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手抄报内容大全.doc_第1页
元宵手抄报内容大全.doc_第2页
元宵手抄报内容大全.doc_第3页
元宵手抄报内容大全.doc_第4页
元宵手抄报内容大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宵手抄报内容大全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猜灯谜 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雪中送炭 所谓雪就是汤圆雪白的外层而炭则是内层的炭烧朱古力馅汤圆味道较浓所以就配一个清新的玫瑰花汤底喝一口汤吃一口汤圆就是最佳的吃法哦 玫瑰椰露汤圆 玫瑰椰露汤圆单看外型已够赏心悦目的咯吃一口更有双唇在浸玫瑰花浴的感觉哦椰汁、鲜奶再加上玫瑰花的芬芳清润而暖和再加上同样有美颜作用的芝麻汤圆最适合女孩子品尝咯 香蕉奶皇汤圆 奶皇汤圆最叫人难忘之处就是外层够薄够干身汤圆皮软糯但是不糊口以往有芒果、麦提莎、榴及燕窝等口味这次则返璞归真以最简单的香蕉做馅蕉味浓郁软绵绵的口感并不比一向好卖的芒果逊色哦 桂花南瓜汤圆 南瓜汤圆通常以南瓜做皮这个则以南瓜做馅外层蘸芝麻增添香口的感觉汤圆放于桂花糖水内外香内甜保证这个元宵节会甜蜜蜜的哦 心汤圆 心汤圆可说是层次感最丰富的汤圆是云南人过年必吃的早点馅料有火腿、花生蓉及晒干的云南桔皮最精彩的是汤底用云南野生玫瑰晒干后加入片糖和黄酒放入山洞内发酵半年以上做成玫瑰花酱保存起来吃发时后最好将汤圆切开让花生粒及桔皮的香跟带清醇酒香的玫瑰花汤融为一体几种香味同时向味蕾冲击实在非比寻常啊 三色汤圆 三色汤圆是用草莓啊胡萝卜汁啊还有就是绿茶啊放到汤圆皮或者汤圆陷儿里做成的红萝卜汁相思汤圆搭配着杏仁汁、绿豆沙等各种糖水来吃非常的受大家欢迎哦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耍狮子 “耍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舞龙灯 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象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猜灯谜 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元宵节诗词选: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