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规划说明修改082.doc_第1页
电力规划说明修改082.doc_第2页
电力规划说明修改082.doc_第3页
电力规划说明修改082.doc_第4页
电力规划说明修改08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 言合肥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已于2006年编制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是保证城市生存、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相应的城市市政工程等其他专项规划已相继开始规划编制,其中城市电力工程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考虑城市电网的建设如何才能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规划出适应合肥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根据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结合用地规划考虑城市电网布局,重点解决电力设施的用地等问题,为了合理安排城市电源,确定城市电网的结构形式,布置电网在规划区内电力设施建设用地的位置、规模和形式,以及各级高压线路的走廊宽度、方位,地下电力管线的敷设位置和走向,重点是为电力设施建设预留长足的发展用地,特编制合肥市城市电力工程系统专项规划,并使其与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相一致。目 录第一章 概 述11.1城市概况11.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1.3.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规划31.4.城市近期建设规划3第二章 城市电源与电网现状分析与评价42.1电源现状分析与评价42.2电网现状分析与评价52.3电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第三章 规划总则63.1.规划指导思想63.2.规划原则63.3规划依据73.4规划期限与范围7第四章 规划重点与目标74.1.规划重点74.2规划目标7第五章 电力供需预测85.1合肥现状用电量和最大负荷分析85.2.供电量预测95.3.用电负荷预测13第六章 电源规划与电力平衡146.1.电源规划146.2.变电容量平衡156.3.电力电量平衡17第七章 市域电网规划187.1.省域电网发展态势分析187.2.市域电网构成187.3.规划目标187.4.电网规划187.5.城镇电力工程协调规划19第八章 “141”城市空间电网规划218.1规划原则218.2.城市电网总体规划布局结构218.3. 220kV电网规划218.4. 110kV电网规划228.5. 配电网络规划228.6. 城市电网与城市设计协调规划23第九章 高压走廊控制规划239.1.高压走廊控制导则239.2.高压走廊控制规划249.3.高压电力线路保护24第十章 城市电网近期建设规划2510.1.近期建设原则2510.2.规划目标2510.3.近期电网建设项目与投资估算2510.4.变点所选址规划27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35第十二章 规划评估和效益评价35.附件36(1).供电企业概况36(2).附表37第一章 概 述1.1城市概况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的皖中腹地,巢湖西北岸,素有“淮右襟喉、吴楚要冲、江南唇齿”之称。现辖三县四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和瑶海区,市域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2005年市域户籍总人口455.4万人。市区总面积655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面积)。2005年市区户籍总人口175.1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2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24万(含非农业、暂住和城市农业人口三部分)。地形1.1.1.地貌在大地貌单元分布上,合肥市属江淮丘陵中部,地形基本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江淮分水岭从市域北部通过。市区除沿南淝河两侧有些洼地外,大部分地区高于洪水位。城市建成区高程(吴淞零点)为12-45米,少数沿河洼地高程为10-12米,大蜀山海拔高程282米。1.1.2.土壤全市土壤主要分为7个类别,分别是黄棕土壤、水稻土、粗骨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土、潮土和沙姜黑土。与林业关系较密切的有以下四个类别:黄棕土壤、水稻土、粗骨土、紫色土。黄棕土壤为本市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波状平原和低山丘陵的中下部,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31.9%。水稻土为本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土壤类型,多位于海拔50米以下的岗、土旁、冲、圩畈区,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4.2%。粗骨土占土壤总面积的1.4%, 分布于海拔200-400米的丘陵中上部。紫色土占土壤总面积的1.2%,分布于肥西县的大潜山、防虎山等丘陵中上部及肥东、长丰县境内江淮分水岭部分剥蚀垄脊上。1.1.3.地质构造合肥地处华北、杨子地台两个地史发展特点不同地块的相交部位,位于华北地块合肥盆地南缘。在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有着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属于中等地震活动区。合肥市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为全国38个重点抗震城市之一。1.1.4.气候合肥地区属季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全年盛行风向东北偏东南。夏季多东南风和南风,冬季多东北风和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5.7,夏季极端气温41,冬季极端气温-20.6。多年平均绝对湿度15.8毫巴,相对湿度76%。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35毫米,雨水主要集中于春夏之交,汛期5-9月。年平均日照2218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27天,冰冻期82天,最大积雪深度45厘米。土壤冻结深度6-8厘米,最深11厘米。自然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兼有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成份。1.1.5.水系合肥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多年水资源平均总量为21.02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93亿立方米。江淮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江淮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市域可分为五个水系,即巢湖水系、滁河水系、瓦埠湖水系、高塘湖水系和池河水系。市区地面水体主要有南淝河、十五里河等,均属巢湖水系。解放以来,合肥市建立大型水库1座(董铺水库),是城市供水水源之一,经流面积207.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2.42亿立方米, 常年蓄水6000-7000万立方米。巢湖位于城市南部15公里,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面积780平方公里,有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汇入,总容量48.1亿立方米, 是合肥城市水源之一, 常年通航抵达长江各口岸。1.1.6. 社会经济“十五”以来,合肥的经济发展尤为迅猛,在2005年全市GDP 853.5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2:44.8:49.0。按全市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9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4元。2000年以后合肥全市GDP的年均增长率平均在18%以上,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并不断取得进步。2006年合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见附表1合肥经济发展迅速,是新兴的综合型工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上升到18位;现已拥有机电、轻纺、化工、建材等34个工业行业,并形成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十分良好。1.1.7.科教文化合肥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人才荟萃的科教城,有中国科技大学等30余所大专院校,47所中等专业学校,以及包括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在内的190多个研究院所,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万多人,智力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被国家科技委命名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合肥市是环境优美的“绿色之城”,被评为全国首批三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后连续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1.1.8.城市建设随着合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十五”其间,立足“改造提升老城、加快建设新城区,”开展大拆违、打通断头路、整治小街巷、改造旧小区“,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通过重点建设宁西铁路、和合安、合徐等高速公路,对外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提升了城市区域交通的优势地位。城乡能源综合利用和配电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实现燃气管网化,集中供热有了较大的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重点开发了住房建设、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产业园区建设和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224.7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达224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100m2人。1.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肥市近期、远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济、县域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整体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根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10年全市GDP将达到2300亿,年均增长17%以上;因此规划期末2020年全市GDP有可能达到全省GDP的30%左右,达到8000亿元左右;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49:47,全市人均生产总产值达到6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360亿元,市区人口达到3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60%;逐步把合肥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引领皖中、辐射全省、连动中部、接轨长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城市。加快“两个率先”进程,逐步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1.3.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规划依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安徽省省会。中心城区根据行政区划的空间范围将覆盖主城、滨湖城以及周边四个城市组团的部分片区。城市中心城区2020年用地规模为36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60万人。合肥市未来空间格局要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要, 应当通过职能、产业的统筹安排,形成多中心格局。结合合肥市现状资源条件和区域产业与城镇体系分布格局,城市应突出多轴线发展定位,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统筹协调城镇空间布局,高效合理地配置空间资源,规划构建“141”的多中心城市空间体系,形成指状展开的布局形态。具体指“一个主城、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周边形成多个特色小城镇,并由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分隔,城镇密集区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约480500万人。(1)“一个主城”主要为现有二环路以内,312国道以北的区域,是未来合肥市发挥其内外联动、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规划中继续增强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信息、交通、教育、科研等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省会和区域中心的作用,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2)“四个城市组团”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东、向西南、向北、向西四个轴向重点培育的城市片区。包括店埠撮镇东部城市组团;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派西南部城市组团;新站试验区庐阳产业园双墩北部城市组团;高新区科学城西部城市组团。结合市域次中心城市及科学城的建设,分别形成城市副中心,成为城市外围轴向拓展的承载空间,并成为区域辐射与联系的骨架。(3)“一个滨湖新区”在城市南部、巢湖西北岸的地势高爽地带,结合生态湿地着力打造滨湖新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主要功能以行政、会议展览、商务办公、风景旅游和居住为主。(4)多个特色小城镇另外,在城镇密集区内,区位、资源禀赋较好的小城镇,包括桥头集、长临河、三河、岗集、严店等城镇,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小城镇。(5)生态廊道分隔规划结合城市中的生态绿楔、河流水系绿带、对外交通防护林带、高压线走廊等空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城市生态廊道,有机分隔城市片区与组团,满足城市生态友好、和谐持续发展的需要。1.4.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确定城市建设围绕“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五大战略,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十一五”期间逐步把合肥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引领皖中、辐射全省、联动中部、接轨长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城市。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推动“141”空间布局形成,建设现代化滨湖生态园林城市。近期2010年,合肥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城市建成区规模为300平方公里。近期城市重点向南、向西发展,同时促进城市北部、东部和西南部的发展,优化城市布局。1.4.1.城市重点地区和改善片区规划在城市“141”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的指导下,近期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共确定滨湖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磨店地区、黄山公园地区、森林城地区等为近期6大重点发展地区。规划确定重点发展地区的各项开发建设应统筹安排和政策倾斜,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城市公共投资等方面应给予优先安排,在土地政策上应优先保障这些地区的土地供给。同时规划确定近期重点改善的建成区主要包括老城区、龙岗地区、花冲公园及化工厂地区、葛大店地区、青年路地区、南七地区、五爪塘地区、西客站地区、樊洼路地区、合作化北路地区、老火车站地区、三角线地区等13个地区。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高整体环境质量为目标,近期重点进行城市功能的有机更新。1.4.2.近期城市功能片区规划近期积极构建市、县联动的“5大工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西部工业组团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西南部工业组团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河工业园区;北部工业组团的庐阳工业园区;东北工业组团的瑶海经济开发区;东部工业组团的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位于市区范围内,是近期建设工业用地布局的重要地区。完善建设3个仓储集中区,包括派河北仓储集中区、合肥北站仓储集中区和大兴仓储集中区。重点建设森林公园地区、建材一厂地区、合瓦路地区、大店、大兴、安纺地区、合钢地区、葛大店地区、黄山公园地区、南艳湖地区、政务文化新区、黄山路及潜山路地区、樊洼路地区等居住区。启动滨湖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内的住区建设,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第二章 城市电源与电网现状分析与评价2.1电源现状分析与评价截至2006年,合肥电网供电区域内电源由本地电厂和区域变电组成。本地电厂:合肥市域共有公用发电厂两座,总装机容量1139MW,其中合肥电厂位于中心城区北部,比邻大房郢水库东岸,装机容量439MW;合肥二电厂位于中心城区外围的肥东撮镇东南,装机容量2350MW,除此之外,合肥地区小火电装机总容量为263MW,即安能热电厂21MW、氯碱集团热电厂34MW、四方化工厂9MW、佳通轮胎热电厂12MW、东风化工厂3MW、众诚热电15MW、天源热电厂18MW、兴源热电75MW、金源热电75MW和四方磷肥厂1MW。2006年合肥市公用电源装机容量及发电量情况表2-1区域变电站:接受淮南电力的500kV肥西变和3个220kV振宁变、螺丝岗变、东北郊变。市域长丰县北部地区不属于合肥电网供电范围,其供电电源为淮南电源点。表2-1 合肥市公用电源装机容量及发电量情况表(2007年)分区名称电厂名称能源类型上网电压(kV)年末装机容量(MW)城区合肥电厂煤电220439肥东县合肥二电厂煤电220700全市合计1139注:“类型”指电厂类型如煤电、水电、核电等等。现状合肥本地电源的总装机容量与日益增长的负荷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电源装机容量滞后城市用电负荷的增长,本地电厂亏缺容量相对较多,根据2007年合肥网供最大负荷为1705MW,接受区外电力33MW,合肥市电力亏损约328650MW,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合肥电网需利用区域变电站丛淮南电网受近部分电力,合肥电网20062007年电力平衡见表2-2。 表2-2 合肥电网20062007年电力平衡表 单位:MW2006年2007年地区供电最大负荷15381705由区外电网供电的负荷3333地区实际供电最大负荷15051672地区装机容量(年初)1204.51377其中:合肥电厂414414 合肥二电厂700700 地区热电厂90.5263.0电力盈亏-333.5-328大机故障时电力盈亏-655.5-6502.2电网现状分析与评价合肥电网是皖中电网的一部分,其供电范围包括合肥市区、肥东县、肥西县和长丰县南部,并承担接受淮南电力向巢湖、安庆、六安三地市转供电的任务,其中合肥市域内的长丰县北部的水家湖镇属于淮南电网供电区域。因此合肥市域电网包括合肥电网和长丰县北部地区的淮南部分电网。2.2.1. 500kV及以上电网合肥地区电网现有500kV变电所1座(肥西变),主变容量为2801MVA。肥西变向北通过3条500kV线路分别与洛河电厂、平圩电厂相连,向南通过2条500kV线路与芜湖繁昌变相连。由于皖中电网新的500kV变电站的将要不断建设,如巢湖变、肥东变、现状的500kV肥西变基本满足目前皖中受电及合肥市的供电要求。220kV变电所有10座(螺丝岗2120MVA、东北郊2150MVA、桥头集120+90MVA、莲花变1120MVA、振宁变2150MVA、永青变150MVA、贾郢变1180MVA),紫云变150MVA、竹溪变150MVA、七里塘变150MVA,变电总容量2040MVA(包括肥西变220kV主变2120MVA)。220kV网架已形成肥西竹溪振宁合肥电厂永青七里塘变东北郊螺丝岗贾郢肥西以及肥西贾郢螺丝岗合肥二电厂莲花紫云肥西2个环网,并通过5条220kV线路与淮南、巢湖电网相连。合肥电网220kV线路20条,合计345.4km。110kV变电所49个,其中公用变电所有40座,降压变73台(含220kV螺丝岗变的2台110kV主变),总容量2964.5MVA;另有110kV用户变电所9座,变电容量578MVA。110kV网络保留原有的110kV环网,开环运行,环网上“T”接有多个110kV变电所,其他为辐射形结构。110kV架空线路75条,总长584.4km,110kV电缆42条,总长34.6KM;2007年合肥电网最大负荷1705MW,220kV最大负荷1475MW,变电容载比1.71,110kV最大负荷1602MW,变电容载比1.59。依据城市电力规划设计导则,现状220kV电网基本能满足城市的用电需求,但是现状调查分析,随着地区负荷不断增长,合肥北部220kV电网输电压力较大,电网需要改造才能适应日益用电负荷增长的要求,110kV电网容载比偏小,满足电网适应性稍差,可能影响供电。2.2.2. 35kV及以下电网合肥城区除大用户外已没有35kV变电所,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共有35kV公用变电所46座,降压变115台,总容量246.22MVA,35kV架空线路102条,总长885.9km,35kV电缆17条,总长3.1KM;2004年底城区共有10kV配电线路278条1628公里,其中340电缆公里,绝缘线675公里,裸导线673公里,电缆化率为20.81%,绝缘化率为50.07%;0.4kV配电线路共4775公里,其中绝缘线4210公里,电缆565公里;10kV配电变压器2720台,总容量124万kVA;10kV用户专线77条;另经统计,合肥电网现有电业电容器416.04MVar,用户电容器380.18MVar,总计796.22MVar。合肥市110kV及以上变电所情况见附表-2。合肥电网各电压等级分区县负荷及容载比见附表-3。合肥电网各电压等级线损率、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等见附表-4。2.3电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3.1.电网结构仍需完善,安全性有待加强现状的电网结构布局与合肥“141”城市空间形态不相适应,500kV和200kV主网有待完善,由此220kV电网呈现结构薄弱,市内220kV和110kV电网存在变电站布点不足,负荷不均线路运行环境差;送电压力较大等问题,供电可靠性不高,对电网的安全运行不利。10kV配电网负荷分配不均,高负载线路互倒互带能力薄弱,部分运行设备陈旧老化。2.3.2.电力设施规划与建设未能统一协调,电力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由于近年电力负荷发展很快,原有规划电力设施用地不能满足电力发展的需要,新的电力设施规划用地也很难落实,出现征地困难,费用较高,随着合肥市不断向周边扩展,城市建设与现有高压走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高压走廊用地未能在规划得到重视和控制。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矛盾,还需市政府有关部门及电力部门统一规划,分批将重点地区的高压走廊用地进行开发利用,既不影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又能实现土地的增值,美化环境。2.3.3.电力需求增长快,电网建设未能适度超前,使得电力供应紧张。近几年来,合肥市电力需求增长较快,电力供应紧张,出现了负荷高峰期局部拉闸停电的现象。2.3.4节电措施不够落实,电耗水平高。据统计,2006年万元GDP电耗指标,北京787.0千瓦时/万元、上海 964.3千瓦时/万元,安徽省为1092.6千瓦时/万元,合肥市为678.81千瓦时/万元,合肥市万元GDP电耗指标虽然低于国内先进城市和省内的平均水平,但是高于国际先进水平,需要继续加大节电措施,降低电耗水平。第三章 规划总则3.1.规划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为原则,规划城市电网结构和输电通道,合理布局城市电力基础设施,够建完善的电网系统,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裕、安全的电力供应保障及规划适应电力发展长足的用地空间。3.2.规划原则1依据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2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3与城市其它市政工程设施相协调的原则。4坚持电力设施适度超前,符合电力行业自身发展要求的原则。5适应国民经济各部门用电增长需求的原则。6远近结合,以近为主,具有可操作性和便于管理的原则。3.3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5-2010年)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Q/GDW15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12月28日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合肥地区十一五电网发展规划(2005-2010年)(安徽省电力设计院于2005年5月编制)3.4规划期限与范围3.4.1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3.4.2.规划范围与内容本次规划统筹市域电网,重点是合肥城市“141”空间范围,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人,主要包括合肥中心城区和东部组团、西南部组团和北部组团。1、东部:肥东县经济开发区、店埠镇、撮镇、化工园区。2、西南部:肥西县上派镇、桃花工业区、桃花镇。3、北部:长丰县双凤工业区、双墩镇、三十头乡、岗集镇。内容主要包括负荷预测、电力平衡、110KV以上电网结构、高压走廊和输电网络规划,近期110KV以上变电所的规划选址规划。第四章 规划重点与目标4.1.规划重点城市供电专项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根据城市总体发展的需要,结合用地规划考虑城市电网布局,主要解决电力设施用地等问题,考虑城市的电网建设需要适应城市长期的发展要,规划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供电网络,合理安排城市电源,确定城市电网结构形式,布置电网在规划区内电力设施建设用地的位置、规模和形式,以及各级高压线路的走廊宽度、方位,地下电力管线的敷设位置和走向,重点是为电力设施建设预留长足的发展用地空间。4.2规划目标4.2.1.规划总目标(1)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城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促进节约用地,使合肥电能利用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坚持电力先行的原则,加强输电、配电网络建设,扩建或新建一批供电设施,为电力设施建设预留长足的发展用地。(3)以“适当建设本地电源,积极利用外电网送电”的电源建设策略,保证足够的电力输往合肥,保护环境,节约水源。(4)力求建成一个各级电网容量充裕、自动化程度高、运行高效、安全、经济可靠的电力生产和电源供应网络系统,适应合肥现代化滨湖城市近远期建设对电力的要求。4.2.2规划经济技术目标(1)线损率: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4.10%和3.9%,比2006年4.58%分别下降0.48和0.68个百分点。(2)电压合格率:2010年和2020年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为99.7%和99.8%,比2006年的99.628%分别上升0.072和0.172个百分点。(3)供电可靠率:2010年和2020年供电合格率分别为99.982%和99.988%,比2006年的99.852%分别上升0.13和0.136个百分点。第五章 电力供需预测5.1合肥现状用电量和最大负荷分析合肥市2006年各分区最大负荷与供电量情况见附表5,合肥电网20012005年(实绩)的最大负荷及全社会用电量见附表-6。合肥市2006年与2004年相比,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589.7亿元增长到853.57亿元,年均增长20.31;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4年的9.16:50.4:40.44调整为6.15:44.83:49.02,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如邮电、房地产、社区服务及金融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并且已超过第二产业的发展,(2006年合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见附表1)。合肥市全社会用电量由2005年的65.58亿千瓦时增长到2006年的73.31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79%。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基数较小,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的用电量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增长较快,在全社会用电量中所占比重上升也较多,尤其是第三产业,其用电量和比重有逐渐超过居民生活用电的趋势,(2006年合肥地区分类用电增长和结构变化见附表7)。合肥电网最大负荷由2005年1279.7MW增长到2006年1538MW,年均增长11.75%,低于电量增长。由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峰时空调负荷约占最大负荷40%,造成负荷峰谷差很大。合肥电网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持续降低,2000年为4799小时,2004年降为4629小时,平均负荷率77.44%。合肥市分区供电量负荷历史数据见附表-8、附表-9。5.2.影响合肥市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从合肥市历年的电力需求分析得出,城市的宏观经济发展是影响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此外各分区及重点建设项目、重点用电行业的发展、需求侧管理措施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都是影响合肥市电力供需的主要因素。(1)、宏观经济发展依据合肥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计2010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0亿元,前三年经济增长可能超过17.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49:47。2020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8000亿,综合年均增长率为13.5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45:50。(2)开发区规划及重点建设项目情况随着合肥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周边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建设也进一不加快,入驻企业也逐步投入生产。目前主要开发区和新区有高新开发区、新站实验开发区、政务新区、经济开发区和滨湖新区等。上述这些开发区项目的逐步建成投运,2007年的用电需求具有有明显的上升,但用电需求的发展一般具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企业的具体项目从投资立项到设备的安装、调试,到投入试生产直到满负荷生产,这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特别是投资巨大项目,其时间跨度很长,通常13年时间,此外,由于先进技术的使用,国家对GDP单耗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耗能下降20%的要求,特别是国家加大了对高耗能产业的宏观调空,因此GDP的快速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用电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电力弹性弹性系数将呈逐步下降的趋势。(3)重点用电行业的发展预测合肥市总体规划突出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其中汽车、装备制造、化工业的发展与电力的供需关系比较密切,其他的产业对电力市场的发展影响较小。(4)需求侧管理措施的影响分析合肥电力公司推广电蓄能项目,转移高峰用电负荷,在较大范围推行分时电价,客观上刺激了电力市场需求,同时差别电价的执行,客观上限制了高耗能企业的电力需求。根据国家发改委20041039号文件精神,对电解铝、吕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执行差别电价。合肥市即将改进的电解铝项目、扩建的马钢(合肥)企业对电力需求量将比较平稳。通过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用户进行用电调整,科学合理的错峰方案有效缓解了电力供需矛盾,充分挖掘了发、供电设备的潜力,保证了电网的安全运行,可以全市错峰的用电负荷超过直接拉电的用电负荷,是拉限电的情况也大幅减少。同时可以使地区电网用电负荷率上升,用户的用电成本下降,必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合肥地区的最高负荷主要在夏季用电高峰,其中以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用电负荷空调用电负荷所占比重较大。此外,在夏季负荷高峰时,湿度和降雨量对电力供需也产生较大影响,国家的宏观调空政策,如出台具体的电价调整措施等,也将对电力需求起到调空作用。5.3.电量需求预测依据合肥城市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近期考虑新建和扩建的重大工业企业的用电需求,如中铝企业、大陆轮胎,马钢(合肥)等企业,因此,在正常用电量预测的基础上,近期需要增加约45.0亿千瓦时的用电量弹性需求,最大负荷约52万千瓦,远期用电量增加约80.0亿千瓦时弹性需求,考虑重点企业项目以及利用电力弹性系数法、产值单耗法和回归分析法进行供电量预测。5.3.1、分产业用电量预测法分产业预测法可按照三次产业不同的发展趋势,及其用电量的增长特点,分别预测三次产业及生活用电量,然后累加到全社会用电量。其中,三次产业的需电量预测可采用产值单耗法,生活用电量预测可采用人均用电量法。GDP万元产值耗电量逐年平稳下降,人民生活用电量逐年上升是合肥市电力需求的总趋势。根据合肥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以及合肥市一、二、三次产业万元产值耗电量的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可见,随着第一产业农业化程度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深入开展,用电水平会逐步有所提高,用电单耗水平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随着工厂等节电工作的深入开展,用电单耗水平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如酒店、银行、信息产业等支柱行业软硬件水平的提高,消耗电量相应增大,用电单耗呈上升趋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量将有较大的增长。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及三次产业的产值单耗及人均用电量增长情况分析见表5-1、5-2。表51 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及三次产业的产值单耗表“九五”期间GDP及三次产业的产值单耗情况(kWh/万元)项目1990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GDP3228.871766.911435.991262.041191.721114.871189.55第一产业226.08210.08147.32220.40205.03315.70289.74第二产业5720.142826.662234.371871.341669.731470.771518.46第三产业949.64559.47430.01414.22430.39392.02459.67“十五”期间GDP及三次产业的产值单耗情况(kWh/万元)项目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GDP1189.551175.521130.261102.25985.28768.35682.68第一产业289.74316.67255.78259.05148.39130.04106.87第二产业1518.461418.941332.291295.241100.13909.73765.19第三产业459.67552.08552.31518.00504.88301.62299.30表52 合肥市19952006年人均用电量增长情况“九五”期间项目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年均增长率全社会用电量(亿kWh)29.6130.3831.4232.2338.635.465.46全市总人口(万人)411.11416.48422.31425.98438.181.281.28居民生活用电量(亿kWh)3.384.264.945.927.6217.6517.65人均用电量(kWh/人)720.24729.55744.09756.66881.564.134.13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kWh/人)82.17102.33117.03138.94173.8016.1616.16“十五”期间项目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年均增长率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亿kWh)42.7246.6653.4558.1065.5811.1773.31全市总人口(万人)442.16448.08456.60444.68455.700.79469.85居民生活用电量(亿kWh)8.028.8410.4312.5617.4718.0618.57人均用电量(kWh/人)966.241041.301170.711306.601439.1910.301560.29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kWh/人)181.48197.34228.37282.52383.3217.14395.332010年,根据合肥市各产业历年的万元产值耗电量及近期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目标,合肥市近期第一、二、三产业的万元耗电量可分别按120kWh、600kWh和300kWh考虑,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长速度可按19.5%考虑。2020年,合肥市近期第一、二、三产业的万元耗电量可分别按125kWh、510kWh和325kWh考虑,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长速度可按6.80%考虑。根据上述基本条件,合肥市2010年与2020年分产业需电量预测如下:表53 合肥市国近远期分产业用电量预测表项 目2006年(实际)2010年(预测)2020年(预测)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1073.8622508000其中第一产业61.7690400第二产业510.591102.53600第三产业501.511057.54000全市总人口(万人)469.85580710全社会用电量(亿kWh)73.31145.74426.10年增长率%18.7411.31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0.661.135.00第二产业用电量39.0766.15183.60第三产业用电量15.0131.72130.00居民生活用电量18.5746.74112.35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395.23805.971582.295.3.2电力弹性系数用电量预测法电力弹性系数是反映电力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宏观指标,是国际普遍采用的用电量预测方法。由于电量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弹性系数法分析中长期电量增长趋势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根据合肥市历年电力弹性系数的变化规律,近、远期经济增长速度,以电力先行原则,参照国内先进城市电力消费系数,确定电力弹性系数近期取0.98,远期0.86,使用弹性系数法预测2007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如下:表5-1 20072020年用电量预测(电力弹性预测)电力弹性系数备注2010年2020年国内城市适宜采用值1.00.85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合肥市电力十一规划0.90.752001-2006年合肥电力弹性系数平均值0.65本次规划采用数据1.00.85考虑工业立市战略,工业用电增加需要电力先行。表52 20072020年用电量预测(弹性系数法)年度(年)GDP预测 (亿元)GDP增长率()电力弹性系数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用电增长率()2010225016.501.00135.0416.502020800013.540.85401.3811.505.3.3、产值单耗用电量预测法依据合肥市20022006年用电历史数据,合肥市单位GDP电耗由2002年的983.17降低为682.74,平均下降了7.43%,与相关城市相比处国内领先水平,由于合肥近远期采取工业立市战略,工业用电量将会快速增长,随着节约型社会的推进,节能技术的运用和提高,合肥市近远期单位GDP电耗下降将有所缓慢,近期1.0%,远期2.0%,参考相关先进城市,可预测合肥市近、远期全社会用电量如表53。表53 20072020年用电量预测(产值单耗法)年份单位GDP电耗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用电量(亿千瓦时)用电增长率%备注指标值(千瓦时/万元)上升或下降%合肥2010590.003.712250132.7516.00节能技术提高,单位GDP电耗将下降趋势。2020505.001.568000404.0011.762006682.748.51073.7673.31北京2020388.604.93088012005.0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2006787.005.017720607.56资料来源:全国统计年鉴无锡2020564.934.015137855.1311.37回归分析法预测20061000.472.51892.20189.31资料来源:全国统计年鉴全国20103.6万8.0国际能源望2006,20205.6万4.55.3.4年平均增长率用电量预测法实践经验证明,用电量与年度之间有着明显的稳定增长趋势。由于三县用电量相对较小,供电量可采用年增长率法进行预测,根据合肥市用电量历史数据分析,合肥市全社会近、远期用电量增长率取11.42%,肥东、肥西和长丰三县近、远期用电年增长率分别取:17.85%、17.94%和20.56%,可预测合肥市及各分区用电量见表5-4。表54 20072020年全市及分区用电量预测(年增长率法)单位:亿kWh年份2006年2010年2020年年增长率%市域73.31135.04401.3811.50“141”城市范围57.07102.89222.938.00肥东5.9211.4159.0117.85肥西5.8911.3959.3417.94长丰4.439.3660.7020.565.3.5合肥市近、远期用电量预测汇总表55 2007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汇总 单位:亿kWh预测方法2010年2020年用电量用电年均增长率%用电量用电年均增长率%产业分类法145.7418.74426.1011.31电力弹性系数法135.0416.50401.3811.50产值单耗法144.2818.44428.6811.50年增长率法112.9811.42333.1611.42经以上合肥市近、远期常规用电量预测综合比较,近、远期用电量分别约135.0亿千瓦时、400.0亿千瓦时,但考虑实现“工业立市”战略,近、远期尤其是重大工业企业的增加和不可遇见性用电需求因素,工业用电增加将会更加明显,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