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艺总论.ppt_第1页
印刷工艺总论.ppt_第2页
印刷工艺总论.ppt_第3页
印刷工艺总论.ppt_第4页
印刷工艺总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印刷概论(工艺)电子课件,主讲:王钦雯、唐爱民,印刷工艺学,主要的参考书,1冯瑞乾主编.印刷原理及工艺.印刷工业出版社(北京),1999年5月第一版2向阳,王捷先,齐晓堃.印刷材料及适性.印刷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一版3金银河著.柔性版印刷.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年5月第一版4吴学政,陈娜编著.特种印刷.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年1月第一版5陈港,唐爱民,张宏伟编著,现代纸容器,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年10月第一版6周震编著.印刷油墨.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5月第一版7陈永常编著,纸张、油墨的性能与印刷适性,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主要内容,第一章印刷基础知识第二章印前图文信息处理第三章印刷材料第四章数字印前输出与制版第五章印刷第六章印后加工第七章数字化印刷流程与质量检测,考核与考试方式,平时成绩:30%1考勤(15)2课堂作业(15),考试成绩:70%1方式:闭卷2时间:授课结束后一周,第一章印刷基础知识,第一节印刷技术发展史印刷术的萌芽、发明、发展及传播;中国印刷业第二节印刷的定义及要素印刷的定义、要素、作用及特点第三节印刷方式的分类第四节印刷工艺流程概述第五节21世纪印刷业发展趋势,各种印刷媒体,前言:印刷品与生活同在,资料来源:北京瑞宝知春时代印刷有限公司温州港龙磁卡科技有限公司,磁卡,五彩缤纷的印刷品,资料来源:上海凯民实业有限公司,香港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安庆市华大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各种印刷品:袋子、盒子,资料来源:广州美朗广告有限公司上海美朗丝网印刷制品有限公司,各种印刷品:各式灯箱,丝网印刷作品,资料来源:温州港龙磁卡科技有限公司,各种印刷品:磁卡系列,图片来源:香港华胜线路板厂网页,各种印刷品:印刷线路板,世界市场各种印刷品总量的分布,各个区域市场印刷总量的分布,人均印刷产品消费量,文字的应用使的语言信息得以准确、完整、形象的再现。,1发明印刷术的前提文字的产生,一、印刷技术的起源,汉字字体的变化,是从最早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周朝的钟鼎文(也叫金文),自秦朝以下,逐渐规范化,经篆书、隶书、到现今的楷书、行书和草书。,第一节印刷技术发展史,伴随着文字的形成和演进过程,存留文字的物质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公元2世纪初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创造出轻便柔软、韧性良好、制造容易、价格便宜的纸张。作为书写文字画画的笔墨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笔、墨、纸的发明为印刷的发明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发明印刷术的物质基础笔、墨、纸的出现,3发明印刷术的技术条件印章(盖印)与拓石,熹平石经残石,唐兰亭序碑文拓,“印章”和“拓石”的出现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直接的启示和技术上的条件。,汉代封泥,拓印工作,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二、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与传播,工艺过程:先把正写的文稿誊写到薄而透明的纸上,校对无误后,将文稿朝下贴在版材上,用刀将字刻出来,便成为一块印版。书版经校补后,在凸起的文字表面刷上墨,铺上纸,用毛刷轻轻刷,稍干揭下,文字就转印到纸张上了。是我国印刷术的最早形式。,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唐代印制的金刚经保存到现在载有明确日期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宋代形成的以雕版印刷作坊为主体的印刷中心,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在楷书的基础上渐渐产生了一种适合于手工刻版的手写体,为以后的印字体宋体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在印刷、装帧形式上:由卷轴发展到册页。(3)发明了彩色套印术。(4)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图画版画。(5)发明了蜡版印刷。,2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发展,北宋庆历年间的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原理:预先用胶泥制成一个个的单字,用火烧烤使其坚硬,制好的活字按字韵排在木格里;根据要付印的文稿拣字依次排在铁板上,铁板上已放一层搀合纸灰的松脂蜡,字排好后将铁板在火上加热,待蜡稍溶化,用平板压平字面,铁板冷却后,胶泥活字便固着在铁板上,形成类似雕版的活字版;待印刷完毕后,用火烘烤铁板,使其松动取出活字,放回木格以备后用。毕昇活字印刷中的制活字、排版和印刷,与现今铅字排版、印刷的原理是一致的;比雕版印刷既经济又方便,因而活字印刷术逐渐成为现代印刷的主流。,活字印版,毕昇活字印刷在我国发展的主要表现,元代王祯在发明木刻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对排字技术进行了改进,发明了转轮排字架,使排字时能以字就人,减轻了排字工的劳动量。写成造活字印书法一书,成为世界上最早讲述活字印刷术的专门文献。,15世纪末期(明孝宗弘治年间)我国无锡人华燧首创并用铜活字刊印宋诸臣奏议等书,这是现存最早的铜活字书本。,3我国印刷术向国外的传播,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后,公元7世纪开始向国外传播。向东:朝鲜和日本朝鲜:高丽大藏经日本:陀罗尼经向南:越南及东南亚各国越南:13世纪中叶有了雕版印刷向西:,现存最早的欧洲印刷品克里斯多夫像,4近代印刷术的产生和演进谷登堡的发明,德国人谷登堡于1440一1448年间,发明了铅合金活字印刷,在世界印刷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1)活字材料为铅、锡、锑的合金;(2)在铸字工艺上,使用铸字的字盒和字模;(3)发明了脂肪性油墨;(4)发明了印书机,将“刷印”方式变为“压印”方式。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术的传播途径:德国(1440年)意大利法国英国(1477年)日本(1589年)中国(1590年),古登堡印刷机,小结:印刷发展史,第二节印刷的定义及要素,1印刷的定义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印刷技术术语”中“印刷”定义:印刷是指使用印版或其它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印刷品具有传播和储存信息的功能。,2印刷要素印刷是使用印版或其它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具备原稿、印版、承印物、油墨、印刷机械才能进行,因此,我们称这几个方面为印刷的五大要素。,2印刷要素(1)原稿,原稿:是被印刷复制的对象。原稿是制版、印刷的基础,所以原稿质量的好坏,类型的不同,不仅直接影响到印刷品质量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制版工艺的选择。印刷必须以原稿为基础。原稿分类:文字原稿、绘画原稿、线条原稿、反射原稿、透射原稿、连续调原稿、半色调原稿(印刷品原稿)。,(2)印版,印版:用于传递油墨或其它粘附性色料至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分类:依印刷部分和空白部分的相对位置的高低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凸版、平版、凹版和孔版,(3)承印物,承印物:是指接受油墨或其它粘附色料后能形成所需印刷品的各种材料。由于大量的印刷是转印在纸上,所以最常用的承印物是纸张。常用的印刷用纸有新闻纸、凸版印刷纸、胶版印刷纸、铜版纸、白纸板、合成纤维纸等。其它承印材料:织物、塑料、木板、金属、玻璃、皮革等。,(4)油墨,油墨:是在印刷过程中被转移到纸张或其它承印物上形成耐久的有色图像的物质。,(5)印刷机械,印刷机械是用于生产印刷品的机器、设备的总称。它的功能是使印版图文部分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的表面。,3印刷的作用,(1)印刷是一种传播视觉信息的技术手段人类文化传播史: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传播。(2)印刷是装潢商品、宣传商品、推销商品的一种手段。(3)印刷是我们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印刷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大众性和工业性;政治性和思想性;严肃性和机密性:科学性和技术性;时间性和艺术性。,4印刷的特点,第三节印刷方式的分类,随着印刷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所涉及的领域愈来愈广,其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印刷的方法和用途分:常规印刷(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特种印刷;印刷的转印方式分:直接印刷、间接印刷;按承印材料分:纸张印刷、塑料印刷、金属印刷等;按印刷品的用途分:书刊印刷、商业印刷、包装印刷等。,一、常规印刷的分类,1、平版印刷,2、凸版印刷,3、凹版印刷,4、丝网印刷,丝网的结构(放大),二、特种印刷的分类,特种印刷是相对于“常规印刷”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特种印刷”与“常规印刷”有不同的范畴,因此“特种印刷”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个相对概念,往往把具有特殊用途的、特殊承印物的特殊印刷归为特种印刷的范畴。特种印刷以工艺特征分类可分为:(1)转印指在纸上印出图像,再把图像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方法。转印分为湿式贴花转印、干式热敏转印和热转移印刷等。(2)烫印指使用电化铝箔和色片(或称粉箔)的热压印,烫印中不使用油墨,而是利用专门的烫印材料。这种材料的表面附有热敏胶层,加热后即可把图案粘贴到承印物上。,(3)静电印刷指利用正、负静电的吸引力进行油墨转移的印刷方式,又称无压印刷。静电印刷可分为静电孔版、静电凹版和电子扫描静电印刷。(4)喷墨印刷指将计算机和喷墨机相结合,图像或文字信息通过软件存入计算机,喷墨机根据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喷出墨点子,构成图像和文字的印刷方法,喷墨印刷不用印版,没有压力。(5)立体印刷指用一般印刷方式印出能反映两眼视角差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