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历法.ppt_第1页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ppt_第2页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ppt_第3页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ppt_第4页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历法,陈丽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最早种植粟、水稻的国家),而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尧典中“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四句话,说的就是根据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季节。,古人的天文知识相当普及。,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于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尧舜治世,是我国古史中的黄金时代。但那时没有钟表和月历,要知道时间、季节、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所以人人皆知天文。现在说天文,一讲就是大爆炸,就是黑洞,早已脱离古时有诗意的广寒宫和神话般的牛郎织女了。这样的天文,要人人皆知,诚斯难矣。,四时,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二十四节气,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古代叫做“节”,或叫做“气”。每月有两个节气,在前者叫做节气,在后者叫做中气。最初的时候,大约只规定了四个节气,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简称“分至”。后来,增加到八个节气,即左传.僖公五年所谓“分至启闭”。“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最后规定为二十四个节气,在淮南子中,二十四个节气已经具备。,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意,立春:春季开始雨水:降雨开始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立夏:夏季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芒种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意,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立秋: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白露: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气往往凝成露水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霜降:开始降霜立冬:冬季开始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意,冬至: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候,每个节气有三个候。一个候是五日有奇。古人所谓“时候”(“岁候”),就是指时令和节候。梁简文帝业刘孝绰书:“玉霜夜下,旅雁晨飞,想凉燠得宜,时候无爽。”文选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岁候初过半,荃惠岂久芬!”综前所述:所谓岁实,是一岁(一个太阳年)实行之数。八等分为八节(分至启闭),二十四等分为节气、中气。七十二等分为候。,古代计日,古人用干支纪日。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最早见于甲骨文)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支的意义,干者犹树之干也。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支者犹树之枝也。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寅:濥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也。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酉:就也,万物成熟。戌:灭也,万物灭尽。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古代计时,古人纪时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计量一天的时刻。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就是对段时间的确切描绘。,古代计时,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例如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即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的本意就是小时辰。子时即相当于今天的23点到次日1点,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寅时即3点至5点,依次类推。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中的“戌时”就是晚上7点至9点。,古代计时,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段,这就是流传至今五更。因为打更时击鼓报更次,所以几更又称为几鼓,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此外,古人还给一天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