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基础ppt课件_第1页
眼科学基础ppt课件_第2页
眼科学基础ppt课件_第3页
眼科学基础ppt课件_第4页
眼科学基础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眼科学,1,第一章绪论,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预防、诊断、治疗的医学科学。人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外界信息中,大约90%是由眼来完成的。眼科学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通过检眼镜直接观察到活体血管。FFA可了解眼底的微循环状况。眼科与基础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眼遗传学、眼免疫学、眼病理学、眼药理学、神经眼科学、眼激光学、眼流行病学。,2,眼科发展简史,我国眼病最早的记录:公元前14世纪,殷武丁时代有“疾目”的甲骨文记载。第一部眼科专著唐代龙树眼论。1955年汤飞凡、张晓楼成功分离和培养了沙眼衣原体。西方现代眼科17世纪,认识了眼屈光成像18世纪,白内障摘除术1851年德国人发明了检眼镜20世纪,发明了裂隙灯、眼压计。开展了视网膜脱离复位术、角膜移植术20世纪50年代,人工晶体植入术20世纪60年代,FFA、B超、眼电生理、激光治疗、眼显微手术20世纪70年代,玻切术、角膜屈光手术、自动视野计20世纪90年代,OCT、UBM、图像分析技术眼科分科越来越细:防盲治盲、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病、眼底病、眼外伤、眼整形、眼眶病、眼免疫、眼病理、眼视光学、斜视和小儿眼科、视觉电生理等。,3,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的疾病视觉器官包括:1.眼球2.视路3.附属器,4,第二章眼科学基础,一、眼球解剖二、眼附属器三、视路四、眼部的血管和神经,5,一、眼球(eyeball),正常眼球为球形,稍椭圆,的前后径出生时16mm,3岁时达23mm,成年24mm,横径23.5mm,垂直径23mm。眼球突出度:12-14mm。,6,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眼球,眼球壁,内容物,中层(血管色素膜),内层(视网膜),外层(纤维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7,8,(一)眼球壁,1.外层(纤维膜)角膜(cornea)眼球前1/6,透明,即“黑眼球”巩膜(sclera)眼球后5/6,瓷白色,即“白眼球”角巩膜缘(limbus)二者移行处,约1mm,9,10,位于眼球最前面的一层透明的膜横径11.512mm垂直径10.511mm中央薄0.5-0.55mm周边厚0.8-1mm前表面曲率半径7.8mm后表面曲率半径6.8mm特点:透明、无血管、神经丰富(感觉灵敏),(1)角膜,11,组织学分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12,角膜的修复,上皮层:伤后24小时内再生,不留瘢痕。前弹力层:伤后不能再生。基质层:与巩膜纤维相连,由结缔组织修复留下云翳。后弹力层:伤后能再生,对化学试剂和病理损害的抵抗力强。内皮层:正常细胞扩展移行覆盖。3000-4000个/mm2,13,角膜的透明性,无血管基质层纤维规律排列角膜神经无髓鞘完整的上皮和内皮细胞,保证角膜恒定的含水量,14,角膜的供养及神经支配,角膜无血管,其营养主要来自角膜缘血管网(结膜后A和睫状前A)、房水、及泪液。代谢所需要的氧80%来源于空气、15%源于角膜缘血管网、5%源于房水。感觉神经:由三叉神经眼支经鼻睫神经分布于角膜各层。N丰富刺激症状重:畏光、流泪、疼痛。,15,(2)巩膜,占眼球壁的5/6,质韧,乳白色,由致密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构成。厚度各处不一,眼外肌附着处最薄(0.3mm),视神经周围最厚(1.0mm)。组织学可分为三层: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棕黑板层。,16,三个薄弱点,第一个部位:角膜缘第二个部位:眼外肌附着处第三个部位:视神经出口处的筛板,17,角巩膜缘,角膜和巩膜的移行区,一般认为,角膜缘前界位于连接角膜前弹力层止端与后弹力层止端的平面,后界定于经过房角内的巩膜突或虹膜根部并垂直于眼表的平面,宽约1.52.0mm.,前房角,前房角的前外侧壁为角巩膜缘。从角膜后弹力膜止端(schwalbc线)至巩膜突;后内侧壁为睫状体的前端和虹膜根部。在前房角内依次可见到如下结构:schwalbc线、小梁网和SchlMm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18,中层,为葡萄膜(uvea)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色素和血管。此层由相互衔接的三部分组成,由前到后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19,(1)虹膜,位于最前面,呈圆板状,放射状皱褶、纹理,中央有一圆孔,称为瞳孔。瞳孔可根据光线的强弱而调节其大小,正常为2.54mm。正常瞳孔的大小与年龄、屈光状态和生理状态均有关系,如1岁以内婴儿瞳孔最小,儿童期和青春期最大,以后又变小。,20,虹膜肌层,瞳孔括约肌:围绕瞳孔环形排列,受副交感支配,兴奋时瞳孔缩小。瞳孔开大肌:外侧和睫状肌相连,受交感支配,兴奋时瞳孔扩大。,21,有大量的血管,损伤时前房积血。有丰富的神经,炎症时疼痛剧烈。虹膜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调节光线进入眼内的多少,由瞳孔调节。,22,(2)睫状体,为位于虹膜根部与脉络膜之间的、宽约67mm的环状组织。其矢状面略呈三角形。睫状体前/较肥厚,称睫状冠,宽约2mm,内表面有70一80个纵行放射状皱壁,称睫状突(分泌房水);后2/3薄面平坦,称睫状体扁平部。扁平部与脉络膜连结处呈锯齿状,称锯齿缘,为睫状体后界。睫状体主要由睫状肌和睫状上皮细胞组成。睫状肌由外侧的纵行(收缩时,小梁网张开)、中间的放射状(收缩时,小梁网张开)、和内侧的环形(收缩时晶状体悬韧带放松)三组肌纤维构成。睫状肌对眼的屈光起调节作用。,23,(3)脉络膜(choroid),平均厚0.25mm,组织学上分5层由外向内:脉络膜上组织大血管层中血管层毛细血管层Bruch氏膜(脉络膜基底膜),24,3.视网膜(retina)位于脉络膜内侧的透明膜。,外组层:色素上皮层(RPE)。内组层:视网膜感觉层(内9层)有三级神经元组成。内外层在胚胎发育时存在潜在间隙,当外伤或炎症时,两层组织分开视网膜脱落。,25,内层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视锥、视杆细胞层(光感受器细胞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丛状层内核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26,视网膜三级神经元,第一神经元:接受光刺激的视细胞第二神经元:双极细胞第三神经元:将光信号传导到视中枢的神经节细胞,27,视网膜上有几个重要的解剖部位,黄斑位于眼球的正后极,1-3mm范围,中心小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此处视力最敏锐。视盘(视乳头)视神经纤维汇集形成视神经,视神经在眼内段叫视乳头,圆盘状结构,又叫视盘。位于眼球后极部偏鼻侧约3mm,直径1.5mm,用PD表示,1PD=1.5mm,视盘中呈漏斗状凹陷,为生理凹陷-视杯、杯凹。,28,眼底图,29,30,(二)眼球内容,1.房水由睫状突分泌,含量0.250.3ml作用营养角膜、晶体、玻璃体,维持眼内压排除途径睫状突-后房-瞳孔-前房-房角-小梁网-schlemms管-集合管-房水静脉-睫状前静脉-眼睛脉。,31,晶状体,形状:富有弹性的、透明的、双凸透镜。前面的曲率半径,后面,直径,厚。组成: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32,玻璃体,作用:屈光、支持视网膜内面,使之与色素上皮层紧贴。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都是无血管的透明组织,叫屈光介质,形成视觉通路。,33,眼附属器,眼附属器包括:眼睑、泪器、结膜、眼外肌、眼眶。眼睑:分上下睑睑裂上下睑之间的裂隙内外眦两睑相连处泪阜内眦处肉装隆起睑缘眼睑游离的边缘灰线眼睑皮肤黏膜交界处,34,(一)眼眶,由七块颅骨构成(额骨、蝶骨、筛骨、腭骨、上颌骨、颧骨、泪骨)呈四边锥形的空腔,底向前,尖向后,漏斗形,深度4-5cm和副鼻窦相通。视神经孔:位于眶尖部,有视神经和眼动脉穿过。眶上裂:位于视神经外侧,在眶上壁与眶外侧壁的分界处,有3、4、5、6颅神经、眼神经及动静脉穿过,此处外伤出现眶上裂综合征。眶下裂眶上切迹(或孔),35,眼眶结构图,36,眶上裂综合症:眼球运动受限,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感觉障碍,上睑下垂,眼球突出,球结膜高度水肿,瞳孔散大。眶尖综合症:眶上裂综合症+视神经损伤,37,复习,眼科学的概念眼球壁的机构角膜的层次通过眶上裂内的重要组织房角的结构视网膜的十层结构、三级神经元眼底的两个重要结构屈光间质包括,38,通科医师学习眼科的重要性,视觉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器官与全身其他器官关系密切、相互影响。,39,40,41,(二)眼睑的组织学分层1、皮肤层:是全身皮肤最薄处,容易形成皱褶2、皮下组织层:是全身皮下组织最疏松的部位,易水肿。,42,3、肌层:a、眼轮匝肌横纹肌,走形环形,司眼睑闭合,由面神经支配。b、提上睑肌平滑肌,收缩时眼睑抬起,由动眼神经支配,起自眶尖总腱环。c、米勒氏肌收缩时眼睑开大,交感神经支配。,43,4、睑板层:致密结缔组织半月状,其内有若干与睑缘呈垂直方向排列的睑板腺,开口于睑缘为全身最大的皮脂腺,参与泪膜的构成,润滑眼球。5、结膜层:紧贴睑板内面的透明粘膜。,44,45,(三)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覆盖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止于角膜缘,按其不同解剖部位分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46,(四)泪器,1泪腺:位于眼眶外上方的泪腺窝内,排泄管约12根,开口于外上穹窿部。,47,2泪道(1)泪小点(2)泪小管(3)泪囊(4)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48,泪器结构图,49,(五)眼外肌:,4条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外展神经),50,2条斜肌上斜肌滑车神经以上均起源于眶尖总腱环下斜肌,51,52,视路,概念:是指从视网膜接受视信息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的整个神经冲动传递的径路。,53,三、视路,(一)视神经1、眼内段2、眶内段3、管内段4、颅内段(二)视交叉(三)视束(四)外侧膝状体(五)视放射(六)视皮质,54,视神经,视神经是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向视乳头汇集而成。眼球内段叫视乳头,包括视盘和筛板。从视盘起至视交叉前角止,全长47mm(50mm)。视神经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55,56,眼内段:1mm,最短,无髓鞘,经筛板穿出。眶内段:球后至视神经孔止,25-30mm呈S型,眼球运动自如,有三层膜。由外到内有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三层构成的鞘,鞘膜间隙与大脑相通。管内段:通过视神经孔的部分,长6-10mm。颅内段:终于视交叉前角,长约10mm。,57,视觉传导通路,光感受器双级细胞神经节细胞视乳头球后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皮质视中枢。(到视交叉鼻侧纤维交叉,颞侧纤维不交叉,交叉与不交叉的纤维形成视束),58,59,瞳孔反射径路,直接对光反射-瞳孔在光线照射下,引起瞳孔径变小。间接对光反射-如光照另一眼,非光照眼的瞳孔缩小。,60,近反射:人眼看近物时同时发生三个现象1.调节睫状肌收缩2.瞳孔缩小瞳孔括约肌收缩3.双内直肌收缩集合辐辏视近物时瞳孔缩小,与调节和辐辏作用同时发生称近反射。,61,瞳孔对光反射过程由哪种通道完成?,传入:光反射纤维与视觉纤维伴行,在视交叉分为交叉与不交叉纤维进入视束,到外侧膝状体前出视束,经四叠体上丘臂入中脑顶盖前区,在顶盖前换元,一部分绕中脑导水管到同侧缩瞳核,一部分到对侧缩瞳核。,62,传出:由两侧缩瞳核发出的纤维,经动眼神经入眶,在睫状神经节换元后,经睫状短神经至眼球内瞳孔括约肌。,63,四、眼球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分布,(一)血液循环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颈内动脉眼动脉睫状血管系统,64,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由眼动脉发出,于球后约10-12mm处穿入视神经中央,从视乳头穿出,分成四支,营养视网膜内5层组织。(15%的人,睫状视网膜动脉参与黄斑部的血供),65,1.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66,67,2.睫状血管系统,整个眼球除了视网膜内5层及部分视神经,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应外,其它部分均由睫状动脉供应。1.睫状后短动脉2.睫状后长动脉3.睫状前动脉,68,1.睫状后短动脉:营养脉络膜,视网膜外5层。2.睫状后长动脉:多数到睫状体前、虹膜根部组成动脉大环,发出分支近瞳孔缘形成动脉小环,营养虹膜、睫状体,少数营养前部脉络膜。3.睫状前动脉:组成角膜缘血管网,在睫状体参与动脉大环的组成,功能主要是营养眼肌。,69,眼球的血液供给,70,静脉系统三个回流途径,1.视网膜中央静脉:经眼上静脉或直接回流的海绵窦。2.涡静脉:经眼上、下静脉回流到海绵窦。3.睫状前静脉:收集虹膜、睫状体的血液。,71,涡静脉:位于眼球赤道部后方,汇集脉络膜及部分虹膜睫状体的血液,共47条,每个象限有12条,在直肌之间距角膜缘1425mm处斜穿出巩膜,经眼上、下静脉回流到海绵窦。,72,73,(二)神经支配,与眼相关的颅神经共有6对。II视神经III动眼神经,支配睫状肌、瞳孔括约肌、提上睑肌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IV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V三叉神经司眼部感觉。VI展神经,外直肌。VII面神经,支配眼轮匝肌。,74,睫状神经节位于视神经外侧,总腱环前10mm。节前纤维三个根感觉根、运动根、交感根。节后叫睫状短神经。,75,鼻睫状神经属V,司眼部感觉眶内分睫状节长根、睫状长神经、筛后神经、滑车下神经。睫状长神经-在视神经两侧穿过巩膜进入眼内,行走于脉络膜上腔,司角膜感觉。有交感神经纤维加入,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开大肌。,76,眼胚胎学,神经外胚叶:视网膜、睫状体上皮、虹膜色素上皮、瞳孔括约肌和开大肌、视神经、玻璃体。颅神经嵴细胞:角膜基质和内皮、小梁网、睫状肌、葡萄膜基质、眶骨、结缔组织、巩膜、黑色素细胞、神经。表皮外胚叶:晶状体、角膜上皮、结膜、眼睑皮肤、泪器、玻璃体。中胚叶:血管、眼外肌、部分巩膜、玻璃体。,77,眼科检查法:,视力视野色觉暗适应立体视对比敏感度视觉电生理:ERG、EOG、VEP,78,视力:,视锐度,反应黄斑区的视功能。分为远、近视力。正常视力1.0视力损伤:矫正0.5,不能驾驶。低视力:矫正0.3但0.05盲:矫正0.05,79,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力。中心视野-距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