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定义渊源内容和经典.doc_第1页
国学的定义渊源内容和经典.doc_第2页
国学的定义渊源内容和经典.doc_第3页
国学的定义渊源内容和经典.doc_第4页
国学的定义渊源内容和经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的定义渊源内容和经典什么是国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传承数千年的密码。第一种解释:词源对国学的定义是:一国固有之学。这个包含的范围很大,可以直接理解为只要是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由这个名族自主产生的学问都可以叫国学。第二种解释:国学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六个字包含的内容也很宽泛,中医、天文、农耕全都可以列入。第三种解释:国学就是指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对中国古籍的区分方法。我们熟知的四库全书就是依照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编撰的。经部:诗经、左传、论语、孟子等被列为经部。史部:史记、三国志、清史稿等被列为史部。子部:庄子、墨子、老子等诸子百家的作品被列为子部。集部:楚辞、诗词集、佛经等被列为集部。国学渊源演变“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自 “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国学包括哪些内容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国学之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经典蕴含常理常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典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朗朗上口,是很有韵律的歌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国学经典有: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合称为四书,为 儒家 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 论语 、孟子分别是 孔子 、 孟子 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 、 中庸 则是 礼记 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 南宋 著名学者 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 程颢 、 程颐 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 大学 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 中庸 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 子思 “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 四子书 ”,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 注释 ,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 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 出版 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 世用 ;又由于以 程颢 、 程颐 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 程朱理学 ”地位的日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