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论文_第1页
某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论文_第2页
某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论文_第3页
某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论文_第4页
某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某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 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对于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位以某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为例,对其进行相应探讨。 关键词: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地质环境条件 拟建工程项目为一般性民用建筑,建筑物高度及基础荷载较小,属一般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工程建设对现状的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小。依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中的划分标准,确定评估级别为三级。 评估区所在位置属剥蚀堆积地貌,为垄岗及坳沟地形,有零星的小水塘分布。场地地形北高南低,地面最大高程(黄海高程,下同),最小高程,最大相对高差。场地地形、地貌属简单类型。 评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江汉盆地以东。地层区划隶属于扬子区、下扬子分区、大冶小区。评估区均为第四系覆盖,根据本次在评估区钻探揭露地层,结合1:5万区域地质资料可推测评估区隐伏基岩地层为白垩-下第三系(k-e)砂、泥岩。 钻探揭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q4l+al)、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2-3al+pl)以及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灰黄色软可塑状态淤泥质土、一般粘性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al+pl主要为黄褐色、棕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主要为灰黄色、紫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局部夹少量砾石层。 2地质构造 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评估区地处扬子地台、大冶褶皱束、盘龙向斜南翼核部。该向斜轴向呈近ew展布,核部隐伏地层为k-e及t地层,两翼分别为p、c、d地层。评估区内未见断裂构造。 评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区,地震强度、频次不高,属弱震、少震的相对稳定区。发生的地震震级低于4级烈度,震源深度大都在820km以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1k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规定,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属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评估区为垄岗及坳沟相间地形,地势北高南低,覆盖层为第四系沉积层,其中第四系全新统淤积及冲积层(q4l+al)具中高压缩性,承载力较低;第四系上-中更新统洪冲积层(q2-3al+p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较高;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中等。 覆盖层下隐伏基岩为白垩-第三系(k-e)砂、泥岩,岩石类型属极软岩,强风化岩石风化强烈,呈土状,承载力较高,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在35m;中-微风化岩石力学强度一般较高,完整性好。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岩土层结构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将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划分为简单类型。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场地在进行大开挖或开挖较深的基槽时,不宜在基槽附近地面上大量人为堆载,若人为堆载过高,也易造成堆载土体失稳,诱发产生小型土体崩塌或滑坡,从而发生地质灾害,但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程度一般较小,也易于防止。场地局部地段地形低洼,有淤泥质土分布,淤泥质土为高压缩性土,易产生沉降变形;场地平整时则为填方区,填土厚度相对较大,结构松散,填土层也极易产生沉降变形,不仅给建筑物基础及室内地坪造成破坏,还会造成场区道路及围墙剪切破坏。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局部具有弱膨胀性,当拟建物基础荷载小时,因土的胀缩变形可能造成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使建(构)筑物开裂、破损,甚至倾斜。 5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评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引发土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淤泥质土、填土沉降变形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膨胀土发生胀缩危害的危险性小。 场地拟建物基础施工时,不宜进行大开挖,应选择独立柱基础或墩基。若需要开挖较深的基槽时,需对基槽边坡进行支护。场地基槽施工开挖后易形成土质边坡,在基槽附近地面上应避免土体过高堆载,防止因土质边坡失稳诱发产生土体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场地施工平整时,对淤泥质土应进行必要的清淤,对人工填土,由于是新近填土,结构松散,易发生沉降变形,在道路及围墙施工前应进行分层夯实或碾压。 参考文献: 1张倬元.典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2阮沈勇,黄润秋.基于gis的信息量法模型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1). 3周伟,袁春.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测以清江流域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论文网在线 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