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3 中央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必 须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 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国务 院在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也提出了“以 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 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要求。这都促 使北京积极稳妥地加快城镇化步伐。为更好地 理解城镇化的实质,我们就如何衡量和比较国 内外城镇化水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城镇化水平的核算方法 城镇化与城市化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我国 长期存在“城市化”和“城镇化”两种提法,指 的都是相对于 “乡” 而言的 “城” 发展壮大的过程, 相对应的英文也是同一个词(Urbanization,为 避免翻译不准确影响读者理解,个别地方引用 了原文)。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 界 1982 年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 论会”,曾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义语,并 建议以“城市化”替代“城镇化”。国家正式 文件曾使用过“城市化”的提法。2000 年发布 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 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 此后国家正式文件都使用“城镇化”的提法。 之所以使用“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的提法, 主要是因为我国曾长期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 , 以及 “避 免农民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的政策;而“城” 一般被理解为县级市或更高级别的地方,“镇” 则一般理解为建制镇或集镇,“城镇化”的提 法可以引起对“镇”的重视,防止片面发展大 中城市的倾向。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党的十七大 提出的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按照统筹城乡、 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 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就不会对“城镇化”的理解产生歧义。下面一 般使用“城镇化”的提法,涉及国外部分则使 用“城市化”的提法。 国内外关于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 王修达,王鹏翔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 100053) 【摘 要】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地域城镇化、经济活动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四个方面。城镇 化率是国际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通行指标。城镇化的内涵尽管很多,但从根本上看,其实质是人们经济社会生活方式 的城镇化。分析国内外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有益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城镇化的实质,正确选择推进城镇化的方式, 有益于科学比较与借鉴国外经验。 【关键词】城镇化;衡量标准;区域统筹 【中图分类号】F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252(2012)01-0043-07 【收稿日期】2011-09-01 【作者简介】王修达(1967- ),男,江苏赣榆人,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 第 26 卷 第 1 期 2012 年 1 月 Vol.26 No.1 Jan. 2012 44 一般认为,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一是人口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 二是地域城镇化,指在地域空间上,农村地域逐 渐转化为以人口的高度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城镇 地域的过程。 三是经济活动城镇化, 指经济关系、 经济活动在地理上聚集,以及生产方式日益趋 向于城镇经济特征的过程。四是生活方式城镇 化,指随着社会身份、职业、社会角色等的变化, 人们在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社会 交往、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综合素质等方面, 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的过程。 城镇化率是国际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通行 指标。城镇化的内涵尽管很多,但从根本上看, 城镇化的实质是人们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的城镇 化。由于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就包含了经济 社会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以比较简单易行, 因而通常用人口向城镇的聚集程度,即城镇常 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 镇化的水平,称之为城镇化率。 核算城镇化率的前提,是界定什么地方 是城镇。对此,国内外标准各有不同。在我国, 由于独特的户籍和行政区划制度,还涉及到 什么人是城镇常住人口这个指标。 二、我国的城乡划分 (一)划分城乡的标准 我国对城乡划分标准有过多次调整, 见表1。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统计局2008年制定的 统 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我国以行政区划为基 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 会辖区为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 将全国划分为城镇和乡村。按照该规定, 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 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 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 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政府驻地的实 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实际 设置依据设镇标准设市标准 1955 年国务院发 布的关于设置 市、镇建制的决 定、关于划 分城乡标准的规 定 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可以设置镇 的建制。其他地方,必须聚居人口2 000以上,有 相当数量工商业居民,并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镇的 建制。少数民族地区如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 聚居人口虽不及 2 000,确有必要时亦得设置镇的 建制。工矿基地,规模较小、聚居人口不多,由县 领导的,可设置镇的建制。 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可以设置市的建制。 聚居人口不足 10 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工矿基 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 资集散地或者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并确有必 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 工矿基地, 规模较大、 聚居人口较多, 由省领导的, 可设置市的建制。 1963年发布的 中 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调整市镇建 制、缩小城市郊 区的指示 工商业和手工业相当集中、聚居人口3 000人以上, 其中非农业人口占70%以上,或者聚居人口在2 500 人以上不足3 0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确 有必要由县级国家机关领导的地方,可以设置镇的 建制。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商业和手工业集中地,聚 居人口虽然不足3 000,或非农业人口不足70%,但 是确有必要由县级国家机关领导的,也可设镇。 凡是在完成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任务和缩 小郊区以后,聚居人口仍然在 10 万人以上的, 一般可以保留市的建制;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 必须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者是重要工矿 基地,或者是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者是 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有必要由省、自 治区领导的,才可以保留市的建制。市总人口 中农业人口比重一般不应超过 20%。 1984年发布的 国 务院批转民政部 关于调整建镇标 准的报告的通知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总人口在 2 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 超过2 00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 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 以上的, 也可以建镇。 少数民族地区、 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 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 岸等地, 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 000, 必要时也可设镇。 表 1 我国市镇设置标准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2 年 第 1 期 45 设置依据设镇标准设市标准 1986年发布的 国 务院批转民政部 关于调整设市标 准和市领导县条 件报告的通知 非农业人口 6 万以上,年 GDP 2 亿元以上,已 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 总人口 50 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 的非农业人口 10 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 不超过 40%、年 GDP 3 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 县;总人口 50 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 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 12 万以上、年 GDP 4 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市区非农业人口 25 万以上,年 GDP 10 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 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1993年发布的 国 务院批转民政部 关于调整设市标 准报告的通知 设立县级市的标准。分别对每平方公里人口密 度 400 人以上、100400 人、100 人以下的县, 从非农人口数量、工业产值比重、财政收入、 城区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设置了撤县设市标准。 设立地级市的标准。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 25 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非农户口的从事 非农产业的在 20 万人以上;工农业总产值 30 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 80% 以上;GDP 在 25 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 业,在 GDP 中占 35% 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 财政收入 2 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 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 1999 年国家统计 局发布的关于 统计上划分城乡 的规定 试行 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包括:县及 县以上(不含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所在的建 制镇的镇区和其他建制镇的镇区。 镇区是指: (1) 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2) 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村民委 员会的驻地,其镇区还应包括该村民委员会的全 部区域。城镇地区以外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 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地区,常住人口 在 3 000 人以上的,按镇划定。 设定了人口密度甄别指标,引入了 “ 建设延伸 到的区域 ” 的概念。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 市建制的城市市区。市区是指:(1)市辖区人 口密度在 1 500 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市区 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2)市辖区人口密度不 足 1 500 人平方公里的区和县级市,市区为 市辖区(县级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区(县级市) 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3)前款市辖区(县 级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 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 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 2008 年国务院批 复的国家统计局 统计上划分城 乡的规定 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 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 区域。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 口在 3 000 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 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农场、林场的场部 驻地视为镇区。 取消了人口密度指标,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设施的可达范围进行考虑。城区是指在市辖区 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 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续表) 建设是指已建成或在建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 和其他设施。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 且常住人口在 3 000 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 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农场、 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 (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 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也调整过多次, 见表 2。根据国家统计局现行的城镇住户调 查方案,城镇住户调查对象包括:户口在本 地区的常住非农业户;户口在本地区的常住农 业户;户口在外地,居住在本地区半年以上的 非农业户;户口在外地,居住在本地区半年以 上的农业户。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统计上主要 根据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统计的是居住半 王修达等:国内外关于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 46 表 2 我国人口普查中的城镇人口标准 时 间城 镇 人 口 标 准备 注 1953 年第一次 人口普查 城镇辖区范围内的所有人口 (包括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 , 包括城市的市区人口、县城的城关人口、23 千人以上工 商业比较发达的集镇人口以及工矿区和森林作业区等非农 业比较集中的居民点。 1964 年第二次 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为市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而市镇辖区内的农 业人口和市镇辖区外的人口为乡村人口。 按户口性质登记。 1982 年第三次 人口普查 市镇辖区内的总人口(包括市辖区内的农业人口),其余 人口均为乡村人口。 采用了国家1955年颁布的城乡划分标准。 1990 年第四次 人口普查 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下设区的市所辖的街 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下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按常住人口登记,把居住在城镇一年以 上的非户籍人口纳入城镇人口范围。 2000 年第五次 人口普查 城镇、乡村是按 1999 年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 的规定试行划分。 按常住人口登记,把居住在城镇半年以 上的非户籍人口纳入城镇人口范围。 2010 年第六次 人口普查 城镇、乡村是按 2008 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 定划分。 同第五次人口普查。 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这与户籍管理部门将人口 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同。我国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全国城镇化水平为 26.23%,2000 年普查时为 36.09%,2010 年人 口普查时, 全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亿 (其 中包括近 2 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城镇化率为 49.68%。就北京市来看,1990 年、2000 年人口 普查时,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 73.4%、77.5%;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市居住在城镇的 人口为 1 685.9 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86.0%,比 2000 年上升了 8.5 个百分点。 三、国际上划分城乡的主要标准 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城乡划分标准。联合国 认为,城市化是城市区域扩大和农村人口向城市 迁移的过程,但“由于各国在区分城市与农村地 区的特点方面存有差异,城市与农村人口的单一 定义无法适用于所有国家。因此,各国应当根据 各自的情况,决定哪些地区列为城市,哪些地区 列为农村”。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 望,1900 年,世界城市化率是 13%,1950 年 为29%, 2005年为49%, 2009年达到50.1% (其中, 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 74.9%,欠发达国家平均水 平为 44.6%),预计 2030 年将增长为 60%。 (一)以人口数量和非农就业结构为标准 日本 1947 年制定的地方自治法规定, 人口在 5 万人以上,并且市区户数和工商业人口 均占 60% 以上的地区,可以设“市”。“町” 的设置标准由各都道府县自行规定,一般以人 口 5 000 人以上、工商业人口 60% 以上为标准。 1953 年,日本实施了市町村合并促进法,一些 人口稀少的农村区域也被划进了市。为了更好 地体现城市化的真实状况,日本在 1960 年人 口普查时使用了人口密集区(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的概念。按照最新规定,人口密度在 4 000 人 / 平方公里以上、整个人口在 5 000 人 以上的地区才是城市区域。荷兰规定,2 000 人 以上的市,或人口不到 2 000 人但男子从业人 口中从事农业不超过 20% 的市为城市。在印度, 所有 5 000 人以上、人口密度不低于 390 人 / 平 方公里、成年男子人口至少 3/4 从事非农业活 动并具有明显城镇特征的地方为城市。在俄罗 斯,大多数居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地方才能称作 城市,但各联邦主体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 (二)以居民点人口数量或密度指标为标准 英国 3 000 人以上的居民点为城市地区。 法国以居住地的连续性界定城市单元(Urban unit),一个城市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建成地区 (Built-up areas)相连的自治市(建筑间距不超 过 200 米)和至少 2 000 个居民,其中一半以上 的人口必须住在建成区内。加拿大将 1 000 人以 上、人口密度不低于 400 人 / 平方公里的地区定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2 年 第 1 期 47 义为城市区域(Urban area)。澳大利亚则将城 市定义为聚居人口 1 000 以上,人口密度不低于 200 人 / 平方公里的地方。新西兰规定 1 000 人 以上的居民点为城市。 伊朗为5 000人以上的市、 镇、村。墨西哥为至少 2 500 人的居民点。 (三)以行政区划为标准 埃及规定省的首府和地区首府为城市。蒙 古国规定首都和地区中心为城市。使用这类标 准的国家有 30 多个,其中以拉丁美洲国家居多。 (四)美国划分城乡的标准 美国是中国、印度之外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国家,经济发达,城市化的程度很高,人们习 惯于把很多经济社会指标与美国作对照,所以 这里把美国城乡划分的标准单独介绍。 美国界定城市地区有人口总量及密度上的 要求。1950 年之前,美国国家统计局把人口在 2 500 人以上的行政建制的居民点定义为城市, 不考核人口密度。1950 年,美国在计算人口密 度的基础上,把 5 万人以上的城市,以及城市 之外有 2 500 居民以上的地方,称作城市化地 区(Urban area)。其后相关统计屡有沿革。 2000 年的普查,使用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处理 系统,利用电脑软件,采用“零基”方法(即 不参照以往统计中对城市化地区的界定)重新 核定了城市化地区。基本标准是面积不超过 2 平方英里、人口密度不低于 1 000 人 / 平方英里 (386 人 / 平方公里)的各“统计街区”(Census blocks),统计为城市核心;距前项城市核心 不超过 2.5 英里、满足人口密度要求的飞地, 以及人口密度不低于 500 人 / 平方英里的相邻 非居住城市用地,也统计为城市化地区,其中 城市总人口超过 5 万人的地区被称为城市化地 区(Urbanized areas),2 500 至 5 万人的地区 被称为城镇组团(Urban clusters)。2009 年, 美国的城市化率为 82%。2010 年,美国修订了 城市化地区的统计标准,主要变化,一是把确 定城市核心区时使用的各统计分析单位,由“统 计街区”扩大为面积不超过 3 平方英里的“统 计区”(Census tracts),二是把飞地距城市核 心的距离缩短为 1.5 英里。如果按新标准对部分 地方 2000 年普查数据重新测算,结果发现城市 化地区的数量增加 2.2%,城市总人口增加 0.4%, 城市总面积减少 3.3%,相应地,城市地区的平 均人口密度增加了 3.9%。 美国在界定城市化地区时不考虑行政建制。 1950 年之前,美国界定城市时要求这个地方必 须有行政实体的建制(incorporated place)。 1950 年起,美国把符合城市标准,但没有独立 行政建制的地方,也界定为城市化地区,并为此 设立了名为“统计专设地方”(census designated place)的统计单位。根据美国 2002 年统计,美 国的19 429个市政府 (Municipal government) 中, 辖区人口在 2 500 人以下的占总数的 67.1%;16 504 个乡镇政府(Town or township governments) 中,辖区人口 2 500 人以下的占总数的 74.7%。 因此,美国大多数市镇尽管有市镇的名称,实 际上并不一定作为城市化地区来统计。 美国以城市地区为核心采用了独特的区域 统计方式。美国实行地方自治制度,很多城市化 地区可能是由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在地理上接 壤、经济社会上联系密切、但行政上互不统属 的城镇组成的。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美国 于1950年普查时使用了 “标准都市区” (standard metropolitan areas)的概念。现行标准是美国行 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根据 2000 年数据制订、 2003 年起施行的。该标准使用“基于核心的统 计区”(Core Based Statistical Areas),作为统 计一定区域经济社会情况的基本地理单位。其 基本做法是先确定一个人口不低于 1 万人的城 市地区作为核心,包含这个核心的县(counties) (或相当于县的地方,county-equivalents)称作 中心县(central counties),周围其他县如果与 中心县有很强的经济社会联系(以就业状况衡 量,标准是进出中心县的通勤量占该县通勤量 的 25% 以上),也可以被划归到这个统计区, 并称作外围县(outlying counties)。如果作为核 心的城市超过 5 万人,由相关县组成的统计区 就称为“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如果这个核心不足 5 万人,由相关县 组成的统计区就称为 “城镇统计区” (micropolitan 王修达等:国内外关于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 48 statistical areas)。在一定条件下,几个核心统 计区会被组合为更大的统计实体,称之为“联 合统计区”(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目前美 国有 366 个都市统计区、576 个城镇统计区, 125 个联合统计区。 但不能认为上述以城市为核心的统计区域 就是城市化地区。负责制定上述统计区域标准 的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指出,以城市为 核心、以县为单位划定的这种地理实体,只是 统计区域,而不是城乡划分;包含在这些区域 的各个县里的,可能既有城市地区,也有农村 地区。这是在解读相关数据时应该注意的。如 果加强农村经济的政策只把重点放在都市统计 区之外的县,就有可能忽视统计区之内的农业 县这些县只是因为有较大比例的居民到核 心城市工作,才被划分到都市统计区的(目前 91% 的美国农村劳动力有工资性收入)。 四、几点启示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城镇化的实质 正确理解什么是“城镇”。对城镇的定义, 反映了人们对城镇化本质的理解,这种理解又直 接影响到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方式。从上面的材料 可以看出,国内外并没有界定城镇的统一标准; 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其对城镇的认识在不同时期 也会有所变化。联合国对世界各国界定城市的方 法进行了研究,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类:以行政上 自治的市、区为准;以当地政府所在地为准;以 具备某些城市特征,如良好基础设施和相应的公 共服务设施、密集的建筑等为准;以聚居的人口 规模为准;以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百分比为准。 这些标准既有一定区别,也有密切联系,根据各 国不同国情,往往是强调其中一种标准的同时就 隐含了其他标准。综合这些情况,从城镇相对于 “乡村”的经济社会上的本义出发,可以认为, 城镇是较多非农业人口以较大密度聚居的、有比 较完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实行相应管 理体制的地方。 正确选择推进城镇化的方式。城镇数量的 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从 城镇化的内涵出发,城镇建设实质上是非农人 口和非农产业在一定空间地域上集聚的过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现代的历史 是乡村城市化”。从总体上看,城镇化不仅是 工业化的动力,更是工业化的成果,建设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非农产业吸 引非农人口,是城镇建设的基本程序或方式。 一些地方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基础设施和非 农产业支撑,城镇人口特别是非农人口数量不 足;二是工业布局过于分散,与原有城镇脱节, 没有产生应有的人口集中效果;三是部分新增 非农人口享受不到与原有城镇居民等同的政治 经济待遇,也没有机会在城镇长期稳定生活, 因而并没有真正城镇化。要按城乡统筹的原则, 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规划、产 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使城 镇就业岗位的增加和人口向城镇聚集与农业生 产方式的变革结合起来,并逐步消除部分城镇 人员“城乡两栖”的状态,稳步健康地推进城 镇化进程。 正确理解城镇化与行政建制。我国现行的 城乡划分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市(镇)既是与 乡村相对的城镇居民点(行政中心所在地)的 地理名称,又是包含附近乡村在内的、带有一 定级别的区域性行政单位;一个地方能否被认 定为城镇,首先看其行政建制,而不只是看其 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聚集程度。这就有可能 出现行政意义上的城镇可能并不是经济社会意 义上的城镇,或者经济社会意义上的城镇并不 被承认为行政上的城镇的情况。计划经济时期, 各地建设被严格调控,这种差异尚不严重。市 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发展的差异很大,就人口 总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反映 城镇化进程的经济社会指标来看,有的村可能 超过了一般的镇,有的镇可能超过了一般的市, 但由于行政建制的刚性很大,这些地方往往难 以获得与其实际城镇化水平相称的政策待遇, 从而制约了其更好更快发展。就未来发展看, 有些规模较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比较 齐全、多数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的新型农村社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2 年 第 1 期 49 区,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经济社会上的城镇化。 因此,要从城镇化的实质出发,结合实际创新 政策,多层次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科学比较与借鉴国外经验 与国外比较时要充分注意口径的差异。研 究国外情况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国内外政治 和行政体制、统计指标、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 等方面存在差异,字面相同的指标并不一定具 有相同的内涵,因而不能简单地作类比。 如纽约。对以纽约为中心的区域界定主 要有三种。行政上的纽约市由纽约州的 5 个 县组成,面积 1 214.4 平方公里,2010 年人口 817.5 万人。纽约大都市区,或大纽约地区, 实际上是由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划定的 名为“纽约北新泽西长岛,纽约新泽西 宾夕法尼亚”的“都市统计区”,包括纽约州 的 10 个县(含纽约市所在的 5 个县)、新泽西 州的 12 个县、宾夕法尼亚州的 1 个县,这 23 个县总面积 17 405 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化面积 8 683.2 平方公里;2010 年区域人口 1 889.7 万 人,其中城市人口 1 822.4 万人,区域城市化率 为 96.4%。依据区域通勤模式,美国行政管理 和预算办公室又将其与相邻的5个 “都市统计区” 和 1 个“城镇统计区”合并为一个“联合统计 区”,增加了康涅狄格州 3 个县、纽约州 3 个 县、新泽西州 1 个县,使以纽约市为核心的整 个“联合统计区”达到 30 个县(涉及 4 个州), 区域总面积 30 671 平方公里,20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合作协议
- 量子安全协议形式化验证-洞察及研究
- 【正版授权】 IEC 63322:2025 EN-FR Security of ME equipment containing high-activity sealed radioactive sources
- 【正版授权】 IEC 62278-1:2025 EN Railway applications - Specific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reliability,availability,maintainability and safety (RAMS) - Part 1: Generic RAMS process
- 直播切片带货分销协议
- 校服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皮内注射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选拔面试题及答案
- 人流物流考试题及答案
- 曲靖护士面试题及答案
- 高一1学生情况调查表
- 涂料用常用树脂课件
- 医院类建筑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关键技术
- 滇中引水工程
- 准东-华东±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杆塔设计原则
- krones旋盖系统控制原理及参数设定
- GB/T 708-2019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GB 15630-1995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 实习协议模板(最新版)
- 《新视野大学英语预备级1》教案
- 车间拆除及场地土壤治理与地下水修复工程项目技术方案工程方案和设备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