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种文化”的融合对未来科技走向的启示,目录,一、问题的提出背景,科学技术随着自身社会功能的日益彰显,在相当程度上掌控了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话语权。2.科技活动因为工具理性的泛滥而遮蔽了本身的存在价值,从而变成一匹没有头脑的“莽兽”,它威力无比,甚至威胁到其主人人类的生存。3.这不是科技本身的迷狂,而是创造和使用科技的人的迷狂,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迷狂。要使科技回归理性,真正成为人类造福的手段与工具,就需要重塑科学发展的文化模式,确立“两种文化融合”下的科技发展新思路。,二、科学的“祛魅”与人类生存困境,从牛顿时代以来,科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创造的奇迹一直为人们所叹服,甚至造成了科学包含着人类文明最进步因素的幻象,而科学对自然和人文的“祛魅”功能也因此得到了极力追捧。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指出:“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被看成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主题。”,二、科学的“祛魅”与人类生存困境,英国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J.D.Bernal)也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物质科学在事实上也解决不了普遍富裕和幸福的问题。战争、金融混乱、千百万人所需要的产品被人甘心情愿地毁掉、普遍的营养不良现象、比历史上的任何战争都更可怕的未来战争的威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描绘现代科学成果时必须指出的现象。所以无怪乎科学家们自己也越来越不相信科学发展本身会自然而然地使世界变好一点了。”,二、科学的“祛魅”与人类生存困境,科技造成的直接灾难爱因斯坦说:“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的劳动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直接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破坏了生态平衡。其二,污染了自然环境。其三,过度消耗了不可再生能源。其四,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二、科学的“祛魅”与人类生存困境,科技对人的异化其一,自然的生物物种意义上人的异化问题。其二,社会学意义上人的异化问题。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挑战了传统意义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在埃德里吉斯看来:“机器人将具有同人一样的技能和动作事实上从各种实际用途来看,这个机器人就是人所有人类能干的事,这个人造替代物都能干。所以,如果你不想把它叫做人,只能使你自己显得很反常”。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库赛(HerbertMarcuse)说:“技术的解放力量转而成了解放的桎梏。”一语道出了人类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矛盾。,三、“两种文化”的提出与科学的“返魅”,“两种文化”的提出与发展在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冲突的背景下,C.P.斯诺(C.P.Snow)提出的“两种文化”。在斯诺看来,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存在着“文化裂隙”,即各自代表的文化之间的分裂。具体而言,两种文化的分裂是指:由于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历史传统、哲学倾向和工作方式诸多的不同,存有两个文化群体即科学家群体和人文学者群体之间相互不理解、不交往,久而久之,或者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相安无事,或者相互瞧不起、相互攻击。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批评家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Jaccoby)在其著作最后的知识分子中,讨论了为什么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在美国社会呈现逐渐减少的倾向。美国科学家约翰布罗克曼(JohnBrockman)在第三种文化中认为,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公共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人文、社会科学出身,而他们所发挥的功能今天已为科学家所取代。,三、“两种文化”的提出与科学的“返魅”,“索卡尔事件”“索卡尔事件”是知识界出现了怀疑科学技术价值的相对主义思潮的标志性事件,它引发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大论战,显示出“两种文化”因为互相误读而造成的裂隙与困境。1996年,美国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AlanSokal)向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在这篇文章中,他故意制造了一些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目的是检验社会文本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结果是5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些错误,也没能识别索卡尔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捏造的“联系”,经主编们一致通过后文章被发表,引起了知识界的一场轰动。,三、“两种文化”的提出与科学的“返魅”,“索卡尔事件”的启示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科学本身是中性的,并不存在好与坏、对与错的问题。与其说科学给人类造成了种种危害与困境,还不如说是人类非理性地运用科学,从而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后现代主义并不是要消灭科学,而是要“割断科学和祛魅看似必然的关系,使祛魅的科学变成附魅的科学,即后现代科学。”“经典科学是“祛魅”的科学,把价值观、伦理观等排除于科学之外,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智力工具;新型科学是“返魅”的科学,它要把被经典科学排除了的某些东西重新吸纳进来,使科学成为人类与大自然对话的智力工具。”后现代主义的科学观确实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那就是科学发展的一种新进路走“两种文化”的融合之路。,四、两种文化的融合:科学发展的本真之途,两种文化的融合,符合科学追求自由的本性,是科技发展的合理而自然的要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株树的各个分枝。所有这些志向都是为着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把它从单纯的生理上的生存的境界提高,并且把个人导向自由。”文化是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无论科学主义或反科学主义都没有从根本上把握科学的存在意义,只是片面地谈论科学,用片面的理性人文理性或科学理性重构真实的科学。其实,科学发展本身是完整的、真实的、历史的。“两种文化”的融合之路,是可行且有效的理性选择。,四、两种文化的融合:科学发展的本真之途,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乔治萨顿(G.Sarton)提出一种新的文化,它是建立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使科学人性化的最好方式,即使不是唯一的方式,就是对科学作历史的考察。”这种关于建设新文化的主张,反映了对解决两种文化割裂的愿望和努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马赫曾经以其历史的、批判的著作,对我们这一代自然科学家起过巨大的影响”、“在我年轻的时候,马赫的认识论观点对我也有过很大的影响。”正是在马赫和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影响下,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四、两种文化的融合:科学发展的本真之途,人文文化的演进需要科学方法的支持人文文化自己不能完全说明自己,它需要借助“他者”的眼睛审视自己,也需要在与“他者”的比较中显示自身的特性。科技文化恰好是人文文化的“他者”,前者代表工具体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代表价值体系,探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要说明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不仅没有清晰的分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同构性。例如:热力学中“熵”的概念已广泛地运用到经济学、语言学、管理学等学科;物理学中的“阈”的概念已引入感觉、知觉等心理学领域;自然科学中使用的数学方法、计量方法、计算机技术等陆续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并开始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文理交叉的新学科,如数理经济学、自然科学美学、社会生物学、计量史学等等。这些都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证。,四、两种文化的融合:科学发展的本真之途,现代社会的发展,遭遇了一系列综合性的问题,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等。对这些综合性问题的研究,迫切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结合,相互协作,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这类综合性问题的研究,无疑将促进“两大文化”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从而,为“两种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现实基础。,四、两种文化的融合:科学发展的本真之途,科技工作者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科技造福人类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技术的研究者与运用者,在科学实践中占据第一线的重要位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的运用及其结果。因此,他们的人文素养与价值观念关系着科技造福于人类与否。爱因斯坦谆谆告诫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学生:“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五、结论,就科技发展的路向与规范而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之路,是理有固然,势所必至的。它是科技发展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辨证统一的自然取向,也是人类文明自我寻求福祉与未来的理性抉择。,五、部分参考文献,外文资料(英)J.D.Bernal,TheSocialFunctionofScience,TechnologyandCulture,Vol.8No.4,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Oct.,1967,pp.532-533,pp.529(美)HerbertMarcuse,One-DimensionalMan:StudiesintheIdeologyofAdvancedIndustrialSocietyM,Boston:BeaconPress,1964,pp.141(美)RussellJacoby,TheLastIntellectuals:AmericanCultureintheAgeofAcademeM,NewYork:BasicBooks,1987(美)JohnBrockman,TheThirdCultureM,NewYork:TouchstoneBooks,May1996,部分中文参考资料(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286页(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1版,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7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谷物磨制企业战略规划与市场定位策略考核试卷
- 药用提取设备与有效成分分析考核试卷
- 纺织面料鞋的废旧资源再利用技术考核试卷
- 纸张印刷与印后加工考核试卷
- 羽绒加工企业工艺优化与成本降低实践考核试卷
- 车辆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考核试卷
- 传染病败血症诊疗与防控要点
- 宠物美容连锁店品牌加盟、技术培训与设备租赁合同
- 绿色环保住宅售后返租投资协议
- 婚前商标权权属争议调解及执行协议
- 老年人口腔功能的衰退与对策
-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3450-2019)
- (完整版)建筑工程技术说专业、专业剖析
- A-Rose-For-Emily-William-Faulkner课文、作者、背景讲解-(课堂PPT)
- 内分泌科糖尿病“一病一品”
- 起重作业培训-指挥手势-旗语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摇摆式输送机设计说明书
- 山西河曲晋神磁窑沟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重型自卸车货箱与举升装置设计(含CAD图纸)
- 内蒙古煤矿竖井地质勘察施工技术
-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20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