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冲突的对策研究 成绩 专业 教育学 课程名称、代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6100000001a 年级 一 姓名 覃敏华 学 号 2160011121 时间 2016 年 11 月 任课教师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冲突的对策研究覃敏华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系 摘 要: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目前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仍然严峻,这就需要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既可能成为方向相反的两种力量,也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1所以应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出最可靠的对策,促进经济,保护生态。关键词:经济发展 生态建设 矛盾冲突 对策研究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幅度空前,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2005年末我国GDP现价总量为183084.8亿元,按官方汇率折算为22638.25亿美元,占当年全球GDP的7.1%。今年是中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三季度GDP增长7.8%,比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增长达到7.6%左右;物价上涨整体温和,全年涨幅在2.8%左右。2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将更有望得以实现,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也应看到,除了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不可预测风险因素诸多外,中国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风险因素较多。首先,资金配置扭曲,价格上升。其次,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调整缓慢。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第三,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上述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既是当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也为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今年,中国出口增长将小幅改善。在居民消费升级、政府增加民生支出等带动下,文化体育、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批发零售等产业投资有望继续高增长。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比如,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红利必将更大程度释放,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复杂程度较高、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孕育着新优势;城市化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能释放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住、行主导的居民消费升级将持续推进,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巨大;全球化深入发展,一批人口众多的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将为中国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等等。3据中心课题组预测,在2020年前,中国GDP年均增长仍可保持7%左右。按照这一发展速度,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双翻番”的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42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所说,“从清末到现代,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人口发生了变化,资源更少了,环境恶化了”。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给予经济增长极大关注的同时,相对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环境问题依然严峻。2014年1月9日23时,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97名师生吸入刺激性不明气体,集体不适被送往医院,学校附近白沙河公馆镇河段出现大量油污。经排查,肇事企业信诺汽车维修厂内,四辆罐车设暗管直通白沙河,排污点石油类浓度超标3900倍、挥发酚超标15000倍。2014年4月23日,武汉市白鹤嘴水厂、余氏墩水厂、国棉水厂因出厂水质氨氮超标,先后停止供水。经调查,武汉市上游汉川市因强降雨开闸排水是事件发生主因。2015年6月14日,安徽巢湖西坝口至双桥河段1.5公里沿湖水面出现大片蓝藻集聚现象。随着气温升高,蓝藻进入活跃阶段,西坝口至双桥河段1.5公里,向湖心延伸约一公里的沿湖水面出现大面积蓝藻集聚,湖水被染成绿色。近年来环境问题频发,上述事例不胜枚举。这些也只是突然性的环境破坏案例,更别提那些潜移默化却又危机四伏的生态问题,例如雾霾、土地荒漠化,水位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问题。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载体,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空间条件。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资源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为公众带来身心愉悦的感觉。另一方面,人类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进自然生态环境中,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状况的恶化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6所以,在追求经济进步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3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先搞清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描述。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通过对42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发现部分环境污染物(如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等)的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呈现出到“U”形曲线,就如同反映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因此被称作环境库兹涅茨曲线。7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即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环境污染水平又由高趋低,环境污染程度逐渐减缓,从而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7总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有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来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既可能成为方向相反的两种力量,也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公众被迫在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作权衡取舍时,社会处于“两难区间”。当公众的活动一方面改善了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又取得了经济利润时,社会处于“双赢区间”。倒“U”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两类区间的形象写照,说明事物在达到一个好的状态之前,不得不经历一个“糟糕”的过程。从“两难区间”向“双赢区间”迈进需要一定时间和历程,公众可以在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之间进行选择。7如果不采取积极态度,而是消极“坐等”进入“双赢区间”,就会营造一个“双赢乌托邦”,期盼中的“双赢区间”可望不可即。如果以“奋进”取代“坐等”,则“奋进”表现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两难区间”,所以发挥后发优势、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4当前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4.1排污量不断减少:1991年2000年全国各县及县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下降趋势,工业烟尘排放量降低38.8,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30,工业废水排放量降幅41,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降了37。84.2部分城市空气污染程度有所好转:北京空气污染,其空气质量达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从1998年的15上升到2002年的55,达三级和好于三级天数由56上升为84,贵阳、青岛、大连等15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有不同程度好转。4.3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长江、珠江、松花江水质保持良好,苏州、杭州、宁波、成都等城市河段水质明显改善,淮河、太湖、滇池、巢湖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明显降低。4.4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9(1)水土流失,总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367万km2减少到90年代末的356万km2,10年间减少了11万km2。(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8年至2001年底累计完成封山育林502.75万hm2,退耕还林累计完成216.36万hm2。(3)截止2001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755个,总面积12989万hm2,占全国国土面积12.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171个,面积5903万hm2。(4)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690个,森林公园1078个,地质公园44个,已建立大熊猫、朱鹮等15个物种拯救工程,400余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100多处植物园以及1.3万hm2种子园,使1000多种珍稀植物得到保护,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已有80被迁地保存。4.5全民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群众对污染事件的投诉不断增加,公众了解环境信息,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作用的发挥,大中小学不断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许多大专院校开设环保专业或课程,培养环保人才以及开展提高干部生态意识的培训活动。4.6开展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的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研究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为制定法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各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规律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研究各项主要污染物的治理应用技术为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研究各类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为制定各项环境规划和制定功能区划提供参考依据,等等。4.7我国签署的主要多边国际环境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1971)等。104.8具体到各个地方,成效也是很明显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果显著:记者从日前在广东珠海召开的2016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获悉,自2007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展以来,全国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108个园区获批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其中45个园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对“十一五”、“十二五”十年数据变化的分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土地利用水平、水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率均在60%以上。从管理层面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的环境管理水平和绿色发展实力,继续发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等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辐射和带动周边乃至全国园区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成效喜人:5年来,舟曲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3.2万亩,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义务植树和新老城区造林绿化工程,全县新增造林面积34.84万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10万亩和草场承包82.42万亩,完成人工种草4.2万亩,兑现各类补助1.1亿元。补助438.58万元淘汰土山羊9万多只。实施了白龙江绿色旅游长廊和万亩油菜花观赏带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舟曲土鸡、土蜂、药材、核桃、桑蚕5个产业规划通过省里评审,实施滑坡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白龙江干流杰迪段橡胶坝等生态项目32个,修建防洪堤54.2公里。同时,舟曲县定期开展环境质量检测,并入选全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和7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连续3年通过政府主导、干部带头、群众参与,强力推进“六大行动”,根除“五大顽疾”,城乡面貌改善显著。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绿色”生态建设正当时:完成造林绿化18万亩、森林面积达到72.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6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8%,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4.59%,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还建成了崆峒镇西沟村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白水镇段堡村康泰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生态农庄。五年来,该区关停实心粘土砖企业21户,造纸、制革和水泥生产线3个。建成了西北最大的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年均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0万吨,节约标煤1.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万吨,实现了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全处理、污水管网全收集、集中供热全覆盖。据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平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188天,比去年同期增加35天,PM10平均浓度为87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105微克/立方米)相比下降了18微克。据介绍,截至去年底,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8.5%、36.21%、7.61平方米,机关单位、街区道路、花坛各类树木突破了840.5万株115对于如何在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更好的生态建设的对策研究从宏观方面来看,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体来看,要想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发面的矛盾,应该从理论思想、实践过程和制度保障三方面着手。5.1转变思维方式英国学者舒马赫指出“现代人没有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感到自己是支配和征服自然的一种外来力量。”12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将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成为我党的工作中心,经济建设不断取得骄人成绩,“先发展,后治理”,“GDP崇拜”逐渐盛行,这些发展思维带有明显的“短期行为”色彩,不仅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且违背自然运动规律。由此,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所以,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3一方面,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自然是人类物质财富的提供者;另一方面,人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最高产物,有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对待自然应该采取改造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要彻底否定和摒弃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告别“先发展,后治理”和“GDP崇拜”时代,构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风尚。5.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用了仅仅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暴露除了相当多的弊端,集中表现为“四高一多”,即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经济发展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所以,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必须加快转变经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13第一个转变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居民消费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二个转变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关键是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由弱变强;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发展的由慢变快。第三个转变是处境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优势。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各个方面协调配套,相互衔接,兼顾当前和未来的均衡发展战略。具体来说,经济发展要从以产值为中心的单一经济指标向多元综合性指标体系转变;要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同步发展转变;要从传统的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5.3走低碳经济之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这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第一,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发展。政府要加大投资,为环保产业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要多管齐下,支持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要进一步探索低碳技术研发基金的筹资渠道和运作方式。同时,要整合现有的低碳技术,通过技术交易等手段,促进其迅速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以及科学技术进步,推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整个社会经济模式朝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模式转型,实现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19发展循环经济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三,要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现代工业新文明。中国应推行清洁生产,与企业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加快各类企业环境污染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开展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使用新型能源,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清洁生产发展道路;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或企业,扶持建立若干生态和环保研发中心,组织开展技术和装备攻关,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水平。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实现低碳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合作,就参与各类环境条约问题制定对策,认真履行参加的各类国际条约,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相关国际会议达成的决议和决定;重视并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绿色产品、技术、服务为主导的投资贸易政策体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5.4发展生态农业21世纪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应是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中国式的生态农业模式应是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合理地安排物质要素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输出,从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5.5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人为破坏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当前,中国环境法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主要体现在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由于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又不能根据经济规律原则及时予以吸收,从而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进程。另外,这些法律法规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而显得滞后,实施起来存在不少困难。在现行体制下,环保法律几乎未授予环保部门任何直接强制执行权力,这不仅影响了执法部门的执法积极性,降低了执法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滋生。中国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切实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治观念,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邮政合作协议书
- 2025年RISC-VDAC接口规范考核试卷
- 协议书对接模式是什么
- 上市辅导签约协议书
- 2025年环境应急(饮用水源地应急保障方向)资格考核试卷
- 2025年环保科技行业清洁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互联网教育行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环保科技行业清洁技术应用与环境治理政策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碳排放权交易数据安全管理实务考核试卷
- 2025年光伏电站运维操作知识更新考核试卷
- GB/T 119.1-2000圆柱销不淬硬钢和奥氏体不锈钢
- 校园监控维护记录表
- 英语A级词汇表
- (中职) 移动商务基础(第二版)第7章短视频与直播电商(4学时)电子教案
- 骨科品管圈提高住院患者对耳穴贴压的依从性
- T-SDDA 0002-2021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 医疗器械定期风险评价报告
- 合并财务报表模板案例含抵消分录公式及数据-直接生成报表
- 高填方路基施工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 蛙心起搏点分析医学PPT课件
- 污泥运输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