比如,调解的保密性本为调解的基本价值之一,但在我国,调解也要公开进行,许多法院在改革中更是以公开调解作为改革目标,调解书的保密原则从来没有为法院所确立和遵守,法院和当事人的保密义务自然也无从谈起。调解的保密要求没能在法院调解中得到落实,可能使当事人因此放弃对调解的选择。三是对协议的审查标准过于宽泛。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据自愿与合法原则对当事人的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但对于违反自愿与合法原则的具体情形并未作出界定,法院的审查缺乏明确的标准。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效力容易产生争议,不利于调解协议的自觉履行,甚至可能启动再审程序。另一方面,由于同样以宽泛的违反自愿、合法原则作为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实质要件,有可能导致对调解协议申请再审的艰难,不利于对当事人权利的救济,从而影响了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自觉履行,调解解决的优势难以彰显。四是查清事实,分清是非与合法规定为法院调解的基本原则是值得商榷的。查清事实,分清是非,作为法院调解的原则有悖于法院调解的初衷。设立调解制度的初衷,就是要使当事人通过一种和诉讼相比更为简捷的方式解决纠纷。如前所述,法院调解具有解决纠纷快速灵活的优点。而若要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就必须经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环节,否则对于相当一部分案件而言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是很难达到的。这样法院调解解决纠纷快速灵活的特点就无从发挥。另外,当查清事实,是非分明后,无过错一方往往不愿做出让步,调解也无从继续,调解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对于合法原则,则要进一步明确程序合法和实体合法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合法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层含义。在调解中虽然双方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程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可以无视法律的规定,超越法律关于程序的规定。法律关于调解程序的规定正是为了防止调解程序中当事人的随意性和对程序的无度适用。而在法院调解中实体是否合法依据现行民事诉讼法在界定时往往会造成误解。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协议的达成是当事人相互妥协的结果,妥协意味着对实体法规定的权利义务在一定程度上的违背,而同时当事人的妥协往往不会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这样在认定实体是否合法时就会出现歧义。因此,调解实体上的合法应该仅指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而不要求调解协议与实体法的规定一致。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完善的构想毋庸置疑,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法律调解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法院调解制度遭到了质疑与批判。对法院调解进行改革,使之完善,在民事诉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势在必行。关于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我个人认为,应对法院调解在诉讼中予以准确定位;通过设立程序性规范来为法院调解活动设定必要的限度;根据案件类型与审判程序不同,尝试构建多元化的法院调解程序,使法院调解成为在法官主持下的双方当事人的对话和交涉过程,以期公正、妥当的解决纠纷。具体做法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的成功经验;二是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一) 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的成功经验为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需要对外国的相关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找到可借鉴的经验。.美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以法院为主持机构并受法院指导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简称ADR )被称为法院附设ADR或司法ADR,法院附设调解是其中之一种。虽然这种程序与诉讼程序截然不同,但与其又有一种制度上的联系,在某些法定条件下甚至被作为诉讼的前置阶段。当代司法ADR最发达的国家当首推美国,而司法ADR也已构成了美国法院解决纠纷的重要程序。1983年美国修改联邦民事诉讼规则时,将促进和解作为审前会议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一修改为法官在诉讼和解中的作用重新定位:法官不仅要为当事人提供一种机会或对话渠道,更有可能成为调解人主动进行调解。在实务中,调解可以由当事人申请,也可以由法院主动进行。调解在审前进行,庭审过程中不进行调解,主审法官不参与调解,双方当事人可以从法院提供的调解员名单中各选择一名调解员。如果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员在调解程序后做出书面决定,则有法院备案或作出正式裁决,产生法律效力。如果任何一方当事人拒绝,则该纠纷进入诉讼程序。2.德国诉讼劝告和解制度在诉讼中劝告和解是德国法官的重要职责。实务中法官对劝告和解极为热心,许多法官等务实家偏重于追求成立和解的想法,认为应期待诉讼制度能追求达成和解为最上策,其次才是审判判决。据统计,在德国地方法院,和解与判决的比例为1:3,而在州法院,比例则高达1:2。在德国,法官劝告和解可依职权进行,通常会选择以下阶段作为劝告和解的时机:首先是准备性的口头辩论阶段,该阶段属于审前程序。由于诉讼刚刚开始,法官对争议状况往往并不了解,主要依靠当事人自行和解,法官仅起中介作用。其次是在主辩论期日的证据调查开始前。在该期日,法官对事实关系和争点进行说明,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之后对争点表明见解,。在此基础上,法官将尽力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劝告和解。再次是在证据调查结束后。根据法律规定,此阶段法官应与双方当事人就事实认定与法律的适用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法官基于证据调查结果开示心证并进行和解劝告。和解成立,诉讼终结;和解不成,就指定宣告判决日期。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没有专门以劝告和解为目的的所谓“和解期日”,劝告和解均在审理程序中进行,属于“调审合一”模式。在德国,法官劝告和解通常是在双方当事人对席式进行的,这可以看作是对诉讼上和解的程序保障。另外,在德国诉讼劝告和解制度中,法官只是当事人双方之间的斡旋者,对当事人是否达成协议,协议的具体内容怎样不具有决定权,决定权掌握在双方当事人手中。此外,德国法还规定了调解的保密原则,以保护双方当事人各个方面的秘密和隐私。该原则对于打消当事人在调解中的顾虑、调动当事人参加调解并最终提高调解结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3.日本的法院调解制度诉讼中通过调解解决纠纷也是日本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制度。调解由设立在法院内部的调解委员会进行,可分为民事调解和家事调解。从法律规定上看,法官对劝告和解的时机享有自由裁量权,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序,只要有和解的可能,法院均可以进行和解劝告。在日本的诉讼实务中,法官在劝告和解之际亦常常要提供和解方案。与德国相似,法官提示和解方案时要求体现法官对案件的判断,通过法院介入,劝告当事人和解时,法院应努力使接近实体真实的和解成立。为此,法官开示心证就成为劝告和解的前提。虽然在实务中以怎样的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开示心证还存在争议,但从总体上看,对心证开示持积极态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法官所接受。纵观美、德、日三国的诉讼和解制度,美国的法院附设ADR和日本的法院调解制度属于“审调分离模式”,德国的诉讼和解劝告制度属于“调审合一模式”。审调分离模式有利于保证形式公正,调解权与审判权的分离可以消除强制调解的威胁,正因如此在司法实务中人们主张采取调审分离模式,特别是在法院内部审调分离代替调审合一成为主流意见。但是从适用上来看审调分离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审调分离将会影响诉讼的效率。如果在诉讼中因调解而不断中止审理,就会造成程序的复杂化和时间的拖延。而由不做出判决的法官主持调解,会降低对当事人的说服力,影响调解协议的顺利达成。因此,审调分离目前在我国既不存在现实的合理性,也未必能够被真正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若干问题的规定没有对调解主体做出限定,表明最高人民法院并未将审调分离作为改革的目标。因此,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同范本】设备购买合同书
- 企业危机应对及公关管理工具箱
- 专升本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 主持人辩论题目及答案
- 营销团队销售业绩分析报告模板季度总结版
- 存货业务培训课件
- 农业种植联合体合作协议与资源共享计划
- 农村社区绿色发展项目合同
- 化工厂安全培训提升方案课件
- 2025建筑材料购销合同书
- 《基础写作教程》 课件全套 第1-11章 基础写作概论- 理论文体
- 培养团队协调能力
- 拓培非格司亭注射液-临床药品应用解读
- 装饰色彩课件
-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
- (医学课件)急诊科进修汇报
- 1-丁烯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临床药理学(完整课件)
- 现场签证单模板
- 风机盘管更换施工方案
- 绿化工(四级)理论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