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三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三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三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三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三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三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论11.1项目概述11.2结论1第二章 项目区域背景和必要性32.1项目区域概况32.1.1宣汉县县域概况32.1.2双河镇镇域概况42.2政策背景41.5项目建设必要性6第3章 编制依据、范围及原则83.1指导思想、编制依据83.1.1指导思想83.1.2编制依据83.2基本原则、编制范围93.2.1基本原则93.2.2编制范围103.3整治区域选取原则103.2连片形式114.1连片整治区域概况124.1.1社会经济概况124.1.2村民分布概况134.1.3饮用水源概况154.1.4现有污染治理设施概况15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预期目标165.1项目拟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165.1.1整治区域环境污染现状分析165.1.2污染形成原因分析185.1.3主要环境问题195.2项目整治内容195.3整治预期目标195.3.1总体目标195.3.2具体指标20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20第六章 技术方案216.1总体思路216.2生活污水处理方案216.2.1处理模式及规模214.2.2拟建场址226.2.3进出水水质236.2.4处理工艺236.2.5工程内容266.3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案276.3.1处理模式276.3.2收集处理流程286.3.3工艺设计306.3.4工程内容316.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316.4.1工程设计316.4.2工程内容326.5项目工程量汇总33第7章 投资估算347.1投资测算依据347.2其他费用编制说明347.3项目投资估算35第八章 资金安排计划和项目实施进度378.1资金筹措378.2年度计划378.3项目实施进度378.4项目清单38第九章 项目成效399.1项目效益分析399.1.1社会效益399.1.2经济效益399.1.3环境效益40第十章 保障措施4110.1组织保障4110.2资金和项目监管42附图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 行政区划及连片整治区域图IV第1章 总论1.1项目概述项目名称: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三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地址: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业主单位:宣汉县双河镇人民政府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处理规模100m3/d的生活污水一体化设备两套、人工生态湿地4处、8m沼气池150口;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联户1.6m垃圾收集池50口、生活垃圾收集车5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隔离网800米、水源地标识牌4个、隔离桩200个。受益区域: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受益人口10767人,受益区面积26.3平方公里。建设工期:6个月。项目类型: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资金来源及筹措:实施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三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266万元,其中申请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61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8万元,自筹资金77万元。1.2结论实施宣汉县双河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可使村庄人居环境、生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实现四川省“十二五”总量减排任务。将带动地方建设投入,对扩大内需发挥积极作用,环境基础设施及原材料需求将拉动企业生产。通过发展农村废物资源化利用,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三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是一个受益面大、受众人口多、可使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的工程,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此外,中央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将带动地方政府资金投入77万元用于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单位专项资金带动的政府匹配资金0.55万元/万元,加大了政府对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2章 项目区域背景和必要性2.1项目区域概况2.1.1宣汉县县域概况1.县域基本情况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川、渝、鄂、陕结合部,是全省32条重点整治小流域之一州河的发源地,是扩权强县试点县、川陕老革命根据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人口超百万的山区农业大县,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总体地貌“七山一水两分田”。辖20个镇、30个乡、4个民族乡、494个行政村,人口130万。2.水文特征宣汉县属三峡库区上游嘉陵江二级支流。前、中、后河纵横全境于城东汇为州河,州河县内流域面积占全县幅员88%,天然落差16.6-327米,年均流量34-160立方米/秒,水能发电蕴藏量达35.8万千瓦,年电能资源31.4亿千瓦时。4条干流可通航,通行里程287公里,可行驶载重1.5-10吨船只。3.宣汉县已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区域(1) 天台乡尖包村和三河乡峰岩村已于2009年申请实施了中央农村环境综合项目;(2) 天生镇天生村、进步村已于2011年申请实施了中央农村环境综合项目。4.本年度计划实施村庄根据宣汉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各村庄建设现状与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省环保厅对全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进度安排,2012年宣汉县计划实施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村庄分别为:(1) 清溪镇锣寨村、茶店村、燕窝村;(2) 大成镇田岭村、柏林村、马滩村;(3) 君塘镇印合村、大垭村、峰石村;(4) 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5) 胡家镇思乐村、石梁村、跳河村;(6) 黄石乡铜鼓村、阳雀村、太平村。2.1.2双河镇镇域概况1.地理位置双河镇位于宣汉县西北部,距县城21公里。东邻土主,北靠胡家、花池、隘口,西界大成,南接柳池,是六个乡镇的中心地带。2.行政区划全镇辖12个村1个社区、9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89平方公里,总户数8800户,总人口3.4万人,其中场镇面积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万人。3.交通全镇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210国道、襄渝铁路、宣双路、双庆路横贯全境,里程达230.5公里,是全县唯一的镇级交通枢纽中心。3.社会经济双河镇地处丘陵,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有耕地2.2万亩,农业基础较好,种养殖业是主导产业。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双河镇是川陕两省四县、六个乡镇的商品集散地,城镇饮食业、娱乐业、运输业尤其发达,是全镇重要产业支柱。文化市场繁荣兴盛,以香炉山的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红色旅游基地中共绥定道委遗址修复建设正式启动。生态旅游开发逐步推进,香炉山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十一五”以来,全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全镇以方斗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着力打造市级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示范点。2.2政策背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少数村组和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降低了个别污染源的污染程度和范围,但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仍是当前农村环境的现实,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为切实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各种农村环境保护政策。2008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电视电话会议,农村环保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以奖促治”,推动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20082011年国家实行“以奖促治”政策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80亿元,带动地方资金投入约150亿元,支持约1.7万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4000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中央财政共下达连片整治示范资金56亿元,整合、带动地方投入60多亿元,对1.28万个村庄进行环境整治,受益人口达2600多万。为落实“以奖促治”政策,确保“以奖促治”资金的专项使用,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环保部、财政部在2009年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11号)、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建【2009】165号)、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环发【2009】48号)等文件。国家“以奖促治”政策的实行也取得显著的成效,部分长期危害群众健康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例如贵州省31个村庄原土法炼锌和安徽奎河水污染引发的疾病问题;通过项目建设和“以奖促治”政策宣传,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逐步增强,推动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加快,农村环境监管能力逐步加强,四川、辽宁、宁夏、甘肃等省区在环保部门专门内设了农村环保工作专职机构,并建立健全了各级环保执法监察机构队伍。为推进“以奖促治”政策,四川省办公厅、环保厅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印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以奖促治”加快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川办函2009122号)、关于加强中央和省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的补充规定(川环发2009117号)、关于实施2010年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川环办发201040号)等文件。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自开展以来,两年共投入5000余万元实施“以奖促治”,解决了一批基层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农村环境问题。结合四川省近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万村计划”,即根据国办发200911号文和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试行)确定的基本条件,选择10000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响应“万村计划”思想,宣汉县县委县政府及县环保局积极筹建,设立县级项目库,并从中选取实施条件较好、受益人口较多、匹配资金到位的项目进行本年度的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本项目就为其中之一。1.5项目建设必要性(1) 项目的实施是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环保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实施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是落实中央农村工作的重要举措,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清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农民健康的必要条件。(2) 项目的实施是解决整治区域村民集中居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必要措施,也是消减污染负荷,完成减排目标的必要途径。(3) 实施本项目是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增加村民环境保护自主参与率,达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目的的必要手段。(4) 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符合瞿河乡总体规划发展,是推动该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实施本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48第3章 编制依据、范围及原则3.1指导思想、编制依据3.1.1指导思想为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抓点、带线、促面”不断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将村庄连片整治作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方式,以保障农村群众环境权益、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为目的,实行政府主导、上下联动,整合相关资源,解决宣汉县农村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确保和扩大惠民的政策效果。3.1.2编制依据(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的通知(国办发200911号);(2) 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0948号);(3) 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9165号);(4)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15号);(5) 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试行);(6)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环境成效评估办法(试行)(环办2010136号);(7) 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指南(试行)(环办2010178号);(8)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129号);(9) 关于加强“十二五”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财建20111070号);(10)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以奖促治”加快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川办函2009122号);(11) 宣汉县双河镇总体规划。3.2基本原则、编制范围3.2.1基本原则(1) 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按照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3) 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一方面需针对污染源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确保达标排放和削减污染负荷的要求,另一方面需注重完善包括村规民约在内的相关环境管理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也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持续长效运行。(4) 经济合理农村污染治理方案在满足治污目的的前提下,应结合农村特征注重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的最小化,确保工程方案具有经济合理性。(5)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3.2.2编制范围通过对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村落现状调查、踏勘,同类成功案例对比、参照,确立了本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及技术方案。本实施方案的主要编写内容包括:(1) 政策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 项目区域背景分析;(3) 主要环境问题和整治目标;(4) 主要治理工程内容、规模、处理工艺分析;(5) 工程投资估算;(6) 资金及建设工期安排和实施;(7) 工程效益分析;(8) 项目保障措施。3.3整治区域选取原则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的实施方案(国办发200911号)明确的重点地区基础上,优先将以下地区作为整治区域:一是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和区域范围内,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连片村庄;二是需要通过连片治理才能根本解决的“问题村”集中地区;三是可以充分发挥连片整治效果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重要湖库周边地区;四是“两型”社会建设、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生态移民等重大工程和政策实施区;五是已有一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基础(包括已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整理、基本建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等),其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在12年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按照以上整治区域的选取原则和宣汉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确定双河镇2012年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为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选取原因为:三村通过新农村建设,已基本完成社社通公路、改水改厕、沼气池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好的综合整治工作基础。3.2连片形式根据以下三种连片形式(如图2.3-1)和整治区域分布图(如图2.3-2),可确定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的连片形式为地域空间相连。图3.4-1 农村环境整治连片形式图 第4章 项目建设条件4.1连片整治区域概况4.1.1社会经济概况双河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涉及的三个行政村幅员面积共26.3平方公里,各村基本情况如下:(1) 方斗村方斗村位于双河镇南部,该村辖8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60亩。全村共有农户1900户,4800人。村内村村通、社社通水泥硬化路面共4.8公里;村民饮用水除4社使用自来水外,其余均为深井水;2010年实现人均收入3496元。(2) 尖山村尖山村位于双河镇东部,该村辖7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30亩。全村共有农户687户,2867人。村道总长11.2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路面共10.0公里;村民约20户饮用自来水,其余均饮用井水;村内有一座小二型水库尖山水库,是双河镇集中供水取水点;该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为3400元。(3) 大田村大田村位于双河镇东南部。该村辖9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00亩,全村总人口3100人,总户数730户。该村经济目前以传统农业种养殖为主,2010年实现人均年收入3400元。村道社道总长18公里,其中已硬化4.5公里;全村均饮用井水。表4.4-1 连片整治村庄基本情况表受益村庄户数(户)人口(人)幅员面积(km)耕地面积(亩)主要经济产业人均年收入(元)供水能源道路交通方斗村190048007.81860传统农业3496井水为主、4社为自来水柴草+沼气社社通公路,总长4.8km尖山村68728676.51330传统农业3400井水为主、3社约20户为自来水柴草+沼气社社通公路,总长11.2km大田村730310012.02800传统农业3400井水柴草+沼气社社通公路,总长18km合计33171076726.355904.1.2村民分布概况(1)方斗村该村村民居住大多以社为单位呈院落集居,少数沿村道呈线形集居,集居地势有落差,基本已完成了风貌打造、道路硬化等内容,基础条件较好。全村50人以上集居点共7个,集居人口3542人,集居度为73.8%;另有10户左右的院子共5个,居住人口约20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0.4%;其余农户均为13户散居,较分散,分散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25.8%。该村的村民集中居住点详细情况见表2.4-2。表4.4-2 方斗村村民分布情况表序号村民分布人口(户)户数(户)基础条件11社集居650143道路全部硬化、旱厕+沼气池居多24社集居1400440道路全部硬化、旱厕+沼气池居多35社集居310110道路全部硬化、旱厕+沼气池居多46社集居24050道路全部硬化、旱厕+沼气池居多57社集居23042道路全部硬化、旱厕+沼气池居多62社集居510177道路全部硬化、旱厕+沼气池居多78社集居20285道路全部硬化、旱厕+沼气池居多810户院子集居20050该村10户左右院子共有5个,旱厕+沼气池居多9散居1058134合计48001900(2)尖山村该村村民多以院落集居,或沿村道呈线形集居,集居地势有落差。全村50人以上集居点共6个,集居人口2228人,集居度为77.7%;另有10户左右的院子共3个,居住人口12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2%;其余农户均为13户散居,较分散,分散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8.1%。其村民集居分布详见表2.4-3。表4.4-3 尖山村村民集居点分布情况表序号集居点名称人口(户)户数(户)基础条件13社440100道路全部硬化、旱厕居多24社37587道路全部硬化、旱厕居多37社27093道路全部硬化、旱厕居多41社37890道路全部硬化、旱厕居多52社43096道路全部硬化、旱厕居多65社33570道路全部硬化、旱厕居多710户院子集居12030该村10户左右院子共有3个,旱厕居多8散居519121合计2867687(3)大田村村民多沿村公路呈线形集居,或以院落的形式集居,集居地地势有落差。全村50人以上集居点共7个,集居人口2470人,集居度为79.7%;另有10户左右的院子共2个,居住人口8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6%;其余农户均为13户散居,较分散,分散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7.7%。其村民集居分布详见表2.4-4。表4.4-4 大田村村民集居点分布情况表序号集居点名称人口(户)户数(户)基础条件19社470100道路全部硬化、旱厕居多28社43890道路全部硬化、旱厕居多37社42087道路全部硬化、旱厕居多46社27668道路全部硬化、旱厕居多55社2205064社3408773社30678810户院子集居8020该村10户左右院子共有2个,旱厕居多9散居550150合计31007304.1.3饮用水源概况从整治村庄的社会经济概况中可知,本次进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方斗村4社及尖山村3社约20户居民饮用水大部分来自于集中供水,通过调查,两个村的集中供水均为场镇自来水,取水点为尖山水库,为小二型水库,位于尖山村。两村的饮用水源情况详见表2.4-6。表4.4-6 整治村庄饮用水源情况表整治村庄供水情况水源饮用水源地保护现状方斗村供该村4社居民尖山水库未划分保护区,无标示、标牌及隔离设施尖山村供该村3社约20户居民4.1.4现有污染治理设施概况通过对整治村庄进行现场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本次进行连片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现有的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如下表:表4.4-7 整治村庄污染治理设施现状表整治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方斗村无任何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全靠自然净化沿村公路有少量垃圾收集池10m沼气池25座尖山村沿村公路有少量垃圾收集池10m沼气池154座大田村无10m沼气池210座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及预期目标5.1项目拟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5.1.1整治区域环境污染现状分析1. 生活污水来源农村生活污水是指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厨房污水、洗浴污水和厕所污水等。由于农村人口密度低、居住分散、日常活动独立,因此生活污水具有水量小、分散、排放无规律、水质水量日变化系数大等特征。厨房污水是指在洗菜、烧饭、刷锅和洗碗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厨房污水中油和有机物含量较高。洗浴污水是指在洗澡、洗衣和洗涤过程中排放的污水。洗浴污水含有洗涤剂。厕所污水即冲厕污水,包含粪便和尿液,除含高浓度的有机物、氮和磷等外,还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和残余药物,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排水系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项目区的村庄仅少量农户已实施改水改厕,约90%的农户仍采用旱厕,粪便直接进入屋后的露天式粪坑;洗衣、做饭及冲澡废水部分直接散排,部分进入粪坑。院落村民集居区无统一雨污收集系统,大多就近散排。产生量及污染负荷按整治村庄现有的人口数、给水排水的定额数据以及污染普查的人均产污数据可概算出整治村庄的日均产污量,再结合村庄的排污系统现状、土地消纳现状可估算出整治村庄每日排入环境的污染负荷,详见表3.1-1。按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范中的集中和分散供水系统生活用水定额,结合当地村民生活习惯,确定本项目区村民生活用水定额方斗村4社、尖山村3社部分农户为100L/(人天),其他村社均为80L/(人天)。若污水量按80%给水量计,则每人每天产生的污水量分别为80L、64L。人均日产污数据参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城镇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人均日产污量COD、TN、TP分别为53g/人d、10.4g/人d和0.81g/人d,据统计,四个村庄现共建有户用沼气池640口,村民总户数为3317户,处理率为19.3%,考虑一定的土地消纳作用,可预测出项目区生活废水的外排污染负荷达到75%,具体外排污染负荷量详见表3.1-1。表5.1-1 整治村庄日产污水量及污染负荷整治村庄人口(人)排水定额日产污水量(吨)负荷外排率外排污染负荷(kg/d)CODTNTP方斗村方斗村(4社)3400140064L/人d80L/人d217.60 112.00 75%135.15 26.52 2.07 55.65 10.92 0.85 尖山村尖山村(3社)278964L/人d178.50 75%110.86 21.75 1.69 7880L/人d6.24 3.10 0.61 0.05 大田村310064L/人d198.40 75%123.23 24.18 1.88 合计10767712.74 427.99 83.98 6.54 2. 生活垃圾来源及组成现代农村的生活垃圾组分一般包括:厨房垃圾、塑料、纸类、灰土、金属、织物、草木等。具体而言,生活垃圾特征性的主要因素有燃气普及率与集中供热普及率、季节差异、基础设施与消费水平等。通过现场调查知,本次连片综合整治村庄的液化气覆盖率低,当地村民主要以柴草作为能源供应,柴草燃烧后灰土可实现就地利用,不进入垃圾收运系统。收集转运现状项目区内沿部分公路现设立有垃圾收集池,未分类,村民倾倒入内的垃圾含大量灰土石块及树皮、草木。行政村未设垃圾收集部门,垃圾池统一由场镇清理,因缺少清运设施,垃圾池长期满溢,且时有村民自行焚烧现象。产生量及污染负荷若考虑村镇生活垃圾中的灰土和有机垃圾部分可就地利用,则项目区的村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可按0.5kg/人d计;再考虑现有的垃圾清运系统具有一定的转运率,可估算出项目区内村民每人产生的垃圾量及流失量,见表3.1-2。表5.1-2 整治村庄日产垃圾量及流失量整治村庄人口人均日产垃圾量(kg/人d)日产垃圾量(kg)流失率流失量(kg/d)方斗村48000.524000.61440尖山村28670.51433.50.6860.1大田村31000.515500.6930合计107675383.53230.13. 饮用水源及保护现状根据前述2.4.4节饮用水源概况知,整治村庄集中式饮用水源为尖山水库,为小二型水库,位于尖山村。该饮用水源目前未设置标识标牌加以警示,也未进行隔离防护,对水源的安全性存在一定威胁5.1.2污染形成原因分析1.生活污水污染形成原因(1)村民的高度集居按照2.3.2章节的内容分析,本次进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三个村庄村民集居度为73.8%、77.7%及79.7%,村民的高度集居必然导致生活污水的集中排放,且这种集中排放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而集居程度的增加也致使了周围的环境容量逐渐减小,当持续排放的来自生活污水的污染物超出环境容量时,便形成了污染。而新农村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大项目区村民的集居程度,使生活污水的污染更加严重。(2)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只有养殖户修建了沼气池,但因洗澡、洗衣及厨余废水的排入现已无法产气,且长期存在满溢现象,经了解多数农户现采用潜污泵将沼液抽出,直接排入附近的自然沟渠。(3)收集处理设施的缺失院落村民集居区无统一雨污收集系统,大多就近散排,无污水处理设施,这是导致项目区村民集居点生活污水形成污染最主要的原因。2.生活垃圾污染形成原因(1)收集转运设施的缺失本次整治的三个村庄仅公路沿线有部分垃圾收集池,完全无法满足项目区内所有村民生活垃圾的日常收集贮存。(2)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村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造成生活垃圾流失污染的原因之一,如:对垃圾进行焚烧,垃圾倾倒入河,公路沿线农户垃圾不入池等。5.1.3主要环境问题通过以上对整治区域的环境污染现状和污染形成原因分析,确定三个整治村庄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户养畜禽养殖污染及引用水源保护问题。5.2项目整治内容根据整治区域主要环境问题,确定本次对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的整治内容:以实施项目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为主,同时完善项目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和进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两个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5.3整治预期目标5.3.1总体目标通过2012年度对双河镇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三村进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拟实现: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确保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建立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推行“清洁养殖”模式,实现人畜粪污分离,养殖粪污进入沼气池通过沼气处理和生产有机肥、还田等方式,使养殖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综合利用,消除环境隐患。同时通过管理措施及能力建设,使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确保项目区村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5.3.2具体指标根据四川省环保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环境成效评估办法的要求,制定本次连片整治预期目标,详见表3.3-2。表5.3-2 宣汉县双河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预期目标表评估内容指标名称评估目标预期目标连片整治连片整治率8080整治内容受益地区村民饮用水合格率(%)90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达标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1008010080生活污水处理率(%)8080户养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8080环境管理能力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健全健全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95100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六章 技术方案6.1总体思路通过以上章节对项目实施区村民集居现状、污染形成原因及现有治理设施的分析,本方案确定出针对方斗村、尖山村、大田村三个村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及散养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及村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四项整治内容的主体思路,详见下图:县填埋场黑水(人粪、尿)户用化粪池统一收集 生态湿地 处 理 农户污水完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还田施肥资源化利用户用沼气池畜禽粪污灰水(洗衣、洗澡)10头以下养殖户养殖大户畜禽粪污水冲粪后干湿分离沼气池、堆肥池生活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池可回收垃圾池有机垃圾垃圾收集池镇转运站堆肥还田施肥资源化利用村民集中式水水源地保护设立标示、标牌及隔离设施6.2生活污水处理方案6.2.1处理模式及规模遵循“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技术模式,根据村庄村民分布点排水量及污水处理规模合理划分“集中”和“分散”处理模式。 一、方斗村 (一)在新农村综合体内铺设污水管网2000米及化粪池10个,涉新村农户100户,人口近600人。 (二)依托新村综合体建设(3社)和方斗老场区(4社)相邻地理位置,在新村牌坊正对面新建处理规模100m3/d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网1800米(沿公路两边布设)。服务范围涉及3、4社农户256户,人口1365人。 (三)在5社农户集中地区点规划1个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点,涉及农户13户,人口 56人;在6社农户集中地区点规划1个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点,涉及农户20户 ,人口110人。 二、大田村 在7、8社农户集中点双河沟处规划1个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点,涉及农户40户,人口200人; 在9社农户集中点寇家坝处规划1个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点,涉及农户40户,人口200人。 三、尖山村 新建处理规模100m3/d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网2000米(新宣双公路两边各1条,共2条),服务范围涉及1社、3社、4社、7社沿线共计农户160户,人口1000人。 其它分散地点,结合现场实际合理布置沼气池和生活垃圾池。4.2.2拟建场址污水处理系统根据各集中及分散处理点的具体地理现状及可用土地现状,选择拟建场址,各拟建场地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 拟建场地尽量少占耕地,多利用集居点周围荒地或坑塘;(2) 污水可自流进入拟建地,不需增设动力提升;(3) 位于河边的拟建场址,高程高于当地20年一遇洪水位线;(4) 拟建场地交通便利、供水供电方便。6.2.3进出水水质1.进水水质农村生活污水的设计水质宜以实测值为基础分析确定,但因条件限制,无实测数据可用,且通过实地调查各村庄内均无工矿企业或大型养殖场,废水来源主要为村民的生活废水,因此参考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省重点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调查,确定本项目设计进水水质主要污染物指标。表6.2-2 集中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进水水质情况表 单位:mg/L指标pHCODBODNH3-NTPSS数值692801403032002.出水水质根据连片村污水处理后用途和去向,确定两处一体化设备和四处“沼气池+人工生态湿地”出水主要指标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后,用于周边农田土地灌溉,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见表4.2-3。表6.2-3 连片村污水处理出水标准 单位:mg/L指标CODBODSSNH3-NTP执行标准数值1003030253GB18918-2002二级标准其它各分散点,生活污水经户用沼气池处理后依托周围农田、树林、果园等生态系统自然消纳吸收,禁止直接外排。6.2.4处理工艺 6.2.4.1“集中”处理工艺1.工艺介绍根据连片村的聚集程度、地形地貌、排水要求及经济承受能力,本着既能满足污水处理达标要求,又能实现低能耗、易管理的处理工艺选择原则,参考相关技术资料和其他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工程的成功案例,确定本项目集中式生活污水两处采用一体化处理设备,四处采用“沼气池+人工湿地”生物生态组合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为国家鼓励类治理模式。厌氧部分作为前处理,截留大部分颗粒较大的有机物,并在厌氧发酵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稳定的沉渣,同时避免后续人工湿地填料的堵塞。人工湿地通过模拟和强化自然湿地功能,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湿地填料,湿地表面种植水生植物,污水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在填料、植物及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作用下,污水中污染物质通过填料过滤、植物吸收、微生物吸附降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各整治村内分散点农户基本采用旱厕或水冲厕,人粪污进入露天粪坑,而禽畜粪污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故本方案考虑将生活污水中的黑水首先进入户用化粪池处理,在化粪池溢流口用管道将溢流出的废水接出,汇同农户的厨房污水、洗浴污水等灰水进入主污水主管道。污水通过主管道的收集进入该集居点的污水集中处理拟建地,进行厌氧生物处理,出水用于周围农田土地灌溉,实行资源循环利用,达到变废为宝的目标。2.工艺设计(1) 收集系统考虑村庄发展,本方案拟采用雨污分流制对集中处理点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收集主管道采用PVC-UDN200双壁波纹管。(2)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按相关行业标准制作,采用钢结构,外部喷漆抗氧化。(3) 户用化粪池设计修建的户用化粪池采用砖混结构,池壁和池底进行防渗处理,容积为8m3/口。水力停留时间72h,清掏周期为1年。(4) 人工湿地设计采用潜流型人工湿地,湿地床墙体为砖混结构,底部铺设粘土层和防渗膜,底部坡度为0.5%1%。内部填料采用不同级配的砂石,填料层总高0.8m,从下到上分别为:粒径50100mm的砾石0.3m、粒径2030mm的石灰石或建筑碎石0.2m、沸石0.2m、粒径35mm石英碎石层0.1m。污水在填料表层2cm以下流动,防止蚊蝇孳生,水面以上称之为保护层。湿地床水力负荷取0.3m/(m2d),总停留时间48h,面积过大的湿地可按总有效面积分级建设,每级长宽比不小于3:1,每一级湿地床潜流水水位较前一级湿地床低2cm;湿地床进出水需设布水渠和集水渠,每级湿地床之间设布水渠,进出水均采用三层穿孔管布水和集水,保证布水均匀,防止死角。各级湿地床可种植不同植物,可供种植的植物有:芦苇、灯芯草、菖蒲等根系发达水生植物,植物的栽种方法为:一般每平方米810穴,每穴栽23株,亦可用行距10cm,蔟距15cm控制。如下图所示为人工湿地剖面图: 6.2.4.2“分散”处理工艺1.工艺介绍生活污水经户用沼气池处理后依托周围农田、树林、果园等生态系统自然消纳吸收,禁止直接外排。 2.工艺设计(1) 收集系统考虑村庄发展,本方案拟采用雨污分流制对分散处理点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收集主管道采用PVC-UDN150双壁波纹管,主管道长度按每收集1户农户510米计。(2) 户用化粪池设计修建的户用化粪池采用砖混结构,池壁和池底进行防渗处理,容积为8m3/口。水力停留时间72h,清掏周期为1年。6.2.5工程内容各集中和分散处理点的主要工程内容,详见以下各表。1.集中式污水处理工程内容表6.2-4 连片村村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主要构筑物一览表地 点建 设 内 容规 格数 量 方斗村 沼气池 砖混、 V= 8m330口 污水管网 PVC-U双壁波纹管。 主管DN200、支管DN100DN200=2000mDN100=500m生态湿地床墙体为砖混结构,底部铺设粘土层和防渗膜,底部坡度为0.5%1%。内部填料采用不同级配的砂石,填料层总高0.8m,水生植物密度为810穴/m2,单个占地面积10m2。2处一体化设备处理规模100m3/d,按相关行业标准制作,采用钢结构,外部喷漆抗氧化。1个大田村 沼气池 砖混、 V= 8m320口 污水管网 PVC-U双壁波纹管,DN100。400m生态湿地床墙体为砖混结构,底部铺设粘土层,底部坡度为0.5%1%。内部填料采用不同级配的砂石,填料层总高0.8m,水生植物密度为810穴/m2,单个占地面积10m2。2处尖山村 污水管网 PVC-U双壁波纹管, DN200。2000m一体化设备处理规模100m3/d,按相关行业标准制作,采用钢结构,外部喷漆抗氧化。1个2.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内容表6.2-5 连片村村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主要构筑物一览表地 点建 设 内 容规 格数 量所有项目村 沼气池 砖混、 V= 8m3100口6.3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案6.3.1处理模式四川省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垃圾产量相对较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如果按照现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规范建设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存在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村镇生活垃圾的处理。对于我省大多数村镇,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首先要建立低成本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把能够回收的废品收集起来,把相当部分的有机垃圾就地处理(堆肥处理或厌氧消化),只是把不能回收、不宜堆肥处理垃圾收集起来集中处理并合理利用县域内的垃圾处理设施,做到资源共享。据调查宣汉县现有垃圾填埋场一座,可处理县城城区和君塘镇、天生镇、东林乡、柳池乡等12个乡镇的垃圾,目前日处理垃圾量125吨。垃圾填埋场位于东乡镇黄金槽村二社,距离双河镇约23.6公里,通过S201省道和乡道可直达,因此可将本次整治的三个村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至宣汉县垃圾填埋场进行统一填埋处理。村镇地区往往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如道路硬化水平低、家庭用燃气普及率低等,生活垃圾中的渣土类无机垃圾含量高,如果不进行分类收集,而将这些垃圾集中长距离运输,显然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必要的;对于可腐烂的有机垃圾进行长距离运输,同样是不经济的,也不利于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从现有的实践看,村庄生活垃圾推行分类收集具有更强的操作性。首先大多数村庄人口密度小,流动性小,村民作息时间基本相同,彼此熟悉,沟通和交流多,只要政府组织引导得当,完全可以搞好分类收集。此外,村庄附近有足够的农田、林地等可消纳有机垃圾堆肥后产生的肥料。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繁琐的、长期的、也需要有一定投入的持续工程,需要大量的政府动员宣传工作和长期的维护工作。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整治村庄内沿公路现有部分垃圾收集池,考虑到该类垃圾池的数量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