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备课材料.doc_第1页
《化石吟》备课材料.doc_第2页
《化石吟》备课材料.doc_第3页
《化石吟》备课材料.doc_第4页
《化石吟》备课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石吟备课材料 化石吟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下面是课文的备课材料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策略】 1、吟诵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感情;在诵读中揣摩词语的形象精炼句子的含义隽永在诵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方式】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明确分工分别指定读题员、记录员、报告员、协调员等;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使学生群体间产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课前准备】 1、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茫茫宇宙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但无论多久多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从远古驶向现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亿万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例: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感情 4、问题讨论: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感情?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体会 三、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例:重点字词: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重点语句: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 3、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仔细研读赏析 四、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五、教师小结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生命的足迹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办一份手抄报 2、你喜欢科学诗?请模仿着写一首 【教学效果及反思】 1、这节课把握住了课文的两个重点来教一是科学性一是文学性并且能巧妙地借助吟颂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于表达激发了爱科学和爱文学的热情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在品味诗歌语言这一环节上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比较少说明对诗歌语言的揣摩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研读和训练 3、推测猛犸死因的时候有些学生的想象过于离奇与上古时期的气候、地理条件等都相差太远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足对有关古代生物的知识了解太少知识不够广阔以后应指道他们开阔视野广泛吸收各类知识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拓展阅读:“化石”考源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过化石该书卷二十一的异事中有题为“竹笋化石”和“蛇蜃化石”两则记述性的文字很显然这两个题目中的“化石”都不是词它们是动宾结构的词组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意思是“化为石” “竹笋化石”讲的是一种植物化石“蛇蜃化石”讲的是一种动物化石在“竹笋化石”这一节中沈括说道:“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荀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化为石”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而且这个词组在后来的文献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晚清1866年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就有:“观公所鸟兽各骨有取于山石及海中者骨化为石尚可辨认”(斌椿乘槎笔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127页)也是在1866年张德彝也使用了“化为石”:“古多奇兽其形亦奇死于山内海边久则化为石矣”(张德彝航海述奇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545页)此外在崔国因1893年在美国所写的日记中我们也见到了“化为石”这一词组:“古棺一具盛骸一具亦由地中掘得均化为石”(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杭州古籍书店第19册第12帙1985年影印本第145页阴面) 当年沈括在“竹笋化石”和“蛇蜃化石”中用过的这种“化石”在晚清也有人使用1877年郭嵩焘在伦敦参观一个博物馆时看到了动物化石当时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兽骨高逾丈嘴尖若橐驼四蹄有爪长七八寸身旁巨骨与石无异云地中掘得之不辨为何物疑盘古未开辟时所有陷入地中近万年骨皆化石穿山甲一具状如石缸尾长二尺许鳞甲皆已化石则竟疑为盘古以前物矣”(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载王立诚编校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82页)这里两处出现了“化石”这两个“化石”和沈括用过的“化石”是一样的也是“化为石”的意思 虽然沈括及后人所用过的“化石”、“化为石”都还不是词还是属于词组的范畴然而它们却为后来名词“化石”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正当动宾式的“化石”、“化为石”频繁使用的时候名词意义的“化石”悄然出现了:1876年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使用了这个词:“巳正又偕游博物院亦仿西法开设广人见识者每人以宽永钱五十文购木牌始可进院内列各国货物机器各种化石有枯木成石骨殖成石皆历久所变化者”(李圭环游地球新录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321页)这是迄今为止作者所找到的一个最早的名词“化石”的用例 由此看来名词“化石”是由动宾结构的“化为石”、“化石”演变而来 名词“化石”虽然在19世纪中晚期已经出现但并没有流传开来因为当时用来指化石的另有一个词而且这个词是常用词这词就是“僵石”例如玛高温和华蘅芳合译的地学浅释:“地中海之大岛其石层中满螺蛤僵石其形类与今时地中海所生之螺蛤无异”(地学浅释卷五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73年第1页阳面)严复也使用“僵石”在他的天演论中“僵石”一共出现了两次还有康有为他也使用“僵石”:“七日游博物院院制壮伟体制亦仿伦敦但逊其大耳然印度最多古物则亚洲以此院为第一矣其资考证者以物质僵石为最有大象僵石牙长二丈首亦几丈”(列国游记康有为遗稿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2页)1903年一部以问答形式写成的西学关键也使用了“僵石”一词并有一段以“何谓僵石?”为题的文字专门介绍了有关化石的知识(见汇报馆教士译西学关键卷八上海:汇报馆1903年第46页正面)梁启超也多次使用“僵石”这词 可以这么说19世纪中晚期到20世纪初在汉语中用来指化石的主要是“僵石”一词而“化石”这词几乎没有它的立足之地 后来“化石”在沉默了20多年以后的20世纪初终于又在汉语中出现了1903年在新尔雅中就有了“化石”一词:“水成岩中所含有之有机体遗迹谓之化石”(汪荣宝、叶澜新尔雅上海:明权社第115页)从那时开始“化石”在汉语中流传了开来 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写有一本小册子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该书认为“化石”是一个来自日语的词(见该书第83页)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意大利马西尼(FMasini)认为“化石”是一个汉语本族词因为在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中还没有“化石”这个词(马西尼著黄河清译见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