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与挫折发布时间:2003-12-21作者:陈晓律持续数年的政治动乱虽已于年代初逐步平息,但内战暴露出的地区性分歧和种族间的分裂依然存在,各部族并未能真正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冲突。这就使在这种貌合神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尼日利亚新政府不能制定和贯彻强有力的国家目标和社会目标,并且还使得动辙用武力推翻合法政府成为一种新“传统”。当混乱各方由于精疲力尽而暂时休战,国内政局重新平稳之后,尼日利亚曾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经济恢复时期,生产增长率曾一度达到,以至一些人认为它已开始成为非洲巨人。但是,自年代中期起,尼日利亚重又陷入了政局不稳的混乱,使得它的发展前景一片暗淡。尽管尼日利亚拥有无可争辩的有利条件:石油和天然气可以保证给它带来巨大的收益,按照目前每天万桶的开采速度,尼日利亚石油的探明储量仍可供开采年;它的劳动力既多又熟练,据世界银行统计,雇用一名尼日利亚纺织工人的成本仅为一名美国工人的。但迄今为止,尼日利亚工业化的程度以及它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没有改变该国的经济结构,也未改变它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尼日利亚的经验证明,伊博人主动挑起的内战不仅未能象美国南北战争那样消除本国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也未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利益协调模式(如果说有的话,就是除了贪污还是贪污,每一派的人上台后都尽可能地为自己拼命地捞一把),反而给整个民族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这是一种失败的发展“模式”,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央政府未能采取明智的政策,建立一种合法而又切合实际的利益协调机制,以至整个国家在向现代化进军时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和稳定。这样,尼日利亚想成为“黑非洲经济火车头”的发展愿望只能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回忆,甚至没有人指望这个在发展道路上遭遇失败的国家,能寻找到任何一种摆脱困境的方法。伊朗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在本世纪年代前,伊朗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人均收入不到美元。年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国王复位,这是一个力图使伊朗跻身于世界最发达地区行列的雄心勃勃的铁腕人物。在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后,巴列维于年代初发动了一场全面的社会经济改革运动,他称其为“白色革命”。“白色革命”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土地改革,森林收归国有,工人入股分红,取消妇女面纱,给妇女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项措施。这是一个十分激进的改革运动,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伊朗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以便使伊朗尽快向资本主义现代国家转化。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关于农业和土地制度的改革措施。年月日伊朗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共有章,涉及到许多方面,从所有权的转移到农业服务项目的增加。它规定个人占有的土地不得超过个“当”,多余的土地必须出售给土地改革局。违法的地主将遭严惩,守法的地主则可得到补偿。地主在土地改革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当局仍为地主提供了三种选择:他们可将自己的土地分割、出租或出售。这样的政策大大减缓了与地主的直接冲突。土地改革局则将这些收购来的土地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农民,农民可在年内分期会清费用。土地改革的结果是大片土地从少数土地占有者手中转移给了广大的分成制佃农,地主虽然不满,却无法对抗政府和农民的压力。应该说,国王在处理农民与地主矛盾的过程中采用了比较明智的做法,但在改革中他却未能协调同宗教势力的冲突,尽管政府在土改中对宗教地产一再采取温和的抚慰措施,土地改革和取消妇女面纱等行动仍然遭到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宗教首领阿亚图拉霍梅尼领导的反政府示威被巴列维国王血腥镇压了下去,霍梅尼被流放到国外。虽然绝大多数伊朗人都是虔诚的?磐剑窃诠醯母母镏腥椿竦昧耸凳翟谠诘睦妫虼耍梗担陨系囊晾嗜嗽诠跤牖裘纺岬某逋恢姓镜搅斯跻槐撸峋鲋止醯南执勘辏拱土形醯母母锶昧司薮蟮氖?/P障碍清除之后,伊朗的民族工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国民经济以的比率持续增长。人均收入年为美元,到年时几乎增长了一倍。在一段时期内,伊朗的工业化进程应该说是相当顺利的,似乎没有一个国家能象伊朗人那样幸运。然而,在这种表象后却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危机,那就是这一切成就都在于有国王的支持,而国王本身的权力又大得不受任何制约,民族的命运全系于一人之身,这种高速度的工定化显然有很大的风险。随着伊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石油美元滚滚而来,这种潜在的危险也就日益暴露出来。国王为自己的成就所陶醉,开始独断专行,野心膨胀,俨然以一个世界伟人自居,忘记了他要实现的目标和能力之间的差距,也忘记了宗教势力对其政权的威胁年他实际上只击败了霍梅尼,而未击败整个宗教势力。从年代起,国王一心要在军事上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用亿美元购买了与其国力根本不相称的美式先进武器,而在年前,伊朗军费每年的开支不超过亿美元。另一方面,国王对伊朗资金的大量外流不闻不问,对政府机构中越来越严重的贪污腐败之风丝毫不加制止,生活费用的上涨以及普遍的财政骗局损害了中产阶级下层和工人阶级的利益,禁止言论自由使知识分子感到失望,而强迫老板向工人出售的股票又使企业主感到沮丧,允许赌博和酗酒则不必要地激怒了宗教势力。国王头脑发热,他的随心所欲使他不再注意协调各社会集团的利益(而这本是他年获胜的基础),反而使自己成为破坏一切社会集团利益的代表,于是他开始遭到以上的伊朗人的反对。国王的政策终于在年底导致伊朗经济恶化,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动乱和政治动乱,动摇了国王的统治根基。以霍梅尼为首的宗教势力利用这一有利的契机,很快将巴列维赶下了台。倡导现代化的人由于现代化的进程而倒台,并由此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大倒退,这实在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伊朗式悲剧的发生在于现代化的领导者,控制绝对权力的人未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协调各社会集团利益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结果使一个已初具轮廓的现代化大厦毁于一旦。相比之下,伊朗的挫折比尼日利亚更发人深省。第三节巴西的启示使我人能得到某种启示的是巴西的例子。巴西是南美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许没有哪个国家形成了巴西那样明显的社会利益集团,这种利益集团的名字叫帕尼林哈(panelinha),它的原意是指一种长柄平底锅。典型的帕尼林哈的成员由以下成员组成:关税官员,保险公司职员,律师,经纪人或会计师,银行家,州、市的官员或议员。同一帕尼林哈的成员们相互为对方提供方便:议员在立法时为银行家的利益讲话,关税官员为经纪人提供方便,银行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资金,律师则为他们的活动辩护。如果集团中谁拒绝为同伴提供此类帮助,那么他也就失去了别人的帮助。举例而言,成员们可能享受到很多法律上的豁免,因为来自法律的压力可能由与他们有关联的警察或法官去分担。假如一个银行家离开他的帕尼林哈,他将会失去与他地位相等的人的储蓄,这笔财产可能是很可观的,而银行家很难再寻找到替代人选,因为大部分有财产的人选已经与其余的帕尼林哈联系在一起了。又如,一个议员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他的伙伴们为其竞选(因此也是为了他的薪金和交情)弄来的选票,这些选票可能来自雇员、佃户、债务人以及其他私人或集团,这些人以某种方式被迫依附于该帕尼林哈的其他成员。反过来,这些成?币惨揽空飧鲆樵保蛭胝牟煌棵诺牧翟诮饩鲋种治侍馐笔羌渲匾模热绲玫浇谛砜芍凑眨浇砜芍竦每煽康那楸约爸钊绱死嗟亩鳌庋臀魃缁峋托纬闪艘桓鐾吹姆涑步峁梗涑稍币蛭逝未酉嗷涞牧刀窭男睦矶焕诹艘黄稹比唬撬械陌臀魅硕际桥聊崃止某稍保潜匦胝加心持肿试矗蘼凼侵叮聘换蚬叵怠胀墓伺裎薹胝庵至耍蛭羌负跷薹峁魏慰梢越换坏睦妗蚨聊崃止耆且恢痔厝吡耍捎谄涑稍敝浼任拚降某信担膊痪傩姓交嵋椋话闳俗萦胁宦参蘅赡魏巍欢词凳翟谠诘卮嬖谧牛嬖谟诎臀魃缁嵘畹乃辛煊蛑校踔涟槔帧幕难胙趿煊颉簿褪撬担嗍吮话崃恕巴耆苯氚臀魃缁嵘畹娜?nbsp;然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样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巴西。随着本世纪年代后真正开始向工业化进军、巴西工业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他们日益要求调整原有的利益分配模式,这样,有产者与劳工的利益冲突越演越烈。年后,由于经济的持续恶化,巴西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不仅不可能实现,反而陷入了一种危险的动乱之中,很多人预言巴西即将发生革命。企业家们要求削减工资以降低成本,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工会则强硬地要求增加工资,以便应付生活费用的上涨。在此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的形势下,军队得到中产阶级的支持于年发动了政变。巴西军队采取的战略是,拧紧盖子上的螺丝钉以顶住来自下面的压力,用镇压和意识形态的控制来对会工人。很多工会领导人被逮捕,拷打和暗杀,恐怖行动遍及全国。在这个军事政权统治下,特别是年以来,潜在的政权反对派的根子被无情地铲除掉了。根据军政府公布的年第号制度法,废除了先前所有的全国性政党,取而代之的是军政府的党,全国革新联盟(ARENA),以及官方促建的反对党巴西民主运动(MDB)。与此同时,主要反对派的政治家们被剥夺了选举权,持反对意见的学院教授和文官等则被强制退休。有资料表明,在年月,担任公众领导职务的人有人失去了工作,被强迫退休或丧失了授给他们的权力。在这次全面的大清洗中,新的国家情报服务处(SNI)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巨大的情报部门的头头是内阁成员,使用的是最现代化的资料处理技术及中世纪式的“资料抽查”方法。年国际大赦公布了人的名单,这些人都诉说他们遭到了折磨和审讯。“我们可以说拷打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它已成了行政部门的任务。拷打被用于大多数审讯中,甚至用于因迟到一会而被拘押的人,还有那些仅仅因为缺少必要的身份证件而在扫荡性拘捕中被扣留的人。”这种镇压的一个特点是,在行动中完全由非官方的离职警察组成的准军事集团充当主角,据路透社估计,这种“死亡队”至少使人受害。以工人阶级与农民为基础的反对派受到了有组织的镇压。在瓦加斯统治巴西的所谓新国家时期(年)已创立了一个立法框架,并于年颁布了“团结劳工法”,该法能有效地防止出现政治上独立的工会。年代中期以后,该法的实施较松,这就给工会运动的发展以有利的时机。但是这一法令在被古拉特军政府修改后,被强迫实行以消灭工会的反抗。不合作的工会领导人被清除,多个工会被“接管”,罢工成为非法行动,所有的参加者都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工资谈判被冻结,就职保险规定被废除。事实上决定工资水平的权力落到了总统办公室手中,据估计,在年间工业部门工资的实际价值下降了。随后,军人政权又镇压了成百个农民组织的反抗活动。除镇压之外,军队还采用了同化的方式,这在该政权对待工会的政策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年后,新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团结劳工法的框架,按此建立在明确无误的阶级合作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按照等级制构成的工会组织,应能起到在主要经济部门中实行阶级合作的作用。事实上,官方工会已取代了原来由工人自己建立的工会。官方工会的主要责任被确定为“在推动社会团结中与当局合作”,其财政来源于政府对工会成员每年的征税,这种税相当于每个工人一天的工资,此税由劳工部长征收和分配,不允许用作支持罢工的基金。这种财政控制以及把恭顺的人任命到关键的工会位置上这些人被称之为“帕勒果士”(Pelegos),意指披在马与鞍之间的羊毛毯,它使马更易驾驭在很大程度上把工会领导人降低到行政代理人的地位,使其仅仅充当了一个为其成员分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娱乐服务的角色。这种官民合作方式在二战以后被证明是不能持久的,因为个别劳工领导人总是试图利用其地位的某些优势如威胁举行罢工,以及充当为社会分配稀有资源的庇护人的机会去获得真正的政治影响力。年,巴西颁布了社会保险法,由此建立了一系列分别代表不同产业部门的独立机构,工会领导人在其中被赋予了很大的代表权,并由此进一步使其得到了充当保护人的可能性。年代初期巴西经济的衰退,更使得工会领导人在代表其成员发言时越来越富有战斗性。这些机遇无疑有助于他们力量的加强,于是,古拉特以后的政权都迅速地对其重新加强了控制,用可靠的帕勒果士取代被清洗的工会领导人,把各种各样的机构合并成全国社会保险协会(INPS)因为这样做便减少了工会的代表。与此同时,新上台的领导人基本上还是成功地防止了工会成员的减少,其方式是保证增加每个工会成员的经济福利。此外,他们还为工联主义者优先提供更多的受雇于国家的工作机会。年又提出了对工会成员及其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年则用新的方式扩大了工会对社会服务行政管理的权限。这种又打又拉的手法显然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对工人进行所谓“同化”工作的同时,军政府还尽量用官方资助的雇主工会和农民联合会,取代以前相对独立的农村工会与农民团体,因为后者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前者。按此方式,“不要太长的时间,每一个城市的个体都将被束缚进这种官方资助的网络中与之相伴的当然是为人们提供某些细微但表面上很漂亮的社会服务。”最后剩下来的那些不合作的,曾在古拉特时代引起过政府很大不安的团体,首先将会被政府收买下来,然后被尽力限制在任何将来的激进动员都被允许的范围之内。年以后,军政府谋求保证其统治的第三种手段是意识形态上的控制。传统上,巴西的独裁主义政府对不同的政治信仰不是相对宽容和实际的,反映在政治文化中,就是意识形态的两极分化还非常罕见。然而,面对激进的大众意识形态与工人阶级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古拉特以后的政府采用了一切手段来铲除产生“颠覆性”的意识形态的根源关闭巴西高级研究学院,使大众扫盲计划非政治化,对所有传播媒介进行审查,并积极地寻求提炼一种新的更合适的政治价值,再由官方来强制灌输这种意识形态。这种官方意识形态的中心是民族主义,它主张人们应忠于政府,热爱国家,克尽职守等,总之,人们应该热爱巴西,热爱巴西的一切。世界杯足球赛也被充分利用来达到这一目标,当巴西获得世界冠军时,“全国各地都是旗帜、颂歌、赞美诗、大量的张贴画及传单来赞美巴西的伟大。”显然,不论巴西社会存在多少矛盾,军政府总算在这一时刻把全民族从形式上团结在了一起。新政权全面取缔了一切民主活动以及一切民主组织,严厉镇压了一切工农活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恢复了“稳定的秩序”。与伊朗国王的不同之处在于,军人并未包办一切,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权,转入了一批留美归国的专家们手中。这些专家主张实行稳定经济的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率、降低工资、恢复工业利润为主要目标。专家们认为,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要为本国持续的酱积累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于是,在政变后的一段时期内,工人实际工资被迫降低,政府开支也大幅度削减,而向工业界和农业部门提供的贷款却大为增加。其宗旨是提供一切企业主可望得到的利润,以此来增加生产和提高生产率。从效果上看,新政府取得了某些成功:通货膨胀率从年的开始下降,至年以后已降至以下。与此同时,巴西经济开始回升,年间出现了被称为巴西经济奇迹的增长阶段。今天,巴西已开始向很多国家和地区出口工业品,其中包括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果以经济的飞速增长作为成标志的话;巴西似乎是成楞的,但其成功的代价是民主自由的丧失,工人利益受到强制性的损害。由于工人被迫接受低工资,生产增长的收益主要落入了工商界的手中。从年至年,巴西实际工资呈下降状态,年工人工资的实际购买力比年下降了。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吃惊的数字,也是军政府强制性措施带来的后果,这种新的利益分配模式极大地损害了工农的利益,但它却多少使经济有所增长。而工农大众在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并未奋起进行大规模的反抗,除了军政府的高压政策、中产阶级对工人的敌视之个,其原因也还在于巴西的整个经济状况似乎在好转,这就使一般民众对未来抱有某种模糊的期望,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巴西的例子是复杂的,由于它和印度一样,都是第三世界的大国,又是各种新的矛盾特别集中的地方,因而,它的例子不断从各种角度被学者们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不论怎样讲,巴西的例子是能给人以某种关于发展的启示的。从上述各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各国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如何协调各种利益冲突的问题,而成功地建立起利益协调模式的国家,都有如下一些特点:(一)在初始阶段,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利益协调,不可避免地要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工人,农民及其他体力劳动者的利益。这一方面证明,原始资本的积累在很多国家依赖于对劳动者的压榨;另一方面也表明,劳动者在各方面尚未成熟到能有效捍卫自己利益的程度。(二)现代工业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新的企业家集团、知识精英及其政治代表。如果新的利益协调最终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工业化进程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伊朗与巴西的例子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点。(三)能否顺利解决旧有特权阶级在新体系中的归属问题,大体上决定着一国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越顺利则付出的代价越小,反之则越大。(四)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协调各集团的利益,如果冲突势不可名,总是力量总和较强的一方获胜,而不取决于谁更坚决地实施工业化方针。因,想要取得成功的现代化领导集团,一定要在利益协调中团结一切可能的力量,以使力量的对比有利于己方。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表明,由发展而引起的社会转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何减缓这一过程中的痛苦,当是每一个雄心勃勃的执行现代化计划的政治家需要认真考虑的事。如若处理不当,必然导致一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失败。当然,如果某些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它应该更多地属于那些正逐步被淘汰的集团和阶级,这或许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则。论宪政的德性发布时间:2003-12-28作者:谢维雁英文名OntheMoralityofConstitutionalism摘要宪政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对人的不完善性假定是宪政的伦理预设。同时,宪政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道德,具体包括十项准则,即存在宪法,确立人民主权原则,实行代议制民主,确立法治原则,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政府有限,以保障人权为目标,权力制约,建立违宪审查制,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这十项准则是判断宪政自身合法性的依据,而具有合法性的宪政又成为宪政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制度及公民行为的合法性的供给者。关键词宪政内在道德合法性前言:宪政不可无德宪政,不仅是一个政治学、宪法学上的概念,而且也应当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宪政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之上。有学者精辟地指出:“实行宪政要有宪德”,所谓“宪德”,即“实行宪政(或宪法)所应有的政治道德、民主法治观念和人权意识”,其核心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观念、民主精神和刚正品质”1(381页)。在别处,该学者将“宪德”简述为,“实施宪法和法律所应具的政治道德”2(序一)。依笔者理解,这里的“宪德”应是宪政或宪法实施主体所应具有的道德品格。本文所谓“宪政的德性”,不排斥上述“宪德”的涵义,但它还包含更为重要的内容,它主要指称宪政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品格。宪政自身的道德品格与其实施主体的道德品格是两个截然有别的概念。宪政自身的道德品格之所以更为重要,是因为,一方面它意指宪政的内在规定性,宪政之为宪政的特质隐寓其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评判宪政自身的基本尺度;另一方面,它还意味着宪政的普适性价值,近现代各国宪政的确立是对这种普适性价值的全面认同。虽然各宪政国家对宪政实施主体的道德品格,也有一些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宪政实施主体道德品格状况也会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宪政实施的效果,但它只是一种外在因素。实施宪政,不?鲂枰欢牡赖禄。枰室说牡赖禄肪常夜丶谟谙苷旧肀匦刖弑敢欢哪谠诘赖隆?/P1人的不完善性:宪政的伦理预设对宪政的认识可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价值层次,一是事实层次。传统宪政理论对价值与事实多不作区分,一般都以弘扬价值为核心,缺少对宪政的客观、系统的实证分析。因此,对宪政事实层次即实然性的研究应成为当今宪法学的重要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宪政学说可以成为一门“科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宪政所依赖的基础相当脆弱,并不能获得“科学”的验证。这个基础就是作为宪政根据的人性假定,即“宪政主义认为人性是不完善的,有自私和滥用权力的倾向”3。人性本是一个纯粹的伦理学范畴,但对人性的预设构成了所有时代、所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出发点。任何制度都是针对人设定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定基础上的。对人性的不同假定可能导致不同的政治路径。对性善论的坚持,理论上可导致柏拉图“哲学王”的统治,孟子的仁政,人治即是以性善论为根据的;而实践中则往往导致专制与暴政。宪政不相信人是完美的,也不相信人是善的。休谟认为,“政治作家们已经确定了这样一条准则,即在设计任何政府制度和确定几种宪法的制约和控制时,应把每个人视为无赖在他的全部行动中,除了谋求一己的私利外,别无其他目的”4(2728页,着重号为原文所加)。休谟的“无赖”假定(“无赖”是人性不完善的表现形式),不是究诘人性的真相,而是从规范的意义上为宪政给定一个出发点。它体现了人类的睿智与策略:先设定一种最坏的情形即每个人都是无赖,然后在这个前提下求其防堵,求其疏导,求其化弥。宪政主义者是要警告人们不要盲目相信政治家,而要使他们受制于宪法和公民的宪法权利,以降低政治风险3。经验证明,从最坏处着眼设计的防范与对策措施往往是最有效的。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也认为“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了”。“用种种方法来控制政府的弊病,可能是对人性的一种耻辱。但是政府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又是什么呢?”5(264页)这导出了人性预设与宪政的逻辑联系:“宪政就是被设计用来弥补人的缺陷的”6(106页),每一种政治制度都是针对某些恶而设计的。宪政的存在这一事实即表明了人性的不完善。对人的不完善性假定,使宪政理论建立在道德观念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宪政对人的不完善性的价值认同。宪政对人的不完善性预设,实际上是从强烈的道德感出发的,是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缺陷的正视和反省,体现了宪政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价值上,宪政对人性中的不完善或缺陷给予了彻底的否定,它根本不承认“人性不完善,要求人负起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没有根据”或“人的恶行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之类的逻辑。2若干准则:宪政的道德底线能够真正称得上宪政的东西,应含有一个最基本的统一的尺度,应具备一些共同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舍此便无宪政。这些共同标准构成了宪政的内在品德。它既是宪政之为宪政的内在要求,也是判断宪政自身的依据。这些准则可概括为以下十项:(1)存在宪法。“没有宪法的存在是谈不上宪政的”7(90页),“宪政以宪法为起点”,“宪法是宪政的前提”8(180页)。同时,宪法是宪政的规范表现形式,宪政是宪法规范在实践中的实现。作为宪政前提和表现形式的宪法,第一,必须真实。这要求宪法必须与事实上实行的宪政存在同质性,宪法规定的内容就是实际运行的宪政的内容,因为“宪法只能表现、保障和在某种限度内指导宪政而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宪政”9(158页)。第二,必须有实效。“法律实效意思是人们实际上就像根据法律规范规定的应当那样行为而行为,规范实际上被适用和服从”,它是“人们实际行为的一种特性”10(42页)。宪法必须具有实效而不仅仅是抽象的效力,是宪法作为法律的本质要求,也是从有宪法到有宪政的关键环节。宪法须有实效,可进一步推导出宪法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正当性和可操作性,既要为全社会所普遍遵从,又要在实践中得到实际执行。第三,必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其变化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宪法不应轻易改变,有人认为,“宪法不变是宪法是重要的原则”7(298页)。宪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可进一步导出宪法文字应简约从而具有更大的包容?裕保挂浞值亟晟坪驮擞孟芊牡曰啤?1。但宪政并不要求宪法一定是成文的,根据国外政治科学家们在“更为宽广的意义上”的界定,“宪法是一套规则和习惯,不论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法定的或超法的,政府要据此处理事务”12(51页)。根据历史经验,有宪法未必有宪政,这说明实行宪政除了需要宪法之外,还须满足其他的一些条件。(2)确立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否确立,是判断有无宪政或者宪政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道德根据之一。人民主权原则也称主权在民原则,它集中地表达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的政治理念13。确立人民主权原则的关键意义在于,它为解决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这一宪政基本矛盾提供了一种指导思想和逻辑方法。人民主权原则应包含三项内容:第一,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按早期社会契约论,这也可以描述为国家权力来自于公民权利的让渡。“一切管理国家的权力必定有个开端。它不是授予的就是僭取的。此外别无来源。一切授予的权力都是委托,一切僭取的权力都是篡夺”14(250页)。假定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既是人民主权原则的要义所在,也是宪政理论逻辑的基本前提。第二,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所有。但不一定由人民直接行使,相反,在宪政国家中国家的权力一般都是由人民定期选举的代表和机关来行使的。第三,人民对国家权力能进行有效监控。国家权力须依人民的意志行使,并随时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对国家权力的非法行使能进行有效的“抵抗”。总之,“人民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凡是皆出自人民,并用于人民”15(64页)。人民主权原则意味着,宪政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可视为人民主权?氖迪中问剑辛搜细竦慕绶郑隙胰邮粲诠袢沂枪袢牟铩袢悄康模胰鞘侄危垂胰嬖诘娜坷碛稍谟诙怨袢凳行稀?/P(3)实行代议民主制就人民主权的实现而言,似乎直接民主是最真实、最纯粹和最高级的民主。因为在那里,人们可以直接统治自己,不须假手中介或代表,每个公民都平等地拥有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对于管理国家的事务享有同等的发言权。但卢梭早就发现了实行直接民主的苛刻条件,“首先,要有一个很小的国家,使人民很容易集会并使每个公民都很容易认识所有其他公民。其次,要有极其淳朴的风尚,以免发生种种繁剧的事务和棘手的争论。然后,要有地位上与财产上的高度平等,否则权利上和权威上的平等便无法长期维持。最后,还要很少有或者根本就没有奢侈”16(8889页)。正因为条件苛严,他断言,“真正的民主制(即直接民主制引者注)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16(88页)。直接民主制不仅面临条件难题,而且蕴含暴政倾向。亚里土多德早在政治学中就指出,纯粹的直接民主与暴君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英国思想家柏克更是从法国大革命中发现了直接民主的诉求与暴政之间的内在关联:法国大革命声称要追求一种纯粹的民主制,但却沿着一条笔直的道路迅速变成一种灾难而不光彩的寡头政治17(3页)。萨托利将直接民主视为以个人参与为基础的民主,并认为,“以个人参与为基础的民主只在一定条件下才?强赡艿摹保叭绻庑跫淮嬖冢敲创橹泼裰骶褪俏豢赡艿男问健薄?8(286287页)。作为间接民主实现形式的代议制成了宪政的基本制度选择。代议制一经确立,便被认为它具有功能上的优越性,“它使政府始终处于成熟状态”,而且“代议制一经推行,立刻就能在那么广大的国土上和利害圈子里奏效,再要设计出一种像它那样的政府体制是不可能的”14(246页)。这种说法或许有些过头,但不可置疑的是,代议制已经成为现代宪政的基本标志之一。宪政下的代议制意味着:第一,由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在议行合一体制下,代议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议行分立体制下,代议机关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行使国家立法权。第二,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由有选举权的人民定期的、直接或间接地选举产生。选举是代议机关及其组成人员行使的国家权力获得人民定期确认的程序手段,同时,“选举是任何法律和公共政策取得合法性和道德约束力的先决条件和程序”,“法律和公共政策唯有是人民授权的权威的产品,才能得到合法性”3。第三,代议机关及其组成人员有确定的任期,到时就必须重新选举,组成新的代议机关。第四,代议机关拥有的国家权力,通过举行的各种会议来行使。至于代议机关的组成人员则通过享有议员或代表法定的权利来实现对国家权力的行使。第五,代议机关及其组成人员从权力获得到权力实现都由明确的法律规定来保障。这些规定应当主要是程序的,而程序应当是本位的。(4)确立法治原则“法治与宪政有着天然的联系”19(147页),现代宪政国家一定是法治国家,现代法治国家也一定是宪政国家。法治意味着法律应当统治,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必须在正义的法律框架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逾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分离与对立,既是宪政产生的重要缘由,也是宪政为实现其根本目标而采取的因应策略,它使宪政对权力与权利持不同态度: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宪政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虽然态度殊异,但其达到目标的途径却是同一的,即通过法治。法治关注权力与权利的配置,其基本功能是保障最低限度的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宪政不仅为法治确立了价值目标,而且要求法治应具有如下要素:有普遍的法律、法律为公众知晓、法律可预期、法律明确、法律无内在矛盾、法律可循、法律稳定、法律高于政府、司法权威、司法公正20。(5)宪法具有最高权威宪法具有最高权威,一般也称之为宪法至上,“是指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至高无上”,亦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21。宪法至上还可进一步分为形式上的至上和实质上的至上。宪法形式上的至上“是指宪法典宣布自身的最高法律效力”22(52页),宪法实质意义上的至上“是指人民的法律意识中有宪法至上的观念,有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因此对制定宪法和实施宪法有强烈的愿望,人民的这种强烈的意识和愿望是宪法得到实施的有力的保障”,“实质意义上的至上是宪法至上的核心”22(53页)。依笔者之见,宪法实质意义上的至上除了人民有宪法至上的观念和意识之外,还应包括宪法规范在实践中的落实和宪法最高法律效力的实现,也可以说,实质意义上的宪法至上意味着宪法必须具有实效。“宪法是调整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基本关系的部门法”23(6页)。宪法不能至上,则宪政的双重目标均不能实现:国家权力不会服膺于法律,公民权利与自由的保障难以实现。(6)政府有限路易斯亨金认为,宪政“意味着一种有限政府,即政府只享有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而这一切又受制于法治”24(11页)。这里的政府主要指行政机关。政府有限要求:第一,政府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人民授予的唯一合法方式是直接或间接的选举。第二,政府权力的实现须最终得到人民的同意,政府要直接或间接向人民负责。第三,政府权力的直接依据是宪法或法律,因此,政府拥有权力的范围和实现权力的手段都由宪法或法律明文规定,权力行使遵循“越权无效”的原则。第四,政府的任期有确定的期限并有届数的限制。有限政府是直接针对人性的制度设计,是“最适合人的本性的政府”,“它能够压制人性中最坏的可能,调动鼓励人性中最好的东西”6(103页)。(7)以保障人权为目标保障人权是宪政的终极价值25,宪政在根本上是一种人权保障制度。宪政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对人权的保障:第一,宪法直接规定基本权利与自由;第二,对国家权力进行合理配置,使权力相互制衡,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第三,建立宪法保障制度,促进宪法充分、全面实施;第四,法律法规的执行25。保障人权是宪政存在的最终根据,是否以保障人权为目标是衡量真假宪政的道德标准,能否保障人权是判断宪政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8)权力制约“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26(154页)。保障人权的目标确定之后,对国家权力的合理划分并相互制约,就成为宪政的首要任务。宪政意味着权力的分立以避免权力集中和专制的危险24(11页)。对国家权力的横向划分有两种典型形式,即三权分立制与议行合一制。前者强调立法、行政与司法权各自的独立性及相互制衡,其缺陷是国家权力缺乏统一性,易形成各自为阵的格局。后者克服了前者的局限,强调国家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均由人民代表机关统一行使,体现国家权力的人民性和统一性。同时,议行合一制对国家权力进行了合理划分,也实现了权力相互之间的有效制约。宪政国家还对国家权力进行了纵向划分。最典型的联邦制,它对联邦的权力与州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以美国为例,宪法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了联邦的权力,凡联邦未拥有的权力都归州行使,称为“保留的权力”。即使在单一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等级节制性的,尽管中央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是也有平衡机制在起作用。根基坚实的地方自治可以利用其政治平衡力量限制非理性的中央集权”27(86页)。总之,权力制约已经成为宪政制度的一项普遍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对权力?械闹贫瓤刂疲荒艽痈旧舷朴肴埽膊荒芫员瞎袢舨皇敌腥圃荚颍蜃坪腿芑岣友现兀袢挥斜稀?/P(9)建立违宪审查制建立违宪审查制是宪法具有最高权威的逻辑结论。既然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那么法律和行政行为都不得同宪法条文相违背。“宪法原则至上的思想”“只有存在独立于政治权威的机构的保障,并且政治权威的行为还得接受审查的时候才是真实的”28(30页)。违宪审查的意义在于,第一,保证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及行政机关的行为,是人民或其代表意志的体现;第二,保持一国的法律在宪法之下的统一性。违宪审查目前有两种典型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违宪审查存在于整个司法体系,它与一般司法管理并无显著分别。法院的审查,只能得到原则上只对本案有效的判决28(31页)。另一种是欧洲模式,宪法问题由专门为此而设的法院裁决,并且该法院对宪法诉讼享有垄断性的管辖权。“若一个欧洲宪法法官宣布某一法令违宪,就等于废除了该法令,或使之从法律秩序中消失,该法令从此无效,不再对任何人产生法律效力”28(32页)。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模式,实际上都可称之为司法审查,因为,这种审查都是由法院进行的。即使是法国,虽然并未设立宪法法院,但近来有学者认为,法国宪法委员会事实上是法国的宪法法院29(71页),法国绝大部分学者也认为宪法委员会具有司法性质29(71页)。为保证违宪审查的效力,违宪审查机构必须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这也可称之为司法独立。在理论上,司法审查权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赞同者认为,司法机关是分立的三权中最弱的一个,司法机关如果没有司法审查权,不仅招致其他两权的侵犯和威胁,而且让违宪的法律生效,会产生代表的地位高于其所代表的主体、仆役高于主人、代表高于人民的结果30(7677页)。反对者认为,洛克认为立法权最高,但有限制,即不能转让,不能废除财产权,并没有谈到应受司法限制;孟德斯鸠谈过司法权最小,但没有主张通过司法审查提高司法权。司法权和立法权是平等的,司法审查构成否定的立法,构成高于立法的权威,司法审查是对分权原则的明显侵犯30(77页)。理论上的论争或许还会继续,但实践中,违宪审查制早已成为宪政制度的基石,是判断一个国家有无宪政的重要标志。“现代民主国家的宪法,必须得有宪法至上和违宪审查的内容”28(54页)。在美国,司法审查的理论已经成为“宪法拱门上的拱顶石”31(39页),司法审查已经成为“宪法机器中绝对必要的部件,抽掉这个特制的螺栓,这部机器就化为碎片”31(41页)。(10)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宪政不仅确立了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目标,还为公民权利设定了一个最低限度的保障标准,即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美国宪法对这一原则的经典表述是,“非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第五条、第十四条修正案)在英国,这一原则表现为两条自然公正原则,即:任何人不得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应当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32(55页)。程序在宪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程序的稳定性被认为是立宪政体的主要特征之一33(201页)。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已经成为现代宪政的核心内容之一,无正当法律程序,则无所谓宪政。3合法性供给:宪政的伦理意义在政治学、宪法学中,合法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合法性概念一开始便是同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的意思是说,同一种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被承认是正确的合理的要求对自身要有很好的论证。合法的制度应该得到承认。合法性就是承认一个政治制度的尊严性”34(128页,着重号为原文所加)。韦伯认为,“所有经验都充分表明,在任何情况下,统治都不会自动地使自己局限于诉诸物质的或情感的动机,以此作为自身生存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统治都试图唤醒和培养人们对其合法性的信念。”“一切权力,甚至包括生活机会,都要求为自身辩护”35(128页)。合法性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合法性含有若干道德意味,满足了合法性,似乎意味着满足了在道德上很重要的价值”36(119页)。前述宪政的十项准则,构成了宪政的内在道德,解决了宪政自身的合法性问题。合法性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即“政府正式赋予权威性,例如政府正式使某项规则产生效力,某项规则就成为合法”36(119页)。这实际上揭示的是合法性的来源问题,但政府正式赋予的权威性并非合法性的最终来源。在宪政国家,在解决了宪政本身的合法性问题之后,宪政便成为一切合法性的源泉,宪政是一切正规制度、规范化行为的合法性的供给者。首先,宪政表征一系列价值原则,并为整个社会确立一套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宪政的基本价值包括:人权的切实保障,权力的合理配置,秩序的严格维护,利益的有效协调25。宪政价值的核心是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和对人权的保障。而平等、自由与人权正是宪政下道德的基本诉求。在真正的宪政国家,宪政所体现的价值与社会的主流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宪政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道德规范的价值,或者是道德规范的评价指标。宪政与道德秩序密切相关,正如国外有学者所说,“哪里有宪法,哪里就必然有宪法理论;而宪法理论必定植根于这样的看法:宪政国家是或者希望是一种道德秩序”37(217页)。其次,宪政为一切正式政治制度提供合法性。哈贝马斯认为,“只有政治制度才拥有或者才可能失去合法性;只有它才需要合法性”34(262页)。笔者认为,将合法性与政治制度进行单线联系,似乎并不可取,合法性应当具有更宽泛的含义。但不可否认,以宪政为根据的一切正式政治制度的合法性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不限于该制度以宪政的规范形态(即宪法)为依据,更意味着这种制度获得了人民的同意和认可,为人民所接受。于是,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又可置换为信任问题,“即相信一个国家的结构、活动、活动方式、决断、政策,以及一个国家的官吏和政治领导人都具有正确性、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考真题2025
- 2025证券运营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证券投资学测试题及答案
-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 第3版 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 三菱 FX₂N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
- 体育信息传播赋能:湖南省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多维透视与策略构建
- 2025财政与金融 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答辩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陕西公务员真题
- 2025年小升初成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河南省职工医院招聘真题
- 医院系统瘫痪应急预案
- 光伏项目技术标准清单
- 117湖南省怀化市雅礼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题
- 水电站全套课件
- 输气管线破裂漏气应急处置方案
- 老年患者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重点
- 脑卒中急救中的辅助检查与影像学应用
- 野外蚊虫叮咬预防知识讲座
- 人体解剖学试卷及答案
- 成人重症患者镇痛管理(专家共识)
- (完整版)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