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pdf_第1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pdf_第2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pdf_第3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pdf_第4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6 年 1 2月 第 1 2 期总第3 9 7 期 水运工程 P o r t Wa t e r w a y En g i n e e rin g De c 2 0 D 6 N o 1 2 S e r i a l No 3 9 7 科 研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 试验研究成果综述 陈志昌 ,罗小峰 2 , ( 1 南京水刺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 1 0 0 2 9 ; 2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2 1 0 0 2 9 ;3 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 1 0 0 2 4 ) 摘要: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13 整体物理模型是交通部 1 9 7 4 年批准和投资兴建的我国第一个大型河1 3 模型。在 “ 八五”攻关研究中运用定床和动床试验方法,为整治工程方案的确定提 出了 科学论证 ,长江13 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开工以 来继续运用整体模型、局部模型和正态系列模型对工程的分期实施、建筑物附近的冲刷、施工顺序和工程方案动态调整 等进行研究。工程实践证明,多数研究成果都达到 了定性基本准确、定量相对合理的结果,是工程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 础之一 。 关键词:物理模型;长江13 ;航道治理 中围分类号:U 6 1 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 0 2 - - 4 9 7 2 ( 2 0 0 6 ) 1 2 0 1 3 4 0 7 P h y s i c a l Mo d e l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o f Y a n g t z e E s t u a r y D e e p w a t e r C h a n n e l R e g u l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C HE N Z h i - e h a n g L UO Xi a o - f e n g 3 ,3 ( 1 N a n j t n gH y d r a u l i cR e s e a r c hI n s ti t u t e , N a n j i n g 2 1 0 0 2 9 ,C h i n a ; 2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f H y d r o l o g y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a n d H y dra u l 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 ,N anj i n g 2 1 0 0 2 9,C h i n a ; 3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f P o r t , Wa t e r w a yS e d i me n tati o n E n g i n e e ri n g ,Mi n i s t r y o f C o m m u n i c a ti o n s ,N a n j i n s 2 1 0 0 2 9 ,C h i na) Ab s t r a c t : T h e p h y s i c a l m o d e l o f Y a n g t z e E s t u a r y i n N H R I i s a l a r g e - s c a l e mo d e l o f t i d al e s t u a r y , w h i c h i s i n v e s t e d i n 1 9 7 4 b y t h e Mi n i s t r y o f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s ,C h i n a F i x e d b e d a n d mo b i l e b e d e x p e r i me n t s a r e u t i l i z e d t o d e t e r mi n e t h e s c h e m e o f Y ang t z e E s t u a r y D e e p w a t e r C h a n n e l R e g u l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s i n c e 1 9 9 2 S i n c e t h e c o m me n c e me n t o f t h e p r o j e c t , w h o l e p h y s i c al mo d e l , l o c al p h y s i c al mo d e l a n d s e r i e s u n d i s t o r t e d m o d e l s a r e u s e d t o s t u d y t h e o r d e r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l o c al S C O U r n e a r s t ruc t u r e s a n d p r o j e c t s c h e m e a d j u s t me n t ,e t c Mo s t 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e n t s w e r e a d o p t e d i n t h e d e s i g n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Y a n g t z e E s t u a r y D e e p w a t e r C h a n n e l R e g u l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a n d p r o v e d b a s i c a l l y a c c u r a t e q u a l i t a t i v e l y a n d r e l a t i v e l y r e a s o n a b l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l y ,a n d t h u s w e r e c ruc i a l f o r t h e p roj e c t t o a c h i e v e ag o o d e ff e c t Ke y wo r d s : p h y s i c a l mo d e l ; t h e Ya n g t z e E s t u a r y ; c h a n n e l r e gul a t i o n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口整体物理模型是 交通部 1 9 7 4 年批准和投资兴建的我国第一个大型 河H模型。最初的设想是配合拦门沙航道整治研 究进行河 H 成淡水混合试验,设计的平面比尺 A L = 3 0 0 0 ,垂直比尺 a s = 1 5 0 ,变率 7 = 2 0 。后因南支 下段 中央沙、扁担沙及浏河沙的剧烈变动对维持 正在建设中的宝山钢厂原料码头和上海港规划中 的罗泾港区码头前沿水深的影响极大,急需进行 三沙治理工程措施的试验研究。于是决定放大模 型比尺 ,采用平面比尺 A L = I 6 0 0 ,垂直 比尺 A = 收稿 日期:2 0 0 6 1 0 1 6 作者简介:陈志昌 ( 1 9 3 6 一 )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河口 动力学及河口海岸工程治理研究。 维普资讯 第 1 2期 陈志昌,罗小峰: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 1 3 5 1 2 0 。变率 7 7 = 1 3 3 。1 9 8 3年为研究长江 口综合治 理规划 ,又调整了模型比尺,采用 A = 2 0 0 0 ,垂 直比尺 3 u = 1 5 0 ,变率 77 = 1 3 3 。尽管模型比尺和变 率几经变化。但通过严格的验证试验 模型都能 达到重力和阻力相似。 在 1 9 9 2年开始进行的 “ 八五”国家科技重点 项目 ( 攻关) 长江口拦门沙航道演变规律及整 治技术的研究中 【l】 ,运用定床和动床试验方法, 对整治建筑物的平面布置、高程、治导线放宽率 以及整治效果等进行了多方案对比研究 。为整治 工程方案的确定提出了科学论证。同时在国内开 创了特大型潮汐河口动床模型试验的先河。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开工以来 。继续运用整 体模型、局部模型和正态系列模型对工程的分期 实施、建筑物附近的冲刷、施工顺序和工程方案 动态调整等进行了研究。其中二期工程调整方案 研究成果得到交通部聘请的大部分评审专家的肯 定和推荐。为部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整个研究工程中。不断对试验技术进行改进 和创新,为加快试验进度、提高成果质量发挥了 积极作用。 工程实践证明。多数研究成果都达到了定性 基本准确、定量相对合理的结果 。是工程取得 良 好效果的重要基础之一。 1 整体模型试验研究 1 1 长江口 整体模型简介 长江12 1 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厅长 1 0 8 m。 宽 3 4 m 。 厅北端外接 2 0 0 m长的扭曲水道。本次采用的模 型水平 比尺 A = 2 0 0 0 ,垂直比尺 A n = 1 5 0 ,变率为 1 3 3 【l】。模型的平面布置见图 1 。 图 1 长江口整体物理模型布置 模型外海控制边界置于北槽 口外约一 3 0 m水深 处 ,模型上游地形至南通天生港 ,再由扭曲水道 与大通流量边界衔接。模型南边界至南汇嘴附近, 北边界位于北支口的启东嘴。南港北槽动床段的 上边界始 自南港河段中部,下边界延伸至北槽 12 1 外一 2 0 m水深处。南槽上段至中浚水位站附近、横 沙通道及横沙东滩窜沟以西的滩面也制作成动 床全部动床模型的面积约 3 0 0 m 2( 相当于原型 1 2 0 0 1 0 3 k m 2 的水域) 。上述布置使长江口深水航 道治理工程的一、二、三期工程都位于模型的有 效段内。模型在外海南、北边界上布置了潮流量 控制设备。用 5台双向流量泵连接立面水廊道, 实现了南北方向水流运动的控制,以满足模型复 演口外旋转流的需要。 1 2 “ 八五”攻关研究0 - 2 1 根据对长江 口长期河床演变和水沙规律的分 析和研究。 并考虑到河口 综合治理、长江防洪、环 境保护等多种条件。经过大范围、多方案比较。选 择南港北槽为通海深水航道进行开发治理。北槽 拦门沙治理工程方案包括: 南、北槽分流12 1 工程 南、北导堤。导堤内调整水流丁坝和疏浚工程。 通过定床试验研究整治建筑物引起的流场变 化 对工程方案进行初选。动床试验对整治工程 引起的河床调整及航道改善情况进行更深入的研 究、分析和比较。最后提出了总体方案的推荐方 案 ,其中一期工程方案为总体方案的一部分 ,北 导堤至横沙东滩窜沟西侧,长 1 7 1 2 k m。南导堤 长 2 0 8 8 k m。北导堤一侧布置 3 条丁坝,见图 2 。 1 3 工程预可行性阶段总体方案优化12 - 3 1 在 “ 八五”攻关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江 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 八五”攻关推荐方案进行 优化 。以便进一步发挥整治工程效果和尽可能节 省工程投资。分流口调整方案包括不同高程的正 向潜坝。不同长度的斜向潜坝,北槽 口短丁坝和 新分流口工程,分别对 “ 八五”攻关研究推荐的 总体方案进行了导堤和丁坝平面布置的调整,提 出了预可研阶段整体优化方案和一期工程方案, 分流口调整方案参见图3 。1 9 9 4 年 1 2 月完成模型 试验 。提交成果报告 “ 长江口拦门沙深水通海航 道整治方案优化试验” 。 维普资讯 l 3 6 水运工程 2 0 0 6 正 ( a ) ” 八五” 攻关推荐总体方案 - 八五” 攻关研究推荐一期工程方案 图 2 “ 八五”攻关研究推荐方案 图 3 预可及工可阶段整体优化方案 1 4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方案优化 “ 工可”阶段补充试验对分流口布置和潜堤高 程再一次进行了优化对比。提出了减少南导堤上 3 条 丁坝 ( s 。 。 ,s 位 ,S m )的方案 ,最终确定了一期工程 南、北导堤和 6 条丁坝的实施方案。本阶段的研 究提出 4 份研究成果报告:长江口拦门沙深水航 道物理模型试验、长江口深水航道整体物理模型 试验工可阶段补充试验报告、长江口深水航道整 治工程 ( 一期)整体物理模型试验、长江I:1 深水 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试验段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1 5 一期工程施工顺序研究I6 - 91 通过长江口整体物理模型定床试验 。研究长 江 口治理工程一期工程施工顺序合理方案 。为确 定以 $ 9 + 0 0 0 分南导堤为东、西两标段进行施工的 决策提供了依据。通过分析模型定床测流资料 定量预测了南北导堤的沿堤流、绕堤流及分流口 和南导堤龙 I:1 位置的水流状态和冲淤趋势 。表明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合理、安全的,提出南、北 导堤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堤头超前护底长度。南导 堤施工采用东、西两标段进行。最后封堵江亚北 槽龙 I:1 的施工顺序是合理的 ,技术上是可行的。 江亚北槽封堵时龙 口流速显著增加应加强对南 导堤江亚北槽段护底。九段沙窜沟过流较小 。从 施工方便出发。南导堤东区段采取自西向东施工 较为合理。通过试验方案比较,提出了一期工程 整治建筑物的施工顺序推荐方案。 本专题的研究提出 2 份研究成果报告 :长江 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施工顺序物理模型 试验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导 堤、丁坝及疏浚工程施工方案试验研究。 1 6 二期工程总平面方案优化 嘲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对二期整治建筑物的平面 布置方案进行局部调整研究以达到优化总体方 案的目的。定床试验表明在导堤的平面位置和 长度不变的情况下 。只要部分调整丁坝的位置和 长度,整治段的流场就可以获得明显的改善。二 期初步设计中的丁坝平面位置已根据 长江 I:1 二 期整治工程总平面调整试验研究的成果作了相 应的调整。 本阶段试验共有 5 个方案 。方案一为初步设 计文件中提出的方案 ;方案二除在一期完善段工 程中已建的 s 5( 长度为 1 6 0 0 m )外,其余 1 8 条 丁坝的位置不变。长度皆为原设计长度的2 3 ;方 案三上段的南丁坝 s l 、S 2 、s 3 、s 4 、s 5为设计长 度,下段南丁坝 s 6 、s 7 、s 8 、s 9 为 2 3 设计长度, 北导堤丁坝全为设计长度的2 3 ;方案四中的南丁 坝为设计长度。北丁坝为 2 3 左右设计长度;方案 五的基本思路与原定床调整方案二相同,不同之 处仅在于中下段的 N 6 、s 6 、S 7 、s 8和 s 9 这 5条 丁坝的位置有所改变s 9丁坝由斜向丁坝改成正 交丁坝,而整个南北治导线 ( 包括起始断面 N O + 0 0 0的宽度、沿程放宽率和弯段的曲率半径)基本 维普资讯 第 1 2 期 陈志昌,罗小峰 :长江口 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 1 3 7 保持一致。 按照方案五的施工顺序,在二期导堤及丁坝 全部完工 以后 ,才安排一期丁坝的续建。这样 , 北槽上段的河床调整将推迟 ,因而势必影响整治 段河床调整的总进程。如果适当改变工程施工顺 序。有可能缩短河床调整的时间。于是将原方案 五命名为方案五 A, 又派生出一个仅改变工程施工 顺序的方案五 B 。 图4 二期方案五 B实施后水下地形 通过对各个方案整治后北槽的平面形态、航 道轴线水深、治导线放宽率以及冲刷量的综合比 较 ,在参加比选的 6 个方案中,方案二的整治效 果最差 ,方案三与方案二相比,上段略有改善, 下段情况相近。总体整治效果亦不佳。方案四与 方案三相比,上段情况相近 ,下段又有所改善 , 整治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方案五 A与方案一的丁 坝总长度接近。丁坝根部位置完全相同,调整丁 坝的平面布置之所以能够明显改善航道整治效果, 并不是靠增强流场的作用 ,而是充分运用丁坝调 整河床的原理,让浅水区冲刷得多一些,深水区 冲刷得少一些 。使航道两侧边滩的高程不致相差 太大。方案五 B是在不断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根据多方案、多因素比较结果,具有相 当明显的优点。目前 , 该方案已经作为二期工程 总平面方案付诸实施。 1 7 三期工程一 l 2 5 m航道回淤研究闭 本项研究的任务是预测长江 口深水航道治理 工程一 l 2 5 m航道建成后。即整治建筑物全部完 工整治段河床调整达到相对平衡的情况下 ,悬 移质泥沙在航道内的淤积数量及其分布。 通过试验和分析预测的三期航道在正常天气 情况下的年维护疏浚土方量为 3 l O O x l 0 4 r n 该结 果不考虑台风、风暴潮骤淤及施工的影响,从纵 向分布上来看,下航道和外航道相对较多。上航 道相对较少。随着进江船舶的大型化和船舶密度 的增加。对减轻航道回淤是有利的。 2 局部模型试验研究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一项通过建造整 治建筑物与疏浚相结合的办法。来实现大幅度提 高航道水深为目的的大型工程,整治建筑物工程 包括双导堤、丁坝和分流口鱼嘴工程。整体模型 在研究长江 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发挥了很重要 的作用。与此同时,在研究不同结构形式以及局 部冲刷问题时,配合进行了不同的局部模型试验 研究。 2 1 丁坝群调整河床概化试验研究2 1】 试验运用潮汐宽水槽,长3 0 m, 宽 5 m,动床 段长 2 5 m ,有效长度 2 0 m 。采用阀门式生潮系统 和双向泵往复流系统联合运作 ,潮位和潮流都实 现了闭环控制。可以产生试验所需要的潮汐水流 过程。 以北槽下段 w 3 w 4 为研究对象,水槽内的动 床地形取实测地形 ,北侧较深、南侧较浅。丁坝 位置和间距也与设计值相同,其长度随概化内容 而定。 模型几何比尺 :平面比尺 A - 1 5 0 0 ,垂直比 尺 A h ,= 1 5 0 。其他比尺的导出与动床模型相同。 单侧丁坝群试验表明深水区丁坝的作用比浅 水区丁坝作用强烈;双侧丁坝群试验表明,双侧 丁坝群的联合作用能够调整河床的断面形态 ,适 当增加浅水区丁坝群的长度、缩短深水区丁坝群 的长度,可以使深槽位置向浅水区平移;丁坝群 头部连线 ( 治导线)的放宽率 :对以前进波为主 的潮汐河1:3,治导线的放宽率将影响整治段河床 的纵向形态。根据不同河段的具体情况,合理选 择放宽率能够有效地调整深槽平均水深的沿程变 化。 该项研究对于长江1:3 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 的总平面布置优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维普资讯 1 3 8 水运工程 2 0 0 6 生 2 2 北导堤 N C区段结构型式研究嘞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整治建筑物工 程 N C区段具有水深、浪大、流急、地基软弱等特 点。本项研究通过模型试验论证空心方块斜坡式 结构形式的导堤 “ 导流、拦沙、减淤”功能的影 响。 试验结果表明,当堤外含沙量增加时 ,透过 空心方块斜坡堤泥沙将在堤内测形成一定规模的 淤积。淤积时段内进入主槽的泥沙有所减少 ,淤 积体相对平衡以后,进槽沙量将随即增加,其影 响也不可忽视。考虑到其单宽透沙量相对小一些, 为适应软弱地基的特点,空心方块斜坡堤可作为 一 种过渡性结构形式先成堤形,待地基固结到允 许强度时再行填空。建议创造条件,力争在三期 工程开工前实现堤身基本不透水的目 标。 2 -3 圆圆沙航段改善措施研究 圆圆沙航道段所处的河床条件较为复杂,航 道的维护受南港下段主槽、瑞丰沙 、长兴水道和 横沙通道等变化的影响,航道维护条件相对较差。 本项研究通过定床底沙输沙。同时配以数学模型 来研究改善工程措施 ,提出工程方案,并回答其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模型采用了较大的水平 比尺,水平比尺 A = 6 0 0 ,垂直比尺A u = 1 0 0 ,变率 叼 = 6 。模型范围见图 5 。模型上边界在吴淞口以上,下边界位于横沙码 头下游约 1 0 k m,模型包括整个南港、 南北槽上口 及横沙通道在内。下边界采用潮位 自动控制,上 边界采用流量 自动控制。北港水流通过横沙通道 与南港的交换由明渠与往复流泵连接来模拟。 图 5 圆圆沙航段局部物理模型布置 底沙输沙试验研究表明,延长方案增强了南 槽的底沙输移强度,不利于北槽的航道维护。北 折方案不仅增强了北槽的底沙输移强度 ,利于 航道维护,而且方案的布置形式使得河床中部的 泥沙更多地向南槽输移 。长兴潜堤 3 组方案增 强了北槽进口段输沙强度,同时阻挡了长兴沙嘴 向航道的淤涨。经过对各工程方案的流场和底 沙输沙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北折方案和长兴潜 堤方案 3 对改善 圆圆沙航段的现有状况都是有 利的 。 3 正态系列模型试验 为了更好地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 施对局部河势和治理效果的影响,研究整治建筑 物附近局部冲刷并提出科学合理防护措施,在模 型水流遵守各项相似条件准则的基础上 ,运用系 列模型延伸法来研究河 口整治建筑物局部冲刷问 题。 3 1 丁坝头部冲刷试验【7】 采用原型沙和轻质沥青沙对丁坝坝头分别进 行不同比尺的正态冲刷试验和防护冲刷试验 。选 用落急最大流速和相应潮位的水流条件用恒定流 进行概化模拟。 系列模型采用原型沙,坝头不采取防护 ,丁 坝坝头最大冲刷深度为 8 7 1 2 6 m。丁坝坝头采用 预先护底后坝头下沉水流和涡流不能直接作用紧 临坝头的河床,水流扩散后在护底的外缘形成冲 刷, 但冲刷深度和冲刷范围明显减小,其中 N 3 丁 坝防护后最大冲刷深度为 4 8 m,S 3 丁坝防护后最 大冲刷深度为 3 5 n 1 按设计确定的护底范围,能 保护坝头不受冲刷破坏。 长江口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及完善段工程 ( 增 加 了 s 4 、s 5 、N 4 、N 5 4条丁 坝)完成后 ,从 2 0 0 2 年 2 月的长江 口北槽地形可以看出,N 3 和 s 3 丁坝头部形成的冲刷坑深度 3 4 m。 其中 N 3丁 坝施工长度为设计长度的 0 6 倍。模型试验很好地 预报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一期工程丁坝冲刷。 3 2 北导堤外侧沿堤流冲刷和堤头冲刷 2】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北导堤堤 头位于横沙东滩窜沟西侧高滩上 。堤头水流集中 将引起堤头局部冲刷 ,为保证一期导堤工程的顺 利实施和避免大量冲刷泥沙进入北槽 ,需对北导 堤堤头局部冲刷坑深度及范围进行研究,以确定 维普资讯 第 1 2期 陈志昌 ,罗小峰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 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 1 3 9 - 合理的横沙东滩窜沟防冲工程措施和防护范围。 北导堤堤头和护底宽度为 8 0 m、1 2 0 m和 1 6 0 m试验结果得出软体排护底北侧最大冲刷深 度为 8 4 8 8 m,位于堤头北侧 ,堤头附近导堤北 侧沿堤冲刷深度 4 - 6 m,北侧护底外缘有冲刷坍落 现象 但不影响导堤稳定。根据沥青沙和原型沙 系列模型延伸试验比较结果,北导堤堤头冲刷试验 采用沥青沙,将使冲刷深度偏大 1 0 一 1 5 。因此, 北导堤堤头附近实际最大冲刷深度为 7 5 8 3 m。 平均值约 8 0 m,沿堤深冲刷深度 3 5 5 8 m 。 1 9 9 9 年 9 月北导堤施工至一期工程堤头。冲 刷发展较快。至当年 1 1 月现场观测资料表明堤头 断面北侧冲刷沟最大冲深至 8 6 m,相对于原床面 净冲深 7 2 m,与试验预报的冲刷深度 8 0 m非常 接近 原型沿堤冲刷沟相对于原床面净冲深 5 m 左右与试验预报值 3 5 5 8 m也较符合。 图 6 北导堤堤头附近局部冲刷形态 ( 原型和模型) 3 3 分流口潜堤附近冲刷c7】 丁坝坝头局部冲刷试验采用两种模型沙即长 江 口北槽原型沙和轻质沥青沙进行了比较。在此 基础上采用轻质沥青沙进行分流 口潜堤的冲刷和 防护试验。 分流口潜堤头部和潜堤两侧采取防护后的防 护区以及大部分防护区的边缘都没出现冲刷,潜 堤工程是稳定的。最大冲刷出现了原河床向下冲 刷深度达 8 m的局部深坑,最深点冲深为 8 7 m, 位于潜堤头南侧,初步设计的潜堤头部和潜堤两 侧的防护范围基本合理。 长江口一期工程实施后,分流口潜堤头南侧 发生冲刷,最大深度已达到一 1 6 6 m,相当于原河 床冲刷 8 3 rf l ( 原河床高程一 8 3 m ) ,与试验成果预 报结果相当接近。 4 主要创新点 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从 “ 八五”攻关 到目前的三期工程研究过程中,物理模型试验也 是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 之处 : 1 )模型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运用自 行设计的可逆泵解决了大型河 口物理模型口外旋 转流模拟的难题 ,完善了大型潮汐河 口动床物理 模型模拟技术,使之成为解决河 E l 许多工程问题 的重要研究手段。大大提升了潮汐河口物理模型 实验技术。 2 )导出潮汐河口航道治理工程治导线放宽率 公式。并运用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治导线确 定为优化工程布置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 )首次运用正态系列模型研究河口整治建筑 物局部冲刷问题 ,提出了较完整的正态系列模型 相似条件,试验预报的结果得到了较好的实践检 验为类似工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研 究方法。 4 )结合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 , 从理论上研究 了潮汐河口航道整治运用丁坝群调整河槽形态的 实际可能性,为长江 口航道治理工程治导线的调 整建立了理论基础。 5 展望 物理模型具有很多优点,国内外许多重要水 维普资讯 1 4 0 水运工程 2 0 0 6 生 工工程方案都是借助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作为 决策的主要依据。今后在模型边界控制、模型沙 选择、动力条件概化、变率影响、量测仪器 自动 化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以不断提高试验 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志昌, 顾佩玉, 朱元生, 等 长江口深水航道研究【 J 】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1 9 9 5 ( 3 ) : 2 1 0 2 2 0 2 朱元生, 吴丽华, 卢中一 长江口 拦门沙深水通海航道整 治方案优化试验【 R 】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 9 9 4 3 陈志昌, 顾佩玉, 朱元生, 等 长江17 1 拦门沙深水航道物 理模型试验【 R 】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 9 9 8 4 陈志昌, 顾佩玉, 朱元生, 等 长江1 7 1 深水航道整治工程 ( 一期) 整体物理模型试验【 R 】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学研 究院, 1 9 9 8 5 朱元生, 吴丽华, 卢中一, 等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体物理 模型工可阶段补充试验报告 【 R 】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学 研究院, 1 9 9 8 6 陈志昌, 顾佩玉, 朱元生, 等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 ( 一期) 整体物理模型试验【 R 】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学研 究院, 1 9 9 8 7 吴丽华, 赵晓冬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丁坝头 部及分流 口潜堤局部冲刷试验研究【 R 】 南京: 南京水 利科学研究院, 1 9 9 8 8 赵晓冬 长江口 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施工顺序物 理模型试验研究 R 】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 9 9 8 9 卢中一, 赵晓冬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导 堤、丁坝及疏浚工程施工方案试验研究 R 南京: 南 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 9 9 9 1 0 赵晓冬 长江 口 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横沙东滩 窜构局部冲刷模型试验研究【 R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 9 9 9 1 1 朱元生, 段子冰, 罗小峰, 等 调整一期工程北导堤堤头 和超前护底设计局部动床物理模型试验【 R 】 南京: 南 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 9 9 9 1 2 赵晓冬, 罗小峰, 段子冰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 期工程南导堤超前护底调整设计模型试验报告【 R 1 南 京: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 9 9 9 1 3 赵晓冬, 吴丽华, 卢中一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 二期衔接工程动床模型试验研究J R 南京: 南京水利 科学研究院, 2 0 0 1 1 4 赵晓冬, 罗小峰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二期衔 接工程及横沙东滩护滩工程动床模型试验 R 】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报告, 2 0 0 1 1 5 陈志昌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动床物理模型验 证试验报告【 R 】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2 0 0 2 1 6 罗小峰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二期工程部分南北导 堤及丁坝先期施工形成施工期避风水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