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doc_第1页
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doc_第2页
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doc_第3页
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doc_第4页
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情绪稳定性的相关及民族差异比较研究林春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00875)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来自自身与社会的各种压力,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关键的。而情绪稳定性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研究通过情绪稳定性量表和压力应对方式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施测,研究了压力应对方式的类型与情绪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以积极取向为主,性别和民族之间无显著差异。2.现在的大学生情绪稳定性较差,主要体现在自卑感,抑郁性,强迫性,自主性,疑病症,自罪感等六方面,均比常模(1999)差。3.男生比女生更加自主,而女生强迫性更高。4.积极的应对方式与情绪稳定性呈正相关。5.虽然大学生采取的应对方式主要是积极取向的,但情绪并不稳定。关键词:压力,应对方式,情绪稳定性,认知一、 前言 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Selye)于1936年提出了压力(stress)这一概念,他认为压力是“由许多有害因素产生的一种综合症”。也有研究者认为压力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对能力的不平衡,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紧张反应状态。福克曼(Folkman)和拉扎罗斯(Lazarus)曾给压力应对定义为“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超过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作出的认知和行为努力。无论这种努力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希望得到的结果都是:改变自我和环境的关系,或者减少情感上的痛苦和紧张。其中认知转变是改变自我和环境关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情绪的稳定性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的情绪稳定性即为情绪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如果个体的情绪波动的幅度大、频率高,则说明个体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反之,则比较稳定。情绪稳定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一个个的改革浪潮,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激烈竞争的加剧,使人们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大学生虽然没有真正步入社会,但他们同样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处理、家庭、个人的未来和前途等方方面面的自身和社会生活事件。有研究表明生活事件能否影响心身健康问题,除了取决于刺激事件的性质、强度和频度外,还受制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以及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又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阅历、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当个体遇到压力时,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已往经验。如果个体认为无论做什么努力都无法解决问题时,他就可能采取回避的方式来避免消极情绪的体验,当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件时,也倾向于采取同样的应对方式。如果个体对事件抱着“誓不罢休”的态度,他就会采取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那么问题得到解决所带给他的积极情绪体验,又会促使他在以后的类似事件中继续采取此类积极的应对方式。所以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会产生恰当的应对方式,也有利于情绪的稳定,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压力时,所采取的压力应对方式与情绪稳定性之间是否有一定的相关,从而为面临压力的大学生指出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的较为有效的认知和应对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二、 方法(一) 被试: 被试为北京师范大学302名和中央民族大学121名本科生,文理科均有,分布在四个年级。其中男生为183名、女生为240名;少数民族人数为126,汉族人数为297。(二) 研究材料与工具:1、 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测量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编制,共210个题目,分为7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均有30个题目,分别从自卑、抑郁、焦虑、强迫性(比如“有时一个思想点总在你脑中反复出现,你想打消它,但是办不到” )、自主性、疑病症和自罪感(比如“在你实际上没有错的时候,你是否常常寻找自己的不是” )7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2、 压力情境下的应对方式量表由Folkman和R.S.Lazarus编制的一个自陈量表,用于测量人们在面对压力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分别考查八种应对方式问题指向(比如“专注于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 )、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比如“尝试往好的方面想” )、寻求社会支持(比如“向我所敬重的同学或亲友求教” )、自我隐藏(比如“尽量掩藏自己的感受” )、退避(比如“借烟借酒借药物来消愁” )、减少紧张(比如“把事情抛在脑后” )以及幻想(比如“希望有奇迹发生” )。共有65道题,每题都有“0”(没有使用过或不适用)到“3”(经常使用)4个程度的评定。经研究此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8497(许燕、古丽娜,1999)。三、 结果本次研究共发出433份问卷,回收了423份,有效回收率为97.69%。(一) 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结果表一、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量表问题指向看到积极一面减少紧张寻求社会支持自责幻想退避自我隐藏总量表系数.7094.6618.6565.5611.4101.6726.5517.5506.8856由表一可以发现,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很高的,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也是比较高的,说明这些题目的确都较为一致的测查了人的压力应对方式。表二(1)、总体被试的压力应对方式MSD等级排列*退避1.08.551自责1.44.732减少紧张1.48.483幻想1.63.474自我隐藏1.68.595寻求社会支持1.72.566问题指向1.99.377看到积极一面2.01.448(*等级排列数字越大,等级越高,使用频率越高。下同) 等级排列顺序中2与3、4与5、5与6、7与8两两的差异均不显著,4与6差异显著。与常模相比,现在大学生使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更趋向于积极,自我隐藏和减少紧张的使用率略有增加,退避、自责和幻想的使用率略有下降。表二(2)、少数民族被试的压力应对方式MSD等级排列*退避1.10.561自责1.45.702减少紧张1.47.503自我隐藏1.65.594幻想1.66.495寻求社会支持1.68.746问题指向1.99.377看到积极一面2.02.468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2与3、7与8两两差异不显著,4、5、6两两差异均不显著。表二(3)、汉族被试的压力应对方式MSD等级排列*退避1.07.551自责1.44.742减少紧张1.49.473幻想1.62.464自我隐藏1.69.605寻求社会支持1.73.476问题指向1.99.377看到积极一面2.00.448对于汉族大学生群体而言,排列顺序与总体结果一致,2与3、4与5、5与6、7与8两两差异均不显著,4与6差异显著。综合比较表二发现,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大学生,其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倾向与使用率都与总体一致。F检验发现被试总体的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异非常显著,F(7,2681)=185.601,P .01;少数民族被试的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异也非常显著,F(7,763)=50.858,P .01;汉族被试的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异同样非常显著,F(7,1911)=134.909,P .01。多重比较的结果中差异不显著的已在表二及其解释中显示出来,其余的两两都显著。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被试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性别差异分析发现,寻求社会支持差异显著,F(1,410)=6.624,P .05;减少紧张差异显著,F(1,413)=4.777,P .05;上述两者均表现为女生的分数高于男生,即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这些方式。自我隐藏差异非常显著,F(1,417)=7.652,P .01,在此应对方式上男生的分数高于女生,即男生比女生更常使用自我隐藏的应对方式。对压力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旋转因素分析(如表三所示) 发现,整个量表最终可归于两个维度,问题指向等前三项归于维度2,其他的5项归于维度1。表三. 八种压力应对方式旋转矩阵维度12问题指向1.846E-02.898看到积极一面.132.860社会支持.458.480减少紧张.818.269自责.737.187幻想.494.653退避.869-2.745E-02自我隐藏.524.498(二) 情绪稳定性量表结果表四、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量表自卑抑郁焦虑强迫性自主性疑病症自罪感系数0.77410.83990.77390.65440.67090.71470.7553情绪稳定性量表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是比较高的,说明各分量表的30个题目均能一致的测查分量表的主题。表五(1)、总体被试各分量表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自卑抑郁焦虑强迫性自主性疑病症自罪感总体M18.1319.9411.7112.4519.448.6310.40SD4.435.124.673.713.763.974.15男生M18.0319.5511.5311.8420.138.5810.08SD4.345.004.743.603.483.794.07女生M18.2220.2311.8412.9218.928.6710.65SD4.515.204.633.733.894.114.21表五(2)、少数民族被试各分量表的平均数与标准差自卑抑郁焦虑强迫性自主性疑病症自罪感总体M18.7020.1510.7812.9919.588.4410.52SD4.215.134.923.864.064.244.10男生M18.9019.4010.4512.2120.778.1110.41SD4.215.395.053.423.734.183.80女生M18.5520.7211.0213.5818.698.6810.61SD4.234.894.844.084.094.304.33表五(3)、汉族被试各分量表的平均数与标准差自卑抑郁焦虑强迫性自主性疑病症自罪感总体M17.8919.8512.1012.2219.388.7210.35SD4.515.124.523.623.633.854.18男生M17.6619.6111.9811.6819.868.789.94SD4.354.844.553.683.353.614.18女生M18.0720.0312.1912.6419.018.6710.66SD4.635.324.513.543.814.034.16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性别差异如下,总体强迫性差异非常显著,t=3.002,P .01;自主性差异非常显著,t=-3.315,P .01;汉族大学生强迫性差异显著,t=2.273,P .05;自主性差异显著,t=-.1997,P .05;少数民族大学生强迫性差异显著,t=1.986,P .05;自主性差异非常显著,t=-2.923,P .01。即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大学生,都有女生强迫性高于男生、自主性低于男生的特点。 民族差异分析发现,自卑和强迫性差异边缘显著,t=1.727,P .1;t=1.955,P .1,即少数民族得分高于汉族,具体表现为汉族大学生比少数民族更自卑,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强迫性更高;焦虑差异非常显著,t=-2.675,P .01,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焦虑得分低于汉族,意味着汉族大学生更焦虑。 (三)、两量表的相关研究表六、情绪稳定性与压力应对方式量表的相关系数 问题指向看到事情积极一面寻求社会支持减少紧张自责幻想退避自我隐藏自卑.190*.170*.082-.177*-.324*-.164*-.303*-.219*抑郁.240*.206*.145*-.145*-.296*-.173*-.352*-.133*焦虑-.181*-.142*-.033.152*.317*.171*.283*.106*强迫性.043.0160.073.116*.193*.222*.211*.137*自主性.310*.284*.114*-.180*-.189*-.168*-.301*-.049疑病症-.124*-.094-.014.215*.205*.192*.356*.132*自罪感-.092-.053.015.180*.382*.235*.383*.153* 对情绪稳定性量表和压力应对方式量表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各分量表的相关大都非常显著,前面已经提到过,压力应对方式可归于积极与消极两个成分,从表六的相关系数中显示,情绪稳定性各分量表的正向强度与积极应对成分呈正相关时,与消极成分呈负相关。譬如,自卑与问题指向的相关为.190,而与幻想的相关为-.164。这就不难理解自卑量表的分数越低越自卑,越高自尊感越强,故积极体验与积极应对、消极体验对应消极应对方式。四、 讨论 (一)从表三看到,八种压力应对方式经过降维与矩阵旋转,可归为两个更大的维度,其中第一个维度包括看到事情的积极一面、问题指向和寻求社会支持;第二个维度包括减少紧张、自我隐藏、退避、自责和幻想。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第一个维度的三种应对方式是积极取向应对,而第二个维度的五种应对则是消极取向应对。从表二看到,大学生遇到压力时,首先考虑的是积极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可能是由大学生认知方式中积极一面所决定的,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思维方式倾向于积极合理、考虑问题的层面较广、自我效能感也较强,所以当面临会给他们心理带来冲击的生活事件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应该能妥善地解决问题,随后就产生一系列的具体解决方法;若感到自己能力不够时,他们更倾向于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或者考虑寻求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在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他们接受更多的是鼓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迎难而上的教育模式,这使他们不甘轻易避开困难或者接受命运,认为等待或幻想对解决事情不仅无所助益,反而是浪费时间。这可能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那种激进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直接面对问题才是根本,而不论是否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性别差异分析显示女生在寻求社会支持和减少紧张方式上的分数均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自我隐藏上的分数则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我们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所决定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女性相对柔弱,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他人求助,不存在“面子”的问题;而“男性=强者”使得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自尊,不愿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更不会轻易向他人求援,所以在遇到困难时,他们通常采取独自支撑的方式,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在个人努力仍无法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可能更多选择自我隐藏。 分析发现在八种应对方式上均无显著的民族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被试来自大学生群体,同一教育环境下相似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使得大学生的这种同质性暂时掩盖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在压力应对方式上没有表现出差异。(三) 从情绪稳定性量表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情绪状况不容乐观。 自卑感分数比常模平均低34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方面评价较低,这可能源于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价值观的错位,使得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自己缺乏信心。T检验民族差异边缘显著,少数民族分数高于汉族,即少数民族大学生比汉族更加自信。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少数民族中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比例低于汉族,他们在自己的民族中已是相当的优秀,因此会有更多的优越感,对自己的能力也就更有把握。抑郁分数比常模平均低23分,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情比较抑郁。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不高,比较容易灰心丧气。这可能是由于他们自认为目前抱负难以施展、潜力发挥受阻,或者是在人际交往、感情等方面受挫所致。焦虑分数比常模平均低46分,差异非常显著。这令我们比较宽慰的,大学生对事物抱有比较平静的心态,能够坦然地接受新鲜事物,对前途抱持乐观的态度,能够抵抗那些不合情理的恐惧。T检验民族差异显著,汉族大学生比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加焦虑,可能是由于汉族大学生自感承受的竞争压力更大的原因。强迫分数平均高于常模23分,表明大学生做事更加谨小慎微、认真仔细、追求细节的完美、对自身的要求比较苛刻。性别和民族T检验两者差异均显著。女生的强迫性高于男生,这与传统性别角色是一致的,女性更害怕肮脏的事物与凌乱的秩序,讲究规则;而男性则比较不拘小节、随遇而安、大而化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强迫性高于汉族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少数民族比汉族有更多的风俗习惯要遵守,他们从小就被要求恪守自己本民族的信仰,如果违背就会受到惩罚,这就迫使他们更加遵守秩序。自主性分数平均低于常模12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教师的全心呵护下长大,许多事情都是父母或教师帮着做主,直接导致他们的自主性下降。T检验性别差异显著,女大学生的自主性低于男大学生。这也与传统性别角色一致,男性比女性自主性更强,他们更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而不受周围人的影响;相反,女性更依赖他人帮助自己做决策,缺乏自信心,容易受他人的影响。疑病症分数平均高于常模23分,主要表现为比较“惜命” ,在意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时常感到身体欠佳,要求他人对自己予以同情、关心和照顾。这可能是因为现在患病的概率和途径增多,给人以防不胜防的感觉;也可能是当今社会关注健康的气氛日趋浓重,受其影响的大学生也更加关心自身的健康。自罪感分数平均高于常模23分,主要表现为自责、自卑,常为良心的折磨所烦恼,认为自己犯的过错不可饶恕,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却不细究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违反了道德标准,是否真的有必要进行自我惩罚。这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责任感(为自己或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道德感的大量灌输导致的。 (三)两量表的相关结果显示,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自尊、愉快、安详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呈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与自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也呈正相关。我们认为,个体的认知可能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个体对自身的成败采取积极的归因方式,把失败归于自己努力不够、缺乏他人帮助等可控因素,他就更可能在下次遇到挑战时,采取付出更多努力或寻求他人帮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这种积极应对方式又给他带来了好的效果,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使他更加确信自己原来的认知,如此良性循环保证了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应对。但是,如果个体对成败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把失败归于缺乏能力、运气不好等不可控因素所致,就更可能在下次的压力情境中,采取回避或不直面问题等应对方式来获得一时的安稳情绪,而这种短暂的安宁可能会促使个体在后续的事件中采取同样的应对方式。如此反复,个体就会形成一种回避问题的压力应对倾向,逐渐丧失对自我能力的自信,变得没有主见、自卑,并伴随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 虽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是积极取向的,同时积极的应对方式也与情绪稳定呈正相关,但是我们在分析情绪稳定性时,却发现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相对常模来说,是比较不稳定的。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在当今的社会中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充足的信心,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无法承受大风大浪的考验,缺乏为自己做主的意识和勇气;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责任,该有长大成人的风范,严峻的现实使他们认识到面对而不是逃避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