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7 隐逸诗总结 山水田园诗、闲适隐逸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 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 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 / 37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 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 “ 合 ” 字,一个“ 斜 ” 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 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3 / 37 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融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 间,相映成趣。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4 / 37 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从而反映了诗人经过长期的颠簸流离后,暂时得到安宁生活的畅淡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的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愉情怀的表露。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 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镇成都消息后写的一首小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 两个黄鹂鸣翠柳 ” ,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5 / 37 感情。 诗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 “ 千秋雪 ” ,而雪山只有在空气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晰看见。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写向门外一看,可见到停泊在江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很常见的,但 “ 万里船 ” 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 “ 东吴 ” 。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所阻,船只一般是不能航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如何不喜上心头呢?这两句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是何等的开阔! 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6 / 37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 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7 / 37 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 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 “ 绿遍 ” 来写 “ 山原 ” ,以水光映天的 “ 白满 ” 来写 “ 川 ” ,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 “ 子规声里雨如烟 ” ,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 “ 田家候之,以兴农事 ” 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8 / 37 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 “ 乡村四月 ” 点明时间和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 “ 闲人少 ” 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末句 “ 才了蚕桑又插田 ” 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 “ 才 ” 与 “ 又 ” 前后连结,紧张繁忙不言自明。同时, “ 蚕桑 ” 与首句的 “ 绿遍山原 ” 相呼应; “ 插田 ” 与首句 “ 白满川 ” 相映 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精心结撰而成。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 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9 / 37 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 ,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 卧 ” 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 印象。 话说古代隐逸诗 未 2016-04-13 0630 5d56b7b40100cn4r 在历史上有一些文人 ,由于他们厌恶官场中的追名逐利 ,厌倦世俗生活中的蝇营狗苟 ,空有一腔热血不能报国 ,满腹才华不能施展。于是 ,他们就采取了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 隐逸 ,去寻求精神上的平衡和宁静 ,进入一种 “ 心凝10 / 37 形释 ,与万化冥合 ”(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的境界。 作为隐逸者 ,虽然远离世俗 ,回归自然 ,超然物外 ,但透过隐逸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往往能看出一位诗人人格的高下 ,他们有的只是为了摆脱现实 ,“ 独善其身 ”, 寻幽探胜 ,怡然自得 ;有的却在沉醉于大自然美景的同时 ,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 ,充满对现实的忧患之情。 说道隐逸,不得不说到陶渊明,这个在历史上不为 “ 五斗米折腰 ” ,悠闲自在,隐逸山林的人。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 然 ” ,他是彻底地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的。他把仕途官场称之为 “ 尘网 ”“ 樊笼 ” ,恨不得尽快脱离开这种险恶的环境,立即回到他那十分熟悉而又亲切的农村去。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说自己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无时不想着原来自由飞翔的森林,就像被圈在池塘里的鱼无时不想着原来自由浮游的河海,过那种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心情在他的归去来兮辞里表露得更明白。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非昨非 ” 带着一种悔恨的心情彻底地否定了过去的自己,一旦摆脱了岐途、险境,他便欣喜若狂了。 “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 光之熹微 ” 哪怕是早一刻看到自己的家门,也成为一种极大的快乐与安慰。用这种情11 / 37 绪与感情去描写农村,去抒写田园风光,当然是对官场、仕途的一种彻底否定。 生活在山野之中,寻求那一份来自田园最朴实的生活,追求那一种来自心灵最简单的快乐。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的随意悠闲;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的质朴淡然;“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的真实情切。在那份隐逸情怀 中,陶渊明毫不掩饰自己的快乐,那份来自自然的最真实的快乐。不似商场,勾心斗角;不像宦海,起落沉浮。 隐逸诗表达隐逸之意,隐逸之境,隐士之情;诗境恬淡,恬静,恬适;真实,真切,真挚。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12 / 37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 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 隐逸诗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3 / 37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 “ 绿遍 ” 来写 “ 山原 ” ,以水光映天的 “ 白满 ” 来写 “ 川 ” ,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 “ 子规声里雨如烟 ” ,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 “ 田家候之,以兴农事 ” 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 “ 乡村四月 ” 点明时间和 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 “ 闲人少 ” 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末句 “ 才了蚕桑又插田 ” 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 “ 才 ” 与 “ 又 ” 前后连结,紧张繁忙 不言自明。同时, “ 蚕桑 ” 与首句的 “ 绿遍山原 ” 相呼应; “ 插田 ” 与首句 “ 白满川 ” 相映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精心结撰而成。 隐逸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14 / 37 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 ,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 卧 ” 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王蕾: 15 / 37 你现在要做这项工作:以禄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范本,把已经找出来的隐逸诗,再校正一遍,核对字词篇章,还看看能不能再找出一些遗漏的诗篇,然后,把每个朝代的隐逸诗做个统计数目,再按照内容分类。 首先要明确隐逸诗的概念,凡是和隐逸文化有关系的都叫隐逸诗,包括羡慕想象隐逸的,亲身隐逸实践的,批评反对隐逸的等。参看下文论述: 怎么界定隐逸诗?学界的分类大多从广义的角度,限定为与隐逸主题有关的,包括描述隐逸生活的,企慕隐逸生活的,吟咏隐士的,讨论隐逸价值的。如台湾洪顺隆由隐逸到宫体将隐逸诗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 广义的隐逸诗,应包括游仙诗、山水诗、玄言诗、田园诗等,但上述游仙诗等也是 隐逸情绪的副产品,可是他们不是以写景为主,就是偏重于吟咏抽象道德理论, ?我指称的隐逸诗是狭义的,以歌咏穷约生活,企慕古时的高士、隐者、逸民,向往山林、江海、农耕、渔钓等世外幽境,甚至以患达为俗累,以隐逸为高尚的思想等作品,故所谓隐逸诗者也,必是直接触及隐逸本质或者概念的篇什 ” 。狭义的隐逸诗,即反映隐逸生活的纯隐诗,其后,他在六朝题材诗系统论中,又将其分为: “ 慕16 / 37 隐、反隐、隐思 ” 三类,除了纯隐诗之外,还把反隐类诗歌纳入其中,扩大了隐逸诗的范围。 从形式上看,隐逸诗也有多种形式,有赋体的招隐与反招隐,有咏史、咏物、咏怀、应制、奉和等。界定隐逸诗,形式可作参考,主要从内容入手,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凡涉及隐逸诗歌皆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你可以在 “ 爱问知识人 ” 去下载禄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电子书,如果下载不了,我就把我这里的书给你。 下面是已经做好的隐逸诗,你校正,增删,核对,错误的地方用 粉色标注出来,再统计分类,最后把诗题,作者,朝代,用表格的形式排列出来。 先秦诗卷 一 歌上 17 / 37 击壤歌 P1 礼记经解正义引尚书传曰:民击壤而歌。凿井而饮。 井田而食。帝力何有。类聚引帝王世纪曰: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云云。於是景星曜於天。甘露降於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南风歌 P2 家语曰: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云云。史记乐书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心。故天下治也。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卿云歌 P3 18 / 37 尚书大传曰:舜将禅禹。於时俊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云云。八伯咸进。稽首曰云云。帝乃载歌旋持衡曰云云。 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 万姓允诚。於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五子歌 P5 夏书曰:太康失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有穷後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 作歌。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19 / 37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麦秀歌 P6 史记曰: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之。其诗曰: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采薇歌 P6 20 / 37 史记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乃饿且死而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闲适隐逸诗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21 / 37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 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22 / 37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 “ 绿遍 ” 来写 “ 山原 ” ,以水光映天的 “ 白满 ” 来写 “ 川 ” ,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 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 “ 子规声里雨如烟 ” ,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 “ 田家候之,以兴农事 ” 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 “ 乡村四月 ” 点明时间和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 “ 闲人少 ” 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末句 “ 才了蚕桑又插田 ” 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 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 “ 才 ” 与 “ 又 ” 前后连结,紧张繁忙不言自明。同时, “ 蚕桑 ” 与首句的 “ 绿遍山原 ” 相呼应; “ 插田 ” 与首句 “ 白满川 ” 相映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精心结撰而成。 23 / 37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 其中的“ 卧 ” 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样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4 / 37 浅谈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隐逸文化 内容提要: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山水田园诗作为其中的一份 子是有其一定的发展脉络的,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被世人所向往的隐逸文化也始终贯穿其中。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的隐逸文化,并结合实际生活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隐逸文化 陶渊明 “ 心隐 ”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外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即景小诗,前两句用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勾勒出了 一幅光彩绚丽的图画,传达了无比欢快美好的情感。这只是众多经典山水田园诗中的一首,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山水田园诗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是有其一定的发展脉络的,而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被世人所向往的隐逸文化也始终贯穿其中。 25 / 37 一 .隐逸文化的产生发展 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一书中写道:隐 ,蔽也;逸,兔善逃也。这里的 “ 隐 ” 指的正是 “ 隐蔽、隐藏 ” 的意思,将“ 隐 ” 、 “ 逸 ” 二字组合起来主要表达隐居、远遁以及隐士、逸民等意。隐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人生方式,自古以来就存在了。从孔子的 “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 的 “ 道隐 ” ,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 “ 心隐 ” ;从汉代东方朔提出隐身 “ 金马门 ” ,将独立自由人格巧妙融入宦游之中的 “ 朝隐 ” ,到魏晋时期身居林泉,人格豪迈的 “ 林泉之隐 ” ,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逐步形成和成熟。到了唐代白居易提出 “ 中隐 ” ,使隐逸中庸化,不再以 “ 隐 ” 作为实现独立和价值的途径,盛极一时的隐逸 文化便开始走向衰落。这其间虽有李白的别具一格的 “ 酒隐 ” ,但隐逸文化的衰落却是大势所趋。到了明清时的 “ 壶天之隐 ” ,以 “ 壶中天地 ”的园林作为隐居和精神的栖息地,隐逸则越来越走向狭窄。 隐逸文化的产生发展被清晰地概括梳理出来,在山水田园诗中,它亦可以作为一种高尚品质,无论是在山水田园诗发端之时还是盛行之期,各朝各代的诗人们都将其当做自己漫漫人生旅途中的一种理想、追求,进而用自己的无限才华尽情地抒写它、赞美它。 26 / 37 被钟嵘称为 “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的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典型代表。他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投身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躬耕田园,创造出了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的田园诗歌意境。再如唐代诗人王维,在做官之余全身心投入到山水田园当中,写出了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等非常纯正的山水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山水田园情怀。因此,在隐逸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山水田园诗始终与它不离不弃,山水田园情怀随处可见。 二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 山水田园诗,顾名思义就是以山水田园风光的自然美本身作为诗人的主要抒 写对象的诗歌,具有鲜明独立的艺术风格特色。它与其他一些诗歌一样,经历了从有到无、从盛到衰的发展过程。朱光潜在山水诗与自然美中提到:在中国,山水诗是从晋宋时代 陶潜、谢灵运等诗人才形成诗歌的一种特定类型。到了唐朝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诗人,山水诗就达到了它的成熟期,在诗歌中成为一 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绵延 许海丽著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网 XX 年第 1 期 27 / 37 - 1 - 种强有力的传统,由唐宋一直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位重要的诗人没有写过大量的 山水诗。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发展应当说是必不可免的,它是多方原因综合的结果。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为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诗人们只有在 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会有闲情逸致投身于山水田园。它是有闲阶级的产品,它 还有意无意地炫耀了有闲阶级的 “ 清福 ” 。写山水诗的总是由城市 “ 遁世 ” 出来 的文士阶级,而不是本来就居山居水的劳动人民。其次,个体意识的充分觉醒使 得诗人们更加向往山水田园生活,在充满阶级矛盾的封建社会里,只有隐士才有 28 / 37 可能少受或者直接不受政治统治的节制。对于诗人而言,封建社会暴露出的众多 弊病和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解决的可能的,他们不会一味的把希望寄托在封 建统治者身上,而是着眼于自身,把自己放在一个逃避观望的位置,而后才进行 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说,山水田园诗就是他们的寄托,是他们的归宿和避难所、 发泄地,也是他们消解和淡化人生痛苦 的灵丹妙药。 所以,山水田园诗的产生 发展是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的,而隐逸文化在其中的表现可以说也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结果。 三 .隐逸文化在山水田园诗中的体现 29 / 37 山水田园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整个文学世界里拥有着一席之 地,且不可忽略,这主要还是归功于那些潜心专注于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们。他们 在创造山水田园诗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平和随运、孤 独高傲、心向自然、亲近自然 的隐逸情怀。汉魏六朝时代的大诗人陶渊明、谢灵运、嵇康、阮籍等是山水田园 诗发期的主创者,他们无一不是隐士。而山水田园诗勃兴成熟于唐代,其堪称旗 手的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也无一不是羡隐文士。 纵观中华民族山水田园诗的发 展历程,在结合隐逸文化在其中的表现,不妨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 时期、唐朝时期和宋明清时期。 30 / 37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田园诗刚刚兴起的时期,期间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山 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这首诗被人们视为山水田 园诗中的上乘之作,它抒写的是自然中的人事,自然美构建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 完整意境,而人事又有机地融入了自然美意境,仿若为人描绘了一幅淡雅、空灵 却又余味无穷的山水田园画,真可谓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再如谢灵运的登 31 / 37 江中孤屿: “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孤屿, 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 传。想象昆山姿, 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 这首诗描绘了江中孤屿秀媚幽丽的景 色,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孤高傲世的性格、遭受排挤的幽愤和厌世求仙的思想情绪。 作为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作,两首诗中无一不蕴涵着 “ 隐逸 ” 二字,它们同样都 表达了诗人寄情于山水田园和想要归隐山林的隐逸情怀。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繁荣发展的时期,更是将隐逸文化发扬到了极 致。王维、孟浩然、杜甫、李白等,都是这一时期非常有名的大诗人,在山水田 32 / 37 园诗方面也有着不同的但同样高超的造诣。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 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细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 -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 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 徐清泉著 上海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 第 266 页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 -从隐逸文化、文艺实践及封建政治的互动分析入手 徐清泉著 上海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 第 280 页 - 2 - 细品味着王维的山居秋暝,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便扑面而来。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天的黄昏时候降临了。明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耀,清 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竹林里传来喧闹声 ,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水上的荷叶摇动 ,33 / 37 是打鱼的渔民下船了。任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这是一幅多么清幽明净的山水田园景象啊!还有幽居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名垂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 “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诗人的隐者情怀。还有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 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这些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诗人运古体于五律之中,诗歌自在流动,一起浑成,有陶渊明田园诗的风味。继王、孟之后,李白又为山水田园诗开拓了新的意境。他的诗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山水田园诗本来就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对象化,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它必然要体现诗人自我。但是在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那里,自然山水画主要是他们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因而“ 自我 ” 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仅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还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 天地。 “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 。这首诗充满了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仕的幻想,带着浓厚的游仙色彩。34 / 37 它同样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无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磁粉工程合同范本
- 食品oem代工合同范本
- 熟食厂员工合同范本
- 债务转移说明合同范本
- 建筑装饰合同范本
- 农具销售加工合同范本
- 2025年无人机应用技术考试测试题库含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年全国水利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试题库与参考答案
- 2025高级水工监测工技能鉴定精练考试题库及答案(浓缩50题)
- 手卫生相关知识及七步洗手法规范测试题(附答案)
- 盐酸罂粟碱在腰背痛治疗中的应用
- 一年级硬笔书法教学计划
- 静电安全在纸浆与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 培养团队协调能力
- 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官方课件 第四版
- 走近昆曲《牡丹亭》
- 3D打印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方法
- 装饰色彩课件
- XX学校学校集体备课实施方案细则、方案、计划、制度、总结(全套资料)
- 医疗设备、器械项目实施方案、服务实施方案
- 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和信息报送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