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鉴定评审细则.doc_第1页
压力容器鉴定评审细则.doc_第2页
压力容器鉴定评审细则.doc_第3页
压力容器鉴定评审细则.doc_第4页
压力容器鉴定评审细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锅炉压力容器监测所 压力容器制造条件鉴定评审细则压力容器制造条件鉴定评审细则(试行)广东省锅炉压力容器监测所二OO四年十月压力容器制造条件鉴定评审细则编 制 说 明1 本细则适合于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中的D级压力容器制造条件的鉴定评审。2 本细则分为三个部分:一、资源条件评审;二、质量管理体系评审;三、压力容器安全质量评审。3 评审细则中每一项评审内容按符合、需要整改、不符合、不适用四种结果进行评定。其中“需要整改”是指按评审要点的要求进行控制,但控制得不完善;“不适用”是指该项评审要点不适用于该企业申请的项目或被抽查的产品。4 评审报告中评审结论分为:符合条件、需要整改、不符合条件。5 评审结论的判定原则:符合条件-单项评审结果全部符合要点;需要整改-单项评审结果存在需要整改和或不符合,但认为最长6个月内经整改能够达到要求的;不符合条件-不能被评定为符合条件和需要整改的,或在规定的时间里整改后仍存在不符合或需要整改项目的。6 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时,应至少抽取一台已经试制完成的产品的全部文件及记录,以考察其执行质量管理制度的情况。 审核; 2004年10月一、 资源条件评审评审项目评审内容评审要点考核方法评价方法1机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1、 1应有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签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1、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本应与提出申请时递交的复印件一致;1、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应在有效期内,并按规定进行了年检;1、4换证评审的企业,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内应包含D级压力容器的制造;现场核实,并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税务登记证、企业法人代码证书的相关内容登记在评审记录表内。不满足要求时停止评审。企业税务登记证1、5应有齐全的税务局签发的税务登记证;1、6税务登记证应在有效期内;企业法人代码证书1、 7应有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企业法人代码证书;1、8企业法人代码证书应在有效期内;2人员质控系统责任人员21应有设计工艺质控系统责任人员;其质素要求为:本单位具有化工机械专业大专或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22应有材料质控系统责任人员;其质素要求为:本单位具有材料专业大、中专或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23应有焊接质控系统责任人员;其质素要求为:本单位具有焊接或材料专业大专或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24应有理化质控系统责任人员;其质素要求为:本单位具有物理或化学专业大、中专或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25应有热处理质控系统责任人员;其质素要求为:本单位具有材料专业大、中专或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26应有无损检测质控系统责任人员;其质素要求为:本单位具有RTII或UTII资格证书的人员;27应有压力试验质控系统责任人员;其质素要求为:本单位具有理工科大、中专或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28应有最终检验质控系统责任人员;其质素要求为:本单位具有理工科大、中专或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查看企业的有关责任人员的任命文件或聘书;查看企业上两个月的工资发放登记表,统计在册职工总人数;查看企业质保工程师、质控系统各责任人员、各专业作业人员的学历证、职称证或资格证;查看上述人员的劳动合同是否经劳动部门认可;企业质保工程师、质控系统各责任人员不得在其它企业兼职。不满足评审要点中的要求判为不符合。技术人员29应具备适应D级压力容器制造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其比例一般应不低于5%,且不少于5人;专业作业人员210持证焊工不少于6人,且至少有2个合格项目;211焊工证应在有效期内;212应具有满足D级压力容器制造要求的其他作业人员:车工、钻工、刨工、铆工、铣工等;213应至少具有RTII和UTII各2人项;质量保证工程师214应在企业管理层中指定一名成员为质量保证工程师;3厂房和装备制造场地31应有存放压力容器材料的库房和专用场地;32 库房和专用场地应有有效防护(防潮、防锈);33库房和专用场地内待验区、合格区和不合格区应有明显标志;34应有制造压力容器的专用车间;35车间的面积、高度应能满足D级压力容器的制造和总装要求;36车间应有有效的防护;37车间内制造流程应合理、清楚;38应有满足焊接材料存放的专用仓库和烘干、保温设备;39具有与所制造的产品相适应的足够面积的射线曝光室(一般不小于60m2,);310具有焊接试验室,并配备满足焊接工艺评定的焊接设备;现场查看制造场地,并记录场地情况;现场核对各设备的铭牌(或说明书)、设备完好程度与设备台帐是否一致,并记录;如设备最大加工或检验能力有疑问,可以随机抽查。不满足评审要点中的要求判为不符合(不适用除外)。加工设备311加工设备应能满足D级压力容器制造的需要;成型设备312卷板机、水压机(或油压机)、刨边机等成型设备的生产能力应能满足D级压力容器制造的需要;切割设备313应配备满足制造需要的自动(半自动)切割机、剪板机;焊接设备314应有完好的、满足焊接工艺和设计要求的、一定数量的焊接设备,并配备相应的焊接辅助设备,如:焊接操作机、滚轮架、焊条筒等;起重设备315应有满足制造和总装需要的起重设备;专用工装设备316应有满足制造和总装需要的工装设备;理化试验设备317应有满足D级压力容器需要的理化试验室和相应的试验设备,具有加工、检测试样的设备和工具;化学试验室应有与分析所制造压力容器材料相适应的仪器和设备;无损检测设备318应具有适应D级压力容器制造的无损检测设备;水压试验设备和气密性试验设备319应有满足D级压力容器需要的水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设备、场地、检测手段和安全防护措施;不锈钢或有色金属容器制造的专用设施320应具有采取了适当防护措施(防划痕、防铁离子污染等,下同)的、适合不锈钢或其它有色金属容器制造的专用制造场地,不得与碳钢容器场地混用;321应具有采取了相应防护措施的不锈钢或其它有色金属加工设备、成型设备;322应具有适合不锈钢或其它有色金属的切割设备和焊接设备;323应具有适合不锈钢或其它有色金属容器制造和总装的专用工装;二、 质量管理体系评审评审项目评审内容评审要点考核方法评价方法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企业应建立适合D级压力容器制造的质量保证体系并贯彻实施11应有明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书面文件,并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批准;12应编制了质保手册,内容应包括:a) 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b) 包括或引用质量体系程序,并概述质量体系文件的结构;13编制了符合D级压力容器制造的、并与既定的质量方针一致的程序文件,至少应包括:a) 文件与资料控制程序;b) 设计控制程序;c) 采购与材料控制程序;d) 工艺控制程序;e) 焊接控制程序;f) 热处理控制程序;g) 无损检测控制程序;h) 理化检验控制程序;i) 压力试验控制程序;j) 其它检验控制程序;k) 计量与设备控制程序;l)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m) 质量改进;n) 人员培训;o) 执行压力容器制造许可制度的规定;审查企业提供的正式文件和与企业主要负责人或管理者代表座谈了解评审要点所规定的内容。1不符合-a) 未按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b) 未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c) 未提供质保手册;d) 缺少规定的程序文件;2需要整改-除上述情况以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14编制了质量管理所需要的各种表格,表格应标准化、文件化;15应有正在贯彻执行的、合理设置质控点的质量计划;2管理职责职责与权限21应有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批准的,明确企业机构及职能分配的文件;22应有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批准的,明确企业内部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的文件;23各岗位有关人员应了解其职责;检查企业提的提交的正式文件;与管理者代表、各岗位有关人员集中或分别座谈,了解其职责及履行情况。1不符合-a) 无文件规定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b) 各岗位人员不了解其职责、权限;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管理者代表评审24应有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批准的,指定管理者代表并明确其职责与权限的文件;24管理者代表应了解并履行了其职责与权限;3文件和资料控制企业应制定文件和资料的控制程序31应制定文件和资料的控制规定,至少应包括: 编制、会签、发放、修改、回收、保管等。32应确保各有关部门使用最新版本的受控文件;33文件应清晰、易于识别;34外来文件应能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发放;检查文件控制程序;分别在文件保管和使用部门各抽35种文件检查程序执行情况。1不符合-a)文件控制程序不符合要求;b)文件的会签、发放、回收、修改未按程序执行;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4设计控制企业应制定设计控制程序41设计部门各级人员的职责应该有明确的规定;42应有产品制造有关的规程、规定和标准;43设计文件应规定企业所制造的产品满足安全质量要求;44应有关于新标准的收集和贯彻的规定;45应制定对设计过程进行控制的规定,包括:设计输入、输出、评审、更改、验证等环节。检查设计控制程序;抽查设计文件、图纸及有关记录表格检查程序执行情况。1不符合-a) 设计控制程序不符合要求;b)未制定对设计过程进行控制的规定;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5采购与材料控制企业应制定采购控制程序51应制定文件的采购控制程序;52企业应有对供方进行有效质量控制的规定,至少包括:a) 制定选择、评价供方的原则;b) 按上述原则评价、选择供方;c) 评价记录应保存;d) 承压部件的供方应是取得中国政府或授权机构认可的制造企业;53对供方有质量问题时,应有处理方式的规定;54应制定原材料与外构件(指板材、管材等承压材料)的验收与控制的规定;55采购文件应进行审批;56采购信息(采购计划、采购合同)应能准确表达对拟采购物品的各项要求;检查企业提交的正式采购程序文件及相关规定;检查是否制定了选择、评价供方的原则;抽查供方档案在现场核实原材料、承压部件是否在合格供方中采购;抽查采购文件是否经审批;现场抽查原材料与外构件(指板材、管材等承压材料)的验收与控的规定的执行情况。1不符合-a)采购控制程序不符合要求;b) 未制定选择、评价供方的原则或未按原则执行;c) 未制定原材料与外构件的验收与控制的规定或未按规定执行;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企业应制定材料的保管和发放控制程序57应制定原材料及外购件保管的规定,包括关于存放、标识、分类等要有明确的规定;58应制定原材料库房存放措施的规定;59应制定关于材料发放的管理规定,包括材料的领用、代用等;510应制定材料标记移植管理规定,包括加工工序中的材料标识移植和余料处理等;检查企业提交的有关原材料和外构件的保管、发放规定的文件;抽查是否按此规定进行存放、发放;抽查材料的标记移植情况。1不符合-a)材料及外够件保管、发放控制程序控制程序不符合要求;b)未按规定进行保管、标记、发放、标记移植;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6工艺控制企业应制定工艺控制程序61应制定工艺文件管理的规定,包括工艺文件的编制、发放、更改、审批等应有明确的规定;62应制定D级压力容器产品相适应的工艺流程图或产品工序过程卡、工艺卡(或作业指导书);63应有主要受压部件的工艺流程图和指导作业人员的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的规定;检查企业提交的正式的有关工艺控制的程序文件;抽查试制产品中的作业指导书或工艺卡、工序过程卡;抽查试制产品中主要受压部件的作业指导书。1不符合-a)未制定工艺文件管理规定;b)未按规定进行编制、更改、发放、审批;c) 未制定主要受压部件的作业指导书;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7焊接控制企业应制定焊材管理规定7 1应有焊材的订购、接收、检验、贮存、烘干、发放、使用和回收的管理规定;7 2应有效实施焊材管理的各项规定,各项活动应有完整一致的记录;检查焊材管理规定;现场查看规定执行情况;抽查焊材的发放和回收记录。1不符合-a)未制定焊材管理规定;b)未按规定执行焊材管理;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企业应制定焊接管理规定73应有焊工培训、考核和焊工焊接档案管理的规定;74应制定适应压力容器产品需要的焊接工艺评定(PQR)、焊接工艺指导书(WPS)或焊接工艺卡,并应满足现行技术规范的要求;75应有验证焊接工艺评定的管理规定和焊接工艺指导书(WPS)分发、使用、修改的程序和规定;76应制定确保合格焊工从事受压元件焊接工作的措施,并制定焊工资格评定及其记录(WPQ)的管理办法,同时规定了产品焊缝的焊工识别方法,并能有效实施;7 7应制定定焊缝返修的批准及返工后重新检查和母材缺陷补焊的程序性规定;78应有对主要受压元件施焊记录的规定;检查焊接管理的各项管理规定;检查焊工档案;检查焊接工艺评定、焊接工艺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检查焊工钢印管理制度,并现场抽查实施的情况;检查焊缝返修程序,并抽查返修记录检查主要焊缝的施焊纪录。1不符合-a)未制定或未按规定执行焊接管理规定;b)未制定或未按规定执行焊缝返修规定;c) 未制定焊接工艺评定;d) 没有主要受压元件的施焊记录;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8热处理控制企业应制定热处理管理规定81应制定热处理工艺文件的管理规定,包括对热处理工艺文件的编制、审批、使用、分发、记录、保存等;82应制定热处理的质量控制管理规定;83热处理分包时,应有分包管理规定,至少应包括对分包评价规定和对分包项目质量控制的规定;检查企业提交的热处理工艺文件;检查执行各项管理规定的情况;对热处理外包的企业,重点检查是否建立分包质量控制或管理规定;检查外包过程的有关纪录,包括对分包方的评价、分包方档案、分包项目的验收纪录、分包协议等。1不符合-a)未制定热处理工艺文件的管理规定;b)未制定热处理的质量控制管理规定;c) 热处理外包的企业未制定分包管理规定;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9无损检测控制企业应制定无损检测管理规定91应制定无损检测质量控制规定,包括对检测方法的确定、标准规范的选用、工艺的编制批准、操作环节的控制、报告的审核签发和底片档案的管理等92应编有无损检测的工艺和记录卡。并且能满足所制造产品的要求。应制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管理的规定。93无损检测分包时,应有分包管理规定,至少应包括对分包方评价规定和对分包项目质量控制的规定。检查企业提交的无损检测质量控制文件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执行无损检测工艺和记录卡的情况;检查是否制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管理的规定;对无损检测外包的企业,重点检查是否建立分包质量控制或管理规定;并检查外包过程的有关纪录,包括对分包方的评价、分包方档案、分包项目的验收纪录、分包协议等。1不符合-a)未制定无损检测质量控制规定或不符合要求;b)未制定无损检测工艺卡和记录卡;c) 无损检测外包的企业未制定分包管理规定;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10理化检验控制企业应制定理化检验管理规定101应制定理化检验的管理规定。102应有对理化检验结果的确认和重复试验的规定103理化检验分包时,应有分包管理规定,至少应包括对分包方评价规定和对分包项目质量控制的规定检查理化检验的管理规定文件;检查理化检验结果确认的报告;对理化检验外包的企业,重点检查是否建立分包质量控制或管理规定;并检查外包过程的有关纪录,包括对分包方的评价、分包方档案、分包项目的验收纪录、分包协议等。1不符合-a)未制定理化检验管理规定;b)理化检验外包的企业未制定分包管理规定;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11压力试验控制企业应制定压力试验管理规定111应编制压力试验工艺和相关程序要求。112应制定对压力试验进行质量控制的规定,包括对压力试验的监督、确认,对压力试验过程的安全防护,压力试验介质和环境温度等检查压力试验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压力试验记录是否完整;现场检查压力试验设施是否配备了合乎要求的监督、防护装置。1不符合-a)未制定压力试验程序;b)未记录; 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12其它检验控制企业应制定检验管理规定121应制定检验管理的规定,其内容应包括:检验管理人员的权责、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检验报告的存档和质量证明书管理等。122应制定检验和试验计划,并能有效实施。123应制定关于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的规定。检查检验管理规定是否完整;现场查看检验状态的标识;检查正在实施的检验计划或已经完成的检验计划的记录。1不符合-未制定检验管理规定;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13计量与设备控制 企业应制定计量与设备的控制规定131制定计量管理规定,保证仪器、仪表、工具等在计量有效期内使用。132有对计量器具和试验仪器进行有效的控制、校准和维护的规定。133应有计量环境适用于计量试验的规定;134应有制造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检查计量和制造设备的管理规定的文件;检查计量和设备台帐;现场核实计量设备和试验仪器的控制、校验和维护情况;查看计量环境是否符合要求。1不符合-a)未制定计量和制造设备的管理规定;b)未建立台帐;c) 计量和制造设备失控;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14不合格品的控制企业应制定不合格品的控制规定141应制定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的规定,以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安装。142应有对不合格品的标识、记录、评价、隔离(可行时)和处置等进行控制的规定。143对不合格报告的编制、签发、存档等应有规定;144对合格品的处理环节(回用、返修、报废等)应有相关的规定;145对返修后进行重新检验的规定。检查不合格品处理规定;检查不合格品处理程序的记录;现场检查不合格品的处置状态。1不符合-a)未制定不合格品的管理规定;b)处理不合格品时无记录; 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15质量改进企业应制定质量改进的措施151应有对产品的质量信息(包括厂内和厂外)进行反馈、汇集分析、处理的流程。152应有进行内部质量审核的规定,以确保质量保证体系正常运作并能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预防措施。153审核活动应由与审核无直接责任的人员进行。154应制定质量审核意见的接受、处理和回复的程序,以及纠正或改进措施;155具有监检企业(或第三方检验企业)及客户发现并提出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的规定。检查质量信息处理程序的文件;检查是否建立内部质量审核的规定;检查有无进行内部审核活动,如有,检查其记录和效果;检查第三方检验机构提出的质量问题的处理程序。1不符合-a)未制定内部质量审核的规定;b)未制定第三方检验机构提出的质量问题的处理程序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16人员培训企业应制定人员培训规定161应制定质保工程师、焊接工程师、检验人员、理化和无损检测人员、焊工和其他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制造活动的执行者、验证者和管理员等培训的规定检查培训工作程序;检查培训计划。1不符合-未明确对培训的控制要求或未按要求进行培训;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17压力容器制造许可制度企业应制执行压力容器制造许可制度171应制定执行遵守压力容器制造许可制度的规定。并明确制造许可审查人员在执行许可审查时,享有查阅有关图纸、计算书、程序、记录、试验结果及其他必要的文件资料的权利。172应制定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书使用和管理的规定。173应制定向客户提供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等随机文件的规定检查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的使用和管理规定。1不符合-未明制定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的使用和管理规定;2需要整改-除上述不符合外的其它未满足要求的情况。三、 压力容器安全质量评审评审项目评审内容评审要点考核方法评价方法1技术资料要求压力容器在出厂时应随机附带与安全有关的技术资料11技术资料应包括压力容器产品竣工图样,至少包括:a) 总图;b) 主要受压部件图;12技术资料应包括压力容器安全附件计算书或计算结果汇总表,至少应包括:a) 压力容器安全泄放量计算;b) 安全阀排放能力或爆破片泄放面积计算;13技术资料应包括压力容器产品质量证明文件,至少应包括:a) 产品合格证;b) 主要受压部件材质证明书;c) 无损检测报告;d) 热处理报告;e) 压力试验报告及气密性试验报告查看企业提交的产品出厂的技术资料。不满足评审要点中的要求判为不符合(除不适用外)。2铭牌要求压力容器产品应有铭牌21应在压力容器的明显位置装有金属铭牌;22铭牌上的项目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用中文或英文表示,采用国际单位制): a)产品名称;b)企业名称、地址;c) 制造企业证书编号;d) 介质名称;e) 设计温度;f) 设计压力;g) 耐压试验压力;h) 产品编号;i) 制造日期;j) 容器类别;k) 容积。检查产品铭牌的设计图纸是否符合要求;现场查看产品的铭牌是否符合图纸及要求。不满足评审要点中的要求判为不符合(除不适用外)。3设计要求压力容器的设计应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3 1材料许用应力的系数(设计安全系数)按下列要求确定,否则,应报总局安全监察机构批准:a) 基于材料常温抗拉强度的考虑,钢制压力容器一般不得低于3.0;b) 基于材料常温屈服强度考虑,碳素钢和低合金钢一般不得低于1.6,高合金钢一般不得低于1.5;c) 钢制和有色金属压力容器的设计安全系数选取见附表1;32压力容器的所有A、B类焊接接头均需按相应标准和设计图样的规定进行无损检测(RT或UT)。焊接接头系数应根据受压元件的焊接接头型式及无损检测的比例确定,焊接接头系数规定见附表2。33压力容器筒体与筒体、筒体与封头之间的连接以及封头的拼接不允许采用塔接结构,也不允许存在十字焊缝。34内径大于等于500mm的压力容器应设置一个人孔或两个手孔(当容器无法开人孔时),(夹套容器、换热器和其他不允许开孔的容器除外)。35压力容器的快开门(盖)应装设安全联锁装置。查看企业提交的正式的设计文件(包括图纸和计算书)。不满足评审要点中的要求判为不符合(除不适用外)。4材料要求压力容器选用的材料应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41用于容器受压元件的材料,其使用范围不得超过相应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42用于焊接结构压力容器主要受压元件的碳钢和低合金碳钢,钢材的含磷(P)量不应大于0.030%,含硫(S)量不应大于0.020%;43用于焊接结构压力容器主要受压元件的碳钢和低合金钢,钢材的含碳量不应大于0.25%,且碳当量Ceq不大于0.45%;44如需选用含碳量大于0.25%的钢材,则应满足下列要求:a)建造前征得用户的同意;b)碳当量Ceq不得大于0.45%;c)提供材料的焊接性试验报告和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并报总局安全监察机构审查、批准;4 5用于压力容器的低合金钢板,每批应抽两张钢板进行冲击试验,试验温度为-20或按图样规定。冲击试验要求和冲击韧性合格指标按附表3的规定;46沸腾钢不允许用于制造压力容器的受压元件;47铸铁用于压力容器的受压元件时,应符合附表4规定的范围,且不得用于下列D级压力容器的受压元件:a)设计压力大于等于0.15MPa且介质为易燃物质的压力容器受压元件;b)管壳式余热锅炉;查看企业提交的正式图纸及有关文件。不满足评审要点中的要求判为不符合(除不适用外)。5制造要求压力容器应按技术规范的要求制造加工51冷成形的碳钢和低合金钢制凸形封头应在成形后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5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容器,需进行焊后整体消除应力热处理a) 壳体厚度大于16mm、设计温度低于-20oC的压力容器;b) 碳钢厚度大于32mm(如焊前预热100oC以下时,厚度大于38mm);c) 低合金钢厚度大于30mm(如焊前预热100oC以上时,厚度大于34mm);d) 任意厚度的Cr-Mo低合金钢。53所有板壳式换热设备均应为可拆的和可清洗的结构;检查设计图纸和工艺文件;检查符合评审要点前两项所指的情形下的热处理工艺和记录。不满足评审要点中的要求判为不符合(除不适用外)。6检验要求压力容器应按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检验61下列压力容器应按台制作纵焊缝产品焊接试板:a) 使用Cr-Mo低合金钢和抗拉强度标准规定下限大于540MPa的材料制造的压力容器;b) 温度低于-20需要进行低温冲击试验的压力容器;c) 需要经热处理保证钢板力学性能的压力容器;d) 设计压力大于1.6MPa的D级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e) 异种钢之间进行焊接的压力容器;62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应按设计图样的要求进行无损检测。但下列压力容器的A类及B类焊接接头应进行100%射线或超声检测,材料厚度38mm时,其焊接接头应采用射线检测。a)设计压力大于5.0MPa的D级压力容器;b)设计压力大于0.6MPa的管式余热锅炉;c) 焊缝系数为1.0的压力容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