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频.ppt_第1页
尿频.ppt_第2页
尿频.ppt_第3页
尿频.ppt_第4页
尿频.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儿科学,第七章肾系疾病第三节尿频,.,概述,一、定义:尿频是以小便频数为特征的疾病。二、发病情况: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三、特点:女孩发病率高于男孩。本病经过恰当治疗,预后良好。婴儿时期因脏腑之气不足,气化功能尚不完善,若小便次数稍多,无尿急及其他所苦,不为病态。尿频属于中医淋证的范畴,其中以热淋证为多。西医学所论之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白天尿频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出现尿频,但儿科以尿路感染和白天尿频综合征最为常见。尿频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隋唐时期多将尿频混于淋证中论述,宋代幼幼新书则将小儿尿频与淋证分节论述。至明清时期,对本病的病因认识争鸣较多,认为有火热、肾虚、脾虚之不同,可见对尿频的认识已较深入。,病因病机,尿频的病因,多由于湿热之邪蕴结下焦,也可因脾肾气虚,使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所致,或病久不愈,损伤肾阴而致阴虚内热者。病位在肾与膀胱,病邪主要为湿热。其表现有因湿热之邪流注下焦者;,病因病机示意图,湿热下注脾肾气虚肾、膀胱尿频阴虚内热,临床诊断,诊断要点本病常见有尿路感染和白天尿频综合征两种病症。(1)尿路感染病史:有外阴不洁或坐地嬉戏等湿热外侵病史。症状:起病急,以小便频数,淋漓涩痛,或伴发热、腰痛等为特征。小婴儿的尿频往往尿急、尿痛等局部症状不突出而仅表现为高热等全身症状。,临床诊断,诊断要点(1)尿路感染尿常规:白细胞增多或见脓细胞,可见白细胞管型,肾盏乳头炎或膀胱炎时可见多少不等的红细胞。蛋白较少或无蛋白。中段尿培养:尿细菌培养阳性。但要排除污染,可参考定量培养。,临床诊断,诊断要点(2)白天尿频综合征(神经性尿频)年龄: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症状:醒时尿频,次数较多,甚者数分钟1次,点滴淋漓,但入眠消失。反复发作,无其他痛苦,精神、饮食均正常。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无阳性发现。,临床诊断,2鉴别诊断尿频为一临床病证,临证时要明确其原发疾病。尿频本身要将尿路感染和白天尿频综合征鉴别开来。除此之外,泌尿系结石和肿瘤也可导致尿频,临床可结合B超和CT或泌尿系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此外,尿频还需与消渴相鉴别。,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关键在于辨虚实。病程短,起病急,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或见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恶心呕吐者,为湿热下注所致,多属实证;病程长,起病缓,小便频数,淋漓不尽,但无尿热、尿痛之感,多属虚证。,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神疲乏力,面白形寒,手足不温,眼睑浮肿者,为脾肾气虚所致;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等症,则为阴虚内热之证。,辨证论治,2治疗原则本病治疗要分清虚实,实证宜清热利湿,虚证宜温补脾肾或滋阴清热,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候,治疗要标本兼顾,攻补兼施。,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湿热下注(2)脾肾气虚(3)阴虚内热,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湿热下注证候:起病较急,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腹坠胀,腰部酸痛,婴儿则时时啼哭不安,常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头痛身痛、恶心呕吐;舌质红,苔薄腻微黄或黄腻,脉数有力。,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湿热下注辨证:本证为热淋,常见于急性尿路感染,由湿热内蕴,下注膀胱所致,为邪实之证。病程短,起病急,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或见发热,烦渴,恶心呕吐,舌红苔腻为辨证特点。,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通利膀胱。方药:八正散加减。常用萹蓄、瞿麦、滑石、车前子、金钱草清利湿热;栀子、大黄泄热降火;地锦草解毒凉血;甘草调和诸药。,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湿热下注加减:发热恶寒加柴胡、黄芩解肌退热;腹满便溏者去大黄,加大腹皮、焦山楂;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藿香降逆止呕;,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湿热下注加减:小便带血,尿道刺痛,排尿突然中断者,常为砂石所致,可重用金钱草,加海金砂、鸡内金、大蓟、小蓟、白茅根,加强清热利湿功能,以排石止血;,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湿热下注加减:小便赤涩,尿道灼热刺痛,口渴烦躁,舌红少苔,为心经热盛,移于小肠,可用导赤散,以清心火,利小便;小便频数短涩,小腹作胀,为肝失疏泄,可加柴胡、香附、川楝子以疏肝理气。,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2)脾肾气虚证候:病程日久,小便频数,淋漓不尽,尿液不清;神倦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浮肿;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弱。,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2)脾肾气虚辨证:本证多见于白天尿频综合征或慢性尿路感染。由脾肾气虚,膀胱失约所致。临床以病程长,小便频数,淋漓不尽,无尿痛、尿热,并见神倦乏力、面黄纳差等气虚表现,或畏寒肢凉,眼睑浮肿等阳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2)脾肾气虚治法:温补脾肾,升提固摄。方药:缩泉丸加味。常用益智仁、山药、白术、薏苡仁、淫羊藿温补脾肾,固精气,缩小便;乌药调气散寒,助气化,涩小便。,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2)脾肾气虚加减:若以脾气虚为主,证见神倦乏力,面黄纳差,便溏,尿液混浊,可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和胃渗湿。若以肾阳虚为主,证见面白无华,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脉沉细无力,可用济生肾气丸温补肾阳,利水消肿;,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2)脾肾气虚加减:夜尿增多者加桑螵蛸、生龙骨。若属肺脾气虚者,证见小便频数,点滴而出,不能自控,入睡自止,面色萎黄,容易出汗,神倦体瘦,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缓弱,可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以益气补肺,固摄缩尿。,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3)阴虚内热证候:病程日久,小便频数或短赤,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渴,唇干舌红,舌苔少,脉细数。,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3)阴虚内热辨证:本证多见于尿路感染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者,因病久阴伤,虚热内生所致。尿频的同时伴有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全身证候为辨证要点。,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3)阴虚内热治法:滋阴清热。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生地、女贞子、山茱萸滋补肾阴;泽泻、茯苓降浊利湿;知母、黄柏、牡丹皮配生地滋阴清热降火。,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3)阴虚内热加减:若仍有尿急、尿痛、尿赤者,加黄连、淡竹叶、萹蓄、瞿麦以清心火,利湿热;低热加青蒿、地骨皮以退热除蒸;盗汗加鳖甲、龙骨、牡蛎以敛阴止汗。,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3)阴虚内热加减:湿热留恋不去的治疗一般较难掌握,滋阴之品容易滞湿留邪,清利之品又易耗伤阴液,在临床应用时,应仔细辨别虚实的孰轻孰重,斟酌应用。,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3)阴虚内热加减:本病若缠绵日久,损伤正气,往往形成虚实夹杂之复杂证候,此时要分清虚实之孰多孰少,或以补为主,或以清为主,或攻补兼施。,其他疗法,1中药成药(1)济生肾气丸:每服3g,1日23次。用于脾肾气虚证。(2)知柏地黄丸:每服3g,1日23次。用于肾阴不足证兼有膀胱湿热者。(3)六味地黄丸:每服3g,1日23次。用于肾阴不足证。,其他疗法,2药物外治坐浴:金银花30g,蒲公英30g,地肤子30g,艾叶30g,赤芍15g,生姜15g,通草6g。水煎坐浴。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用于治疗尿频、尿急、尿痛。,其他疗法,3推拿疗法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钟,揉龟尾30次。较大儿童可用擦法,横擦肾俞、八髎,以热为度。用于脾肾气虚证。,其他疗法,4针灸疗法(1)急性期:主穴:委中、下髎、阴陵泉、束骨。配穴:热重加曲池,尿血加血海、三阴交,少腹胀痛加曲泉,寒热往来加内关,腰痛取耳穴肾、腰骶区。,其他疗法,4针灸疗法(2)慢性期:主穴:委中、阴谷、复溜、照海、太溪。配穴:腰背酸痛加关元、肾俞,多汗补复溜、泻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