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珺蓉-一种生物膜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设备_第1页
张珺蓉-一种生物膜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设备_第2页
张珺蓉-一种生物膜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设备_第3页
张珺蓉-一种生物膜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设备_第4页
张珺蓉-一种生物膜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设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序号: 编码: 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一种生物膜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设备 学校全称: 华南农业大学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 张珺蓉 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说 明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4序号、编码由第十一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填写。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附于申报书后,论文不超8000字,调查报告不超15000字。6作品申报书须按要求由各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统一寄送。7其他参赛事宜请向本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咨询。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2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姓 名张珺蓉性别女出生年月1986年3月申报者情况学校全称华南农业大学专 业环境工程现学历硕士年级08级学制3年入学时间2008年9月作品全称一种生物膜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设备毕业论文题目以城市污水为水源的富营养化河湖除氮磷抑藻的“水下草坪”构建技术研究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708邮政编码510640单位电住地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共和路11号301邮政编码510600住宅电话61335904合作者情况姓 名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单位黄新颖女28硕士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吕丹丹男27硕士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资 格 认定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意见 是否为2009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各类高等院校中国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是 否若是,其学号为:2008212013 (部门盖章) 2011年3月 21 日院系负责人或导师意见 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是 否 负责人签名: 2011年3 月 21日B3申报作品情况(科技发明制作)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2本部分中的科研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3本表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4作品分类请按照作品发明点或创新点所在类别填报。作品全称一种生物膜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设备作品分类( E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 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 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 工、生态、环保等)作品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跟不上人口的增加,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许多城镇河涌接纳大量污水,远远超过其自净能力,严重的有机污染导致水中溶解氧快速消耗,河水由于厌氧呈现黑臭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区域水环境质量,甚至阻碍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发展有效的治理技术控制污染,修复受破坏的河流生态系统。生物膜技术由于可在单位空间上固定富集大量具有降解功能的微生物,比较有利于流动水环境中有机物、氨氮等可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去除,已成为采用较多且有效的污染河流原位生物治理技术之一。但已有的河流生物膜原位处理技术工艺,主要是借鉴污水处理中的接触氧化工艺,生物膜及载体完全淹没于水下,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河水有机物浓度较高时,易受水中低溶解氧的制约,出现厌氧状态,再有就是,大量形成及脱落的生物膜很难收集带走,容易导致新的有机污染。针对这两个问题,本发明致力于研究一种新型悬挂毛细传质生物膜技术,利用介质的毛细作用将可溶性有机物、氨氮转移到水上的生物膜,利用空气中的氧将其氧化,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一)具体研究开发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1)毛细传质介质和生物膜载体材料的筛选,随着对穿着舒适(快速吸排水及汗)的要求提高,目前已有许多具有较强毛细吸水性能织物材料被开发应用,因此本研究主要考虑从这些具有导湿功能的织物材料中选择毛细传质介质,将从毛细吸水作用强度和抗菌(耐久性)性两方面进行比较和筛选;生物膜载体主要选择在接触氧化工艺中常用、质量较轻的颗粒和片状载体,重点考察它们在悬挂状态、水及污染物通过毛细作用传导时的挂膜特性。(2)毛细传质生物膜单元的构建方式(载体与毛细传质介质结合方式)研究,由于筛选的织物介质具有抗菌性,可能会影响到载体上生物膜生长,因此颗粒载体与织物介质的结合方式考虑两种:一是颗粒载体直接粘合在织物介质表面,二是颗粒粘合在无纺布表面,通过与无纺布缝合,毛细介质贴敷在颗粒载体上;对于片状载体,则是选择毛细介质包裹贴敷在其两面。主要通过比较挂膜量、污染物去除效果等优选结合方式。(3) 挂膜方式比较研究,本部分主要侧重研究生物膜单元两种挂膜方式:悬挂状态自然挂膜和淹没式人工曝气条件预先挂膜,比较这两种方式形成生物膜在悬挂状态下的污染物去除特性。 (4)悬挂生物膜污染物去除能力研究,主要研究毛细传质生物膜单元的有机物(COD)和氨氮的去除能力,以及研究确定单位水面面积上污染物去除率达到最大的最优单元数。(5)处理装置辅助设施的设计开发,主要是漂浮框和传质介质支撑架材料的优选和处理装置规模设置。拟解决的技术难点:本项目所研究的悬挂生物膜对污染物去除速率最主要的限制在于水及污染物的传质速度,这主要与传质材料的传递性能有关,因此本技术拟解决的技术难点主要有两个:(1)具较强毛细作用及耐腐蚀特性且价廉易得介质材料的筛选。(2)可有效进行水分及污染物传递的毛细传质生物膜单元的构建方式。(二)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创新点:首次提出利用毛细作用将有机污染严重的河涌水污染物转移到水上,利用悬挂生物膜原位处理的方式,摆脱水中溶解氧较低的限制,使得原位生物膜技术可以用于有机污染较严重的河涌治理。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必须说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作品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技术特点和显著进步。请提供技术性分析说明和参考文献资料)由于对有机物等良好的降解效果,生物膜法也被应用于受生活污水等污染的河流治理中。河流原位治理生物膜技术主要措施是在污染河道中放置或填充能附着大量微生物生长的填料,微生物在表面不断生长逐渐形成生物膜,流过生物膜表面的污染物吸附降解,河水被净化。已有的净化河流的生物法有砾间接触氧化法、沟渠内接触氧化法、生物栅法等。砾间接触氧化法通过在河道内人工填充砾石,使河水与生物膜的接触面积提高数十倍以上,强化自然状态下的河流中的沉淀、吸附和氧化分解。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韩国有许多受污染的河流采用砾间接触氧化法净化河道水质,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野川和韩国的良才川。沟渠内接触氧化法是在单一排水功能的河道内填充各种材质、形状大小的接触材料,如卵石、木炭、废陶、石灰石以及波板纤维或塑料材质的填料等,提高生物膜面积,强化河流的自净作用,日本研究人员曾将沸石粒覆盖的无纺布作为载体投加到污染河流中,无纺布表面富集的硝化细菌对氨氮的削减量达到50mg/L/d,强化氨氮的硝化作用。在国内,上海污染黑臭河流的治理中,黄民生等曾研究应用挂膜的生物栅技术处理河水中有机污染物;金腊华等研究尝试利用混凝土生态膜和悬浮生物膜对广州的污染河涌水进行处理,这些研究表明,利用受污染河水中土著微生物完全可以进行自然挂膜,生长成熟的生物膜对河水中COD、氨氮等具较好的去除效果。但这些河流原位治理生物膜技术主要借鉴污水处理的接触氧化工艺,生物膜淹没于水下,靠河水流动自然复氧提供生物降解所需溶解氧,比较适用于有机污染较轻的河流,当水中有机物浓度较高时,自然复氧往往不能满足溶解氧的需求,必须强化供氧才能有效的对污染物进行去除,特别是氨氮。目前生物膜原位治理技术强化供氧主要是引入人工曝气装置,而且采用较大的曝气强度才能对污染物等有较高的去除效率,如操家顺等研究表明只有在充分曝气,水中溶解氧达到4mg/L时,COD等才具有70%以上的去除率,中度和微曝气时去除率都在50%以下。但人工曝气装置的动力消耗,以及日常操作、维护管理等极大地增加了投资成本和管理难度,而且机械曝气加快生物膜表面水流,较强的水力剪切力致使生物膜的脱落加快从而形成较多污泥絮体,肖羽堂等对曝气富氧生物膜处理受污染河水研究表明,要保证较高的COD、氨氮去除率必须定期排泥,但在河道原位治理中,脱落的生物膜絮体易随水流带走,较难收集排除,容易导致新的污染。因此,利用生物膜技术原位治理有机污染严重的河水,低成本的强化供氧及实现脱落生物膜的简便收集是关键。本发明针对这一问题,在已有生物膜原位治理技术基础上,尝试研究将生物膜载体悬挂在水面以上,利用毛细作用将水中部分可溶性污染物转移到载体上培养富集微生物,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暴露于空气中,氧传递速度快,完全可满足高浓度污染物好氧生物降解,再通过与水下生物膜技术联合应用,可实现有机污染严重河涌高效且低成本的原位治理。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评审、鉴定、评比、展示等活动中获奖及鉴定结果2010年9月2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接收2011年3月18日获得华南农业大学丁颖杯二等奖作品所处阶 段(B )A实验室阶段 B中试阶段 C生产阶段D (自填)技术转让方式作品可展示的形 式 实物、产品 模型 图纸 磁盘 现场演示 图片 录像 样品使用说明及该作品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供该作品的适应范围及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及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本发明将原位生物膜技术通过毛细传质技术,转移到水面之上,具有有机负荷高,供氧成本低,构建管理容易,管理灵活等优点。解决了目前生物膜技术低溶解氧限制的问题,可以应用于河流的原位处理,尤其是高污染的河段。运行和制备成本低,可持续的进行污水进化,净化效果持续有效。无需曝气装置的加入,运用于住宅区具有零噪声的优点。造价成本低,适用于农村和城镇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从源头控制污染源,改善河道水质。推广于河涌治理可以有效消除有机污染河涌的黑臭,提高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河流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广州市的河涌环境,为广州市的碧水工程贡献一份力量,还人民以清洁的河水和亲水的心。使用这种毛细传质的生物膜技术不需要人工曝气,通过自然复氧减少的曝气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装置放置在河边自动运行,管理方便,节约人力。在河道周边可以建设一些亲水工程,让市民游览,欣赏景观之余可以了解我们技术的基本情况,增加对环境污染和治理的认识。专利申报情况提出专利申报 申报号201010160558.8 申报日期 2010 年 4 月 23 日已获专利权批准 批准号 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未提出专利申请科研管理部门签 章 年 月 日 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说明: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集体推荐亦可);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4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推荐者情况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邮政编码510640单位电话住宅电话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 (签章) 2011 年 3月21 日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其它说明推荐者情况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邮政编码510640单位电话住宅电话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 (签章) 2011年 3月 21日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其它说明学校组织协调机构确认并盖章 (团委代章) 年 月 日 校主管领导或校主管部门确认盖章 年 月 日E大赛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资格和形式审查意见组委会秘书处资格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组委会秘书处形式审查意见 审查人(签名) 年 月 日组委会秘书处审查结果合格 不合格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F参赛作品打印处一种生物膜处理污水的方法及其设备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珺蓉一、立项依据(一)目的意义随着我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跟不上人口的增加,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许多城镇河涌接纳大量污水,远远超过其自净能力,严重的有机污染导致水中溶解氧快速消耗,河水由于厌氧呈现黑臭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区域水环境质量,甚至阻碍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发展有效的治理技术控制污染,修复受破坏的河流生态系统。解决河涌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是截留污水,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但是需要大量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排水管网,而这些基础设施投资较高,建设周期长,短期内很难实现,因此短期内要解决河涌污染仍需要针对不同河段特点研究开发多种原位或就近旁路处理技术。原位治理指在河道中进行的治理技术工艺,旁路处理是指将河水提升到岸边处理设施中进行的技术工艺。许多城镇河涌由于排污口较分散且岸边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因此很难将其收集起来在岸边进行处理,只能采取原位治理。生物膜技术由于可在单位空间上固定富集大量具有降解功能的微生物,比较有利于流动水环境中有机物、氨氮等可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去除,已成为采用较多且有效的污染河流原位生物治理技术之一。但已有的河流生物膜原位处理技术工艺,主要是借鉴污水处理中的接触氧化工艺,生物膜及载体完全淹没于水下,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河水有机物浓度较高时,易受水中低溶解氧的制约,出现厌氧状态,再有就是,大量形成及脱落的生物膜很难收集带走,容易导致新的有机污染。针对这两个问题,本项目致力于研究一种新型悬挂毛细传质生物膜技术,利用介质的毛细作用将可溶性有机物、氨氮转移到水上的生物膜,利用空气中的氧将其氧化,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二)国内外概况生物膜技术是一种利用附着生长的微生物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处理的生物技术,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经济节能等优点,是主要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之一。由于对有机物等良好的降解效果,生物膜法也被应用于受生活污水等污染的河流治理中。河流原位治理生物膜技术主要措施是在污染河道中放置或填充能附着大量微生物生长的填料,微生物在表面不断生长逐渐形成生物膜,流过生物膜表面的污染物吸附降解,河水被净化。已有的净化河流的生物法有砾间接触氧化法、沟渠内接触氧化法、生物栅法等。砾间接触氧化法通过在河道内人工填充砾石,使河水与生物膜的接触面积提高数十倍以上,强化自然状态下的河流中的沉淀、吸附和氧化分解。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韩国有许多受污染的河流采用砾间接触氧化法净化河道水质,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野川和韩国的良才川。沟渠内接触氧化法是在单一排水功能的河道内填充各种材质、形状大小的接触材料,如卵石、木炭、废陶、石灰石以及波板纤维或塑料材质的填料等,提高生物膜面积,强化河流的自净作用,日本研究人员曾将沸石粒覆盖的无纺布作为载体投加到污染河流中,无纺布表面富集的硝化细菌对氨氮的削减量达到50mg/L/d,强化氨氮的硝化作用。在国内,上海污染黑臭河流的治理中,黄民生等曾研究应用挂膜的生物栅技术处理河水中有机污染物;金腊华等研究尝试利用混凝土生态膜和悬浮生物膜对广州的污染河涌水进行处理,这些研究表明,利用受污染河水中土著微生物完全可以进行自然挂膜,生长成熟的生物膜对河水中COD、氨氮等具较好的去除效果。但这些河流原位治理生物膜技术主要借鉴污水处理的接触氧化工艺,生物膜淹没于水下,靠河水流动自然复氧提供生物降解所需溶解氧,比较适用于有机污染较轻的河流,当水中有机物浓度较高时,自然复氧往往不能满足溶解氧的需求,必须强化供氧才能有效的对污染物进行去除,特别是氨氮。目前生物膜原位治理技术强化供氧主要是引入人工曝气装置,而且采用较大的曝气强度才能对污染物等有较高的去除效率,如操家顺等研究表明只有在充分曝气,水中溶解氧达到4mg/L时,COD等才具有70%以上的去除率,中度和微曝气时去除率都在50%以下。但人工曝气装置的动力消耗,以及日常操作、维护管理等极大地增加了投资成本和管理难度,而且机械曝气加快生物膜表面水流,较强的水力剪切力致使生物膜的脱落加快从而形成较多污泥絮体,肖羽堂等对曝气富氧生物膜处理受污染河水研究表明,要保证较高的COD、氨氮去除率必须定期排泥,但在河道原位治理中,脱落的生物膜絮体易随水流带走,较难收集排除,容易导致新的污染。因此,利用生物膜技术原位治理有机污染严重的河水,低成本的强化供氧及实现脱落生物膜的简便收集是关键。本发明针对这一问题,在已有生物膜原位治理技术基础上,尝试研究将生物膜载体悬挂在水面以上,利用毛细作用将水中部分可溶性污染物转移到载体上培养富集微生物,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暴露于空气中,氧传递速度快,完全可满足高浓度污染物好氧生物降解,再通过与水下生物膜技术联合应用,可实现有机污染严重河涌高效且低成本的原位治理。(三)市场预测和发展趋势珠三角许多城镇河涌处于人口密集的区域,常年接受生活污水大部分出现黑臭等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甚至民生问题。尽管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但由于污水管网铺设较慢,近5到10年内,仍有许多河涌污水不能有效截留,如城郊地带或城中村地区,这些地区排水管道通常未经规划设置,排污口较分散,同时岸上土地资源紧缺,很难实现受污染河水旁路集中处理,仍然需要通过高效低耗的原位技术进行治理,来改善河流水环境质量,因此本技术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推广于河涌治理可以有效消除有机污染河涌的黑臭,提高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河流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广州市的河涌环境,为广州市的碧水工程贡献一份力量,还人民以清洁的河水和亲水的心。使用这种毛细传质的生物膜技术不需要人工曝气,通过自然复氧减少的曝气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装置放置在河边自动运行,管理方便,节约人力。在河道周边可以建设一些亲水工程,让市民游览,欣赏景观之余可以了解我们技术的基本情况,增加对环境污染和治理的认识。二、研究开发内容、方法、技术路线(一)具体研究开发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1)毛细传质介质和生物膜载体材料的筛选,随着对穿着舒适(快速吸排水及汗)的要求提高,目前已有许多具有较强毛细吸水性能织物材料被开发应用,因此本研究主要考虑从这些具有导湿功能的织物材料中选择毛细传质介质,将从毛细吸水作用强度和抗菌(耐久性)性两方面进行比较和筛选;生物膜载体主要选择在接触氧化工艺中常用、质量较轻的颗粒和片状载体,重点考察它们在悬挂状态、水及污染物通过毛细作用传导时的挂膜特性。(2)毛细传质生物膜单元的构建方式(载体与毛细传质介质结合方式)研究,由于筛选的织物介质具有抗菌性,可能会影响到载体上生物膜生长,因此颗粒载体与织物介质的结合方式考虑两种:一是颗粒载体直接粘合在织物介质表面,二是颗粒粘合在无纺布表面,通过与无纺布缝合,毛细介质贴敷在颗粒载体上;对于片状载体,则是选择毛细介质包裹贴敷在其两面。主要通过比较挂膜量、污染物去除效果等优选结合方式。(3) 挂膜方式比较研究,本部分主要侧重研究生物膜单元两种挂膜方式:悬挂状态自然挂膜和淹没式人工曝气条件预先挂膜,比较这两种方式形成生物膜在悬挂状态下的污染物去除特性。 (4)悬挂生物膜污染物去除能力研究,主要研究毛细传质生物膜单元的有机物(COD)和氨氮的去除能力,以及研究确定单位水面面积上污染物去除率达到最大的最优单元数。(5)处理装置辅助设施的设计开发,主要是漂浮框和传质介质支撑架材料的优选和处理装置规模设置。拟解决的技术难点:本项目所研究的悬挂生物膜对污染物去除速率最主要的限制在于水及污染物的传质速度,这主要与传质材料的传递性能有关,因此本技术拟解决的技术难点主要有两个:(1)具较强毛细作用及耐腐蚀特性且价廉易得介质材料的筛选。(2)可有效进行水分及污染物传递的毛细传质生物膜单元的构建方式。(二)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创新点:首次提出利用毛细作用将有机污染严重的河涌水污染物转移到水上,利用悬挂生物膜原位处理的方式,摆脱水中溶解氧较低的限制,使得原位生物膜技术可以用于有机污染较严重的河涌治理。(三)要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及社会、经济效益1技术指标:(1)毛细传质介质芯吸高度达到0.15m;(2)在气温15以上时,悬挂生物膜容积负荷率与对生活污水进行三级处理(进、出水BOD分别小于60和10mg/L)的接触氧化工艺接近,达到200gBOD5/m3/d,即单位水面面积负荷30 gBOD5/m2/d,B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氨氮的去除率达到50%以上;(3)对于BOD浓度在100mg/L以下的污染河涌,通过悬挂生物膜降解超过30%。(4)悬挂生物膜单元使用寿命1年以上。2 经济指标:处理装置构建成本低于100元/m2水面,运行维护等管理成本:1个人工/年/10000m2水面。3 社会效益:有效消除有机污染河涌的黑臭,提高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河流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四)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工艺流程1毛细传质介质的筛选:选择多种导湿功能织物,首先采用垂直芯吸法进行水力传导性能测定,筛选出垂直芯吸高度在15cm以上的织物材料,再进行抗菌性测定,抗菌性采用菌落培养法,最后选出抗菌性较好介质材料。2 载体及与毛细介质组合方式优选:(1)颗粒载体初步选择:粒径0.5mm左右的砂粒、沸石、陶粒、活性炭,与毛细介质结合方式分为两种:直接粘合;先粘合在无纺布上,再将无纺布与毛细介质缝合在一起。(2)片状载体初步选择:硬聚氯乙烯平板和波纹板;结合方式:毛细介质包裹在板两面(3)组合方式优选实验:将以上10种结合方式构成的生物膜单元,分别悬挂在漂浮实验装置的悬挂支架上,每种悬挂面积相同,数量设置15片,实验装置漂浮于模拟河道中,织物毛细介质下端浸没在缓慢流动的模拟受污染河涌水中,进行自然挂膜,定期监测不同载体及结合方式的挂膜情况及污水中COD5、氨氮的浓度。3挂膜方式比较研究:对优选出单元进行:悬挂状态自然挂膜和淹没式人工曝气条件预先挂膜,挂膜成熟后,利用图1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污水处理实验,比较这两种方式形成生物膜对污染物去除率。4悬挂生物膜污染物去除能力实验研究:利用图1实验装置,研究污水中COD、氨氮去除率随悬挂生物膜单元增加时的变化特点,确定单位水面面积上污染物去除率达到最大的最优单元数。5处理装置辅助设施的初步设计开发,比较不同材料的漂浮框和支撑架及固定方式漂浮稳定性,优选出稳定性较高的组合。图1 悬挂生物膜整体装置示意图图1.3 生物膜单元构建:片状载体缝合在毛细介质上图1.2 生物膜单元构建:颗粒载体粘合在无纺布上,毛细介质包裹在两侧 图1.1 生物膜单元构建:颗粒载体直接粘合在毛细介质上注:1 铁丝支架,2 漂浮板(泡沫或木或塑料材质),3悬挂生物膜单元(载体+毛细吸水介质),4 毛细吸水介质(超细纤维织布),5 颗粒载体,6 无纺布,7 片状载体,8 缝合线(五)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将宽幅20cm的超细纤维织物剪成长15cm长的布块,将粒径1cm左右的沸石颗粒均匀黏贴在两面,构建出悬挂生物膜传质及载体单元;用角钢构建长宽高分别30cm、25cm、50cm矩形框架;框架设置在盛装满生活污水的塑料箱(长宽高:25cm、20cm、40cm)四周,悬挂生物膜单元先在生活污水中用传统方法曝气挂膜,挂膜成功后,每个单元布块上端用铁丝固定,悬挂在框架上,布块下端5cm浸入塑料箱中的水中,共设置15个单元均匀的悬挂在污水上方,单元之间间隔1-2cm左右,对塑料箱中生活污水进行序批式处理。所使用生活污水为居民生活区化粪池污水稀释,每8个小时一个周期,每2个小时取样测定一次,周期结束后,箱中污水清出,箱子刷洗干净后装入新污水开始下一周期,共进行4个周期,对照是未悬挂生物膜的系统。此悬挂生物膜对污水中COD、氨氮的去除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去除率基本稳定在80%、65%左右。实施例2将宽幅20cm的超细纤维织物和无纺布分别剪成长15cm长的布块,将粒径1cm左右的砂粒均匀黏贴在无纺布两面,将两片超细纤维织物包裹无纺布,并用线缝合固定在一起,构建出悬挂生物膜传质及载体单元;用角钢构建长宽高分别30cm、25cm、50cm矩形框架;框架设置在盛装满生活污水的塑料箱(长宽高:25cm、20cm、40cm)四周,悬挂生物膜单元先在生活污水中用传统方法曝气挂膜,挂膜成功后,每个单元布块上端用铁丝固定,悬挂在框架上,布块下端5cm浸入塑料箱中的水中,共设置15个单元均匀的悬挂在污水上方,单元之间间隔1-2cm左右,对塑料箱中生活污水进行序批式处理,此悬挂生物膜对污水中COD、氨氮的去除率基本稳定在85%、50%左右。实施例3将宽幅20cm的超细纤维织物剪成长15cm长的布块,将半硬质塑料片表面打磨粗糙后,裁剪成同样大小,将两片超细纤维织物包裹塑料片,并用线缝合固定在一起,构建出悬挂生物膜传质及载体单元;用角钢构建长宽高分别30cm、25cm、50cm矩形框架;框架设置在盛装满生活污水的塑料箱(长宽高:25cm、20cm、40cm)四周,悬挂生物膜单元先在生活污水中用传统方法曝气挂膜,挂膜成功后,每个单元布块上端用铁丝固定,悬挂在框架上,布块下端5cm浸入塑料箱中的水中,共设置15个单元均匀的悬挂在污水上方,单元之间间隔1-2cm左右,对塑料箱中生活污水进行序批式处理,此悬挂生物膜对污水中COD、氨氮的去除率基本稳定在70%、45%左右。(六)结果分析讨论(1)毛细传质介质的筛选从市面上获得衣服布料、毛线料,吸水布料和毛巾布料等吸水介质,将其剪成15cm的布条,垂直悬空在水上,小部分浸泡在水面下,观察到毛巾布料的吸水效果最好,水能够最快传质到布条顶端,达到整个布条的润湿状态。并且长期泡在水中或者一些人为的机械扭曲,布条也能够维持原来的状态,不容易损坏,符合我们需要材料的要求。(2)载体的组合方式从建材市场买回塑料板,将其剪成20cm10cm的板材,用砂纸打磨粗糙。将砂石和沸石打磨至粒径为1cm左右,在部分板材上均匀粘附上砂石和沸石,形成载体单元。将毛细介质建成20cm15cm的布条,覆盖在载体单元上。从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二沉池中接种污泥驯化培养,用于生物膜培养的菌种。各种组合方式生物膜都能够很好的生长其上,尤其是砂石、沸石和纤维布,表面积都比较大,利于生物膜附着其上。人工合成污水提供生物膜所需的营养,采用工业葡萄糖为碳源,氯化铵和磷酸二氢钾为氮、磷营养物质,按 BODNP =10051 配制,BODCOD0.8。表1 营养配比营养物葡萄糖NH4ClKH2PO4浓度/mgL-120030.567.02表2 生物膜培养期COD去除效果记录表日期COD起始浓度mg/L3天后COD浓度mg/LCOD序批去除率9-219-25151.11389.7845.3352.470.00%86.56%由表2所见生物膜培养期,曝气挂膜布板系统对人工污水COD的序批3天去除率在七成以上。从外观上看,在载体表面形成一层褐色的泥状物体,因此判定生物膜生长成熟。为验证挂膜是否成熟,序批测定24小时COD与氨氮的浓度变化。连续3天于早上8:30更换新的人工污水,测定更换新的人工污水后分别0、4、8、24小时的COD与氨氮浓度,结果如图1、图2所示。图1 挂膜后期序批进水COD去除效果图曝气挂膜布板系统对序批进水的COD去除效果如图1所示。比较曝气挂膜布板系统和空白组数据可以发现,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优于其自然分解,其中22日与24日的第四个数据都显示经系统处理的人工污水,COD浓度下降90%以上。可见此阶段本系统对COD的去除还是有较明显的效果。结合目测结果,判断挂膜成熟。图2 挂膜后期序批进水氨氮去除效果图曝气挂膜布板系统对序批进水的氨氮去除效果如图2所示。比较曝气挂膜布板系统和空白组数据可以发现,系统对氨氮的去除速率大于其自然分解。(3)挂膜方式比较图3 自然挂膜和曝气挂膜对污水COD的去除效果自然挂膜是将生物膜放置在空气中,通过与空气接触,自然复氧的方式提供生物膜所需要的氧气,而毛细传质材料末端接触污泥混合液,向载体提供菌种和营养。曝气挂膜是将载体浸泡在污泥混合液当中,通过人工曝气的方式,向水中打入氧气,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氧气。由图2可见,两种挂膜方式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处理效果相当,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挂膜过程,自然挂膜方式生物膜成熟比较缓慢,需要较长的生长周期,而曝气挂膜生物膜成熟比较快,生长周期较短,但是需要长时间的机械曝气,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议采用曝气挂膜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达到需要的生物量。050100150200250300350123456789101112时间d浓度mg/l板砂石沸石纤维布对照(2)各种组合方式去除能力比较图4 不同组合方式对COD的去除效果05101520123456789101112时间d浓度mg/l板砂石沸石对照纤维布图5 不同组合方式对氨氮的去除效果选取的四种组合方式,一种是只有载体板的,打磨粗糙的载体板增加了接触面积,生物膜能够在其上附着生长。一种是在载体板上均匀粘附有粒径为1cm左右的砂石。一种是载体板上均匀粘附有粒径为1cm左右的沸石。一种是只有超细纤维介质的,既作为传质介质,也作为生物膜的生长载体,因为超细纤维类似毛巾布料,表面很粗糙,也是生物膜生长的有利环境。由图3可见,各种组合对污水COD的去除效果都比较明显,相对于空白对照来说,对COD的净化效果都更好。其中以沸石系统和纤维布系统的处理效果最为理想,砂石系统次之,板系统最次。由图4可见,各种组合对污水氨氮的去除效果与对照系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优势不是特别明显。其中也是沸石系统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最好,因为沸石对氨氮有一定的吸收效果,比其他系统生物膜的处理更好。砂石系统、板系统和纤维布系统差不多,砂石系统更优一点。05010015020013579111315171921232527时间d浓度mg/l15片12片9片对照沸石系统和砂石系统因为在板的表面喷涂了细小颗粒的沸石和砂石,增加的生物膜的接触面积,生物膜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