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双倍赔偿制度的完善_第1页
论我国双倍赔偿制度的完善_第2页
论我国双倍赔偿制度的完善_第3页
论我国双倍赔偿制度的完善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双倍赔偿制度的完善法学专业学生 李军 指导老师 尹雪英 摘要:双倍赔偿作为经济法的一种具体责任形式,在英美法系国家得到广泛的适用,我国也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 条规定了双倍赔偿原则,但在实际运用中却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且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从双倍赔偿的构成要件及在具体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如“知假买假”案件是否适用双倍赔偿、购房者可否为受消法保护的消费者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建议进行简要总结归纳,通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如何使双倍赔偿在我国法律中得到更有效、更广泛地适用。关键词:双倍赔偿;消费者;知假买假Comment on the Perfe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diploid compensation in ChinaStudent majoring in Law LI JunTutor YIN XueyingAbstract: As a kind of concrete liability prescribed in the economic law, the principle of diploid compensat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countries of Anglo American law system. The Article 49 in our Consumer Protection Law prescribes the principle of diploid compensation, but its actual utility is not a satisfaction because the limitation exists. The components of principle of diploid compensation,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 as whether Customers Buy the Counterfeit Goods Knowingly is applied to the principle of diploid compensation and whether the Consumer Protection Law protects house buyers are reviewed. Then, some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a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discuss how to use the diploid compensation widely and more effectively.Key words: the Principle of Diploid Compensation; Consumer; Customers Buy the Counterfeit Goods Knowingly近几年来,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贯彻实施,特别是该法第49条双倍赔偿条款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知悉,出现了很多买假索赔甚至是知假买假索赔的案件,新闻媒体称之为“王海现象”。由于国家法律对知假买假性质的认定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学界观点也不统一,以致在司法实践中同类案件处理结果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这种现象有悖于法制的统一和法律的公平原则。该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的双倍赔偿制度,明确双倍赔偿的构成要件(权利主体的范围、欺诈的构成),解决双倍赔偿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利于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公正审理该类案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一、双倍赔偿的构成要件双倍赔偿属于一种惩罚性的赔偿制度,是从英美法系中引进的。在英美法系中,当被告对原告的加害行为具有严重的暴力、压制、恶意或者欺诈性质,或者属于任意的、轻率的、恶劣的行为时,法院可以判决给原告超过实际财产损失的赔偿金。1它时常用以表明法院或陪审团对被告恶意的、加重的或野蛮的侵权行为之否定评断。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被告的行为推算出来的被告的收益,远远超过了他应当付给原告的补偿费。在英美法系,判决给付原告以惩罚性赔偿金,应当依据制定法的规定,不能依据法官或者陪审团的一般意志来决定。2将损害赔偿的补偿性和惩罚性结合到一起,这是英美法系的一大特色。我国消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一倍”。关于双倍赔偿的构成要件,笔者认为应当包括几点:1.权利的主体必须是消费者消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由此可见,消法所规定的双倍索赔权的行使主体必须是消费者。但消法却未对消费者的定义做明确规定,根据该法的立法精神及第2条的规定,笔者认为消费者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消费者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不包括生产消费。第二,消费的主体是个体社会成员。第三,消费的对象是商品和服务,但不包括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如毒品、性服务等。第四,消费的方式包括购买、使用和接受服务。第五,消费者的范围包括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2.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欺诈对于何谓欺诈,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很多学者按照传统的民法理论,认为欺诈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观上欺诈一方有欺诈的故意,目的是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进行交易行为;二是欺诈一方有欺诈行为,包括:作为,通常称为“事实欺骗”。如捏造虚假情况,歪曲真实情况,有意制造假相等;不作为,通常称为“事实隐瞒”。从各国立法规定来看,不作为行为构成欺诈,必须是行为人负有某种法定义务而未尽此种义务。如隐瞒真实情况,应该说明而不说明,应该告知而不告知等;是客观上对方当事人因此而陷于错误认识,作出错误意思表示。以上三项同时具备,才构成欺诈,反之不构成欺诈。【3】笔者认为应当从消法的立法取向上考虑,欺诈行为的主观构成要件应是欺诈者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而不仅仅是故意。从客观上来说,对方当事人是否陷于错误认识不能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欺诈的构成要件。一方面,经营者的行为只要具备了主观上的过错与客观的现实性,其行为性质就不应当因为他人的主观认识而有所不同,这正如盗窃者不能因为未被发现就不再是盗窃者一样。另一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目的还在于通过对欺诈的惩罚,减少甚至消灭欺诈,保护交易安全。如果欺诈者存在欺诈的过错及行为,但由于对方当事人没有陷于错误认识而认定该行为不是欺诈。那么,就会纵容欺诈行为,交易安全就无从谈起。因此,只要有欺诈的过错及行为,欺诈者就应当承担欺诈的后果,而不应当考虑欺诈相对方的主观态度。3.消费者须因欺诈而受到损失尽管从法律规定上看并无此字眼,但消法第49 条是加倍赔偿民事责任的规定,该损害赔偿规定的根本目的在于填补受害人所受损害,其适用条件是必须有损失。4从民法原理上看,无损失则无赔偿;从该条文规定的表述上看,其中明确有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字样。因此,消费者因受欺诈而遭受损失是适用消法第49 条的又一必备条件。 4.须由受欺诈的消费者提出双倍赔偿的要求民事纠纷遵循“不告不理” 的原则,故只有受害人提起诉讼时,才有适用消法第49 条之可能。消费者保护协会不能要求经营者双倍赔偿消费者所受损失,法院也不能主动追究经营者双倍赔偿的民事责任。二、建立及完善我国双倍赔偿制度的迫切要求自消法实施以来,其在实践中遇到过诸多问题,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同类案件的处理结果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针对这些情况,很多学者对我国是否应当建立双倍赔偿制度提出质疑。(1) 双倍赔偿是英美法系判例法专有的制度,而我国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故不应盲目引进。(2) 消费者与经营者属于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故在大声疾呼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传统的调整商品经济的民法仍适用于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买卖及服务关系。对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应由行政部门或私法部门进行惩罚,而不能由消费者要求行使“惩罚性赔偿”的权利。5 (3) 高额的惩罚性赔偿金会引发赔偿责任相关的保险危机,会使生产商提高产品成本,最终把惩罚性赔偿金转嫁到广大的消费者身上。6 (4) 惩罚性赔偿金所给予受害人的“补偿”,已经远远超过它的损失范围。这就会对受害人带来追求不当利益的倾向。在实践中,它会鼓励人们的贪利的思想,鼓励人们去追求不当利益。(5) 缺少标准,赔偿数额无法准确计算,实务中会导致陪审团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但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双倍赔偿制度确实不尽善尽美,但以上几种理由自身也很难立得住脚,根本不可能否定这项制度。(1) 我国法律虽多继受大陆法系的制度,但不能简单归类于大陆法系。我国现行的许多立法例(如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对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的引进等),深受英美法系的影响,而且两大法系的日渐融合是法律界早已不争的事实。对于那些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只要需要且有效,就应大胆“拿来”,而不应拘泥于“它是英美的还是大陆的”这样的顽固观念或偏见的束缚。(2)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经营者与消费者日益分离客观上已形成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不平等:一方面,经营者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为谋求巨额的经济利益,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消费者因知识受限而对交易条件欠缺理解力,以失去了与经营者平等的意思能力和决策能力。因此,消费者越来越成为市场交易的弱者,此时如果不顾及消费者的弱者地位,而仍按照传统的民法理论对经营者与消费者予以平等的保护,在客观实践中就变成了对经营者利益的单方面保护。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为谋求经营者与消费者在实际中的平等地位,消法才赋予了消费者诸多特殊的权利。(3) 消费者在其利益因经营者的欺诈行为而受到损害时,通过行使双倍索赔权,不仅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保护,而且还产生了两方面的预防作用:一是特别预防,即对被实施了双倍赔偿的经营者而言,由于惩罚的重度,致使他们全部或部分地丧失了继续制假售假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二是对社会上那些未被惩罚的经营者或怀有欺诈意图的经营者以警示。(4) 双倍赔偿制度符合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对经营者实施双倍赔偿制度,必然会减少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的泛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符合效率原则。同时,利用双倍赔偿条款对卖假者进行打击,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促进公平竞争,也是符合公平原则的。7三、双倍赔偿制度在具体实践中的问题消法第49 条虽说有了双倍赔偿的规定,但不同地区的法院对相似案件常会有截然不同的判决结论,这折射出当前该项立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知假买假”案件是否适用双倍赔偿今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业界发生了多起消费者买假索赔或知假买假的所谓“王海”案件,此现象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以梁慧星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们的反对给予“知假买假者”双倍赔偿。一方面,从主体资格上考虑:他们认为“知假买假者”不是消费者,因为其不是以生活消费为目的,而是以营利为目的,不符合消法第2条的规定。至于如何判定“知假买假者”不是“为生活消费的需要”购买商品,梁先生认为凭一般人的社会经验来确定,他举例说按一般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一次购买使用1 部手机的是为生活所需要,如一次购买6、7部手机,就不是为生活所需要。8 还有学者从消法的立法价值取向出发,认为消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作为弱者的消费者的利益而制定的。消法所保护的消费者总是处在弱者的地位,而知假买假者则不同,他们在购买商品前已经了解经营者出售的商品的真实情况,有时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比经营者还要多,因而在买卖关系中并不处于弱者的地位,而且对打假者来说,将其认定为消费者,适用双倍赔偿条款,可能会使其获得与其劳动付出不相符的收益,有悖公平原则,所以知假买假者不应认定为消费者。另一方面,“知假买假者”在消费过程中并非欺诈的受害者,因而也不能获得双倍赔偿。但笔者认为使用或者利用商品是消费,购买或者接受某种服务也是消费,知假买假者只要是购买或者接受服务,就是消费者,就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并且消法对弱者进行特殊保护的立法宗旨,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在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群体,而不是某些具体的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如果按此理解,计算机专家在市场上购买自己使用的计算机也不是消费者,因为其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可能比商家还要多,在买卖关系中也不处于弱者地位。如果其买到的计算机是假货,也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双倍赔偿条款。显然,这种理解是荒谬的。从逻辑角度出发,将“知假买假”者认定为非消费者,在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悖论。因为“知假买假”者若不是消费者,他就没有资格依消法要求退货,那么他就只能使用它,而这样一来,他又成了不折不扣的消费者。在我国当前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单靠政府等部门的力量打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介入。怎样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打假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入利益机制,使人民群众打假能够有所收益。因此,对“消费者”的含义应作广义的理解,将知假买假者作为消费者进行特殊保护,适用双倍赔偿条款,利用利益机制促进其打假的积极性,对于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净化市场,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的消费者。“王海”们事前“知假买假”带有“营利”性质,那经营者“知假作假”、“知假卖假”又岂不是“营利”行为?与经营者“知假卖假”的“盈利”相比“王海”们的“知假买假”的“盈利”又有几何?经营者既然敢冒“知假卖假”之危,追求“知假卖假”之利,不是巨大的利润空间所导致的结果吗?对经营者“知假卖假”的巨大利润视而不见,而对“王海”们“知假买假”的一些“利润”锱铢必较,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公平的评价标准。9 另一方面,消费者是否陷于错误认识不能作为消法上欺诈的构成要件。经营者的行为只要具备了主观上的过错与客观的现实性,其行为性质就不应当因为他人的主观认识而有所不同,这正如盗窃者不能因为未被发现就不再是盗窃者一样。10 消法的立法目的还在于通过对欺诈的惩罚,减少甚至消灭欺诈,保护交易安全。如果欺诈者存在欺诈的过错及行为,但由于对方当事人没有陷于错误认识而认定该行为不是欺诈。那么,就会纵容欺诈行为,交易安全就无从谈起。因此,只要有欺诈的过错及行为,欺诈者就应当承担欺诈的后果,而不应当考虑欺诈相对方的主观态度,故应获得双倍赔偿。(二)购房者可否为受消法保护的消费者消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的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司法实践中,多数法院在商品房交易上不适用消法第四十九条,最主要的原因是,商品房买卖合同金额巨大,动则数十万、上百万,判决双倍赔偿会导致双方利害关系失衡。但也有个别法院适用,毕竟,在商品房买卖中,被骗几十万、上百万的消费者大有人在,不适用消法第四十九条仍将导致双方利害关系失衡。在学理上,反对在商品房交易上适用消法第四十九条的学者,比如民法学家梁慧星教授,所给出的最强有力的理由是:“消法制定时,所针对的是普通商品市场严重存在的假冒伪劣和缺斤短两的社会问题,所设想的适用范围的确不包括商品房在内。同时制定的产品质量法明文规定不包括建筑物,可作参考。”梁先生是消法的起草者之一,他所说的也许是真的,但其之所以能是真的,决不是因为梁本人是起草者之一,因为其他起草者及讨论者完全有可能持不同意见,而是因为从法条解释看,消法第四十九条所包括的商品倾向于把商品房排除在外,具体分析如下:按消法第四十九条前半部分的规定,双倍赔偿应该是消费者“受到的损失”的加倍,这也许是消法第四十九条的本意。但消法第四十九条后半部分规定“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的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即意味着消法第四十九条认为消费者“受到的损失”等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的服务的费用”。换言之,消法第四十九条认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全部为假冒伪劣,毫无价值,全部是消费者的损失。这对于其他商品也许是真的,但对于商品房而言,则往往不是真的。因此,梁先生说消法“所设想的适用范围的确不包括商品房在内”是有道理的。这实际上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在说明其制定依据时,并未指明包括消法在内的原因。但是,虽然商品房不太可能全部为“假冒伪劣”(工程质量不合格实际上是可能的),但其中的“缺斤短两”仍是存在的,部分为“假冒伪劣”也仍是存在的。这与普通商品并无实质上的不同。况且,如果严格推定消法第四十九条适用的前提是消费者“受到的损失”等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的服务的费用”,则几乎没有任何商品可以适用消法第四十九条,因为任何商品即便全部为“假冒伪劣”,也有其废物价值。更加主要的是,既然消法没有像产品质量法那样将建筑工程明文排除在外,那么除非出台相应的有权解释,就没有任何理由假定消法的其他条文所规定的消费者的权利可以适用于商品房的买受者,独第四十九条不适用。(最高院的解释可作“事实上”的反证。在此强调是“事实上”的,即不排除可能会出台相应的立法解释,将商品房交易中的双倍赔偿明文排除在消法之外。但此时应注意,最高院解释中关于双倍赔偿的规定仍然有效。)因此,笔者以为,消法第四十九条原则上应是适用于商品房交易的,仅是适用的原则及具体的适用范围还有待廓清。四、如何完善双倍赔偿制度对于如何完善双倍赔偿制度,以使其能够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等领域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1)明确消费者的概念,扩大消费者的范围。由于对“消费者”概念的不同认识,致使同类案件不同的结果,动摇了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笔者建议修改消法第2条,将其中的“为生活消费需要”改为“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2)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欺诈的含义及构成要件,使其与传统民法上的欺诈概念相区别,以体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进行特殊保护的立法宗旨。尽可能列举规定具体的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明确知假买假行为的性质,规定只要有卖假行为,就构成欺诈,不需考虑对方当事人的主观态度。(3)对一些大宗商品,如商品房的买卖、汽车买卖中的欺诈行为具体适用法律问题作出明确规定。长期以来,在一些大宗商品如商品房、汽车的买卖中,消费者受欺诈的情形比比皆是,但因该类商品价值较高,一般认为是特殊商品,法院受理该类案件后基本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处理,对该类商品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很少作出双倍赔偿的判决。令人欣喜的是,2003年3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效力、商品房销售广告、拆迁补偿安置、房屋面积缩水、商品房的交付使用及风险承担、商品房质量、商品房包销、商品房担保贷款(按揭)等方面如何具体适用法律都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其中,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严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买房户利益的恶意违约、欺诈等行为,明确规定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真正确立消费者在市场上的“上帝”地位。五、结语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现状来看公民和国家、社会权益遭受行为人的侵害,以致恶意侵害的事件,可以说每日每时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