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师电话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题型:一、填空(15分)二、简答(15分)三、连线(10分)四、论述(20*2)重点看音韵、骈文五、翻译(10*2)秋水全文要看,注释的兴盛,(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等。毛亨:著作有毛诗古训传,简称毛诗。孔安国:著古文尚书注马融:曾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礼记等郑玄:著作有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闲门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宣扬公羊,驳斥左传、谷梁。高诱:著作有战国策注(今残)、淮南子注(与许慎注相杂)、吕氏春秋注等。王逸:著楚辞章句一书,为后世所重,是楚辞现存最早的注本。,注释的发展,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王弼著作有道德论、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郭象:曾参考向秀庄子注撰成庄子注一书。韦昭:著有孝经解赞、论语注、汉音音义国语注等书。除国语注传于今外,余皆佚。孔颖达:奉太宗诏主编五经正义贾公彦:著周礼义疏六十卷,仪礼义疏三十卷,为后人所重。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均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杨士勋:著春秋谷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陆德明:著经典释文张守节:著有史记正义一书。司马贞:著史记索隐一书,并补作三皇本纪,有小司马史记之称。裴骃:著史记集解颜师古:精通文字训诂,著有汉书注、急就章注等书。,注释的中落,(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三、旧注的体例,1、汉代的注和唐宋的疏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口授传抄的错误,汉代人已不能完全读懂先秦古书,于是有人作注。同理,唐人不易读懂汉注,于是出现了新的注解方法“疏”(又叫“正义”),既解正文,又解注文。宋人也沿用这种方法。毛传:郑笺:孔疏:,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义。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十三经注疏:书P674中间:“唐人在总结十三经注疏”,五、旧注的常用术语(要知道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1、曰、为、谓之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都可译作“叫”、“叫做”等“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释词总是处于术语之后,其含义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除了一般释义外这些术语有时还用来分辨同义词。,2、谓“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与“谓之”的差别:使用的位置不同解词的内容不同3、貌、之貌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4、犹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犹”可译为“等于、等于说”等。5、之言、之为言声训术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声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6、读曰、读为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7、读若、读如主要的作用是注音。8、衍文、脱文“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三、训诂要籍(一)尔雅:成书西汉初年,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尔雅汇编先秦义训材料,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第一部训诂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分类词典。全书共十九篇,尔雅中相当于专科词典的篇目为后十六篇;相当于同义词词典的篇目是前三篇。尔雅的价值是: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二)释名:作者东汉刘熙。它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也是第一部全面运用声训方法的训诂专著。全书共八卷二十七篇。编排上按意义归类。,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引申,(三)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作者西汉扬雄。类似尔雅按事类分述,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全书分为十三卷。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很有价值的训诂专书。(四)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全书共15篇,按字形结构把文字分为540部,收小篆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1163个。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古文今译的原则(注意课件中给的例子翻译!)1、直译与意译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意译的侧重点也就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甚至可以从原文词句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2、直译的优与劣: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3、意译的优与劣: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4、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古文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译文: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原文: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译文一:希望再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译文二: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原文: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译文一:你知道什么?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两手合抱了!译文二: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木(现在也该长到)两手合抱了!,练习:根据直译和意译的原则翻译下列句子。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的事不算是国家的事呢?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打算向南飞,并且想飞到南海去。,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如今(大王的)恩德能够推及到禽兽身上,可是功德不能施加到老百姓身上,偏偏是什么原因呢?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流星坠落到地上,树木裂响,这是大自然发生的变化,万物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因此人民多而财物少,耕织劳苦而给养很少,所以人民互相争夺。6、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人读记载历史的书说:“晋国的军队三只猪过黄河。”,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巳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巳亥涉河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巳亥日过黄河。古文巳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四、古文今译的方法1、对译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逐个对译成字面意思与之完全相同的现代的词语。如:余幼时即嗜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学习。原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我不能早任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移位:即调整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呢?欺骗老天吗?(1)原文:彼且奚适也(北冥有鱼)译文:他将要去哪里呢?(2)原文: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译文:楚国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3)原文: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讨伐京邑。(4)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译文:邴夏给齐侯驾车。,3、增补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邵公谏弭谤)译文:京城的人没有谁敢说话,道路上(相见也只)用眼睛(示意)。原文: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译文:等到庄公登上君位,姜氏替公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适合给他。别的城邑一定听从您的吩咐。”,4.删减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1)原文: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前出师表)译文: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2)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3)原文:维禹浚川,九州攸宁。(史记太史公自序)译文:禹疏通河道,使九州安宁。,5.保留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如: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孟子滕文公下)译文:百姓盼望他像大旱时盼雨呀。(1)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2)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练习:根据以上的五大方法来翻译文言文。1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辨士则谈其久者,文人则著其远者。近有奇而辨不称,今有异而笔不记。(论街齐世)译文记述事情的人喜欢抬高古代而贬低现代,重视听到的而轻视见到的。论辩之士便谈论那些久远的事情,文人们便撰写那些遥远的事情。近代有不平常的人和事,辩论时不称颂;现代有不平常的人和事,写又章时也不记载。,2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天运)译文西施犯心痛病,便在她的乡里紧皱眉头。她同乡的丑人看见了,认为西施皱眉头很美,回家后也捧着心口紧皱眉头。同乡里的富人见到了,就紧紧地关上门不出来;穷人见到她,就带着妻子儿女离开她跑得远远的。她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美,但不知道皱着眉头美的原因。,3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诛学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有一个要教燕王学习长生不死方法的客人,燕王派人去向他学习,派去学习的人没来得及学而那位客人就死了。燕王非常生气,就责备那个去学习的人。燕王不知道客人欺骗了自己,却责备学习的人去得太晚了。相信那些不正确的东西,却责备无罪的臣子,这是不仔细审察的祸患啊。再说一个人最要紧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得上自己的身体,不能让自己不死,怎么能让燕王长生呢?,六、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1、信“信”就是要求译文表达再现原文的内容要真实、准确,要忠实于原文。2、达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3、雅它要求译文在信实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古代的文体,三、古代文体就语言形式的分类。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要知道区别)1、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文是押韵的。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2、骈文和散文的区分是前者讲求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文也叫“四六”文),散文没有这些规定。3、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一、史传文(历史散文)(一)编年体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相关的历史事件。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二)纪传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史记、二十四史影响: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古典散文(考填空),(三)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匈奴和亲”等。创始人:宋代袁枢。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1300多年的历史,归纳为230多个专题。,返回,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样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我刚刚有了所见甚少的想法,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泽之中吗?,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岛,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住满九州,凡粮食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行的地方,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群中的一员。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一、骈文的特点(一)语句1、骈偶(对仗)(1)句子结构风烟具静,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临弟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骈文(重点),(2)词性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登大雷岸与妹书)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文心雕龙情采)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文心雕龙情采),(3)对仗工整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滕王阁序)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登大雷岸与妹书)左右青霭,表里紫霄(登大雷岸与妹书)句中自对,再两句相对负气争高,含霞饮景(登大雷岸与妹书)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饮瓯越(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辞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滕王阁序),2、四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登大雷岸与妹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登大雷岸与妹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文选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二)语音1、单句相对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临弟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庶旌西土之游,远嗣东平之唱,2、双句相对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三)用词1、用典(1)满纸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2)用典往往不指出出处,讲究剪裁融化。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3)晦涩难懂2、辞藻华丽,二、骈文的形成和鼎盛(一)形成1、先秦时期(1)用散用骈,顺其自然。(2)先秦时期的古代谣谚、六经丽辞、诸子百家骈语,尽管多是“自然成对”,但却是骈体文的源头所在。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楚辞离骚),2、秦汉时期骈辞俪语是作者自觉追求的产物。(1)文章的自觉骈化在秦代已露端倪。四库全书总目四六法海条下说:“自李斯谏逐客书始点缀华词,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是骈体文之渐萌也”。谭献称谏逐客书为“骈体初祖”。,(2)骈体在汉代渐渐出现萌芽状态从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来看,汉代文学已经开始独立自觉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代表文学的“文章”的概念,把文章和学术分离。专业文人队伍已经出现。司马相如、贾谊、邹阳、枚乘、路温舒等人。各种文学体裁在汉代长足发展或已经成熟。文人创作中对形式美的追求。特别是对偶俪、辞采、声韵的着意讲求。,(3)东汉时期,骈体由西汉的萌芽状态而又更加扩大规模,几近脱胎。班固北伐颂、傅毅七激、张衡七谏等等骈化程度极高,而蔡邕的文章已基本上骈偶化。3、建安时期,骈体文脱胎,形成一种独立的文体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指出:“魏晋群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4、晋代骈文变得更为精美工致,呈现出比较成熟的形态。潘岳、陆机,(二)鼎盛时期骈文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鼎盛状态首先,对文学本身特性及创作规律等方面认识更为清楚。宋文帝时,于儒学、玄学、史学三馆之外,别立文学馆。文艺批评的兴起是文的自觉的更主要的方面。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其次,文学创作上声律之发明与运用。魏之李登作声类,晋之吕静作韵集,已分清浊、判宫商;但尚未有四声之名。宋齐以后,反切之法出现,四声之学产生。周颙著四声切韵,沈约著四声谱,王斌著四声论,四声之分正式形成并创为四声八病之说,又应用于文学创作实际,使中国诗文面目为之一新。,骈文是一种美文的形式,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的文学。亦称“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骈者,并马也。俪者,双人。有成双之意。指对偶的整齐句法。骈文萌芽于秦汉,兴盛于南北朝。在语句上讲究对仗,以四六字句为主;在语音上,讲究平仄相对;在用词上,讲究用典,辞藻华丽。,一、引用二、譬喻三、代称四、并提(合叙)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六、倒置(倒文)七、委婉八、省略,修辞方式(给句子知修辞方式),一、古今语音的异同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1)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2)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连绵词:仓庚,缤纷,2、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广韵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现代音普通话,二、古音的基本概念1、声母方面字母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声纽音纽纽五音七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音:舌头音舌上音齿音:齿头音正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2、韵母方面韵韵部韵目韵:指韵母中不包括韵头的部分,古代的时候韵还包括声调的成分,同韵的字必须同声调。韵部:就是给可以彼此押韵的汉字分成的类别韵目:韵书为各个韵排列的目录,学者们也用这个术语称呼每韵的标目字阴阳入阴声韵: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阳声韵:以鼻辅音结尾的韵入声韵:以塞音bdg结尾的韵,三、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是宋朝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的声母系统。,一、“叶音说”及其错误1、“叶音说”是怎样产生的?梁末沈重诗音义宋代朱熹诗集传叶音: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2、“叶音说”的错误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二、语音发展观点的确立陈第批判“叶音说”屈宋古音义跋:“余少受诗家庭,先人木山公尝曰:叶音之说吾终不信,以近世律绝之诗叶音者且寡,乃举三百篇尽谓之叶,岂理也哉!然所从来远,未易遽明尔,竖子他日有悟,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余于是默识教言。”毛诗古音考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三、上古韵部的研究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诗经召南羔羊一章)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一章)顾炎武:古音表,分古韵为十部。,2、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诸、著、煮、渚、箸、褚、堵、睹、赌、都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段玉裁: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江永:古韵标准,十三部。戴震:声类表,二十五部。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王念孙古韵谱,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黄侃:音略,二十八部。,返回,四、上古声母的研究1、上古时期无轻唇音钱大昕:“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上古的唇音只有重唇帮旁并明,没有轻唇非敷奉微2、上古时期无舌上音钱大昕:“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上古的舌音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彻澄娘,3、上古时期无“娘、日”二纽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4、上古时期无“喻”母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5、上古时期无正齿音黄侃: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返回,二、古音通假问题1、何为通假“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记录该词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2、“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1)“六书”中的“假借”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2)两种观点把用字的“通假”与造字的“假借”区分开来,将其视为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假借与通假,既有相同点,又有重要区别,主要有两点:(1)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2)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主张把两者合在一起,通称为“假借”,再在“假借”之内区分两种类型。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另一种假借情况是: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三、破读问题1、何为“破读”语言里的一个词产生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随着语言运用的深化,它的意义或词性等可能要发生变化,可能会同时表达与之相关的另一项意义,产生另一种词性。古汉语就通过改变这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这种方法叫做“破读”。“王”:名词,wng,当君王的人,动词,wng,当君王,“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五蠹:“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乘:破读音为“shng”。阎典史传:“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骑:破读音为“j”。,2、破读的规律破读有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许多破读都是读去声。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报刘一丈书:“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间:破读音为“jin”。汉书苏武:“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破读音为“dng”。,返回,一、近体诗的分类1、什么是近体诗?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讲究平仄与对仗的诗,就是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格律诗在隋末唐初形成,成为我国诗体的正宗。2、近体诗的分类五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七律: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八句。五绝: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四句。七绝: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四句。排律:超过八句。,二、近体诗的用韵1、近体诗是怎样押韵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油气管道培训
- 石油行业员工培训
- 辽夏金元的统治
- 护士急诊急救培训
- 地球的历史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 绵阳信息技术试题及答案
- 5g无线技术及部署试题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金融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农业银行2025玉溪市秋招结构化面试经典题及参考答案
- 邮储银行2025资阳市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失眠抑郁焦虑课件
- 互联网企业文化调研报告及分析框架
- 2025年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考试在线题库(附答案)
- 农村商业银行三年发展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
- 洗衣服劳动与技术课件
-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现状与发展展望
- 无人机地形测量方案
- 医疗器械培训计划和记录
- 新生儿外科伤口护理
- 平安科技算法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考英语全国一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