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pdf_第1页
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pdf_第2页
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pdf_第3页
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pdf_第4页
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 姓名:魏法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王凤才 20040415 山东人学坝一学位论义 摘要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然而,自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目益 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文明问题研究是2 0 世纪文化哲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近1 0 年来,学者 们围绕着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超越与重建展开了全面探讨,文明问题研究又一次 激发起人们的兴趣。2 1 世纪人类将面临着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多方面危机。因 此,生态文明研究必将成为2 1 世纪“显学”之一。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为主线,从分析当代生态危机的表现和特征 入手,通过文明与自然关系的阐述,指出当代生态危枧实质上是工业文明或科技 文明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摆脱生态危机的威胁就必须实现人类文明的转 向,即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文明发展历程又 受到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因此,生态问题的解决就取决于人类认识 论和价值观的取向。本文在对工业文明的征服论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 科技观进行反恩和批判的基础上,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形态生态文明做出了理 性展望。 本文创新处在于认为,重新评价入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和维护大自然的权利 和价值,促使人、社会与自然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进 化,将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根本标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就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 关键词: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坐墨查兰堡主芏垡堡兰 A b s t r a c t S u r v i v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i n ga r et h ep e r p e t u a lg o a l so ft h eh u m a nb e i n g H o w e v e r , s i n c e 1 9 6 0 s ,t h e m o l ea n dm o r es e r i o u s g l o b a le c o l o g i c a l c r i s i sh a sm a d et h e s u r v i v i n g o f t h eh u m a n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 t ot h et r o u b l e T h er e s e a r c h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so n eo ft h em o s t p o p u l a rt o p i c so f c u l t u r a lp h i l o s o p h y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es c h o l a r sh a v ed i s c u s s e dt h ep r o b l e mo f t h ec o l l i s i o na n dh a r m o n y , t h eo v e r r u n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d e t a i l I n2 1 5 c e n t u r y , t h eh u m a nw i l l b ef a c e dw i t hm a n yc r i s e s ,s p e c i a l l yi se c o l o g i c a lc r i s i s A c c o r d i n g l y ,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w o u l d b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T h et h e s i sr e g a r d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u m a n a n dn a t u r ea st h em a i nc l u e ,a n a l y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c r i s i s ,e x p a t i a t e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n a t u r e ,a n dd r a w sac o n c l u s i o n :i nf a c t e c o l o g i c a lc r i s i si st h ec r i s i so f i n d u s t r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rt e c h n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no r d e r t o g e tr i do ft h et h r e a t o ft h ec r i s i s t h eh u m a nm u s tr e a l i z et h et u m a r o u n do ft h e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f r o mi n d u s t r i a j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o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B e c a u s ew h a tt h e h u m a nt h i n kg u i d e sh i sb e h a v e ,s oi ti sh i 曲l yi m p o r t a n tt oc h a n g et h ee p i s t e m o l o g y a n da x i o l o g yo ft h eh u m a nf o rs o l v i n gt h ee c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 T h et h e s i sf i r s t l y r e c o n s i d e r sa n dc r i t i c i z e s t h ev i e wo fn a t u r eo f c o n q e r i s m ,t h ea x i o l o g y o f a n t h r o p o c e n t r i s mt h ev i e w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o fi n d u s t r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 n c o n c e i v e st h e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t h e o r y T h ea u t h o rc o n s i d e r st h em a i ns y m b o l so f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r ea sf e l l o w s : a p p r a i s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r e s p e c t i n gt h er i g h ta n dv a l u e o ft h en a t u r e ,p r o m o t i n gt h eh a r m o n ya m o n gt h eh u m a nb e i n g ,s o c i e t ya n dn a t u r e , r e a l i z i n gt h ec o n c e d e de v o l u t i o no f h u m a n a n dn a t u r e I naS e n s e ,t h ee s s e n c e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s p u t t i n g t h e s t r a t e g y o f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p r a c t i c e K e yw o r d s :e c o l o g i c a l c r i s i sh a m a na n dn a t u r ei n d u s t r i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豉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 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育 众所周知,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断作用、不断协调的过程中发展的。 可以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 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获得了一种在自然中存在的新的方式,我们称之 为文明”I t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演替,大体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 文明这样几个阶段。近代以来,当工业文明之门被叩开之后,这就预示着人类发 展史上一次新的文明转型业已完成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从1 8 世纪 初到2 0 世纪末是工业文明高奏凯歌、走向辉煌的时代。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 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的繁荣。随着科学技术的 迅猛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由此,在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同 时,人类经历了藐视大自然,把它看作是可以任入宰割和役使的对期。然而,当 人类对自然界的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界已不堪忍受人类 的掠夺和蹂躏时,人类自身便面l 临了生态危机,特别是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 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以最强烈的形式爆发出来: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日益严重、大量生物物种趋于灭绝。它像高悬在人类头 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遇 到巨大的挑战。 生态危机的全球性凸现,打破了工业文明的神话,使人们再也不能心安理得 地充分享受和品味工业文明给他们带来的成果。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 提醒过人们:“不要过于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 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结果又取消 了。”1 2 1 当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惩罚”之后,人类才突然明白了后 果的严重性。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真正睁大眼睛,重新打量我们这个难一 的地球,也只有在这时,人们才开始对工业文明的后果进行一番理性的审视与反 思。当我们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向“自然开战”时,我们是否忘记了我们和 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整体? 人类正是由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进而 上升到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反思。如果文明的进步换来的是对自身存在的必然否 定,那么这种文明的价值意义是否可取,也就很值得思量了。 从总体上看,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 是不可逆转的。工业文明的危机表明了它本身的局限与缺陷,而决不表明人类文 明已经走上了绝路。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只是一种历史现象、历史过程,最终都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消亡,被新的文明形态所取代。正是基于此,一种新的文明取代工业文明就将 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这种文明需要我们认真反恩工业文明危机的根源,寻求 解决危机的对策,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重新确立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谋 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这种人类未来的新的文明形态,我们称之为 生态文明。 一、生态危机的人文思考 在现代生活中,关于工业文明或现代文明的批判话语不断地出现,这其中尤 其引人瞩目的话题就是由生态危机所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对生态危机进行人文 思考,也就是从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角度对生态危机的表现、特征、根源以及 解脱之道展开分析和归纳,这实际上是对人类以往的生存方式做出反省和自我批 判。 ( 一) 生态危机的裹现和特征 1 、生态危机的囊现 目前,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 受到了严重威胁,世界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 境恶化、物种缩减。 人口爆炸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口数量过大。据统计,世界现有人口 已超过6 0 亿,预计2 0 2 5 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 5 亿。地球的最大承载人口数量是 多少? 较为权威且得到多数学者赞同的看法是1 0 0 亿左右。人类大限之期不远 也! 由于人口数量太多,世界已经显得十分拥挤,且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许多 国家和地区更是人满为患。例如中国,国土面积只占世界总面积的7 左右,但 却住着世界2 2 8 的人口。二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据估计,在1 0 0 0 年前,全 球人口约6 0 0 0 万。但进入2 0 世纪,人类进入有史以来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1 6 5 0 年世界人口只有5 亿,1 7 5 0 年为6 9 亿,1 0 0 年内只增加了3 9 ,1 8 5 0 年增加 1 1 2 亿,1 0 0 年内增加了6 0 ,1 9 0 0 年为1 6 亿,1 9 3 0 年为2 0 亿,1 9 6 0 年为3 0 亿,1 9 7 6 年为4 0 亿,1 9 9 9 年则为6 0 亿。预计2 0 5 0 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 8 亿。 人口是近指数型曲线增长,而且增长率也在增长。或者可以说,人口增长已经“超” 指数了,人口曲线甚至比严格按指数的增长上升更快p 】。 由于全球人口的过度膨胀,不仅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物质资源越来越 匮乏,地球已不堪重负:而且使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收到排挤和破坏, 使其它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灭绝。所以许多科学家已将人口问题看作当今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世界生态危机、环境破坏、生态失衡以及资源过速耗竭的首要根源。 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 发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2 0 世纪以来,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 变,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是,人类社会中自然资源的基础地位并没有发生 改变。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的没有节制的消耗。无序的利用和过度的开发, 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遭到持续削弱,资源枯竭非常严重。其中以下几个方面 的问题尤为突出,已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 土地是地球表面层人类生活和生产行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土地资源则是指在 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能够利用并取得财富的土地。近几十年来,土地的过度开发以 及人类其它活动的影响,使得土地资源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形势。水土流失成 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每年约为2 4 0 亿吨,美国1 5 亿吨, 前苏联2 3 亿吨,印度4 7 亿吨,中国5 0 亿吨。土壤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土层变薄, 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沙漠化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全世界3 5 以上的土地面 积正处在沙漠的直接威胁之下【4 】。世界各国的耕地面积都在急剧减少。例如,美 国在1 9 8 2 年与1 9 9 2 年间损失的耕地面积拼起来有新泽西州那么大;哈萨克斯坦 从8 0 年代中期以来损失了耕地面积的2 4 。目前,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已缩小 到不足一个足球场的i 6 ,而2 0 年后,要吃要喝的人口将比今天多十几亿。难 怪有人发出疑问:“人类还能养活自己吗”? 森林和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复杂最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是自然界物质和 能量交换的最重要的枢纽,另一方面,为人类提供术材、肉食和牛奶等基本生活 品。由于过度采伐与开垦,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它们也遭到了严重地破坏。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有2 万平方米森林被毁掉。地球上的森林覆 盖面积已由历史上的7 7 亿公顷减少到1 9 世纪的5 5 亿公顷又由1 9 世纪的5 5 亿公顷减少到今天的约2 8 亿公顷,并且还在已每年一千万多公顷的速度减少, 照此下去,不要一百年,地球上的森林就会荡然无存。草地资源由于过度放牧, 重利用轻管理的粗放经营方式,也面临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草原退化、沙化、 碱化面积增多。在中国9 6 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4 亿公顷的草地,其中可 利用的草地仅3 】亿公顷,由于利用不合理,全国9 0 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 严重退化的草地面积达7 3 0 0 万公顷,占草地面积的1 8 3 。而用于放牧的草地 面积减少最多的是撒哈拉南部半干旱地区,这一切发生之前人们不应该忘记撒哈 拉大沙漠原来是大草原的历史。而且,仅在过去5 0 年里,撒哈拉沙漠南缘,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6 ,5 亿平方米富饶的土地变成了沙漠瓯 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和矿产资源资需求的持续增长,大量 能源和矿产资源被探明和开发,地球上剩余的总资源量在明显减少。煤、石油、 天然气被视为现代能源的三大支柱,但是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却是 定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在7 0 年代,已知世界煤的储量总数为5 x 1 0 ”吨,石 油4 5 5 1 0 9 桶,天然气1 1 4 x 1 0 ”立方英尺1 6 1 。尽管目前探明的储量有所提高,但 它们的储量是定的这一基本事实却无法改变。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人类 社会对煤、石油、天然气的需求越来越大,现在,我们每年从地下开采3 5 亿吨 煤,1 7 0 0 0 亿立方米天然气和3 1 亿桶石油。即使按现在的开采速度计算,三大 能源耗尽之日并不遥远。1 9 9 8 年石油剩余可采量1 4 3 4 亿吨,天然气1 4 6 万亿立 方米,静态可开采年限分别为4 i 和6 3 年。煤、石油、天然气的命运如此,铜、 铁、铝、锰等其他重要矿产的命运亦是如此。 淡水资源由于分布不均。过量开采,人为污染和水资源需求日益增加,全球 水资源短缺,贫水区和城市水荒日益严重。众所周知,地球表面7 0 以上为水覆 盖,然而9 7 4 1 的却是咸水。即使仅有的2 5 9 的淡水也不能全部被利用。因为 在这2 5 9 的淡水中,冰帽和冰川占了1 9 8 ,地下水0 5 9 2 ,湖泊、土壤水、 生物水、大气、水蒸汽和河流加在一起占0 0 1 4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 分缺少的。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世界上有2 2 个国家的人均可再生水资源 拥有量不到2 0 0 0 立方米,可再生水资源有限的国家大部分集中在中东、北非等 干旱区。另外,中国、印度、墨西哥的部分地区缺水也很严重。目前,淡水资源 紧缺、水资源恶化已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现在中国的缺水城 市已达到3 0 0 个,缺水量达1 6 0 0 万立方米,其中1 0 0 个城市严重缺水。同时, 由于全国8 0 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造成中国i 3 的河段受到污染。据 调查,中国有9 7 5 的城市存在水域污染,其中4 0 严重污染,9 0 的重点城镇水 源地受到污染【7 1 。地下水资源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严重超量开采,水位持续下 降,漏斗面积不断增大,海水倒灌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 海洋覆盖着地表7 1 的面积,具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浩瀚的海洋中 生长着1 8 万种动物和2 万多种植物,海洋鱼类可捕量每年达l 亿多吨。舀前, 世界石油产量的i 4 来自海洋,大洋底的其他矿产如锰、镍、钴、铜、铀等蕴藏 量巨大,远远超过陆地同类资源量。海洋由于丰富的资源而被誉为2 l 世纪的资 源宝库。但目前这个宝库却面临着重要问题:海洋生物资源过度捕捞,某些生物 面临灭绝;海洋污染严重。据世界资源报告的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倾入 海洋的石油约达3 5 4 万吨,放射性物质约达1 0 万吨,河流带入海洋的各类废物、 4 山东大学坝 j 学位论文 淤泥达9 3 亿吨,来自船舶的塑料容器每天达6 3 9 万个。海洋健康状况的恶化, 使人类未来的资源面临浩劫。如果不能及时制止这可怕的趋势,留给后代的将 是一个百病丛生的海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扼杀了人类的未来。 环境恶化。环境的恶化指的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它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而出现的。无论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酸雨和有毒化学 品污染,各式各样的环境问题几乎都是人类文明进程种中的伴生物。同时伴随环 境恶化出现的是2 0 世纪8 0 年代后被人们逐步认识到的若干全球性环境问题。主 要是臭氧层破坏、全球升温等。关于环境恶化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来说明。 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引起了温室效应。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排入大 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据推算,1 8 5 0 年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到 3 0 0 p p m ,到1 9 7 8 年上升到3 3 0 p p m ,2 0 0 0 年则达到了3 5 5 p p m 。边是二氧化碳含 量的增加,一边是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植被的减少,这引起了科学家的深深忧 虑。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繁。 据科学家估计,按照目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速率,今后5 0 年内,与二氧化碳 的增加相伴的气温上升将导致南极冰层的滑动,会使世界海面平提高2 0 英尺, 将有许多沿海城市会被淹没。过去4 0 年间,已有4 1 万立方公里的冰川融化, 世界海平面上升了1 3 厘米。目前海平面还在继续上升,而上升的速度约为4 0 年 前的1 0 倍。 臭氧层也遭到了严重破坏。臭氧层距离地球表面约为2 0 4 0 公里的大气平 流层中,它对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太阳的有害的紫外线照射至关重要。由于大量的 氟利昂和哈龙等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臭氧层日益稀薄,并开始出现空洞。1 9 8 5 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从1 9 9 7 年到1 9 8 4 年南极上空臭氧含量明显下降。出现了一 个面积相当于英国大陆的臭氧空洞。1 9 8 7 年国际北极探险队宣布,在北极上空 也出现了臭氧空洞。今天,地球上空的臭氧含量已比原来减少了约1 0 7 , ,据预测, 到2 0 5 0 年,臭氧还会减少1 0 ,而臭氧每减少1 0 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就 会增加2 0 。臭氧每减少1 ,人类的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2 。臭氧层破坏不仅 导致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的增多,还会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水体浮游 生物生长遭到破坏,并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 工业原材料的开采和化工生产,使得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氮化合 物,硫和氮的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具有高度腐蚀性的硫酸和硝酸, 沉降到地面导致酸雨蔓延。当前全球酸雨问题严重,已形成世界三大酸雨区:北 美酸雨区、欧洲酸雨区、中国西南华南酸雨区。酸雨对于生态系统的损坏极大, 山东犬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以使整片森林、草地、农田变成荒芜之地。酸雨不仅对植物由直接灼伤性,而 且它会会腐蚀建筑物,导致湖泊酸化和鱼类死亡,污染土壤,使土壤变成酸性土, 最终破坏所有生物的生存环境。 土地沙漠化犹如地球的皮肤病,先是一块块的土地干早,后来连成片就成了 沙漠。据统计,地球上沙漠面积占7 ,旱地面积占3 5 ,农用旱地的7 9 已经退 化或正在沙漠化。非洲的半和亚洲的三分之一的土壤已经退化,9 9 个国家正 在慢慢地变成沙漠,9 亿人口受到沙漠化威胁。全世界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经济 损失达4 2 0 亿美元。在中国沙漠化面积已达1 1 0 多万平方公里,其中1 6 万余平 方公里是人为造成的,现在每年国土的荒漠化面积达2 4 6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 两个半香港的面积。 物种缩减。世界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文明共同进化。人类对生物区系的各种影 响可以在某一特定地区增加或减少遗传、物种和生境地多样性。人类对物种灭绝 速度地影响可以追溯到1 5 0 0 0 年前。但是最近4 0 0 年来,地球上地物种灭绝速度 在加快,如兽类在1 7 世纪平均5 年灭绝一种,到2 0 世纪每2 年灭绝一种。从上 个世纪起,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大量自然生境的破坏全球物种多样性 大幅减少,以鸟类为例,3 0 0 万年前地球上有1 2 万种鸟,但仅1 7 世纪以来已 灭绝百种,尤其在2 0 世纪灭绝的种类最多,有进3 0 种,现存9 0 0 0 余种鸟中。 有近千种面临灭绝。在其他动物中,若按现在的灭绝速度,在今后的】o O 年内将 会有2 0 9 个爬行动物物种和2 4 2 种鱼类将走向灭亡。科学家预测,如不采取保护 措施,地球上全部生物的1 4 在未来的2 0 3 0 年里有被消灭的严重危险,目前 地球每年约有1 0 0 0 0 种物种灭绝,物种灭绝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 0 0 万倍。由于 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 0 3 0 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 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每一种物种的丧失减少了自然和人类适应变化条件的选 择余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机会的 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缩减构成了当代生态危机的基本内容, 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交错、相互纠缠、连锁反映,践踏着、 毁灭着我们的家园。 2 、生态7 苣机的特征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危机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失衡状态。“一般来 说,生态系统的失衡与平衡是相对的、变动的,失衡的生态系统可以在一定的时 间内由系统的内在调节达到平衡状态,使其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物质 6 山东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能量的输出、输入接近相等。同样生态平衡也只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当 生态系统内部要素出现变化,如由于偶然的自然因素导致某个物种的数量急剧减 少等等,则又可能使生态系统的内部稳定或平衡状态打破。总之,经过平衡 失衡再平衡的无数个动态发展循环过程,生态系统实现着自己的目的,完成 新陈代谢,推动着生态系统的进步或进化。”峰l 由此看来,生态危机这种生态系统的失衡状态不应该引起人们如此忧虑,因 为从失衡状态到平衡状态是生态系统发展或进化的必然的方式。然而今天我们人 类所面对的生态危机已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它把整个生态系统 推向了毁灭的边缘。与历史上人类曾经遭受的生态危机不同,它具有新的表现方 式和特征: 首先,它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在历史上,人类也曾遭受过这样或那样的生态 危机,但历史上的生态危机均是局部的。它们虽然对某一地区内的人类文明,诸 如距今四五千年前兴起于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等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但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无关宏旨。然而,今天的危机却大不样。所谓生态危机 的全球性特征,不仅是指它的发生在地域范围上具有广泛性,地球上的每一个角 落都会受到生态恶化的影响,还指它造成的灾难不是一个民族的灾难,一个国家 的灾难而是整个人类的灾难。由于地球生物圈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 体,又由于历史的一体化运动而使人类的国际社会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 体,这就决定了今天的生态危机所造成的灾难不受任何人为疆域的限制。 其次,它具有整体性特征。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不同层 带、成分和过程交织构合的整体。从层带上观之,这个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生 物圈和矿物圈等;从成分上观之,这个生态系统包括有机物、无机物、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等:从过程上观之,这个生态系统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 水与大气的循环,物种的发育与变化等。如今生态危机的整体性特征是指,无论 从层带、成分还是过程来看,整个生态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几乎都深受其害,无 一幸免。 再次它具有不可逆性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生物和非生物,生 物群落与环境,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因素,而在成熟的生态系统中,这些因素 接近于平衡状态,整个生态系统通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得以维持。因此,在 生态破坏没有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闽限的情况下,它可以通过组成因素的相互作 用,自动化解生态破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这即所谓 的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然而生态系统的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当生态系统 遭受的破坏超过其自净能力的闽限时,它就难以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而今天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在许多方面已经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阈限。我们必须清 醒的认识到,有些局部的生态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有些问题,人类已无能为力 了。就像我们要使某些已经灭绝的物种重新出现在大自然中,成为人类的伙伴, 这只能是幻想了。 第四,它具有人为性的特征。生态危机也可能由自然的原因引起,例如选震、 火山爆发、流行撞击等。7 5 0 0 万年前,颗直径为8 公里的彗星己每秒7 0 公里 的速度撞击地球引起了一次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次危机结束了生命史上的“恐龙 时代”。这是一场自然生态危机。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生态危机却被深深地打 上了人为的烙印:任意砍伐、无度放牧、随意开采和乱排废物等。正如卡尔逊在 其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指出的“是什么东西使得美国无以数计的城镇的春天之 音沉寂下来呢? 不是魔法而是人类自己。”p 1 总之,生态危机所造成的人类生存危机决非危言耸听,而是人类的一种现实 处境。因为人本身就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生态系统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会 对人类生存产生影响。生态系统的毁灭,也就意味着人类的毁灭。因此,为了人 类自身的生存,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已迫在眉睫。然而由于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 恶化所带来的生存困厄只是人类生存危机状态的表象,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 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就必须通过这种表象,对生态危机的实质和生态危机的 根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究。 ( 二) 生态危机的实质 “人类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其整体性或关联性,生活的每一个层 次或细节都纠缠、交织、渗透在一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一个 孤立的生活维度,而只是表现人类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对生态危机的阐释和解 读尽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地展开”【,而将生态危机看成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也是解 读的视角之一。 1 、文明与自然关系的解读 何谓文明?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此做出过解释,但时至今日,如何界定文 明,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在此我们不妨借用一下支B 湘溶先生的观点,“人 类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工具被制造出来了,火的功用 被发现了,艺术萌芽了。语言形成了,社会组织产生了后来被称之为人类的 这种高级动物一步步地脱离了自然状态,获得了一种在自然中存在的新的方式, 我们将这种方式成为文明”,“文明乃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文明产生于人类与自 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断推动文明前行。”1 1 1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此看来,首先正确的理解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对于问题的解决是至关重要 的。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问不仅仅是对立的关系,还包括着更加复杂的含义。 首先,文明与自然的对立。也就是说,文明先天带有与自然相对立的一面, 先天带有反自然的性质。或者换种方式表达,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文明的发展 也可以说是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人类生态系统人类根据自身利益对自然生 态系统进行改变而形成的系统,它先天带有反自然生态系统的性质。我们说人类 生态系统先天带有反自然的性质,是指它的演进方向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演进方向 相反。可以以农田生态系统这一历史最为悠久也最为典型的人类生态系统为例进 行说明。“自然生态系统的演进方向是成熟化,即生态系统的净产量趋于零, 生物能流趋于彻底耗散,物质循环趋于完全,而农田生态系统的演进方向是年轻 化。人类发展农田生态系统的目的就是获得系统的净产量。随着农业的进步由 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系统的净产量越来越高,生物能流在系统内 的耗散越不充分,物质循环越不完全。自然生态系统的演进方向是多样化,成 熟化阶段也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化程度最高的阶段,如此才能保证系统功 能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完整性。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进程是自发的和自我 调节的。但人类出于自身利益,不允许农田生态系统出现这种多样化的过程,相 反,农田生态系统在人们的计划和控制之下不断地向简单化方向发展。直至现代 农业中的大面积专一化种植,以保证更高的系统净产量。自然生态系统的演进 方向是稳定陛不断增强,而农田生态系统却朝着不稳定性增强的方向发展,出于 前两个原因,即不断增加的系统净产量和单一且生物量庞大的农作物种群,农田 系统越发展,将它拉回自然演进轨道的力量就越强,因此,人类必须抗拒这一自 然力。人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对农田进行了额外的能量投入,比如 除虫灭草,因而,使农田生态系统向着不稳定的方向发展。”f 1 2 j 其次,自然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母体。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作为 人类文明核心的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产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 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约1 4 0 0 万年前,古猿由动物进化到人;人 体内部的物质构成与地球物质、与整个宇宙物质的进化过程和构成具有同一性, 人体内部的生理结构与高等动物的生理结构具有同一性;人体血液中6 0 多种化 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中所含元素的丰度有明显的相关性。由此可见,人是自然进 化的产物。所以,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1 3 o 同时,人作 为社会存在物,连同社会一起,也是自然界长期进化鲍产物。马克思说:“历史 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4 】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一部特殊的自然发展史。就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说,他所有的意识和思维,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的产物。因为人的大脑是自然进 化的产物,入的心理的反跌形式感受、知觉、记忆和表象,乃至人的思维能 力,都是人的机体构造、行为方式的演变和机能水平提高的产物。当然,人的产 生并不单纯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劳动在人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 劳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活动:而意识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不外是移入人的 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己” I S lo 至于人类社会当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体。 它作为特殊的自然系统,有着自己独特的新质社会性,按照自己固有的内在 规律而发展。社会一开始就是劳动联合的产物,就是“物质群众”利用物质自然 进行物质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以人们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高度发展的、特殊复 杂的自然物质体系。社会生产过程就是社会同自然之间的实物、能量和信息的交 换过程。人类社会的规律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的。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材料和源泉。文明世界是人类创造 出来的世界,但是人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任何东西,自然从一开始便充当了人类文 明创造的质料既成为物质生产的客观基础又成为精神生产的源泉。正因为 此,马克思说:“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部分地 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 的精神的无机的自然界;从实践方面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 一部分。人在物质上只有依赖于这些自然物不管是表现在食物、燃料、衣着 还是居室等等才能生活。”【I 6 J 再次,文明与自然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按照自 己的利益和需要来改造自然界,使自然世界发生改变,成为人类文明世界的组成 部分。“自然界经过人的改造后就呈现出一种新的形态,这种新的形态不但具有 新的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这样,它由纯粹的自然事物, 纯粹的客体,转化为主体化了的客体,转化为为人的自然界”,l ”J ,即人化自 然。另一方面,文明世界也会向自然世界转化。在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缔造人 类文明的过程中,自然世界并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它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对 抗着人的活动,阻止文明世界的发展。而在人类与自然的较量抗衡的过程中自 然也常常占到上风。古巴比伦文明这个早已消亡的两河流域文明现在被史学界公 认为与古埃及、中国并称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文明,然而它却早早地凋谢了,这是 文明的无奈,是人化自然的失败。从公元前3 0 0 0 年的苏美尔人开始,幼发拉底 河与底格里斯河这两条纠结人海的生命之藤的两岸肥沃地带被称作“美索不达米 ”( 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多个民族和国家的相互替代与 共存书写了辉煌的人类文明。美国学者克莱默将他关于巴比伦文明的史学著作命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名为历史从苏美尔开始,克莱默在书中列举了苏美尔文明在人类史上的2 7 个 第一,在这里创造出历史上第一个农业村落、第一座城市、发明出最早的车、 船和文字,最早学会制作面包和酿酒。然而,这些历史却难以置信地沉埋于沙丘 之中了,使古巴比伦终于成为一段死去的文明。考古学表明,大肆砍伐森林,过 度农业开发恶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态环境是古巴比伦文明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随 古代灌溉农业而来的土地盐化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从苏美尔开始的两河流域,以致 大批城市被永久放弃。从绿色农田转变为荒无人烟的沙漠,两河文明的消失也是 自然界给现代人的一个重大启示:文明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相互转化是要付出代价 的。自然世界转化为文明世界所要付出的往往是自然因素的消失,而文明世界转 化为自然世界则要付出文明的陨落和人的消亡的代价。 综上所述从对文明与自然关系的解读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文明与自然之 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自然是文明生成和发展的母体,但文明的发展却是以自然母 体的消逝为代价的。或者换一种表达方式,文明的发展是以生态系统中的其他要 素的消失为代价的,因而文明的发展将有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说,的 确存在着生态危机是文明发展的一种结果的可能性。然而,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 展的实际进程中,这种可能已变得如此的现实了。 2 、文明的危机 自然是文明的母体,同时又为文明的发展提供质料,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延续 的历史却成为了自然界的一段痛苦的演变历程。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人类的生存方式开始逐渐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 方式可以概括为从依顺自然到逐渐摆脱自然并最终放逐自然。”【lg 】即人类文明是 朝着远离自然、排斥自然的方向演进的。 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我们通常把这阶段的 人类文明称为原始文明或渔猎文明。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人控制自然力的能力很微弱。这一时期,面对异常强大的自然力,在人们的思想 上处处表现了对自然力的崇拜。人们把自然视为威力无穷的主宰,视为神秘力量 的化身。他们或者以神话的形式或借助想象去征服自然力:或者以原始宗教的形 式,借助某种超人的力量,也是在想象中去征服自然。例如,我国有许多丰富的 有关人与自然的神话传说。在这些传说中,有许多征服自然的英雄一直受到人们 的尊敬,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燧入氏钴木取火,大禹治永等等。在这种蒙昧 状态下,人们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是采集和渔猎,这两种活动都直接利用自然物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人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对自然界是一种完全依赖的关系,受各种自然力的 支配和限制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 为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 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 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 自然宗教) 。”“9 1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出现了人类 文明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由原始文明进入了农业文明,这一转折实现了人类对自 然的初步开发。这个时期的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农耕和畜牧,人类不再单纯利用 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而是通过耕作、饲养、驯化等手段,使自己所需的动物 和植物得到生长和繁衍,并且改变它们的某种属性和习性,来满足人类自己的需 要。人类对自然力的利用也己经扩大到若干可再生资源,如畜力、风力、水力等 等,加上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从而大大增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随着农业 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范围逐渐增大,人化自然的过程开始向纵深方向 发展,同时,世界各地也开始出现了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小范围的生态恶化现象。 以中国为例,从秦朝到西汉时期就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环境恶化阶段。其主要表 现为人口的过快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增大,屯田开荒的规模不断扩大。公元前1 2 7 年和公元前1 1 9 年,西汉两次共迁徙8 0 万关东贫民到河套和河西走廊一带定居, 致使黄土高原由原来的游牧区变成了农业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发展农业生 产带来的环境破坏在中国历史上有长时间的延续,主要是开垦规模在持续扩大: 史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四海之内,高山绝壁,耒耜亦满”。宋朝时期则开始大 规模在南方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急剧缩小,蓄洪能力大为降低,加剧了南方的 水土流失。明清时期,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开荒屯田规模己非前朝可比,民屯、 官屯、商屯遍布天下南方则“不独大江大湖之滨。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