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类与结构略论明清的法律之学.doc_第1页
文类与结构略论明清的法律之学.doc_第2页
文类与结构略论明清的法律之学.doc_第3页
文类与结构略论明清的法律之学.doc_第4页
文类与结构略论明清的法律之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類與結構:略論明清中國的法律之學邱澎生(2005/03/17,香港城市大學)一法律之學發展過程中的法律人:有較多機會接觸司法訴訟,並在此過程中,逐漸養成對研讀法律條文與判案理據有較強興趣的一批人物,其主要身份可區別為四類:胥吏(包括中央與地方各級胥吏)、官員(特別是曾任職刑部的官員)、刑名幕友(俗稱師爺)、訟師(或偏重其歛財挑撥而貶稱為訟棍,或強調其主要活動牽成生意地點而別稱歇家)。二明清中國的三大類法律之學:法條整理與解釋、司法實務、案例匯編(一)法條整理與解釋類舉隅:書名作者版本律解辨疑(明)何廣有明洪武19年(1386)自序大明律集解(明)胡瓊明正德16年(1521)胡氏貴陽刊本大明律釋義(明)應檟有嘉靖22年(1543)作者後識,明嘉靖29年(1550)濟南知府李遷重刊本,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刊本照相複印,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另有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一年廣東布政使司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冊863讀律瑣言(明)雷夢麟影印明嘉靖42年(1563)歙縣知縣熊秉元重刊本,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另有新校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讀律私箋(明)王樵明萬曆年間刊本,現藏北京國家圖書館,全書正文29卷,附錄1卷,書前錄有題於萬曆23年(1595)九月王樵自序。律例箋釋(明)王肯堂明刊本,現存北京國家圖書館,依該館書目卡片資料,此部線裝書應為12冊。但由微捲所見書末內容則疑有缺文。讀律佩觿(清)王明德影印清康熙15年(1676)年王氏冷然閣重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37冊大清律例硃註廣彙全書清康熙54年(1715)鐫刻本,傅斯年圖書館線裝書庫藏。書首載書價紋銀二兩四錢,並預告六部則例全判即出。大清律輯註(清)沈之奇原輯,武林洪皋山增訂署名沈天易原本,有康熙54年(1715)許大定後序,影印清乾隆11年(1746)新鐫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另有新校本:法律出版社,2000。大清律例通考(稿本)(清)吳壇有乾隆年間原序,作者生前並未出版,光緒年間刊出。另有新校本:馬建石、楊育棠校,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讀例存疑(清)薛允升重刊本,黃靜嘉編校,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律例圖說辨偽(清)萬維翰清乾隆15年(1750)纂輯,傅斯年圖書館藏。有影印清鈔本,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二輯27冊,北京出版社,1997。錢穀刑名便覽(清)董公振輯影印清雍正12年(1734)刻本,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二輯26冊。增訂刑錢指掌(清)沈辛田、董公振合輯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清乾隆9年(1744)刊本複印,傅斯年圖書館藏。讀律琯朗(清)梁他山有清光緒5年(1879)序,收入葛元煦輯臨民要略(光緒7年刻本),影印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冊168(二)司法實務類舉隅:書名作者版本實政錄(明)呂坤影印清嘉慶年間重刊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明末影鈔本,收入官箴書集成第1冊。本書有明萬曆26年(1598)趙文炳序。法家裒集(明)陳永影印明嘉靖30年(1551)唐堯臣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37冊,頁475-507寶坻政書(明)袁黃收入了凡雜著,影印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建陽余氏刻本,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子部叢書類,第80冊。惠安政書(明)葉春及收入葉春及石洞集,文淵閤四庫全書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冊1286,卷2-7。另有新校單行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治譜(明)余自強影印明崇禎12年(1639)呈祥館重刊本,收入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7,第2冊新刻御頒新例三台明律招判正宗(明)余員註招,葉汲示判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34年福建書林雙峰堂文台余象斗重刊本,傅斯年圖書館影藏。刻御製新頒大明律例註釋招擬折獄指南日本蓬左文庫藏明萬曆葉氏作德堂編刊本,傅斯年圖書館影藏。鼎鑴六科奏准御製新頒分類註釋刑台法律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刊本,傅斯年圖書館影藏。鼎鑴欽頒辨疑律例昭代王章明福建書林蕭世熙解儉堂刊本,傅斯年圖書館影藏。福惠全書(清)黃六鴻有清康熙33年(1694)自序,收入官箴書集成第3冊。本書另有日本詩山堂1850年版本。 西江視臬紀事(清)凌燽有清乾隆8年(1743)年自序。影印清乾隆年間劍山書屋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882蜀僚問答(清)劉衡清同治7年(1868)刊本,收入官箴書集成第6冊學治一得編(清)何耿繩有清道光21年(1841)自序,收入葛元煦輯臨民要略,影印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冊168明刑管見錄(清)穆翰有清道光25年(1845)自序,收入臨民要略招解說(清)不著撰人據清嘉慶年間鈔本,新校本,收入明清公牘秘本五種,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頁551-644。居官功過格收入署名袁黃編輯的功過格分類彙編,據清光緒27年(1901)儀徵吳氏有福讀書堂重刊本影印,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第62冊。書中區別為五類功過格:敦倫格、脩身格、勸化格、救濟格、居官功過格(頁252-254)。公門不費錢功德錄疑為清刻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第32冊,本書以官長、幕友、吏胥三類人為適用對象,分別開列各項不費錢功德條目(頁51-54)。祥刑經解(清)汪泩據清嘉慶3年(1798)刻本影印,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七輯12冊,頁259-286。(三)案例匯編類舉隅:書名作者編者版本參語(明)海瑞收入明天啟6年(1626)海忠介公全集,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浚川駁稿集(明)王廷相亦名祥刑稿,為作者於明嘉靖年間任職巡按御史時所撰寫之司法文書,凡兩卷,上卷會審錄收36件案子,下卷詳駁錄收52件案子。新校本,收入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塋辭(明)張肯堂據明崇禎年間原刊本影印,台灣學生書局,1970折獄新語(明)李清明末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冊972,頁541-673。另有新校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盟水齋存牘(明)顏俊彥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崇禎年間刊本。本書另有新校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此書為作者據其在崇禎年間任廣州府推官之判案輯錄而成。疑獄箋(清)陳芳生輯影印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北:莊嚴文化公司,1995,子部冊37,頁780-909。該書區分兩類疑獄之屬:情事之疑、法律之疑(頁780),作者自承其編輯此書,實乃追續五代和凝、和蒙父子疑獄集以至於明代張景補疑獄集的著書傳統(頁909)。資治新書初集二集(清)李漁輯書前有康熙六年(1667)序,清得月樓板,史語所藏普通線裝書。本書另有新校本,收入李漁全集。駁案新編(清)全士潮等編影印清乾隆46年(1781)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書前有乾隆辛丑(46)年阮葵生序。原書分正、續兩編,正編收錄320件案件。本書另有據淸朱梅臣輯駁案匯編影印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87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刑案匯覽(清)祝慶祺編次、鮑書芸參定。影印清光緒12年(1886)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成書於道光14年(1834),收錄乾隆元年至道光14年(1736-1834)九十九年間經中央司法機關處理之5,640餘件刑案相關司法文書,其性質則區分為說帖、成案、通行三大類。刑案匯覽續編(清)吳潮、何錫儼合編,薛允升鑒定。據清光緒26年成都刊本影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刑案匯覽三編(稿本)(清)沈家本輯審看擬式(清)剛毅輯,葛士達編清光緒年間刊本,史語所藏線裝書。約成書於光緒13年(1887),依大清律體例結構,挑選收錄清代後期山西省府州縣成案。臬司定例(清)江西按察使司編清光緒年間江西按察使司衙門刊本,哈佛燕京學社藏,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影印本,33冊,1977。本套書計152卷,收江西省各類成案與例案,起自清乾隆27年,終於清光緒31年。藩司定例(清)江西布政使司編清光緒年間江西布政使司衙門遞修刊本,哈佛燕京學社藏,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影印本,55冊,1977。本套書計23卷,收江西省各類錢穀吏兵類事件案例,原書修成於清乾隆34年,自乾隆35年至光緒31年續增例案,均按年份編定。治浙成規清道光17年(1837)刊本,收入官箴書集成第6冊湖南省例成案據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刊本影印,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影印本,28冊。本套書收錄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湖南省輯定例案。三當時讀者與作者的觀點:明清法律之學幾種較定型的文類(一)律學:(明)王樵:予見人多以留心案牘為俗吏,專以文墨詩酒為風雅,往往法律都不細觀,鞫問又不耐煩於此無所用心,飽喫官飯,受成胥吏,而可謂之風雅乎?(氏著方麓集,卷6,頁226)。(清)韓菼,姚端恪公文集序(康熙24年,1685):吾師姚端恪公,自入仕,任言責,後為上卿,所歷皆法官,於國家利害,吏治得失,民生休戚,知無不言,言無不當。尤矜恤民命在刑部,推廣上恩,所全活甚眾。先是,公為科臣,已屢上慎刑之疏,至是,益自發舒,不骳法,不市恩,一酌乎人心之安,而猶恐失之。嘗刺一人於法,有不應,而爭之不得,公退而炷香長跪,自責久之。其刻己恕物,類此。今讀公諸疏,固可以想見;而白雲語錄,參酌諸例,鉅細畢貫,法律家可長據而守也。(收入姚文然,姚端恪公文集,頁197)(二)幕學:諸如(清)萬維翰,幕學舉要;(清)王又槐,辦案要略(二書皆收入官箴書集成第4冊)。(清)汪輝祖佐治藥言、學治臆說(二書皆收入官箴書集成第5冊)。(三)法家之學訟學(官方詆之為訟師秘本):折獄明珠卷首收錄法家管見,並收有作狀十段錦,該文編者有云:茲列十段錦之法,以為法家機軸,使學者有所效持也。(四)說帖:(清)陳廷桂,說帖輯要敘(收入說帖輯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嘉慶年間鈔本):僕濫竽刑曹十年,蓋灼然有以見夫用刑之難也。天下大矣,生民情偽日滋,作姦犯科,百出而不窮,苦于人不能先知而偏防也。三尺法所不能盡,而窘於議擬者,往往而有自雲坡胡大司寇為少寇時,始以此等案交律例館查核,權衡至當,而後行之,至於今不衰。其查核也,旁參他條,詳檢成案,剖別疑似,辨析微茫,折衷而歸于是,然後繕具說帖,備陳是非之旨,蓋近於古之參經義以斷獄者。自茲以往,其可以通律法所未備,而無畸輕畸重之患矣。(對照附錄)朱明鎬,折獄新語跋:予讀折獄新語,妙解人頤時一展玩,便欲破涕啟顏,即許子伯善哭,亦變為陸士龍癖笑矣(收入李清折獄新語,續修四庫全書本,頁673)。四外部結構:明清法律之學發展的重要制度性背景(一) 審轉制度加嚴加密下,中央政府更易於培養嫺熟法律的專家,刑部於焉成為明清中國重要的法學專家養成所,如(明)王樵西曹記的生動描繪:惟西曹燕敘以齒,不以官事。至分理,有疑相酌;政事之外,道義切磋,真有朋友之義焉。且牘必自成,不假吏手,故居是官者,多精於吏事。刑雖一職,而諸事之情偽,無不在焉,非通於諸事之情偽者,不足以決獄。予在刑部,治律令,如士人治本經;後兩任按察,皆得其力(收入氏著方麓集,卷6,頁225)。清初王明德及其38位刑部朋友們的共同讀律,以及徐宏先的修律自愧文(參見附錄史料1、2),皆為明顯例證。十九世紀中葉清代刑部官員進而提出的法理與法意均衡說,如(清)鮑書芸刑案匯覽序所論:易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至哉言!不窮其理於律例之中,未足為明慎也;不通其意於律例之外,亦未足為明慎也。天下刑名匯於刑部,凡直省題達各案,刑部詳加核議,苟有可疑,必援彼証此、稱物而類比之,剖析亳釐。律、例之用,於是乎盡;情與法,皆兩得矣。(二) 審轉與審限制度加嚴加密,以及律例體系的絕對刑條文結構,使得律例與成案之間的動態調整關係更加微妙,這不僅使各級職司審判與法律修整的官員更加需要法律專家的協助,也倒過來使民間法律專家有更好的表現與揮灑空間。諸如中央與地方胥吏(刑書)掌理各類成案、中央刑部律例與其他部會則例體系的增刪、地方省例的編纂與發布,乃至中央與地方編輯刊布各類法律案件匯編(如駁案新編、審判擬式、刑案匯覽正續三編乃至說帖輯要、湖南省例成案、治浙成規等專書的編輯出版),在在需要法律專才,幕友等法律專家正好應運而生。同時,地方官員面對的部駁壓力(如萬維翰由側面所做的形容:事件不必怕駁,斬、絞大案,上司未有不駁。總要成招之時,預料其在何處駁詰、作何頂覆,則胸有成竹,愈駁而案愈定。若中無定見,案情本屬舛悞,一遭駁詰,手足無措矣!(幕學舉要,頁732)。以幕友協助減少部駁與連帶而來的處份,官員乃不得不注重幕友的重要性:幕友一席,最為要緊。至好者推薦,不可遽許,亦不可遽辭,務細訪察所薦之友品學何如。擇其善者,延之赴任;有期拜見,下關書;聘金一項,量缺致送加以水禮八色,隨時配合。其起程船腳,或我備,或折價,商酌辦理。各處情形不同,隨時酌奪(禇瑛,州縣初仕小補,影印清光緒十年(1884)森寶閣排印本,收入官箴書集成,第八冊),卷上,聘請幕友條,頁739)。而有趣的是,部駁壓力卻也意圖之外地反過來使各地訟師有更好的運作空間。(明)樂天子編,按律便民折獄奇編做狀十段錦:截語乃一狀中之總斷,務要句句合局、字字精奇,言語壯麗。狀中有一段,名曰門閉狀,府縣見之,易為決斷;無此一段,名曰開門狀,人犯窺之,易為辨變也。都中之狀,不可閉門,恐上司難辨;上司之狀,不可開門,恐人犯乘隙瞰入有變。大抵作狀之法,不可太開門,亦不可太閉門,惟半開半閉者,始稱妙手(折獄明珠,卷1,十段錦)。不著撰人,新刻法筆新春(該書又名刑台秦鏡,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文庫藏清刊本),詞訟指南:凡作狀,先須觀其事理、情勢輕重大小緩急,而後用其律意,符合某條,乃從某條;止揀其緊要字眼切於事情者,較達其詞,使人一看,便知其冤抑、誣告或牽連之類。務要周詳徒取刁名,無益於事,明者辯之(葉1)。(三) 藉商業書坊販售乃至社會團體流傳的法律知識:各類法律書籍的編寫與出版;訟師鈔寫張貼的廣告;書坊匯編法條匯整、司法實務與案類匯編書籍,乃至對訟師秘本與日用類書法律門的編寫與販售。工商業團體(會館、公所)刊刻豎立的碑文。乾隆27年(1762)間,當時江西按察司由江西九江府入境省會所在的南昌府城時,即在沿途所到之處,留心查看,見有各縣審斷事件所發讞語,俱刊刻,隨處刷貼;更有好事之徒,於讞語之後,復自敍訟勝情節,任意誇張、該縣民風,凡訐訟之輩,每逢審結案件,必將官發讞語刷貼城鄉。在理曲者,既經審輸,已遭讉責;復被張揚,從此嫌隙日增,多方訐訟以洩其忿(西江政要,民間詞訟禁刊讞語條)。五內部結構(之一):嵌入制度運作中的幾類法律人利益(一) 官場昇遷的利祿之途。兼利百姓名義下,也無妨於利己。王明德:未見刑書、即目為俗吏之學,殘忍之習;未及展卷,先已枘鑿其不相入。一旦身膺民寄、位列台輔,其何以定大獄而決大理、輔聖治而熙萬姓哉!(讀律佩觿,頁537)。(二) 由高薪刑名幕友董三百到官場審案能吏的盛名積累。汪輝祖嘗謂:余初幕時,歲修之數,治刑名,不過二百六十金;錢穀,不過二百二十金。已為極豐。松江董君,非三百金不就,號稱董三百。壬午(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後,漸次加增,至甲辰、乙巳(乾隆四十九年、五十年),有至八百金者。其實幕學、幕品,均非昔比矣!(汪輝祖,病榻夢痕錄,收入汪龍莊遺書,影印光緒十五年本,台北:華文書局,1970,頁369-370)。當時刑名、錢穀、書記、掛號、徵比等幕友中,惟刑名、錢縠歲脩較厚,餘則不過百金內外,或止四、五十金者(引見:汪輝祖,佐治藥言,勿輕令人習幕條,頁322)。汪輝祖自敘其任職湖南寧遠縣等地方官時:余日升堂,邑人及外商,環伺而觀者,常三、四百人,寒暑晴雨無閒。余欲通民隱,不令呵禁;謬致虛聲,傳播近遠(汪輝祖,病榻夢痕錄,卷下,乾隆58年(1793)條,頁494-495)。(三) 販售法律知識而得來的金錢收入與民間聲望:明末江南地區名稱狀元等各等級的訟師。甚矣!吳人之健訟也。俗既健訟,故訟師最多。然亦有等第高下,最高者名曰狀元,最低者曰大麥。然不但狀元以此道獲豐利、成家業;即大麥者,亦以三寸不律,足衣食、贍俯仰,從無有落莫饑餓死者(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卷3,朱應舉條,頁561);沈天池、楊玉川,有狀元、會元之號。近金荊石、潘心逸、周道卿、陳心卿,較之沈、楊雖不逮,然自是能品至湮沒者,不可勝數((明)殷聘尹纂,外岡志,頁893)。乾隆時人批評訟師介入蘇州司法的嚴重:吳中有三大蠹,一為訟師,民間凡有獄訟,出為謀主,幻辭狡詐,惑亂官長,往往傾人之家.司牧者為民除弊,當以此為首務(乾隆元和縣志,影印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卷10,頁107)。兩造搆訟,自進城做詞之日起,至出結歸家之日止,無一日不花錢。拖延日久,則花錢愈多;花錢愈多,則富者必窮,窮者必死(方大湜,平平言,影印清光緒十八年(1892)刊本,卷2,為百姓省錢條,頁638-639)。六內部結構(之二):明清法律人學習與操作法律的幾類信念(一) 讀儒家經書與讀法家律條都能有資用世的理路。王樵在萬曆二十年(1592)寫給姪子王堯封的信上,將其費心撰寫中的大明律解(後來定稿出版時改稱為讀律私箋),描述為具有以下兩種好處:此書若成,不但有資於用世,即欲學文,亦可以得法也(方麓集,卷9,頁281)。五經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宋)胡安國,春秋傳序,收入五經春秋胡傳,成都:巴蜀書社,1987,頁2下)。王樵,讀律私箋,自序:伏以大明律乃我太祖高皇帝聖制,近年諸方刻本,多附入臣下私注,不無混錯制書。竊考先儒釋經,不連經文,自為一書,恭依此例。有律條指掌,有律令通旨,有律例通旨,有律中疑義,有引擬指訣,有律互見,有律無文。初各為卷,今分附各條之下。解說律意,各採諸家之長,不復識別(北京國家圖書館藏微卷,冊1,葉1上)。註:王樵的顯例與唐堯臣的反例(參見附錄史料3、4)(二) 以好生恤刑結合陰讉福報的理念(袁黃功過格與王肯堂的祥刑論述,參見附錄史料5、6、7)(三) 未竟之業?王明德對祥刑的批評及反批評,以及王明德對無我法律秩序的建構。若夫迷惑于浮屠邪教,不問理之是非,惟曰做好事,活得一個是一個,日為記功自負,意謂其後必昌者,是又我中寓我、貪鄙迷謬之流,其所謂功德,是乃孽德,非功德也。功德可自做乎?法乃天下之公,即天子亦不容私所親,夫貴為天子尚不敢私其法,況其下焉者乎!慕慈仁之虛譽,骫不易之大公,生者倖矣,彼被其害者將如之何!、聖賢立教,惟有一中,中則洞洞空空、不偏不倚,何有于功德!(讀律佩觿,頁536-537)(參見附錄史料8、9)(四) 以法為名:刑名幕友撰寫無縫天衣司法文書背後的不敗心理,以及訟師追求百戰百勝的目標。王又槐教幕友書寫敘供時論及:作文者,代聖賢以立言;敘供者,代庸俗以達意。詞雖麤淺,而前後層次、起承轉合、埋伏照應、點題過脈、消納補斡、運筆布局之法,與作文無異。作文以題目為主,敘供以律例為主。案一到手,覈其情節何處更重,應引何律、何例;猶如講究此章書旨重在何旨、此一題旨又重在何字也、人人口供,均須畫一,乃前後照應之法也。但各人地位有不相同者,須設身處地、恰似其人;彼此說話次序不勻,則供詞句語不可雷同,惟善敘者分而視之、詞不重複、合而觀之,理無參差,一氣呵成,儼若無縫天衣也、供不可文,句句要像諺語,字字人能解,方合口脗;曾見有用之字、及字、而字,並經書內文字者,非村夫俗人口氣也。當案件涉及瘋病人犯時,則要將文字改為:含糊錯落,似是而非,所對非所問,或有問而無供。若頭緒清楚,便非真瘋。亦有瘋病時發時止者,臨審辨明,不可假捏;總之,供不可假,事有根基則固,話不真寔,則敗也(辦案要略,敘供,頁774-776)。訟師的努力目標:作詞之狀,慎毋苟且,必須斟酌。機有隱顯、奇正;罪有出入、重輕。譬如時文,自破題、破承、起挑、泛比、正講、後股、小繳、大結也,先後期順序,脈絡貴相聯。得其法,則如良將用兵,百戰百勝,無不快意。不得其法,則有司不准,終致反坐(折獄明珠,卷1,十段錦)。七明清法律之學所曾懸諸的主流與伏流兩類理想:矜恤民命與民自以不冤葛元煦於清光緒初年刊刻出版梁他山讀律琯朗時,論及該書與陳(惕齋太守)律例歌訣不同,律意則一叶以聲韻,分以門類,瞽矇童叟,可誦可歌,因而乃亟付棗棃,俾傳久遠,庶使聖朝矜恤民命之微旨,一展卷而瞭如指掌,未始非警覺提撕之一助云(收入臨民要略,頁106)。 法家須知外附奇狀六條:作狀被訪:宣德年間,湖廣荊州府京山縣有一秀才,姓朱名顯,娶妻周氏,家甚貧,乃博古通經之士也。無可度日,專代人作詞狀,但人之求者,無有不勝,中間曲折婉轉,妙不可言萬民常云:作狀之人,不得善終。何也?其中架捏,致人受屈,故折其福;肯果代啞子傳言、携瞎過橋,豈無福報!(明)野叟,法家須知敘(崇禎6年,1633):自淳風不古,獄訟繁興,民不知危,偶罹於法,折獄者遽操三尺以繩其後。縱使蘇、張有口,含冤莫吐;棘木之下,有律法,而未始無覆盆乎?斯集誠大有造也,原而告,被而訴,及判筆有清風者,悉備而錄之,俾詞可達意、理可伸情,所謂含沙得白,而乃下無冤民,實民自以不冤也!則知法者懼法,豈其本來哉,其勢然也。倘曰使民無訟,則在聽訟者青天白日之化云爾。是為序。(清)王有孚:訟師教唆詞訟,例禁綦嚴,惡其播弄鄉愚、恐嚇良善也。若夫安分良民,或為豪強欺壓,或為仇盜扳累,大則身家幾陷,小則名節攸關,捶胸飲恨,抱屈莫伸,僅假手于庸碌代書,具詞呈訴,非格格不吐,即草草敷衍,徒令閱者心煩,真情難達,于此而得一智能之士,為之代作詞狀,摘伏發奸,驚心動魄,教令對簿當堂理直氣壯,要言不繁,卒致寃者得白,奸者坐誣,大快人心。是不惟無害于人,實有功于世(一得偶談初集,葉39下)。附錄史料:1. 清初王明德與刑部諸君子的共同讀律之法:律例一書,乃治世體要,非據理空談,古人謂之法經。其肯綮節目,率以數字為權衡,虛字作正文,應倍為著眼處居多。非同于詞賦詩文、可以意為理會。欲為箋表,無不本正文以立言,皆不丹黃其段落,則閱者易眩。故一照三山陳君閱本以災棃,凡于正文切要肯綮及箋解扼要、應倍為著眼處,則用;其于各法分別、一定不移,所謂律母、律眼應為留心辯別處,則用;若于正文肯綮、詮解扼要、及律母、律眼並為雜用處,則用與顛倒。互用之要,皆不外夫著眼之義居多。至于敘述某律、某篇、某條,欲其便于考訂,而用;設為人名,而用。是又源本歷來舊章而云然,非漫加塗茨以自炫也(讀律佩觿,頁530-531)。文中所謂一照三山真亭陳君閱本,即是讀律佩觿書前所附三十八位參訂姓氏中的陳丹赤(原注:字真亭,福建人)。2. 修律難,而讀律更難。(清)徐宏先,修律自愧文:余小子自入(刑部)律館,追陪修律之列,夙夜冰兢,夙夜惶恐,寢食於律例之中。有時而豁然,有時而茫然,有時而明者復暗,有時而暗者復明,有時而愈思愈疑,有時而愈讀愈真,再進而加詳焉,始曉然於古人之意旨。而猶不敢自恃也,質之同人,証之各書,庶幾是矣乎?而未也。又從而辨之、註之,此心終覺歉然也。嗟乎!修律之難,尤難於辦事矣!何也?在署辦事,活一人,止活一人;枉一人,止枉一人。若修律,則事關千秋,日日遵行,開一條,即活千萬人;刻一條,即殺千萬人。修之當,其功甚大;修之不當,其罪不小。鳴呼!可不懼哉!余小子思及此際,又不禁戰慄流涕,惟恐一字偶差、一條偶錯。負皇上好生之心,一罪也。混改前人之律,一罪也。貽害後人之命,一罪也。嗟乎!修律難矣哉!;雖然,至難者,修律之事;而尤難者,讀律之人。何則?律文至細,律義至深,有一句一意者,有一句數意者;有一字一意者,有一字數意者,總是一片哀矜惻怛之心,不欲輕致民於死之意也。鳴呼!古人何其詳而且慎也。今人引律,動曰律文如是。苟如是,是亦當矣,而律文中小字不察也。又曰條例如是。苟如是,是亦詳矣,而條例中虛字不察也。甚而引斷不確者有之,援引過刻者有之,鳴呼!是則非修律者之所能為力矣。予所能盡心者,止于此矣。惟望讀律之君子,亦皆有如修律者之盡心,則民命庶有賴乎!(收入清朝經世文編,影印清刊本,台北:世界書局,1964,卷91,刑政二,頁2下)。3. 王樵教子姪輩讀書之法:吾有一法,可以兼得讀、看、做三妙者:手寫也。手之所到,眼亦到,心亦到。寫時默記,故可以兼讀;寫不妨思,有時不思,而新意自出,故可以兼看;隨經發意,訂正諸家,非有意于為文,而理趣所到,無往非文,故可以兼做。吾于經書,如周易、尚書、春秋、周禮、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以至本朝法令,皆曾用此功、覺得此力(方麓集,卷16,頁449)。4. (明)唐堯臣刻法家裒集(嘉靖30年,1551):傳曰:一壼千金,非壼之貴也,以所用者中流耳。六經語孟,具載聖賢脩治之道,如布帛菽粟之不可一日無者,人皆知之。至於緣法求情,以上泝古人,惟衷之治,高明之士,其或以吏事鄙之,未盡無也。予入仕愛閱是書,謂其有俾于理,雖不足以煖飽斯人,亦中流之壼也。敬用梓之,期與高明之士共焉。若夫舍孔孟以事申韓,則吾豈敢(法家裒集,頁506)5. 以明嘉靖年間迪吉錄出版時所收的當官功過格版本為例,該書即以功格五十條、過格三十八條分類列舉官員各種政治行為,其中屬於司法審判政務者至少佔了一半,功格部份諸如:免冤大辟(按:即死刑)一人,當百功;免冤永戌一人,當五十功、懲治訟師、扛證(按:即做偽證),不得刁唆搆釁,保人身家,算十功;能摘發奸蠧神棍,置之于法,不使騙詐愚民,算十功。凡聽訟,能伸冤理枉,一事算一功;能誨誘頑民平其忿心,使息爭訟,算十功、詞狀稍准,婦人非關緊要,即與抹去,算二功;人犯一到即審,不令守候,算一功;耐煩受訴,使兩造各盡其情,算二功;有力、稍力、無力,聽其自認,不以贖鍰諛上官,算一功;禁戢獄卒牢頭,不肆凌虐,使囚得安寧,一人算二功牢瘟傳染,分付獄官卒掃除積穢,多燃蒼术,貯涼水,冬天給草薦姜湯,算十功。過格部份諸如:凡問罪成招,本有生路,不與開一線,只求上司不駁,算十過;泥成案,狥體面,不與開招,各隨事之大小算過;上司怒人,而明知其枉,不敢辯救,算一過;受人囑託,算一過,枉法者,算十過;人命不即簡驗傷證定案,致招情出入,拖累多人,算十過;情罪未核,杖死一人,算百過;事不即決,淹禁停滯,使訟中生訟,破人身家,算十過;服毒、投水、懸梁,圖賴人命,審無威逼,輒斷葬埋,以長輕生之習,一人算十過;不禁溺女惡習,算百過。(明)顏茂猷編,迪吉錄,影印明末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北:莊嚴文化公司,1995,子部,冊150,頁496-499)6. 王肯堂律例箋釋卷首自序:余久欲鍥行(讀律私箋)於世。聞袁了凡先生言:流傳法律之書,多招陰譴,懼而中止;夫小民無知而犯法,猶赤子無知而入井即使刑當其罪,已為不教而誅,謂之曰虐;況移情就律,枉檻實多乎!冤抑不平之氣,上干天地之和,下為水旱災沴,此問刑風憲官吏,安得無陰譴哉!夫律意必講而後明者,非獨詞旨簡嚴奧博,不易討究;而刑期無刑、用主不用,上帝好生之心、虞庭欽恤之意,(大明律)三十卷中,時隱時見,非俗吏桎梏章句者所知,是不可以不細講也。則又安敢狥樂簡惡繁之人情、而省約其文乎!世之司民命者,倘因余言而有感焉,體聖祖之心,遵聖祖之訓,則刑為祥刑,而皐陶邁種德之一脈,為不斷矣!福祚且流及子孫,而又何陰譴之有!故余與虞倩來初捐俸流通之,固了凡先生之意也。7. 仰慕王肯堂律例箋釋的讀者:(清)顧鼎:游歷所至,惟奉先生之箋釋為兢兢,二十年來,日就月將,逐一揣摩,必期心領神會,而後敢即安,庶可告無罪於吾友,即可告無罪於君民,皆先生箋釋之功也。康熙30年(1691),顧鼎將王肯堂律例箋釋重編刊印為王儀部先生箋釋,並稱讚該書洵屬祥刑秘笈,自當奉為指南者,而在改編王儀部先生箋釋時,則特別擬定重編八則,其中不僅強調法律知識的重要,也突顯生、仁等字詞:律意必講解而後明,(大清律)三十卷中,矜恤生全之德,寬嚴開導之仁,若顯若晦,引人於義路,苟非辯論講求,卒難融會而得其指歸。(王肯堂著,顧鼎重編,王儀部先生箋釋,頁268-270)。8. 王明德的建構:法律、音樂、曆法、數學做為法天之學與自然之數。明刑必本乎律天,天聽高而體圓,故郊見乎圜丘。圓數六,奠極于五,故氣至六而極。律曆之數六,律樂之數六,故律刑之數亦以六:六曹、六殺、六贓是也;証災祥于五星,審治乎于五音,而祥五刑、明五聽、簡五辭、服五罰、正五過,何一非極于五而正其失哉。然而,歲有僭差,氣有盈縮;節奏有登降,風雅有正變;世有興替之遞遷,道有污隆之異制,人有賦性剛柔強弱之不等,俗有淳固浮澆之不一,習有溫良悍獷之異。齊,則不得不各致其閏,以恰合天自然之氣。此刑所以一同夫曆與樂,而功用固亳髮其不爽者也;刑之以律著也,其殆有取乎法天之意云耶!深原夫刑之所自,寔本道德仁義以基生,初非全乎天地自然之氣。雖然,謂非自然之數哉?(讀律佩觿,頁536-537;514-519)。增笞、杖,從徒,原包杖一百;增徒,從流,原包五徒折杖二百;及以徒從徒、以流從流,不必包杖數語。命義深微,似難通曉。因細為詳推,乃知:原包杖、原包折杖二語,乃數學中還原之法,又即歸除所謂遇一無除、作九一;而不必包折杖一語,即一歸不須歸之妙也;此等算法,雖極顯明,然不先明減杖、加徒之源,則不能分解此中折算精微之妙(讀律佩觿,頁601)。徐旭齡於康熙二十年(1681)所寫的引用律例疏也說及:古者樂律曰律,法律亦曰律,其義一也。律差累黍,則聲音即變,故立法者取之,言一定而不可移易也(收入清朝經世文編,台北:世界書局,1964,卷91,刑政二,頁4上)。9. 對王明德的反批評:讀律佩觿出版不久,即有盛魯得著讀律辯訛反駁。雖然此文獻似未傳世,但由趙俞讀律辯訛序可略知清初法律人之間的一些爭論線索:高郵王君金樵,官刑曹郎,著讀律佩觿。華亭盛子魯得,就其書作讀律辯訛十則,律文簡質,箋註者苦不能暢其指。觿之為物,用以解結,讀律有糾結而不得通者,則用此以解釋之云爾。然其意駿快,而其辭博辨。駿快,則或逞一時之見;而博辯,則務伸一己之說。其失也,漏其所本有,而鑿其本無者,容有之矣!解亂絲者,紬繹之,其緒乃見,不然者,毋亦求通而反窒也;惟天下之仁人為能用刑,惟義之盡者,乃能仁之至。故夫刑者,聖人仁天下之大法;而律也者,則義理之權衡也天下固有持廉秉公而不得其平者矣!無他,好作聰明而恣行妄臆,權衡一爽,大法倒置。每以生人之意,出為殺人之具,其初不過逞一時之見、伸一己之說,而不知其貽禍烈也。夫用刑之失,其所失猶止在一事耳;況乎講讀律令,筆之于書,傳之于世,其流弊又何所底耶!辯訛之作,其王氏之諍友,而律家之功臣也歟!(該序文,收入清朝經世文編,卷91,刑政二,頁2下-3上)。參考論著(略以主題分類):1. 大木幹一(編),1959,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文庫分類目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田濤編譯,1991,日本國大木幹一所藏中國法學古籍書目,北京:法律出版社。(也可參考田濤在書末所寫後記對幾部中國法律古籍分類書目的比較,頁180-186)。2. 黃彰健,1979,明代律例彙編序,收入氏著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123。該書附有明代律例刊本鈔本知見書目(頁115-123)。3. 張偉仁(編),1976,中國法制史書目,台北:中研院史語所。4. 張偉仁,1988,清代法學教育上,台大法學論叢,18,1:1-35。5. 張偉仁,1989,清代法學教育下,台大法學論叢,18,2:1-55。6. Chen, Fu-mei Chang. 1980. “The Influence of Shen Chih-chIs Chi-chu Commentary upon Ching Judicial Decisions,” In Jerome Alan Cohen, R. Randle Edwards, and Fu-mei Chang Chen eds., Essays on Chinas Legal Tradi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170-221.7. 黃靜嘉,1970(1969),清季法學大家長安薛允升先生傳一位傳統法學的殿後人物,收入薛允升著、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第1冊,頁11-31。8. 黃靜嘉,1992,沈家本:我國法制現代化之父沈氏誕生百五十週年追懷其功業及影響,收入李貴連編著,沈家本年譜長編,頁1-20。9. 黃源盛,1998,晚清修律大臣沈家本,收入氏著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自印本,頁307-334。10. 李貴連(編著),1992,沈家本年譜長編,張國華審訂,台北:成文出版公司。11. 李貴連,2000,沈家本傳,北京:法律出版社。12. 何敏,1998,從清代私家注律看傳統注釋律學的實用價值,收入梁治平編法律解釋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頁323-350。13. 張晉藩,1992,清代私家注律的解析,收入氏著清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頁164-188。作者將其所見清代150多種私家注律書籍,分為五大系統:輯注本、考証本、司法應用本、圖表本、歌訣本(頁165)。14. 何勤華,2000,中國法學史第二卷,北京:法律出版社,第六章中國古代法學的衰落:明清,頁169-454。又,同書頁417-454,則附有五十六位明清律學家簡傳。15. 濱島敦俊,1993,明代判牘,收入滋賀秀三編中國法制史:基本資料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頁509-538。(中譯可見:徐世紅、鄭顯文譯,收入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頁196-222。16. 巫仁恕,2001,明代的司法與社會從明人文集中的判牘談起,法制史研究(台北),2:6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