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2卷? 第 2期 2011年? ?2月 科? 研? 管? 理 Science ResearchM anagement Vo.l 32 , No. 2 February, ?2011 收稿日期: 2008- 12- 11 ; 修回日期: 2009- 09- 03.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技项目?基于价值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研究 ( KJ080821), 起止时间: 2008 /5- 2009/12。 作者简介: 喻? 科 ( 1968- ), 男 (汉), 四川西充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科技合作创新、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文章编号: 1000- 2995( 2011) 02- 007- 008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及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喻 ? 科 (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重庆?400047) 摘要: 从价值的角度看,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就是一个价值网。基于此, 本文从价值网的视角, 分析了产学研 合作创新网络主体间的网络关系; 研究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若干特性; 结合这些特性以及网络组织动态 创新能力维度, 从主体退出通道、 环境监察能力、 学习机制、 能力协调与耦合等方面, 探讨了产学研合作创新 网络动态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价值网; 产学研合作; 网络关系; 动态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76. 42? ? ? ? ?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 重要环节, 它促进了国家创新系统内的知识流动, 是提升一国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 1。自 1992年我国开展 ?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以来, 我 国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 不仅创新环境得到明 显改善,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进程逐步加快, 科技成 果转化率渐趋提高, 而且呈现出合作层次不断提 高的特点 2。随着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深入开展, 合作创新主体间的合作互动频率增加, 协作关系 进一步密切, 互补性资源使用也更加有效, 合作创 新模式已由线性创新模式向网络创新模式发 展 3。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发展, 引起了人们 广泛的关注: 朱桂龙等 ( 2003) 4给出了产学研合 作创新网络的一般定义, 并探讨了它的组织模式 和运作机制, 但在分析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 略为浅显和保守 1。吴潍等 ( 2007) 3基于网络 视角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了网络化构建, 在分 析网络结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 的结网过程和运行过程。冯锋等 ( 2008) 5 利用 小波世界网络模型, 分析了产学研小波世界网络 的特征, 提出了促进其合作交流的一系列培育策 略。众多学者则主要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合 作机制,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 6。 动态能力是转移组织核心能力的能力。国外 对其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基于战略管理理论、 演化理论、 组织理论和技术角度四个领域 7。国 内的研究涵盖: 能力构建动因、 要素与架构、 影响 因素、 形成机制等, 这些研究试图诠释动态能力发 展和 提 升 的 内 在 机 理 8。另 外, 王 述 英 等 ( 2006) 9以产业集群为对象, 对动态创新能力的 内涵、 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从组织的角度提出了评 价产业集群动态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贺小刚等 ( 2006) 10以中国企业为对象运用理论演绎方法, 实证研究了动态能力测量的六个维度。马卫东 ( 2008) 11分析了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动态能力 的构成维度, 探讨了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下 动态能力演变方向。将勤峰等 ( 2008) 12 采用问 卷调研方法, 发现动态能力对企业创业绩效能产 生积极作用。曹红军等 ( 2008) 13以中国企业为 样本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 效的问题, 并通过动态能力构成维度及其相互关 第 2期喻? 科: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及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83? ? ?! 系的分析, 给出了动态能力培育的路径。总的来 看, 目前国内外关于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 实证研究尚不多见 14。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 一种新的组织模式, 合作创新主体已成为价值创 造的共同体, 主体间的关系架构已演化为网络形 态。因此, 从价值的角度看,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 就是一个价值网, 其动态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产 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能否取得更加高效的创新绩 效, 而组织特性是影响组织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的 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基于此, 本文从价值网的角 度出发, 运用系统理论的知识和方法, 将产学研合 作创新网络特性与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相联系, 试 图通过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主体间网络关系变 化的分析, 以揭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基本特 性, 并依此探究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动态创新能 力的培养。 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是指各合作创新主体 如: 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 政府、 金融机构、 中介组 织等自主协商组成的, 以网络组织 (虚拟组织为 典型 )的形式运作的, 合作从事研究、 开发、 产业 化等活动的全面联合机构。它同时具有产学研组 织和网络组织的优点, 联合各方发挥各自优势, 旨 在组建一个优化的完整的创新链 4。以实现各 合作创新主体间的资源共享、 知识传递和技术扩 散, 最终实现知识、 技术的价值增值和创新产生的 网络系统 (图 1)。 图 1?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系统的概念模型 Figure 1? The conceptm odel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 works system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在这个网络系统中, 企业处于主导性地位。 这是由于: 第一, 企业通常是合作创新需求的提出 者; 第二, 企业也通常是合作创新机制建立的主导 者; 第三, 企业较其他合作创新主体承担了更多的 对技术市场转化的责任; 第四, 创新成果价值的提 升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市场拓展效果。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新思想、 新产品、 新技术 创造的活跃群体, 其创新优势决定了在合作创新 网络中处于支撑性地位。首先, 高校和科研院所 为合作创新提供了可发掘和利用的创新成果; 其 次, 高校和科研院所满足了企业对于上游技术、 前 瞻性技术的研发需求; 再者, 作为创新性企业的发 源地, 高校的技术和人才是创建高科技公司、 孵化 科技企业或参与地方国企的改制与重组的基础; 最后, 高校和科研院所架构了国外技术向国内转 移、 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深入联系的网络。 政府作为制度创新和政策的供给者, 对产学 研合作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介机 构的参与, 强化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的信息 沟通, 增强了合作创新的环境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金融中介的加入, 拓展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融资 渠道, 保障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正常运行, 直接影 响到创新活动的增值过程。因此, 在产学研合作 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政府、 中介机构和金融组织 处于协调性地位。 2 . 1? 合作创新主体间的网络关系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中的主体并不是以个体 独立的形态参与合作创新活动的, 而是以网络形 态参与合作创新活动, 并按照价值网的结网要求, 相互链接形成合作创新的价值网络。由此, 合作 创新主体与自身网络组织中的成员关系以及与其 他合作创新主体间的关系架构发生了相应的变 化, 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系统中形成了新的网 络关系。 以高校为例 (图 2)。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社 会主体, 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业已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网络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多个功能、 作 用与目标诉求不尽相同的网络子系统, 每一个子 系统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络组织。参与产学研 合作创新的网络组织, 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 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 提供知识、 技术与资源的支持, 以提升高校的动态 创新能力。为分析的方便, 本文将高校参与产学 研合作创新的网络子系统称为高校在产学研合作 ! 84? ? ?!科? 研? 管? 理2011年 创新网络系统中的内部网络,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 络系统的其余部分称为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 络系统中的外部网络。 图 2? 高校网络组织与相关合作创新主体间的网络关系模型 Figure 2?The model of network- tie of university network organizations a m ong related cooperation innovation m ain bodies ? 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网 络系统中对合作创新主体的作用并不相同。内 部网络主要通过隐性知识和专有技术的提供, 支持合作创新主体与外部网络间动态能力的协 同发展; 外部网络则依托异质资源转移和市场 信息为合作创新主体动态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动 力和方向。由此合作创新主体与其内部网络和 外部网络间架构了两种强度不同的网络关系。 与内部网络建立的是一种强网络关系, 而与外 部网络建立的则是一种弱网络关系。这种网络 关系的强度差异主要是由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战 略目标决定的。随着战略目标的实施和阶段性 任务的实现, 每一个合作创新主体在不同的阶 段都会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为此, 合作创新 主体为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满足产学研合 作创新发展要求, 首先需与内部网络成员间有 效传递高质量的信息和隐性知识, 不断提升创 新能力, 从而建立了强网络关系。其次, 价值网 提供了跨边界组织的交流与联系机制, 合作创 新主体与外部网络成员间建立弱网络关系, 有 助于突破合作创新主体的资产专属性限制, 促 进显性知识和异质性资源在网络中便捷流动, 从而实现知识、 技术的快速共享。 2 . 2?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 合作创新主体通过与其内、 外部网络间建立 的两种强度不同的网络关系, 进一步促进了创新 资源的内、 外流动, 促使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 开放式创新的形成, 同时也使合作创新网络体现 出了一些新的特性。 2 . 2 . 1? 网络关系链接为一种动态网状结构 合作创新主体与内、 外网络成员间形成的的 两种强度不同的网络关系, 共生于产学研合作创 新网络, 在价值共同创造机制约束下, 相互关联, 彼此交错, 体现出非线性、 立体网状特征。这种网 状结构使得任何一个合作创新主体都与网络中其 他主体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网络关系。同时, 外 部环境的变化,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展, 合作创新 主体选择的变更等, 都会引起合作创新主体间网 络关系链接方式的相应改变, 从而使网状结构的 网络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动态性。 2 . 2 . 2? 具有自组织特性 价值网的协同运作, 提高了产学研合作创新 主体知识创造的机会和能力 15, 从而使产学研合 作创新网络更具开放性, 合作创新主体之间的非 线性联系, 进一步降低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与 外部能量交换、 使用的路径依赖与交易成本, 增强 第 2期喻? 科: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及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85? ? ?! 了网络的自我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产学研 合作创新网络在运行过程中根据战略目标完成状 况或项目进展的变化, 自动进行结点数目和结网 方式的调整, 提升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自我调 节、 自我优化与功能完善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增 长促进了合作创新网络的自我发展, 使其体现出 典型的自组织特性。 2 . 2 . 3? 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 价值网要求网络成员间必须共享知识、 技术 与信息, 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 识转移意愿、 转移效率和转移宽度 16。同时, 网 络关系的网状结构, 实现了信息、 知识和技术的非 线性传递, 由此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多个层面和 环节中, 学习的界面更为广阔, 从而知识资源被放 大, 新的学习机制被建立。在这种学习机制下, 显 性知识能够更方便地传播、 学习和应用, 学习效益 得到提高, 合作创新主体持续学习意愿被强化, 合 作创新网络的整体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 2 . 2 . 4? 更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社会经济学认为,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可 以看成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合作之前各合作创新 主体的社会关系网络集聚的社会资源通常是缺乏 有效联系且分布不均的, 因此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的能力相对有限。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对合作创 新主体关系的重构, 强化了合作创新主体间社会 关系网络的联系, 有效调节了社会资源的均匀分 布, 在价值创造活动的协同运作下, 社会资源就可 能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使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体 现出对社会资源更优配置能力。 2 . 2 . 5? 支持合作创新的持续进行 价值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从而强化了产学 研合作创新的市场需求导向,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 合作创新与生产实际的联系, 提高产学研合作创 新成果的有效供给。这种有效供给进一步激励了 合作创新主体在合作创新过程中不断增强彼此信 任,积极进行有效沟通, 从而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奠 定了良好的信任基础。良好的信任基础, 加快了新 思想、 新观念、 新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 降低 了搜寻成本, 提高了合作创新的效益。同时, 成员 间基于这样的信任基础, 也往往能保证契约以适当 的形式得以继续履行, 甚至在没有任何正式契约的 情况下, 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16。 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动态创新能 力培养 ? 动态创新能力指在网络主体创新能力基础之 上, 以改善创新网络的价值创造功能以适应市场 需求和技术变化为目的的, 嵌入在创新网络内部, 并依靠网络系统内部成员对创新资源动态协调运 作基础上而产生的技术和知识总量的内生处理能 力 10。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 通过合作创新主体 网络关系的重构, 使网络的价值创造突破了价值 链下线性生成模式, 产生了新的价值创造体系。 其自组织、 学习能力的增强以及对社会资源的有 效调节等特性, 增强了合作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 的动态协调能力。为此, 着力提升合作创新主体 对技术和知识产出的内生处理能力, 就成为培养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动态创新能力的关键。内生 处理能力是动态创新能力的核心, 综合反映在合 作创新主体对环境的甑别能力、 应对变化的快速 反应能力以及合理配置与整合资源的能力等方 面。据此设计以下培养路径 (图 3): 图 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动态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Figure 3? The channels ofdyna m ic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cultivation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 works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 86? ? ?!科? 研? 管? 理2011年 3 . 1? 构建弹性且富有激励的退出通道, 增强网络 组织柔性, 以提升合作创新主体对环境的快速反 应能力 ? 主体从网络中退出, 不仅有助于主体自身的 发展, 而且也有助于增强网络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性。因此有效淘汰合作伙伴, 是产学研合作创新 网络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结网方式和规 模, 以增强网络组织柔性, 更好适应环境变化的自 然选择。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要求合作创新 主体的创新能力与之动态匹配, 由此, 在合作创新 过程中一些创新能力发展较慢或不适宜于新的结 网方式的合作创新主体将成为网络中的冗余资 源。如果退出通道刚性或缺乏激励, 将影响到冗 余资源的有效剥离, 进而影响到合作创新主体对 环境的解读, 加大网络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成本。 弹性且富有激励的退出通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 保障退出主体利益为核心, 当退出主体利益得到 保障后, 冗余资源才有主动退出的积极性, 这样网 络组织的柔性就可能通过冗余资源的自觉退出得 以适时强化, 网络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也 就可能因此而得以增强。可见, 构建创新主体的 退出通道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动态创新能力培 养的一种有效途径。退出通道要能体现以上功 能, 其设计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要能确保冗 余资源主动退出时获得比继续留存于合作网络中 可能更高的收益, 这样不适宜的合作创新主体才 可能通过通道及时退出, 也才可能保证合作创新 网络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 ( 2) 要能对退 出主体的创新能力实施持续辅导的作用。主体退 出合作创新网络也许是暂时的, 随着产学研合作 创新的发展先前退出的主体也可能成为未来某一 阶段新的合作主体。注重对退出主体实施持续辅 导, 有利于增大创新网络对合作创新主体选择的 余地。同时, 对退出主体创新能力实施持续辅导, 也是合作创新网络保持高环境反应能力的必 要准备。 3 . 2? 注重环境监察能力培养, 强化环境评审, 以 提升合作创新网络对环境的甑别能力 ? 退出通道增强了网络组织对环境的反应能 力, 但并不必然提升对环境的甑别能力。环境甑 别能力强调合作创新网络对环境变量的分析、 选 择、 使用与决策能力。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自 组织特性体现出的自我调节、 自我优化与功能完 善能力, 有助于网络组织通过环境评价有效规避 不利因素, 自觉作出主动应变, 以提升 ? 以变应 变 能力。环境甑别能力是合作创新主体根据环 境变化快速地做出反应并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的 一种内在的能力, 是合作创新主体在不确定环境 下的一种动态能力, 它以环境监察能力为基础, 以 环境评审委保障。为此培养合作创新主体的环境 甑别能力, 可采用以下方式: ( 1)将环境监察绩效 纳入合作创新主体创新绩效考核体系。由于价值 网结构的复杂性造就了价值网络对环境的适应 性, 相反可能降低合作主体对环境变化的反映迟 钝, 进行环境监察绩效考核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合 作创新主体环境监察能力的自觉培养; ( 2)建立 完备的环境评审机制, 通过适时的环境评价, 及时 开展环境干预, 以降低环境甑别信息的不确定性, 提高环境甑别的有效性。 3 . 3? 创新学习机制, 发展学习能力, 以实现资源 配置与整合能力的提升 ?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关系网状结构为合作 创新主体之间采用多向、 立体的途径传递知识、 技 术与信息, 创新学习机制提供了可能。这种新的 学习机制使学习超越了网络界限, 确保了知识在 空间和时间上的有效转换和整合, 更适宜于隐性 知识的学习、 传播和创造。在价值网模式下, 通过 创新的学习机制, 合作创新主体获得了学习能力 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进一步增强了合作创新主体 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与甑别能力, 有利于创新 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以及网络组织资源整合与 配置能力的提升。要确保这种创新的学习机制具 有长效性, 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 1)设立学习指 导机构, 以提升学习的实效性; ( 2)组建跨组织的 学习团队, 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互补, 提高学习效 率; ( 3)开展以创新目标为导向的学习研讨, 充分 发挥智力资源对创新学习的引领作用; ( 4)提供 充足的网络学习资源, 以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3 . 4? 建立共同治理机制, 实现对三种能力的有机 协调与耦合 ? 动态创新能力是一种集体创新能力的反映。 第 2期喻? 科: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及动态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87? ? ?! 由于不同主体所处的网络环境不同, 以及各自的 利益、 目标的不同, 互动存在着不同的形态, 因此 彼此之间并不自然形成紧密合作, 也未必形成一 种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局面 17。也就是说每一 个合作创新主体的动态创新能力提升了, 产学研 合作创新网络的动态创新能力并不必然提升。因 此需建立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科层统治和自治式发 展的治理机制, 即共同治理机制, 对合作创新主体 的环境反应能力、 甑别能力、 资源整合与配置能力 进行有机协调与耦合, 以强化合作创新主体的参 与约束和责任意识, 减少机会主义行为。这种共 同治理机制必要具备以下功能: ( 1) 更加明确共 同的目标与要求, 科学合理地确定创新主体的定 位; ( 2)确保合作创新主体处于平等地位, 并能适 度约束个体行为; ( 3)以价值共同创造为准则, 以 市场需求成为合作创新的拉动力量; ( 4)凸显自 我约束, 通过自组织过程实现合作创新网络的运 作与管理。 4? 结束语 本文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与动态创新 能力培养相联系, 从价值网的视角进行了相关研 究。研究发现,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较线性价值 链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体现出了一些独 有的特性, 这些特性对动态创新能力培养大多具 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1)合作主体间的动态网状 关系结构, 有助于增强合作创新网络对环境变化 的适应能力; ( 2)价值网创新了组织的学习机制, 通过对网络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 进而提升了合 作创新网络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的能 力; ( 3)自组织特性增强了合作创新网络的动态 柔性, 有利于提升合作创新网络对环境的甑别能 力。另一方面, 价值网强化了市场需求导向, 对合 作创新具有持续支持作用, 这种持续支持在合作 创新的某一时期内可能形成一种惯性, 进而降低 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用, 成为合作创新核心能 力提升与转移的障碍。因此, 在依托产学研合作 创新网络特性培养网络组织的动态创新能力时, 需防止相关特性可能产生的负效应。这就需要对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性影响动态创新能力培养 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本文对此未作研究, 既是 不足, 也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 吕海军, 甘志霞. 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述评及研究展望 J. 生产力研究, 2005( 4): 230- 232 . 2 ? 黄国杰, 程镇康, 谢水生.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进展及 问题 J. 世界有色金属, 2006( 3): 11- 13 . 3 ? 吴潍, 陈莉平.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结点分析及其构建 J. 价值工程, 2007( 1): 32- 35 . 4 ? 朱桂龙, 彭有福.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 机制研究 J. 软科学, 2003( 4): 49- 52 . 5 ? 冯峰.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培育机制分析 基于小世界 网络模型 J. 中国软科学, 2008( 11): 82- 86 . 6 ? 王丽萍, 孙东川. 政府 - 大学 - 企业 ( GU I) 创新网络的合 作机制研究评述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6( 6): 113- 115. 7 ? 刘明霞. 动态能力研究: 述评、 比较与展望 J. 生产力研 究, 2004( 10): 188- 191. 8 ? 魏江, 张帆. 创业导向、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 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8( 2); 36- 41 . 9 ? 王述英, 蓝庆新. 动态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源 泉 J.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6( 6): 1- 5 . 10 ? 贺小刚, 李新春, 方海鹰. 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 基于中 国经验的实证研究 J, 管理世界, 2006( 3): 94- 103. 11 ? 马卫东.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动态能力演变研究 J. 价值工程, 2008( 6): 122- 124 . 12 ? 蒋勤峰, 田晓明. 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创业绩效作用的实 证研究 J. 心理科学, 2008( 5): 1094- 1099. 13 ? 曹红军, 赵剑波. 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 基于中国 企业的实证研究 J. 南开管理评论, 2008( 6): 54- 65 . 14 ? 崔世娟.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92- 96 . 15 ? 蔡宁, 潘松挺. 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 性及其协同演化 以海正药业技术创新网络为例 J. 中 国工业经济, 2008( 4): 137- 144 . 16 ? 蔡文娟, 陈莉平. 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 联接机制及效应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 1): 172- 175. 17 ? 刘智勇. 柔性组织网络: 基于政府、 企业、 NPO、 市民之间参 与与合作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 J. 公共管理研 究, 2008( 6): 165- 177. (下转第 105页 ) 第 2期吴晓云, 张? 峰: 服务性全球营销战略前置因素的实证研究! 105? ?! 14 ? OhmaeK. M anag ing in a BorderlessWorld J. Harvard Busi ? nessR eview. M ay /June , 1989, 67 : 152- 161. 15 ? G hoshal S . G lobal Strategy:anO rgan izing Framew ork J. StrategicM anagement Journa. l 1987 , 8 : 425- 440 . 16 ? PrahaladC K, DozY L. TheM ultinationalM ission: Balancing Local Demands and G lobal V ision M . New York :Free Press , 1987 . 17 ? Vrontis D. Integrating Adaptation and Standardisation in Inter ? nationalM arketing:the Adaptstand M odelling Process J. Journal ofM ar keting Management . 2003, 19 : 283- 305. 18 ? Cavusgil S T, Zou SM, Naid G M. M arketing Strategy- Per ? for mance Relationship: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mpiricalL ink in ExportM arketVentures J. Journal ofM arketing. 1994, 58 ( 1): 1- 21 19 ? W instedK F, Patterson P 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ervices : the Service Exporting Decision J . Journal of ServicesMar ? keting. 1998 , 12( 4): 294- 311 . 20 ? Patterson P G, C icicM. A Typology of Service Fir ms in Inter ? nationalM arkets : An Empirical I nvestigation 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M arketing. 1995, 3( 4): 57- 83 . About antecedents of global service marketing strategy Wu Xiaoyun 1, Zhang Feng 2 ( 1 .School of Business , NankaiUniversity , T ianjin 300071, China ; 2.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NankaiUniversity , Tianjin 300457, China) Abstract : Considering the li m itations of past globalmarketing research ,the ? 7P paradigm of service marketing is co mbined w ith three basic opinions of globalmarketing strategy ,and a relationshipmodel of global service marketing second- order and antecedents is innovatively constructed . Then,themodel is tested via the e mpiricalevidence fro m 220 servicemultinationals#in? stitutes in China . Lastly ,somemanagerial i mplications for ser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异丙醇装置操作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发电厂发电机检修工国庆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玻璃布增强塑料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顶名设立公司合同(标准版)
- 疫情杭州房产合同(标准版)
- 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及分析方法
- 个人购房贷款合同(标准版)
- 真空设备装配调试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大型商超仓储管理流程手册
-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知识点汇编笔记
- 2025年临床诊疗指南:过敏性紫癜详解
- 儿童托管中心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 沿海养殖区生态环境修复-洞察分析
- 阑尾炎课件24张
- 光伏发电项目技术审查方案
- 中央空调系统维保服务报价清单
- 护士N3岗位竞聘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全册教案(及计划)
- 2024年污水管道维修协议书范文范本
- 雪糕车租赁合同三篇
- 绘画劳务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