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的研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的研究 舒成利,高山行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 摘要:摘要:知识生产是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基础,从基础研究可以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出发,将原始 性创新具体划分为纯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然后,借助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方 式,提出了原始性创新的发生机制模型.最后,给出了对我国企业原始性创新活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研究 结论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基础研究;知识生产;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原始性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三种模式之一.由于原始性创新发生于基础研究领域, 会给社会 经济带来变革性影响, 并且是一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因此原始性创新是三种自主创新模式 中“创造性破坏”能力最强的形式. 从而,研究原始性创新的演化机理将成为我国进行自主 创新战略选择的重要基础. 1 原始性创新内涵的界定原始性创新内涵的界定 虽然我国的自主创新实践方兴未艾, “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自主创新模式也正在 形成,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创新中原始性创新的研究仍显不足. 一方面,我国很多学 者从理论角度(陈劲等,20041,20062;陈雅兰等,20033;等) 、从基础科学研究的角度 (徐冠华,20014,陈劲等,20045) 、从外部性角度(陈雅兰和郭伟锋,20066)以及从知 识生产的角度(汪寅等,20077)探讨了原始性创新的发生过程与机制,以及我国原始性创 新的现状(柯进生,20068;等)但是另一方面,原始性创新自身的内涵这一基本问题还不 甚明确. 研究表明,陈雅兰等(2003) 3对原始性创新的界定比较符合原始性创新的本质,即“原 始性创新是指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索事物的现象、结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或 者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的过程. ” 同时, 本文利用现有文 献,将原始性创新的判断标准、发生领域、主要来源、基本内容和成果表现形式等进行简要 总结(参见表 1) ,以便该领域研究的深入. 创新,就是“发端于某一想法,进而开发出某一发明,并最后向市场引入新产品、新过 程或新服务的过程” (Edwards and Gordon,19849,p.1). 这就是被国内外学者们广为接受 的创新两段论思想,即创新不仅仅是新思想、新方法或新知识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创新必须 要有商业化过程. 并且,从陈雅兰(2003)3对原始性创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原始性创新 本身就包括了两个密不可分的过程: 新知识的产生和对新知识的使用. 其中对新知识的使用 部分应对应于原始性创新的“商业化”过程. 另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从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性上把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进行了区分,认为应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 20060698031)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 (No.NCET-05-0847)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舒成利(1976- ) ,男,汉族,陕西镇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西安体育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竞争战略等. 高山行(1964- ) ,男,汉族,陕西兴平人,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管理、技术竞争、自主创新等. - 1 - 研究就是致力于发现或发明的项目, 而这些项目具有特定的商业目标; 基础研究则是指那些 致力于一般性知识扩展的项目, 虽没有特定的商业目标, 但可能是组织感兴趣的领域. 同时, 布鲁金斯学会的D. E. 斯托克斯 1996 年提出的科学研究二维矩阵模式认为,基础研究又可 以划分为纯基础研究(波尔象限)和应用性基础研究(巴斯德)两个部分. 表表 1:原始性创新的判断标准、发生领域、主要来源、基本内容和成果表现形式:原始性创新的判断标准、发生领域、主要来源、基本内容和成果表现形式 项目 内容 判断标准 能提高改进人类的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前人没有的知识、技术或能力. 发生领域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 具体表现为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高技术领域内的根 本性创新, 重大工程项目的自主设计与完成, 管理领域内的重大变革和社会科学领域内 的新成就. 主要来源 基础研究,包括纯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 基本内容 重大科学发现,重大理论突破,重大技术和方法发明. 纯基础研究领域:被世界权威检索系统(比如 SCI 等)收录;国家自然科学奖;诺贝 尔奖. 成果表现形式 应用性基础研究领域:国家发明奖;国际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技术秘密;诺贝尔奖. 综上所述,创新活动包括新知识的产生和新知识应用两个阶段;而作为知识生产重要源 泉的基础研究又可以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因此, 本文认为原始性创新包含的知 识生产和对新知识的应用这两个组成部分分别对应于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个象限, 并且为了便于深入研究,本文将原始性创新具体细分为纯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Pure Basic Research Based Original Innovation, 简记为 P-OI) 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 (Applied Basic Research Based Original Innovation,简记为 A-OI). 2 原始性创新的两种模式原始性创新的两种模式 创新是组织知识生产的主要形式(Nonaka,199410) ,并以知识生产为核心. 原始性创 新和组织知识生产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看原始性创新就是新知识的产生. 虽然,从基于 资源的观点(Resource-based View,RBV) (Wernerfelt,198411;Grant,199112;等)和基 于知识的观点(Knowledge-based View,KBV) (Grant,199613;Kodama,200614;等) 来看,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Galunic and Rodan,199815)或现有知识的新组合(Leiponen, 200616)以及企业的闲置知识(赵永彬和弋亚群,200717)都可以产生创新,但是本文认 为创新过程不应只强调创新两段论中的任何一个阶段,而忽视另外一个阶段. 因此,创新不 但包括Nonaka(1994)10所认为的是组织发现和确定问题、然后主动开发新知识予以解决 的过程;而且还包括“商业化”过程(Edwards and Gordon,19849). 由于本文已经将原始 性创新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P-OI和A-OI,因此在探求原始性创新的发生源泉的时候, 有必要分别予以探讨. 2.1 P-OI 国外学者对原始性创新的研究比较鲜见,而国内学者对原始性创新的发生机制、演化规 律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侧重点都是纯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 首先是路甬祥院 士(2000)18探讨了原始性创新发生的五大源泉:敏锐的观察和独具创意的实验,新的科 学仪器和装置的发明,良好的科学基础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数学与计算机工具创造性 的应用,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理与发掘. 其次是陈雅兰等(2003)3提出了原始性创新的演 化机理模型, 并认为原始性创新会在激发因子的推动下和强动力的支撑下开展, 并进行有效 反馈选择和强化. 第三是汪寅等 (2007) 7利用日本学者Nonaka等学者 (199119, 199410 和 - 2 - 200120)提出的知识螺旋(knowledge spiral)理论研究了原始性创新的过程与机制,并提出 原始性创新的演化机制,即随着知识按照表现化、联结化、内在化和共同化的路径演进,原 始性创新也遵循“原创孕育-原创激发-原创验证-原创扩散”的模式进行演化. 可以看出,对于P-OI发生机制的研究,学者们基本将其等同于新知识的生产,这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纯基础研究的本质. 新知识的产生是P-OI的主要源泉,它为科学共同体贡献了 前所未有的东西(于绥贞,200321). 但是,原始性创新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它还必须包含 创新的另一个阶段商业化过程. 本研究认为,原始性创新的“商业化”过程是由A-OI 所完成. 2.2 A-OI 在D. E. 斯托克斯1996年提出的科学研究二维矩阵模式中,巴斯德象限对应的就是应用 基础研究, 它将纯基础研究和纯应用研究连接起来, 为组织以后的 “战略性” 研究奠定基础, 该象限的研究成果就对应的是A-OI. 因为,应用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是以知识生产和实际应用双重目标为导向的,因此其发 生机制不同于纯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 在日本学者Nonaka等人的研究中, 除了提出知识螺旋 (knowledge spiral)理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组织如何按照“隐喻-类 推-模型(Metaphor -Analog - Model) ”的程序将组织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 虽然现实 中的转换过程可能比较复杂且具有跳跃性, 但至少经过此过程的转换, 组织可以减少其知识 的隐性性(tacitness) (Wright,199422;Balconi,200223) ,生产新知识. 从这种转换模式 中,可以洞悉A-OI的产生机理. 首先,组织中,各层次、各单元不同背景的成员利用想象、象征性的符号即“隐喻”的 方式将自己的隐形知识表达出来, 而不需要对这一隐喻进行深入分析, 也不考虑这种隐喻本 身的一般性. 通过将自己所知道的隐性知识“隐喻”出来,组织成员就可以分享他们那些无 法直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的经历、想法等隐性知识. 通常,隐喻将看似互不相关的两个 或多个事物联系起来,使得隐喻本身存在矛盾,甚至不符合理性. 但是,正是这种超乎常理 的联系,使得新知识得以产生. 由此可见,隐喻是知识生产的最早阶段. 然后,组织需要对 这些看似矛盾的、不合理性的隐喻进行再分析,将隐喻中的矛盾进行化解、排除不合理性的 部分,这一过程就是“类推”. 最后,组织通过“模型”使得经由隐喻、类推的符号变成能 够被组织广泛理解的概念,隐喻中蕴含的矛盾、不合理性也彻底被排除. 从“隐喻-类推-模型”的知识转换过程来看,组织成员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想 象进行广泛的联系,在联系的基础上经由类推和模型过程,使得这种联系合理化、逻辑化, 组织新的知识也就产生了. 在这一知识生产过程中, 组织成员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解决基础理 论研究方面的难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克服产品设计、开发等过程的实际问题,因此这 种知识转换模式具有一定的问题解决导向性. 在这一转换过程中, 组织可以将纯粹的理论知 识转换为以应用为导向的知识, 搭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桥梁, 而所有这些正符合 了应用型基础研究的特点. 所以,本文利用知识转换的“隐喻-类推-模型”模式来说明应用 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的产生,即随着组织的知识按照“隐喻-类推-模型”的过程进行转换, 组织面临的基础理论研究难题得到克服,产品设计、开发中的问题得到解决,A-OI也得以 产生,并完成了原始性创新的“商业化”过程. 3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模型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模型 基础研究是知识生产的主要源泉,新产生的知识则是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基础. 因此,本 文提出一个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模型,参见图1. 图1包括四个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部分:基础研究,知识生产,原始性创新产生以 及反馈过程. 首先,基础研究包括了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个方面. 其次,知识生产 - 3 - 过程包括了知识螺旋的生产方式和基于“隐喻-类推-模型”的知识转换过程,由于纯基础研 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自身存在的差异性, 使得二者的知识生产过程也有所不同. 在纯基础研究 领域,新知识的产生更多的是依照其表现化、联结化、内在化和共同化的路径演进,使得基 础理论问题得到解决;而对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组织知识会依据隐喻-类推-模型的过程进 行转换, 其结果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应用开发领域的基础知识, 使得纯基础研究和应用 研究联系起来. 同时, 纯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新产生的知识会在双方之间进行 必要的扩散,这会对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比如,在纯基础研究领域产 生的新知识会对应用基础研究产生推进作用; 而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产生的新知识会给纯基 础研究提供启发. 再次,新知识生产出来后,组织的原始性创新也就产生了. 和知识生产的 不同方式相对应,原始性创新也分为两类:P-OI和A-OI. 并且,P-OI和A-OI之间还会存在一 定的交互作用. 最后,无论是P-OI和A-OI都会对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反馈,产生 影响. 原始性创新 纯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知识扩散 P-OI A-OI 知识生产 知识螺旋 隐喻-类推-模型 图图 1: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模型: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的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模型 交 互 4 结论与启示结论与启示 知识生产是原始性创新的源泉,也是原始性创新结果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基础研究又是 知识生产的主要途径. 由于按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基础研究领域可以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 用基础研究. 因此,本文按照知识生产的不同途径,把原始性创新具体分解为 P-OI 和 A-OI. 由于 P-OI 和 A-OI 发生的机理有所不同,本文进而提出了一个整合的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 (参见图 1) , 揭示了原始性创新的产生、 演化过程. 这一整合性原始性创新发生机制给我们 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4.1 原始性创新的主体多样化原始性创新的主体多样化 原始性创新自身涵盖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大领域,这就造成了原始性创新主体 的多样化. 纯基础研究机构包括大学、研究院所等,而应用基础研究出了大学、研究院所之 外,还包括社会组织中设立的研究机构,比如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等. 因此,原始性创新的 主体比较多样,所有制结构也比较广泛. 这就避免了政府对激励原始性创新政策的单一性. 由于原始性创新主体的多样性,政府可以有差别的推出激励政策来刺激非盈利性质的大学、 科研院所和盈利性质的企业研究机构参与原始性创新活动. 4.2 新知识的生产是原始性创新的关键新知识的生产是原始性创新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活动本质上讲就是蕴含在产品、过程或者服务中的新知识 - 4 - (Afuah,199824) ,新知识的生产成为决定原始性创新的关键环节. 无论是纯基础研究领域 新知识的生产, 还是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内新知识的生产, 其实质就是隐性知识如何表出为显 性知识的过程. 无论是知识的螺旋变换还是遵循“隐喻-类推-模型”的转换过程,新知识的 产生就意味着原始性创新的基础得以产生. 因此,政府在刺激主体开展原始性创新的过程 中,应首先激励其进行新知识的生产,做好新知识产生后的知识管理;而社会组织为了提高 原始性创新能力,一方面应强化自身的知识生产能力,搭建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平台, 使得不同知识背景的成员能够无碍交流,产生新的连接;另一方面应鼓励成员将自己经历、 经验等隐性知识通过“隐喻”等方式表出,再经由“推理”和“模型”等过程式的隐性知识 显性化,形成组织知识. 4.3 原始性创新对基础研究的反馈是持续创新的核心原始性创新对基础研究的反馈是持续创新的核心 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也随之深化. 在这种环境中,企业只有依靠持续 性创新(continuous innovation)才能够获得竞争优势(Popadiuk and Choo,200625). 在图 1 中, 发端于基础研究的原始性创新还会对基础研究产生反馈, 并且这种反馈还具有交叉性. 比如, P-OI除了会反馈于纯基础研究之外, 还会对应用基础研究产生反馈; 同理适用于A-OI. 通过这种反馈, 原始性创新主体会将过去各个时期和当期的创新信息加入纯基础研究和应用 基础研究过程之中, 而新一轮的加入反馈后的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又会对新知识的生 产带来影响,进而影响P-OI和A-OI自身,从而整个反馈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4.4 知识扩散是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连接纽带知识扩散是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连接纽带 原始性创新涵盖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大领域(陈雅兰等,20033;陈劲等, 20062) ,但是在原始性创新的演化框架中,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如何连接起来是 学者关心的话题之一. 本文的研究表明, 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二者产生的新知识 的扩散联系起来, 并且这种连接是双向的. 纯基础研究产生的新知识通过知识扩散可以反馈 到纯基础研究领域, 也可以反馈于应用基础研究, 从而把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连接起 来;同理,产生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新知识不单反馈于应用基础研究,而且还可以通过知 识扩散反馈到纯基础研究领域,从而也将应用基础研究和纯基础研究连接起来. 由此可见, 知识扩散成为连接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纽带. 4.5 P-OI 和和 A-OI 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原始性创新的内在要求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原始性创新的内在要求 从图 1 中还可以看出另一个重要而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话题, 即 P-OI 和 A-OI 之间 的交互作用. 首先,P-OI 和 A-OI 之间必须要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因为 P-OI 的成果将是 A-OI 的源泉,而 A-OI 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知识又会成为 P-OI 的主要任务和研 究方向. 如果组织内的原始性没有这两个必备组成部分之间的交互, 原始性创新就是不完整 的,不符合创新两段论的思想. 其次,P-OI 和 A-OI 之间的交互方式将会对原始性创新的性 质产生影响. 二者之间的交互中,哪种创新占主导地位将会改变组织原始性创新的性质. 最 后,P-OI 和 A-OI 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将是原始性创新演化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陈劲,谢靓红.原始性创新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2) :23-26. 2 陈劲,余芳珍,陈钰芬.高校原始性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 (1) : 67-72. 3 陈雅兰,韩龙士,王金祥,曾宪楼.原始性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21 (4) :433-437. 4 徐冠华.关于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若干看法J,中国科学基金,2001, (3) :129-134. 5 陈劲, 宋建元, 葛潮阳, 朱学彦.试论基础研究及其原始性创新J, 科学学研究, 2004, 22 (3) : 317-321. 6 陈雅兰,郭伟锋.原始性创新的外部效应及其控制J,科学学研究,2006,24(4) :612-617. - 5 - 7 汪寅, 王忠, 刘仲林.基于知识螺旋的原始创新过程与机制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8) : 42-47. 8 柯进生.提升我国科研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2) :118-124. 9 Edwards, K. L., Gordon, T. J. Characterization of innovations introduced on the U.S. market in 1982. U.S.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 SB-6050-0A-82, 1984. 10 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 (1): 14-37. 11 Wernerfelt Birger.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2): 171-180. 12 Grant Robert M.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1, 33(3): 114-135. 13 Grant Robert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Special Issue): 109-122. 14 Kodama Mitsuru. Knowledge-based view of corporate strategy, Technovation, 2006, 26(12): 1390-1406. 15 Galunic D.C., and Rodan S. Resource recombinations in the firm: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Schumpeterian innov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12): 1193-1201. 16 Leiponen Aija. Managing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 the case of business-to-business services,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23 (3): 238-258. 17 赵永彬,弋亚群.企业闲置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7,25(1) :173-177. 18 路甬祥.规律与启示从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与 20 世纪重大科学成就看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J, 西安交通大学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规管理组织架构与职责
- 高级数字人语音合成师的职业能力模型与培训路径
- 助理业务跟单日常管理规范
- 油库安全管理软件
-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及内容创作计划-关注社交与内容
- 宠物美容店线上预约系统实施计划
- 油气管道保护工初级岗位安全培训教材
- 殡葬服务中防腐整容师职责与操作规范
- 广东电信费用减免通知书
- 广州交通降级通知书
- 2025下半年榆林神木市公共服务辅助人员招聘(80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014《煤矿安全规程》修改条款学习辅导:第十四讲运输、提升和空气压缩机
- 腾讯手机行业消费趋势洞察报告(2025年版)
- 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 《中华民族大团结》七年级全一册
- GB/T 10782-2006蜜饯通则
- 不对称高压脉冲轨道电路讲义课件
- 个人所得税APP培训课件
- 卡车基本构造专业知识课件
- 教学成果奖申报技巧课件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课件
- 基桩完整性试验检测记录表(低应变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