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摘 要: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将“协同创新”定义为全面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协同创新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开放性的系统,产学研协同系统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个子系统构成,是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文章基于协同学理论,选取核心能力与协同文化两个序参量因素,通过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以及技术创新协同,以实现协同效应,促进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全世界的创新型国家都在引进优秀的知识型人才、管理理念等,用以大力发展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和建立优秀的科研结构、高校机构;随着市场竞争环境和手段日益复杂多元化,企业只有通过对知识有效应用与管理才能保证其竞争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寻求知识创新,将知识转化成效益的有效途径。关 键 词:产研学 协同学 协同效应 协同创新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s spee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Centennial raised, college with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research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enhanc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nd re-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2012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work conferenc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defined as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As a new model of research joi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As an open system, research collabor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hree subsystems, is a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rticle is based on synergetic theory, select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collaborative culture two order parameters factors, through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resource coordination and synerg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ynergy and promot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novation. Keywords: Research Synergetics Synerg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nowledge Collaboration目 录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研究方法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1国外相关研究1.3.2国内相关研究第二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文献综述2.1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2.2 协同效应2.2.1协同效应的基本概念2.3.2知识协同理论综述第三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模型3.1 协同创新的基础3.2 战略协同3.3知识协同3.4 组织协同3.5“战略知识组织”三维协同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四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知识协同效应4. 1 产学研协同创新4. 1.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4.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协同的特性4.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4.2.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协同过程的运行机理4.2.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协同过程的影响因素第五章 世界主要发达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析5.1 北美地区主要国家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分析5.1.1 北美地区产学研科技工业园和企业孵化器模式5.1.2 北美地区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的政策措施分析5.2 欧洲地区主要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析5.2.1 欧洲地区产学研创业研究中心模式5.2.2 欧洲地区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的政策措施分析5.3 东亚地区主要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析5.3.1 东亚地区主要国家产学研创新模式5.3.2 东亚地区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的政策措施分析第六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协同效应分析6.1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6.1.1 问卷设计6.1.2 调查方法6.2 描述统计分析6.2.1 样本描述6.2.2 数据描述6.3 信度分析6.4 因子分析6.5 相关分析6.5.1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影响因素与创新能力的相关分析6.5.2 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能力与产出的相关分析6.6 回归分析6.6.1 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6.6.2 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能力与产出的回归分析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7.1 研究结论7.2 产学研创新的建议参考文献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主要内容,已成为了我们国家快速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推动科学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要求从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的创新、集成的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综观新中国科技事业60多年的巨大成就,以上三类创新都有长足进步,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如企业未真真正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不强;各方面的科技力量独自成为一个体系、分散与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是很高;科技的宏观管理呈现各自为政,科技评价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不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与政府的职能转变要求,阻滞了三类创新水平全面的提升。因此,科技规划纲要希望将我国特色的国家创新的体系打造成以政府作为主导、充分地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互动社会系统与各类科技的创新主体密切联系,其中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的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广大企业、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协同创新提出了要求。 1.1.2 研究意义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然成为我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强调,高等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提出的新命题、新任务。关于协同创新,多见于国内外的研究报告,其也曾被纳入国内地方或行业的发展规划,但立足于国家战略层面对协同创新提出要求,这还是第一次。发达国家涉及协同创新的企业集团的投资回报率能够超过25%,参与协同创新的小企业投资回报率甚至能够超过40%,但未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约为15%。可见,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完善“产学研” 一体化的协同机制,对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试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分为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方法等。(1)文献研究法 笔者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综述和研究上,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国内外现状与不足,再对产学研合作和协同知识创新两大类文献进行综述,初步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基础。(2)定性分析方法 基于相关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定性的分析讨论知识协同的各影响因素。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协同学是德国学者赫尔曼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该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在整个系统环境中,各系统间存在互相影响并且互相合作的关系,借助系统外部指令或自发能量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实现各子系统间的互动,达到协同效应。关于协同创新,美国专家Peter A. Gloor最初给出的定义是“由自我激励的成员构成网络小组并形成共同的目标,通过网络交流知识、信息和工作进度,协同实现小组的目标”。DasandTeng(2000)认为协同创新拉近了研究机构与市场之间的距离,这种合作实际上是因异质组织为了实现各自的资源优势互补而形成的1。根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协同创新通常表现为组织内部构建的知识(技术)共享机制,组织内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动力,通常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最终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 国内方面,彭纪生、吴林海(2000)提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并指出“迄今为止技术创新已演化出五代创新过程模式,其发展逐步趋向于技术协同创新的模式。研究认为,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协同创新是实现国家创新体系内各子系统的协同,即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以及知识应用系统的协同;从微观的角度考虑,协同创新是实现多种创新资源和多方创新主体的协调、配置与整合。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念体现了系统的思想,与技术创新模式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紧密相关,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深化,反映了当前科技改革发展的最新趋势。自从 Schumpter 提出创新理论以后,许多学者沿着他的思路重构经济理论,创新研究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学者Nelson 和 Winter 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启示和借鉴下,创立了创新的演化经济理论,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融合,引发了从系统总体的视角剖析创过程机理的大量研究。80 年代后,基于科学创新的新兴产业( 如生物、信息通讯技术产业) 大量兴起,学术研究对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了在政策上关注如何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加强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许多国家通过建立相关法律并完善支持机制,鼓励产学研之间形成更紧密的互动。90 年代初,Freeman 和 Lundvall等学者开创了以国家创新系统为代表的第三代技术创新理论,引发了区域创新系统、产业/部门创新系统、技术系统、创新网络、集群创新等关注制度、环境、网络等层面的研究,产学研结合的思想和原理逐渐在科技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21 世纪以来,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之间建立网络联结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赞同,涌现出大量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结构、目标、合作各方的组织特征、合作意愿、绩效评价的研究。2003 年美国学者 Chesbrough 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对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创新要素以创造新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知识的创造和扩散以及高级人才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应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大学等外部知识源进行广泛合作”。Etzkowita所著的三重螺旋更指出产学合作是大学除了教学和研究之外的“第三使命”( the third mission) ,“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发挥各自独特作用的同时加强多重互动,是提高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重要条件。 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始于21世纪初。1992 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促发了大量有关产学研合作的动因及影响因素、组织模式与治理机制、组织间关系及演变、交易成本和制度安排、合作效果评价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已逐渐认识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非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各个创新主体的能力要素的简单叠加,需要各类互补性要素之间的协同及其整合。其中,郭晓川完成的“大学企业合作技术创新行为的实证研究”、柳卸林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鲁若愚的“企业大学合作创新的机理研究”、佟晶石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历史与实践分析”、王成军的“三重螺旋: 官产学伙伴关系研究”、郭斌的“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等,是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思想的雏形。陈劲在教育部重大专项研究成果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一书提出“产学研战略联盟”思想,为从战略层面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诱发机制和模式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开放式创新日盛、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关键竞争力的新形势下,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应相互联合,结成产学研知识联盟正成为一种新的知识生产和技术转移方式,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织形式。 协同一词在英文中有 synergy、collaboration、co-operation、coordination 等多种表述,在汉语大词典是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意思。1971 年,德国学者Haken 在系统论中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了 1 + 1 2 的协同效应。随后管理研究者将这一思想应用到企业新产品开发( NPD) 领域,并扩展至企业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互补企业甚至竞争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和销售的资源共享及协作运营2。80 年代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协同的思想在创新系统理论中得到重视和深化,并以“产学研合作”为主题探索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或中介组织之间如何通过要素的互动形成创新合力。目前在以下四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动因、机理及模式选择。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为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所达成的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的研发合作是主要形式。Lee指出,获取互补性研究成果、进入新技术领域、开发新产品、接近大学的重要人员、提高学术研究是企业参与产学协同创新的主要动机。而大学也能从合作中获得企业对其研究的经济支持、推进研究的实用性、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以获得更多的学术成果。协同创新机理的核心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的归属、经济利益的占有比例、知识转移、过程管理等。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受到企业规模和所在行业、企业创新目标、大学研究能力、产学间地理距离等影响,划分的标准涉及到组织资源的参与程度、合作协议的时限、合作关系的正式化程度、知识转移方向、合作中的交易费用结构、协同的功能指向等。如张米尔和武春友区分了技术入股、提成支付、紧密合作、技术接力和自主产业化5类模式,Fontana等识别了合作研发、合同研究、合作教育、技术产业化4类模式。Inzelt、DEste 和 Patel都发现,正式的合作形式( 如联合研发、研发外包、技术许可、合资公司) 对产学双方都更具吸引力,但非正式形式( 如人员交流、成果互引、信息沟通、研讨会)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技术特性与知识管理。Bonaccorsi 和 Piccaluga认为,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知识的跨组织转移和学习管理,知识转移中的时间跨度和知识特性( 专用性、缄默性、复杂性和普遍性) 决定了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过程,合作项目所涉及知识的缄默性越高,双方更愿意采取非正式的协同方式( 如非正式信息交换、人员交换、通过个人渠道进行信息交换) 。由于大学在科技成果评价中过于追求学术价值,科研不是面向产业需求,企业难以识别所接受知识的市场价值,因此导致了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错位,提高了合作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和知识交易成本,因此Carayannis 等和 Koschatzky指出,提高协同创新绩效关键在于综合考虑合作中的知识特性、合作各方的知识结构、知识共享的意愿、知识转移渠道的选择等。 ( 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地理因素、制度环境及政府行为。集群创新和新地理经济学指出,企业倾向于与地理位置上接近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创新,比如科学园和工业区作为“本地创新系统”就具有显著的本地化技术外部性。而政府的各类创新政策工具( 如公共计划、科技与教育、财政与税收、法律政策等) 对产学合作创新的需求和模式有显著影响,如政府部门对产学合作行为的引导、对产学合作的资源投入与优惠政策、中介机构对产学合作的促进作用等。尤其是中介组织和金融及风险投资机构,能降低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搜索成本和风险水平。李廉水也认为,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忽略了调动中介、金融等相关参与方的积极性,造成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协同创新的质量与成功率。( 4)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Bonaccorsi 和 Piccaluga认为产学合作的效率依赖于知识转移过程的特性、合作关系的结构( 过程) 这两个维度的匹配,而且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不能只围绕企业对合作的期望,大学在评价中不能处于被动地位。郭斌提出“要素过程绩效”的评价模型,从企业财务绩效、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满意度测量协同创新绩效,认为企业的吸收能力、合作关系稳定性、技术特性和外部环境是绩效影响的主要因素。Plewa 和 Quester从关系营销和技术转移角度探讨了研发导向的产学合作关系的动态演变,发现信任、承诺和互动对合作绩效有持久影响。此外,学科与产业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合作历史、项目管理、人才流动的地理限制、合作者来源的多样性、大学的研究能力和规模、大学技术转移的意愿、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等也被认为影响着协同创新绩效。第二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文献综述2.1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硅谷模式”的诞生和成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在我国兴起,并不断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属于宏观层面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深化,其实质是跨组织协同创新。“协同创新”不同于“合作创新”与“创新协同”。所谓“合作创新(Cooperative Innovation)”,是一个比协同创新涵义更为宽泛的概念,“协同必然合作,合作未必协同”。具体而言,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一般地,合作成员单位只要参与了创新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就是“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但产学研主体在合作中由于利益不同,难免产生冲突,若不能有效解决冲突问题,则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实现协同创新。“ 创新协同(Innovation Synergy)”主要着眼于单一组织(或某一创新系统)中各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区别于主体之间的协同),目的是为了提升该组织或创新系统的价值。而“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是跨组织、跨部门的协同创新问题,其最早是由MIT斯隆中心研究员Peter Gloor给出的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目前,国内外的协同创新实践,从微观来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从宏观角度看,协同创新指各方达成一般性资源共享协议,实现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开展跨机构跨组织多项目协作,设立网络联盟,建立战略联盟等;要形成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其根本在于利益协调,政府和产学研各方均事先确认各自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协同创新比合作创新更强调对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网络组织形式下相互学习促进知识流动,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提高产学研整体的知识存量,从而实现共赢。因此,协同创新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的协同创新是指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类协同创新活动,宏观层次的协同创新则指的是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其目前的主要运作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其实质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与互动,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由于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政府为引导,将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把产业、教育和科研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和谐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教育、科技的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真正推动我国经济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资源共享为前提,以资本融合、联合攻关、成果分享、效益分配及风险分担为准则,通过达成分工协作的契约而共同开展的技术创新。其主要形式为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大学或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释放。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支撑理论包括激励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及三螺旋理论。其中,激励理论讲的是怎样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要使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运用激励理论,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各方均得益。交易费用指产品或服务从一个单位转移到另一个单位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和代价。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同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协同创新的进行以及协同创新方式的选择。三螺旋理论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其结构中三条螺旋线相互交错着上升或下降,正如大学、企业和政府分别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的主体,三者地位平等,彼此既有分工又适度交叉(石火学,2010)。2.2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征 (1)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在产、学、研、政、介、金等相关主体协同下完成。区别于其它形式的跨组织协同创新,首先,协同创新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次,协同创新的主体构成与其它形式有所区别,一般必须至少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最后,这种创新活动是在产、学、研、政、介、金协同下完成的,其核心是产学研三方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完成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 (2)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必然伴随着知识的流动,即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是一个知识流动的过程。一方面,由于知识存量存在势差,比如大学与科研院所比企业拥有更多的专门性科研人才,随着协同创新工作的展开,知识可从研究机构流向企业;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属性的差别,比如企业拥有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而大学与科研院所拥有科学技术知识,通过产学研合作,不同属性的知识可以形成互动,共同促进协调创新活动的展开。产学研主体各自在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决定了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可以实现知识流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目标或核心内容就是加速知识在一国内部的循环流转,从而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局面。 (3)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更为复杂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其特点是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因此更能应对大科学、技术会聚的挑战,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从而更能实现重大科技创新。 (4)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战略、组织、资源、行为等全方位的协同与整合,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协同创新涉及战略、组织、资源、行为的全面整合,系统协同度是衡量整合绩效的决策关键,产学研多方主体价值观差异及不同利益诉求与战略目标制定与实施之间的协同、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组织的结构协同和过程协同之间的匹配度、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的匹配度,系统内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之间的交互行为都将影响协同创新系统整体的协同度。此外,系统协同度也与创新主体改变行为的程度和频率有关,这些包括战略信息的交换,组织结构与资源的升级,及各方同步行动的协调与控制,这些知识交流与技术创新行为需要良好的体制环境作为保障,体制创新是驱动所有创新行为协同的制度保证。2.3 协同效应2.3.1协同效应的基本概念 协同效应也称为协同作用。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宏观的或微观的等等,协同学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系统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子系统互相配合产生的“协同效应”使整个系统处于自组织状态,导致有序结构的形成,其宏观和整体上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哈肯教授在深入研究激光和其它非平衡系统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协同效应”具有普遍性,类似服从相同或相似的数学方程。这样,可以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协同学方法,类比拓宽于其它学科,为探索未知领域提供有效的手段。同时,还可以用于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而发挥系统内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推动系统理论的发展。 管理上的协同效应最早出现在对企业的多角化投资(Diversification)的研究中。Igor Anof在60年代第一个提出了基于“协同理念”战略如何可以像纽带一样把公司多元化的业务连接起来,从而使得公司得以更充分的利用现存优势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在怜理学术语中,协同效应指在竞争中的表现优于所期望的,是超出企业自身在竞争市场上赖以生存的竞争优势的部分。 罗伯特D.巴泽尔和布拉德T.盖尔(BuzzellRobertandGaleBradley)等3在文献中提到:协同效应如何在运营结果中得到体现呢?作为组合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所能取得的更高的赢利能力就是所谓的协同效益。他们指出持续的协同效应可通过共享资源或活动、市场营销和开发支出的外溢效应、公司的相似性及公司形象的共享四种基本方式来创造股东财富。日本的战略专家伊丹敬之(ItamiHiroyuki1987)4将协同效应分解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他认为协同就是搭便车,当公司从一个部门中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其他部门时,就发生了协同效应。伊丹提出公司的战略应寻求在五个领域中的配合,其中的三个外部领域是指用户、竞争和技术,两个内部领域是指资源和组织。伊丹依次讨论了这五个领域,并在每个领域中都对协同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目标是最有效地利用公司的所有资源,同时创造充足的资源。他心中的协同是一种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方法。他把资源划分为实体资产和隐形资产两大类。实体资产是指诸如生产设备等资产。隐形资产则是一种无形资源,它既可能是商标、顾客认知度或是技术专长,也可能是一种可以激发员工强烈认同感的企业文化。伊丹认为这种隐形资产才真正是公司竞争优势不竭的源泉,因为它是公司所独有的。这种资产买不到,但却可以不同的方式为公司的所有企业服务。这些资产也可以按照新的方式进行组合或应用,从而提高公司的发展潜力。公司必须竭尽全力使它的全部资源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实体资产的使用率,例如增加新的产品以更有效地使用现有生产设备,或是在生产能力超过现有市场需求时进入新的市场。这种通过提高实体资产使用效率来节约成本或是增加销售的方式被伊丹称为互补效应。虽然互补效应极具价值,但它非常容易被其他公司仿效,并不能为公司提供持久的优势。因此,伊丹认为互补效应不是协同的真正来源。只有当公司开始使用它独特的资源隐形资产时,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按照伊丹敬之的说法,协同就是“搭便车”,因为从公司某一局部发展出来的隐形资产可以同时被用于其他领域,且不会被损耗掉。他指出许多公司都因为忽视隐形资产而失去了获得协同效益的机会。伊丹广之对协同的定义仅限于对隐形资产的使用,这与资源基础理论更为接近。陈志军(2002)在“企业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及其实现”一文中认为:协同效应是指使并购后新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参与并购各方独立运作之和的效应,其实质是通过活动和资源的关联与共享,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不仅应包括新公司各战略业务单位的各种基本活动,而且应包括各种支持活动;不仅应包括各种有形资产,而且应包括隐形资产及企业外部关系两个方面。目前,人们大多只注意到了有形资产的协同,而误解了隐形资产的协同,同时忽视了企业外部关系的协同。实际上,价值链所涉及到的各种有形资产的协同,只是公司并购后整合应当实现的最基本的协同,虽然极具价值,但极易被他人效仿,并不能为公司提供持久的优势。而企业外部关系(包括并购后新公司对参与并购各方的客户、供应商、股东、债权人、贷款人、员工及社区的关系)的协同决定着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并购后新公司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因而必须加以重视。与此同时,品牌名称、顾客认知度、技术专长、企业文化等隐形资产由于是公司所独有的,可为公司所有业务单位服务,甚至可以按照新的方式进行组合或应用,为新公司带动新的(有可能是非相关的)产业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双方隐形资产的协同是企业在并购后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根本性的来源。5潘开灵、白列湖(2005)提出,管理协同的中心目标是实现协同效应,其本质是各协同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同步,产生主宰系统发展的序参量,支配系统向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进而使系统整体功能发生倍增或放大,即实现“2+24”的协同效应。 孙强、杨义梅(2006)提到,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和复杂的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行为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l+l2”。 段淑芳(2006)指出协同效应是两个事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出超过两个事物简单总和的联合效果。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协同效应的概念、来源及分类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安索夫确立了协同的经济学含义,而日本的战略专家伊丹广之对协同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界定,他把安索夫的协同概念分解成了“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伊丹认为互补效应不是协同的真正来源。只有当公司开始使用它独特的资源隐形资产时,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公司资源论的学者把公司的资源划分为实体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虽然每个公司都拥有多种资源,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那些可以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当有价值的内部资源被应用于不同的终端产品或业务上时,协同效应就产生了。本文认为,尽管以上研究大多是从单体企业的角度对内部业务单位之间资源的配置进行研究的,但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其包含多个企业,每个企业内部不同业务单元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都能够产生协同效应。32.3.2知识协同理论综述 较早提出知识协同概念的是(KnowledgeManagement杂志前任主编Karlenzig,他将知识协同定义为:“它是一种组织战略方法,可以动态集结内部和外部系统、商业过程、技术和关系(社区、客户、伙伴、供应商),以最大化商业绩效。”Karlenzig还在文献中指出:“那些超过10000个员工的大型组织可以通过系统性开展知识协同获取最大的收益。对于他们而言,在至公司范围内建立和维持网络化知识过程是必要的,可以弥补部门的、地区的和文化的缺口。但是,知识协同不应被限制在单一公司的围墙里”3。 Anklam是一个有着巧年以上从业经验的知识管理专家,也较早注意到了“知识协同”的问题,他指出协同是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并将以知识协同为标志的知识管理新的发展阶段称为第三代知识管理。5 Robin等对协同设计过程中的协同知识进行了形式化定义,并重点研究了协同过程中的知识交换与共享。6 Leijen和Baets在研究知识密集型流程再造问题时,进一步研究了多代理间知识协同问题,认为知识协同的含义是:一个知识请求者首先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某个问题,而另一个知识提供者恰好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果双方能够达成共识,则可以整合双方的知识,以弥补知识请求者的知识需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7 Gloge、Howell和Hugh等人将知识协同定义为“组织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的能力”。这种定义在IT行业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在协同软件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但是,这种定义并没有很好体现“协同”的思想,基本上可以看作为知识怜理在网络化组织中的扩展,或者可以认为是“协同知识管理”,这在后文将专门加以探讨。 McKelvey和Almb也给出了一个知识协同的定义8,将知识协同定义为活动,如协作开发、协同著作和协同研发,在活动中参与各方都积极投入知识开发中,在合作协议或合作结果中这些活动是“可见的”,例如专利或科学论文。 在国内,知识协同的研究开展的较少,一些学者都给出了简单的定义。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倪颖杰等认为“知识协同”就是用团队和企业的知识来协同企业的工艺设计过程,它强调“知识”和“协同”。“知识”反映了经济环境和企业竞争的焦点,而“协同”则代表了企业的工作模式。“知识协同”就是通过对团队和企业战略性资源知识的运用,促进协同企业间以及协同企业内部的工作,提高企业自身以及协同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强调优化动态联盟内协同的企业间以及协同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 曹健、赵海燕和张友良认为,并行设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多领域知识的集成,有效地实现知识集成需要专家之间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协同。 车阿大、林志航和高国军认为,知识协同处理就是权衡、综合各个知识源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最终产生一种能代表全体知识源的统一看法。这个概念与曹健、赵海燕、张友良所认为的知识集成的概念一致。 罗炜等所提出的协同知识管理(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e阴)的概念,即在广义企业范围内,通过将知识共享嵌入到业务过程中去管理市场环境,以及产品、过程和资源等业务发生的变化,以增强广义企业的柔性,并提高决策质量。这里与知识管理的概念相一致。5 陈昆玉和陈昆琼指出知识协同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思想之一,其目的在于获得,l+l2”的知识协同效应,并对企业知识协同的分类组合及运作机理进行了分析。企业知识协同(CompanyKnowledgesynergy)就是指企业通过整合组织的内外部知识资源,使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 张中会、屈慧琼和万建军在文献中指出,知识协同指通过整合组织的内外部知识资源,使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部分总和的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去挖掘信息之间的一种关联,更好地整合各种信息,把它们变成一种可再利用的知识。在以往的文献中,知识协同的概念多是从协同工作的角度提出的,从知识怜理角度提出得知识协同概念与知识管理的概念相近,概念相对模糊。本文就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知识怜理的角度界定了知识协同的概念:知识协同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组织的内外部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共享、转移等,最后使得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部分总和的效应。依照这里提出的知识协同的概念,我们可以由此推出企业集团内部的知识协同的概念:企集团内部知识协同是指企业集团内部的各公司通过整合其内外部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在各公司内部以及各公司之间的共享、转移等,最后使得企业集团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应大于其中各个公司总和的效应。而在本文中所提到的企业集团知识协同效应,是指企业集团知识协同所产生的“1+l2的效益,即扣除了企业集团知识协同成本后的知识协同净收益。第3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模型 基于以往的大量研究,本文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析的新框架: 战略协同层面、知识协同层面、组织协同层面,借此来阐明作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如何利用知识和资源在组织间的快速互动、共享与集成,加快提高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协同过程的核心层是“战略知识组织”的要素协同,支持层是政府的政策引导、项目推动和制度激励,辅助层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 如风险投资) 的参与。协同创新的过程和模式选择受到合作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历史、组织间关系,以及企业吸收能力、创新复杂度和产业环境动荡性的影响,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还在于综合考虑“互补性差异性”和“成本效率”的动态均衡。下面重点论述各要素协同的基本原理。3.1 协同创新的基础 产学协同创新建立在参与各方通过能力上的优势互补,在与各自需求相匹配的合作期望上达成一致。在国家创新系统中,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既存在着明确的创新职能的分工,也存在着各自的创新资源缺口。大学知识扩散的需要与企业技术创新知识源的需要,构成了协同创新的供需市场9。大学/科研机构的能力优势是基础研究、专业人才、科研仪器设备、知识及技术信息、研究方法和经验,资源的需求是资金和实践信息; 企业的能力优势是技术的快速商业化、相对充足的创新资金、生产试验设备和场所、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资源需求是基础性原理知识和科技人力资源。相比企业之间的协同,利益获取的非竞争性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关键在于选择双方的利益兴趣点并达成利益分配规则。 随着技术创新成为商业竞争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追求产业共性技术或前沿技术,使探索性研究及需求导向研究紧密结合,为大学的靠近知识前沿优势与企业的贴近市场及系统化资源优势之间的协同创造了条件10。从交易成本角度考虑,如果在产学合作中企业获取知识的成本低于内部开发的成本( 或期望从中获得更高价值的知识) ,同时大学能获得超出独立研究的额外利益( 如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社会效益) ,协同创新就能顺利开展。只有合作各方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基础,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并辅以一定风险投资机制,才能使长期被分割在经济型组织( 企业) 中的经济要素与科技型组织( 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科技要素打破组织界限,进行融合与重组。3.2 战略协同产学研的深度合作需要战略协同,它首先包含了产业界和学术界在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协同。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由于在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发展目标上存在着差异,形成了不同甚至是潜在对立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准则11。在产学合作中,企业通常具有明显的利润导向,注重合作带来的经济价值; 大学则是科研导向,考虑合作是否有利于学术研究。这种价值观的分歧影响着各方对合作利益的评价及合作范围和模式的选择12,造成大学所提供的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而企业则过多地干预大学研究13。实际上,大学的研究型文化在本质上并不排斥企业的应用型文化,真正的障碍是两种文化之间缺乏认同和包容5。Geisler 认为产学合作双方在价值观和文化的上认同感越强,就更容易形成互赢的心理预期,合作关系也越持久12。因此,大学应从战略上重视关注如何将知识研发服务于企业,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培养所需科技和管理人才; 企业则应更关注如何准确地提出知识需求,为大学参与创新提供资金和物力上的支持,并友好沟通知识产权和项目收益上的归属。 其次是基于信任和交流的愿景协同。信任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参与方对自身优劣势的准确判断,否则就容易引发角色错位和过多干预的现象。因此,协同创新无论是采取模块化方式( 如合同外包研发、项目咨询) 还是嵌入型方式( 如合资创办新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人力资源管理聘用合同书范本
- 2025关于泉州市房地产代理合同(乙种本)
- 2025年甘肃省平凉华亭市山寨回族乡招聘行政村村文书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广东农信社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以自有车辆抵债合同》
- 2025江苏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专业化青年人才定岗特选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年三环集团留学生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省梧凤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名工作人员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招聘高层次人才21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辉南县补录1名乡镇、街道派驻消防文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建筑施工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 桩基质量管理制度
- 口腔颌面外科缝合技术要点
- 2025至2030中国军用导航仪器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2025年科创板开户试题及答案
- 西宁市供热管理暂行办法
- 中职导游课程课件
- 静脉血栓护理课件
- 精神科护理学练习题
- 造口患者叙事护理
- 中医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2300字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