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风险的审计意见及实证研究_第1页
内部控制风险的审计意见及实证研究_第2页
内部控制风险的审计意见及实证研究_第3页
内部控制风险的审计意见及实证研究_第4页
内部控制风险的审计意见及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品召回、内控缺陷和期后事项审计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安全保障意识的加强,在国内外时常会出现一些产 品召回事件,越来越多的产品在期后被召回,不光有汽车行业、食品行业、化妆品 行业都存在这类事情,这些事件在发生后不仅引起了人们对召回产品的争论和关注, 对召回产品采取何种处理的方式也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虽然召回事件它发生的概 率很小,在发生之前对它的可能影响的范围、金额都难以做出合理的估计和预测, 但是一旦召回发生,它对厂家产生的损失却是无法估量的,数额和影响都非常巨大。 产品召回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源自于厂家生产产品的不可靠性,无法满足消费者 的需求。对于召回事件的发生企业应承当最主要的责任,召回一旦发生即表明企业 内部管理制度和监控手段的不健全和不足之处。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省各级审 计机关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审计作为一项具有监督职能的外在力量, 与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期后召回会计处理的复杂和繁琐性,以 及事件本身对企业做造成的影响,这也为企业的舞弊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可能性。 审计作为一个有效的监控手段,对于践行科学审计理念,促进企业健康良性运转、 提示风险、查处违法违规案件、提高其监督成效,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 “免疫系统”功能和企业内部财政的“卫士”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召回 产品的会计处理,审计监督显得至关重要,它是保证企业财务健康良性运转的一个 好的手段和武器。本篇文章首先介绍了产品召回的制度原理以及召回制度得以实施 的原因,接下来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分析了产品召回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缺陷及 制度漏洞,最后分析了一旦发生产品召回对企业在财务上的会计处理方式以及审计 上的影响,并针对此事件作出财务和审计上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品召回 内控缺陷 期后事项审计 INSPIRATIONINSPIRATION OFOF COMPREHENSIVECOMPREHENSIVE INCOMEINCOME CONCEPTCONCEPT TOTO IMPROVEIMPROVE CHINACHINA INCOMEINCOME STATEMENTSTATEMENT ABSTRACT China issued a new business enterprises accounting standard system on February 15th, 2006, and has implemented the new rules in the listed companies since January 1st, 2007, which has a great deal of progress on the concept of income. Never mentioned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but it highlights a number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concept descrip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China is trying to gradually promote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capital market, speeding up the pace of convergence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he promotion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reporting also matures. By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conomic imcome, accounting income and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rehensive income and traditional inco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to gradually introduce comprehensive income reporting in China,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urrent income reporting models in China, raise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our income reporting models combining overseas experie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Income, Economic Income, Comprehensive Income, Comprehensive Income Statement 目 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0 导言.1 0.1 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1 0.2 文献综述. 1 产品召回制度. 1.1 产品召回机理. 1.2 产品召回制度的由来. 1.3 产品召回制度的优势. 2 产品召回原因. 2.1 产品召回案例分析. 2.2 产品召回企业内控缺陷分析. 2.3 产品召回企业内控缺陷对策. 3 产品召回的期后事项会计处理及其对财务报表影响. 3.1 召回前的处理. 3.2 召回发生时的会计问题. 3.3 产品召回后的会计问题. 3.4 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4 产品召回期后事项审计对策. 4.1 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产品召回. 4.2 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发生的产品召回. 4.3 财务报表报出日后发生的产品召回. 5 产品召回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意见的关系研究. 5.1 何为内部控制有效性. 5.2 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关系. 5.3召回企业与非召回企业的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0 导言 0.1 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0.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的一个必备要素,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却是丰田 召回由于油门踏板问题的 900 万辆左右的汽车、普林斯通/费尔斯通公司召回了 650 万费尔斯通轮胎、美国农业部召回了 1 亿 4 千 3 百万磅牛肉、美的紫砂锅遭遇“泥 巴门” 在荆退赔、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引发乳业危机、双汇“瘦肉精”事件等, 引发媒体高度关注,引起了人们对“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试问企业道德何在?” “为 何十八道工序治不了一头猪?”的深刻反思,是企业召回缺陷产品就能解决问 题吗?还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 0.1.2 论文写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由于自身的利益驱动,缩短产品的生产 周期,或者是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中“偷工减料” ,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 影响,同时危害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开始重视产品召 回制度,虽然我国目前的产品召回制度并不完善,但是由于此次济源双汇“瘦肉精” 事件的重要影响,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食品安全问题不再是我们简单的宣传,而 应该采取切实的行动加以防范和控制。 与此同时,企业为应对产品召回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更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因 素,产品召回起因于企业,监管机构的责任也不容忽视,因此,企业设计并运行良 好的内部控制,监管机构加强监管也是完善产品召回制度的一部分。在国内最近连 续发生的产品召回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我国关于产品召回制度和产品召回 会计处理和审计对应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需要尽快的完善,为经济的发展带来 良好的外部条件。 0.2 文献综述 Ratapol P. Teratanavat, Neal H. Hooker, Victoria Salin(2002)在 An Examination of Meat and Poultry Recall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中指 出衡量肉类及家禽召回的有效性和效率的变量应包括召回产品的比例(回收率) ,完 成一次召回的时间以及这些变量与所检验的统计证据之间的的比例。无论是随着时 间的推移还是在 PR/HACCP 实施后回归模型在召回过程中都没有明显的改善。该研究 的主要结果就是要想改善召回过程只有及早发现问题。问题发现得越早,就越有可 能发现受影响的产品以及缩短召回完成时间。 Moises Resende-Filho, Brian Buhr(2007)在 Economics of traceability for mitigation of food recall costs 中指出食品特别是肉类的可追溯体系正在 逐步成为为消费者提供信心保证以及改善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在食品安全的案例 中存在测试失败并且概率不可能是零,可追溯体系还可以改善召回整体过程的效率 和成本效益。该研究依靠案例观测开发了一个食品安全召回可追溯体系的一般概念 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可追溯体系就起节省的召回成本回报而言是很有价值的。并 且改进的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似乎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可 追溯体系可以提高信息质量以至于发现质量控制失败的源头,在改进质量控制中起 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Jayson L. Lusk, Ted C. Schroeder(2002)在 Effects of Meat Recalls on Futures Market Prices 中指出近几年肉类召回明显增加。研究分别检验了牛肉和 猪肉召回声明对附近每天活牛和瘦肉猪期货市场价格影响。结果表明,有严重健康 问题的中等大小的牛肉召回对短期活牛期货价格有轻微的负面影响。然而,从整体 上看结果并不明显。研究表明如果是由于肉类召回产生的牛肉和猪肉需求的系统变 化,该变化有可能发生在之后的一段时间,而只在某些情况下能显著影响日常的期 货价格。 Michael R. Thomsen, Michael Ollinger, Philip G. Crandall(2008)在 Mandatory Food Recalls 中指出监管应体现出其召回以减轻损害以及增强安全激励 机制的能力。当召回只得到其缓解价值时,监管机构就应被赋予更多对召回过程的 控制权利以改进召回执行的方式。这似乎是改变食品召回系统的大多数建议的既定 目标。另外,召回可以被赋予社会价值,即使其对缓解损害作用甚微。在这些情况 下监管改革旨在提高召回的有效性,可能不会有助于减少食源性疾病和损伤的总体 负担,实际上还可能会限制产品召回的能力以提升食品安全。这并不是说召回变得 更有效然后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会更糟。问题是更加强调召回过程的建议可能会带来 意想不到的负作用。如果召回作为缓和工具的潜力不大,那么将监管资源引向召回 监督就意味着对其他食品安全优先重点会转移。此外,在拥有更多对召回过程的直 接控制的情况下,监管机构可能面临更加严格地证明他们对自愿召回的请求或对强 制召回需要。这可能会无意中阻止启动召回,否则将会在协调安全激励发挥积极的 作用。 Neal H. Hooker,Ratapol Teratanavat,Victoria Salin(2002)在 Timing of Meat and Poultry Recalls: Measuring Managerial Performance 中指出美国肉类 及家禽加工厂的管理人员负责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实施有效召回。伴随着近期一 些都超过 1000 万英镑的召回事件的发生,公众意识也相应的提高了。这研究了时机 的选择在对发现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人员绩效评估中的作用。评估了生产和 召回的间隔以及召回案例的持续时间。统计检验突显位于大厂的、多厂房企业的以 及拥有先进召回经验的工厂的管理人员的表现并不出色。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政府测 试加快了发现速度,大规模召回事件和全国的分销网络倾向于将案例公开的更久些。 Hongyan Dai , Mitchell M. Tseng and Paul Zipkin(2010)在 Design of Traceability Systems for Product Recall 中指出产品召回不仅在经济上,而且 在声誉上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实施一项召回就意味着要去发现存在缺陷的产品, 而这对于冗长复杂的供应链来说谈何容易。因此为支持潜在的召回设计一套供应链 的可追溯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该文中,考虑了用于跟踪具有不同程度准确性和 不同级别编码的产品的几个选项。以上二者均为可追溯体系设计的主要参数。不同 的设计决策导致不同的可追溯性的投资、总负债成本和供应链上各方责任分配。我 们建议一个严格的模型,以链接这些供应链绩效的设计参数。我们提出了一个严格 的模型,以将这些设计参数与供应链绩效相连接。此外,该论文探讨了定价策略对 责任分配和加强每一方可追溯性的激励的影响。我们更大的目标是通过采用新技术 来提供一套能更好地管理产品召回的系统方法,以提高供应链的可追溯性。 Omri Ben-Shahar (2008)在 How Liability Distorts Incentives of Manufacturers to Recall Products 中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产品相关的危害的 性质及可能性有可能显现出来。随着信息收集的增多,制造商必须决定是继续原封 不动的进行销售还是进行召回。该文显示现有的产品责任法规对制造商召回造成不 利刺激。与直觉相反的是召回后责任越严重,制造商就更情愿将产品留在市场中, 且比社会预期更频繁。并且该法规还伤害了制造商对获取关于正在使用的产品的风 险的信息的动机。该文论述了责任可以以一种通常会产生更有效召回和安全研究决 定,以造福于社会和个别消费者的途径来设计的几个方面。 Ali Devin Sezer and Cagri Haksoz (2011)在 Optimal Decision Rules for Product Recalls 中只考虑刚刚加工并销售了某种产品的一些复制品的公司。那么 众所周知该公司发生需要召回的制造错误只是小概率事件。该公司是能够观察那些 是否销售取决于该错误发生时在当期还是以前期间的已售货品的报废时间。每个产 品报废时,公众监督能够揭露错误,如果存在的话。基于这一信息,公司可以随时 召回缺陷产品。在召回时每位顾客都会得到缺陷产品的价格补偿。如果公司不能在 查阅之前发现错误,那么公司将要支付每个产品远大于产品价格的罚款。该文首先 计算了能够将召回预期成本降至最低的最优召回时间。接着引申出并解决了固定极 限召回问题,并得出当期初销售产品的数量增加值无穷大时,原始问题集合为极限 问题。最后,又提出了原始问题的两个延伸问题,并计算了其最优召回时间。在第 一个延伸中,报废产品只有在其提前报废时才可以进行检查;而在第二个延伸中, 公司可以对报废产品进行内部/秘密的检查。 Jean C. Bedard and Lynford E. Graham (2010)在 Detection and Severity Classifications of Sarbanes-Oxley Section 404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中验证了 2002 年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 404 条款下的内部控制缺 陷(ICD)的识别和严重性分类。由于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的成本/收益平衡极具争议 性,前期的研究并未涉及内控缺陷中的审计对客户的识别,也未检验审计在判定内 控缺陷严重程度时所要考虑的因素。研究发现审计通常是通过控制测试来识别大概 四分之三的未改善的内控缺陷。这一发现与现存的从公开的数据推断控制缺陷识别 效果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凸显出 404 条款审计测试在改进财务报告的质量中的价 值。当已经出现错误陈述时审计会认定严重程度较高。当没有错误陈述时,严重程 度取决于客户和内控缺陷特征,也就意味着在没有控制失效的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判 定过程将更为复杂和微妙。客户还通常低估内控缺陷严重性,但在 404 条款过程设 计合理的良好控制的公司中比较少见。 Jeffrey T. Doyle , Weili Ge and Sarah E. McVay (2010)在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中验证了从 2002 年 8 月到 2005 年 8 月披露了重大薄弱点的 779 家公司的内控缺陷的决定因素。 发现这些公司往往会更小、更年轻、财务状况较差、更较繁杂,发展较快或正处于 转型期。具有较严重的整体控制问题的公司大多较小、较年轻且较弱;特定账户问 题较轻的公司一般财务状况良好,但是业务复杂、多元化且迅速多变。最后,这些 决定因素也由产生重大弱点的特定原因所决定,这与每个公司都面临着各自独特的 内控挑战相仿。 Gopal V. Krishnan and Gnanakumar Visvanathan (2005)在 Reporting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in the Post-Sarbanes-Oxley Era: The Role of Audi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中研究了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之 后审计委员会以及审计在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时所发挥的作用。发现与没有缺陷的公 司相比,报告内控缺陷的公司通常审计委员会的会议较多、 “金融专家”比例较少、 审计变更较多。财务报表的前期重述也较多。对于各种控制公司特征如操作复杂性、 盈利性以及成长性来说,结果都很明显。其结果突显管理特征在报告内控缺陷时的 重要性,而非其他一般公司特征。 Katsuhiko Muramiya (4)该产品不符合明示担 保,造成的不合理的不安全性” 。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 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 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 大量性往往是缺陷产品的特点,因此,当这些产品推向市场后,如果不以干预, 可能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可能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或环境等等各 个方面。例如,气体炉具的缺陷可能导致发生火灾,玩具太硬或锋利可能会危害到 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例如三菱帕杰罗事件,日本的三菱帕杰罗 V31,V33 越野运 动实用车辆因刹车系统上的问题,使得车辆制动在正常行驶时突然失效的安全和质 量事故。因此一个产品如果有缺陷,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不采取任何 行动和措施以消除安全隐患,那么危害的传播速度将会进一步扩大。因此,需要制 定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去监管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使有缺陷的产品能在第一时间 得到回收和改造,并采取措施消除缺陷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和其他方面,以保 障消费者的利益。 实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最早是美国,此外还有其他国家也在实施这一制度, 如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美国的召回制度最早是用在汽 车方面,1966 年颁布的国家交通与机动车安全法明确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将 有缺陷汽车召回。从那以后,在多项产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立法中也引入了缺陷产 品召回制度,以应对可能会危害到公众的主要产品领域,特别是食品领域。例如, 先后颁布了联邦肉类检验法 (FMIA) , 家禽产品检验法 (PPIA) , 食品,药品 和化妆品法 (FDCA)等。召回制度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表明,召回制度对于产 品质量和消费者的利益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召回制度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生产者 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意识,帮助企业集中力量关注和改进技术领域创新和环保的问 题,有利于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 1.3 产品召回制度的优势 1.3.1 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促进消费 产品召回制度是一项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消费,提高人们物质 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目前,中国市场上仍充斥着大量的低质量的产品,给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甚至导致严重的人身伤害或死亡。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从实 用性方面讲一个产品存在缺陷师可以被容忍的。因为改革开放的国策,物质已极为 丰富,市场也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人们的消费档次和水平逐步提高, 对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实用性慢慢的变为看重档次和品 牌。如若还是任由残次品和劣质品充斥市场的话,给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的 危害将是不可估量的,不利于促进消费,阻碍经济的发展。而实施产品召回制度将 鼓励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从而降低了有可能导致消费者 人身和财产安全风险性,有利于刺激消费,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1.3.2 促进企业发展 建立的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健全。 由于企业实施产品 召回制度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这就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所生产产品的 质量,而规模小的企业也可能会不可避免的有破产现象发生。因此为了在市场竞争 中取得相对优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提高其利润,必然要改进技术,提高生 产力水平,促使其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这样循环往复使得企业规模不断 扩大,形成做大做强的根基。 1.3.3 保障产品召回制度的落实 建立产品召回制度,有利于保护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和落实。中国目前尚未建 立产品召回的法律制度,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18 条第 2 款有一些相关的规 定,如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仍可能威胁到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他们应立即向有关当局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 取措施,防止危害发生。但是由于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对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没有具体的规定,凭此一些很难从法律层面保护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而新建立的 产品召回制度将会使法律法规更加完善,也使得有法可依。 1.3.4 维护我国消费者国际经济利益 产品召回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我国广大消费者的国际经济利益。中国已经 加入了 WTO,各个系统和规章制度也将达到国际标准,当然也包括产品召回制度。 然而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经常性报道的却是国外的产品对我国的消费者实行 “中外有别”的政策,实行两个标准,搞歧视。如在 2002 年 5 月 28 日发生一起汽 车召回事件,广州本田宣称要为 1999 年 8 月前出厂的 3560 余辆雅阁汽车实行免费 检查修理,日本本田汽车公司也发布信息,将在全球召回 250 多万辆火器存在隐患 的汽车。但与此同时这两家办事处均表示中国市场不在召回的范围之内,不实行召 回,只是建议中国用户送到特约维修店检查。另外,德汽、日本日产、日本丰田等 汽车公司在进行全球召回的时候都生明中国在不范围内,中国市场例外等。一般都 是一些基本型的检修之类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对中国和国外采取不一样的态度,让 国人明显的感觉到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及歧视。经过媒体不断的质疑和追问,才知 道中国的法律没有相应的规定,这才使得外国厂商”合法“地歧视了中国消费者, 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 2 产品召回原因 2.1 产品召回案例分析 双汇“瘦肉精” 在历经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时间之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关注,一年一 度的 315 检查仍旧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但是一年一次的例查并没有缓解人们的担 心,却成为了无良企业的曝光台,此次触发众怒的是人们广为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直稳居肉类行业的龙头老大“双汇”集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2011 年 3 月 15 日上午 9 时,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每周质量报告315 特别行 动“健美猪”真相 ,据报道,河南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等地,用 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健美猪” ,通过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当地的动物检 疫机构形同虚设,如此而来的“健美猪”猪肉不仅卖到了很多的菜市场,而且还堂 而皇之的卖到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 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河南双汇集团下属的分公司,以生猪屠宰加工为主, 拥有自己的连锁店和加盟店,一直以来,双汇集团坚持“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 , 这样的标语的济源双汇也是随处可见,可是这样的检验却不包括“瘦肉精”的检测。 自 2002 年起,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明令禁止 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瘦肉精” ,对于违反规定者,处以大额的赔偿,甚至会 追究刑事责任。 “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中的“三聚氰胺” ,使用“瘦肉精”可以 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减少饲料的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多 卖几十元钱。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如果食品中含有“瘦肉精” ,会对人体长生非常 大的危害,常见的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等中毒症状,尤其是对心脏病和高血压 患者危害更大,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 3 月 17 日,双汇集团召回济源双汇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对济源双汇的部分高 层予以免职。据了解,截止到 3 月份,双汇已召回肉制品 2000 多吨、冷鲜肉 70 多 吨,并依法查处 15 人,其中开除公职 6 人,免职 4 人,停职检查 5 人,其中包括孟 州、沁阳、温县的畜牧局局长。 3 月 20 日河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济源市政府在全市双汇冷鲜肉 专营店封存抽检猪肉。 3 月 31 日,双汇召开“万人职工大会” ,包括双汇集团所有管理层、漯河本部 职工、经销商和新闻媒体人员等万人参加,双汇再次致歉并公布整顿措施。 4 月 12 日公安部进行查处。4 月 16 日,因“瘦肉精”事件停牌一个月的双汇发 布公告,将在 4 月 19 日复牌。而如今的双汇不仅复牌,而且仍旧处于世界 500 强之 列。 为何十八道检验管不了一头猪?记者调查发现, “瘦肉精尿检” 、生猪检疫等如 同走过场,为了防止检查,有的时候竟然用人尿冒充,每头猪平均二元钱就可以买 到必用的三大证明(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和五号病非疫区证明) , 再花上 100 元打点省界检查站,表可以一路绿灯的运送到南京屠宰场,每头猪在花 上 10 元钱买到属于自己的“动物产品检验合格证明” ,而无需检测“瘦肉精” ,拿着 这张证明,用“瘦肉精”喂出来的“健美猪”就在市场上卖的好价钱。 济源市畜牧局局长陈晓棉承认,尽管上述链条看似完备,但监管仍然存在漏洞, 据他介绍,对于本地生猪,畜牧部门一般实行产地检查,主要依靠畜产品检验检疫 中心每月一次的抽查,按照省里制定的抽查比例执行,对于外地生猪,只要三 证齐全并且有耳标,一般不再进行检查,进入屠宰环节,主要依靠企业自检,企业 把原来的检查变成了抽查。 前来河南督导调查的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 “瘦肉精”事件的发生, 正是暴露出了整个监管链条上存在的缺陷。而所谓的“监管链条”即是“内部控制 链条” 。即内部控制缺陷是导致企业生产缺陷产品,进而召回缺陷产品的主要原因。 2.2产品召回企业内控缺陷分析 2.2.1 内部环境 (1)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性 公司治理结构要非常明确职责和权力,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分工和权限 大小,建立健全成为一套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双汇董事长 万隆将双汇由开始的资不抵债,几乎破产的小厂逐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纳税大户。 一时之间双汇几乎等同于冷鲜肉的代名词,品牌价值将升值为近 150 亿元人民币。 万隆已成为企业的精神领袖,创建一个令人兴奋的“双汇模式” ,可以说是他在双汇 集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万隆在双汇工作超过 40 年,在集团公司的 头号位置上也呆了将近三十年。由于其长在一把手位置上工作,和对双汇作出的突 出贡献,早已在公司内形成了绝对的权威,建立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 理如同虚设,必须听他个人的命令,不自觉地会做事情会按照他的模式,这种搞一 支笔,一言堂的行为无形当中就破坏了组织结构的权利设置,无法形成有效的检查 和平衡机制,无法在更大程度上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度形同虚设,因 此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人管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的死结和现象。 (2)设立单一的质检部门存在的弊端。 双汇像很多企业一样都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个质量控制部门,简称质检部,负 责质量检验工作,虽然便于进行集中管理,看起来也较为完整和规范,但仍然存在 一些问题。一旦质量检验机构失职渎职,哪个部门又可以对此现象进行监控?没有 外部有效的再监管和督查,只是自己监督和管控自己,自己说了算,就非常容易流 于形式,走过场。缺乏大众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直接有效参与,没有既定的行 政监督和舆论的监督补充,更是没有以广大市民,法律,法规等三位一体的监管体 系和质量控制系统,像瘦肉精“之类的有害物质仍然可能重返市场,死灰复燃。 (3)缺乏有效的岗位定期轮换制度。 有一句古语说的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经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时间久的话 就会有一些利益关系链的产生,特别是像质检、采购等部门,时间一长就会积累很 多的客户资源等,在受到人情、关系的束缚时更有可能产生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的 恶习。建立一个定期的有效的岗位轮流制度不仅可以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于某一个人 或某一部门,而且有助于防止不当利益行为的发生。岗位轮流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 防止权力垄断和集中化,对企业的现在组织结构的建立也将产生大的裨益。 (4)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温家宝总理于 2011 年同国务院的一些工作人员谈话时说:“从一定意义上讲, 文化是制度之母。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企业的核心部位和灵魂没 做好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不是简单的生产规模、加工设备、生产技术等这些 物质和技术层面的,而是企业文化这个魂,精神层面的东西,企业文化这个“底板” 牢不牢固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双汇此次事件的发生如果说是管理层和公关处 理的失败不如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失败。双汇企业文化的主要外在标语是 “诚信立 企、德行天下” ,这便是双汇集团的核心理念,倡导德行天下,诚实信用固然没错, 这也是整个社会所提倡和需要发扬的价值观和处事理念,但是就双汇瘦肉精事件我 们却看到了企业文化只是一纸空文。理念上的认同不代表行为上的坚守和做到,双 汇显然就属于这一种,只是把它当成墙上的一种文字来理解了,更不要说拿它来作 为双汇人行为指导准则了,这种文化显然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得到广泛认同与深入 人心的文化理念,实质上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一个管理卓越有成效的企业,内部所 倡导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不仅要管理部门靠自上而下的命令和规章制度,更要靠 文化理念感召和认同下的自愿和自觉精神。双汇的管理层口口提着“诚信立企、德 行天下” ,而下面的基层部门却置若罔闻放任瘦肉精一路绿灯,可想而知,企业文化 这个“底板”不牢,贯彻不力没有深入人心的话,即使是其他软硬件再完善高级, 也终究抵挡不住市场和良心的考验终会不堪一击的。 (5) 双汇缺乏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个企业,必须承担起自己应付的社会责任,一个小企业可能考虑的是生 存问题,但是当一个企业足够大的时候,就不能简单的说是一个人的了。它可以说 是社会的,筹建者培育了企业,把企业推向了社会,社会也成就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说以一个好的有责任心的企业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最起码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提供优质的产品,优质的产品是基础,是履行其他 一切社会责任的前提。 双汇可以说是一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品牌一般而言就是品质与牌子的结合体, 品质和牌子统一而成为品牌。牌子是品牌的正面,它的背面就是品质。一个企业要 想获得长久发展,打造百年老企,实现基业长青的话,就必须注重品牌的影响力, 形成一种独有的品牌,而品质就是基础,一个品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品质作为基础。 那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久而久之,也会逐渐失去消费者对其的忠诚度。 双汇作为文明全国的冷鲜肉品牌,本来在国人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却被市 场蒙蔽了双眼只是一味地追求的自身利益,忽略了诚信乃企业的立足之本、经营之 根,忘记了质量等于生命,虽然打着 18 道检验的旗号却没有真正做到 18 道工序, 却成为它销售瘦肉精猪肉的一个理由,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置于一 边,完全丧失了起码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就等于自毁前途。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 的,市场也是检验真理的最有效武器,双汇不顾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终要为自己 这种利欲熏心的行为做出代价。唯利是图,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做企业就是做良 心的使命感,最终带来的就是利益的丢失和品牌的受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得不偿失,因此做企业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才能走的长远。 2.2.2 风险评估 (1)肉制品加工企业的检测指标存在严重偏差。 双汇集团一开始制定的“瘦肉率的高低最终决定生猪价格”的这一定价策略和 规定是导致“健美猪”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之一。据报道可知,包括双汇在内 的很多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在收购生猪时,最为严厉、苛刻的要求并不是瘦肉精和猪 尿液的检测率,却是生产流程过程中一项叫瘦肉率的检测指标,它成为生猪结算款 项的最主要依据。双汇集团为了眼前的蝇头利益,一味强调瘦肉率的高低,忽视其 所包含的对人体的有害物质,且没有评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真是得不偿失,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 “杀猪不养猪”的经营模式存在问题。双汇采取“杀猪不养猪”的策略主 要是因为担心养猪风险高、资产投入大且风险大、快速变化的成本,产量低,效率 高等等。这样做眼前确实规避了不少养猪的风险,也是得整个成本下降很多,不过 却陷入了更大食品安全风险,且一旦爆发难以管控。据介绍,目前双汇集团的自建 养猪场一年约养成 30 万头生猪,年产值所要的量却接近 30 万头。这其中的差距数 额就是别的渠道-基地外的农民,当然,还包括散养户等从事肉类加工猪养殖。由 于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集中,小、散、乱的现象异常突出,导致食品安 全从源头上就埋下了隐患。所以这种模式非常不可取,很多因素无法把控,给安全 生产带来太多隐患。 (3)不重视质量的监督。 双汇集团在不足 20 年的时间里,年销售收入有了从 不到 1000 万元至 50 亿元人民币的突破,可以说是与大量的小型和中型低成本养猪 农户对接有着紧密的联系。 “健美猪”事件发生以后,双汇品牌的冷鲜肉在全国范 围的销售基本停滞,甚至也连带了其他产品,每天的销售额相比上年同期减少 1 亿 元左右,综合而言因瘦肉精事件的影响亏损至少 121 亿人民币。据估计,建设一个 万头猪费用大概是 1200 万元,如果早点从双汇巨额亏损的金额抽出来一部分来建立 农场,1000 万个猪场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另外低估了对瘦肉精事情对双汇经营 的影响程度,抱有侥幸心理,对后果的预计严重不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 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石,这关系到千家万户人人的幸福程度。 ”因此对于普通公 民而言最大的威胁和恐惧不是远在日本的地震,而是近在眼前的食品安全问题。而 双汇在经营过程中为了使销售收入突破 1000 亿的数字,完成这个目标。在生产过程 中就一味的求速,扩张规模,不断增加指标,这一切说到底就是增加自身的利益, 却忽视了消费者的实际利益和客观的生产需求,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双汇管理 层忽视消费者,置消费者利益于不顾,置消费者健康于不管不理,市场也必将对这 种行为做出反馈。一把瘦肉精事件就让双汇元气大伤,企业面临的不仅是产品在超 市货架上的下架,销售额停滞,一律没收销毁,更有品牌的受损,股票的下跌,信 誉度的受损。这可以说是双汇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的损失和败笔。因此双汇“健美 猪”事件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再次拉响了警报,敲响了警钟,一定要重视和完善质量 监督体系。 (4)缺乏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其实在中国国内 发现瘦肉精的消息早已司空见 惯,算不上一条爆炸性“新”闻,媒体每一次的曝光也就是小打小闹的争吵一番而 已,事情了结之后一切还是原来的老样子,程序依旧是按部就班的进行,循环往复。 不久同类甚至同样的事件又得以复发,重蹈覆辙。早在双汇“健美猪”事件发生之 前,国内这样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已经发生过多起。例如 2002 年一家广州的饲料公司 因违规添加瘦肉精而导致 500 多人腹泻,中毒;2009 年一个广东商贩在湖南买的问 题猪肉食用后导致将近 70 余人接连出现中毒症状;2010 年 13 人因吃了含瘦肉精的 蛇肉出现中毒现象。雨润食品早在 2009 年也发生过类似的“瘦肉精门” 。瘦肉精作 为禁用药品早在 2002 年时国家的相关部门就颁布法令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 中使用和添加,瘦肉精真实来说就是添加剂中的“海洛因” 。对于一个肉制品加工企 业而言瘦肉精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风险。但是这样一个重要且紧 迫的问题本应得到足够重视的,却因为一再的忽略和不改进的问题把一个号称有 “18 道检验”响当当的老牌子给击倒了。双汇做为冷鲜肉行业的品牌代表,年销售 额超过 500 亿元,一个超大型的生产加工型企业。一而再再而三的瘦肉精事件的发 生,却没能引起它的高度警惕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而是任由其发展,最终自食恶 果。食品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关乎人类的健康,双汇应该知道其中关系的重大, 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重大风险预警机制,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防微杜渐,才是企业长久生存之道。 2.2.3 控制活动 (1)缺乏有效监控,易形成监控盲区。一些肉类加工企业包括双汇一直以来都这么 认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针对的都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员工,像承包其养 猪任务的养猪户或者猪贩子都不真正属于企业内部,和单位没有直接的附属关系, 进而也就没有把他们纳入管辖范围内进行控制和监管。这样的误解,使养猪户,猪 贩子等渐行渐远,也逐步脱离主体单位的可控范围,这样就对他们的日常养殖贩运 不能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难免造成空白死角,使得不法养猪户,猪贩子为了利益 敢冒险,也有机可乘。事实上,产业化农业“公司+农户”的模式是最有可能出现的 问题是在农民身上。现代化的肉类加工企业,发展速度快,节奏紧张。而农民之间 都是分散的,不受约束,它们之间的组合必须把握好交易过程中一点 猪贩子。 猪贩子和企业买家,质量检验员相互勾结,暗箱操作,很容易造成质量。如果猪贩 子与养殖户及公司采购员、质检员进行暗箱操作,相互勾结,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 害公司利益,就容易造成质量隐患。 (2) 缺乏内部控制制度。 双汇集团发展壮大以后没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考虑的却是给投资者的怎样回 报,怎么快速整体上市,没有坚持解放思想,没有用动态的、长远的眼光去对企业 内部各个制度做调整、补充和完善,原来的规章制度很难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要求, 尤其是子公司,他就像是一个在外的部门,不受约束和管理,也缺乏监管,想怎么 样就怎么样。 在最近几年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当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壮大后,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上市重组,走向国际化等操作和动作频频。但 很少有公司管理工具和管理方式上下功夫。双汇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随着它 的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子公司,但却并没有建立和完 善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是有的部门又也不能有效地实施,只是一 纸空文,成为摆设。特别是缺乏对附属公司的有效的监管,这些原因最终导致瘦肉 精事件发生。 目前而言食品安全问题是最能触及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哪怕只是一个 很小的麻烦也许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该品牌却是毁灭性的打击。根据中国人的消费 者习惯和思维推理方式 100 吨猪肉里边哪怕只有两吨是问题猪肉,但人们依旧会认 为剩下的 99 吨都存在问题,这就是以一及百。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之后,在全国进 行大篇幅的报道和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